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pact of the Linked Factors of Provenance,Tectonics and Climate on Potash Formation:An Example from the Potash Deposits of Lop Nur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Xinjiang,Western China 被引量:20
1
作者 LIU Chenglin JIAO Pengcheng +5 位作者 Lü Fenglin WANG Yongzhi SUN Xiaohong ZHANG Hua WANG Licheng YAO Fo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030-2048,共19页
Potash deposits commonly accumulate in highly restricted settings at the final stage of brine evaporation.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potash deposits are formed simply as a result of the evaporation concentration of seaw... Potash deposits commonly accumulate in highly restricted settings at the final stage of brine evaporation.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potash deposits are formed simply as a result of the evaporation concentration of seawater or lake water, but rather as a coupling result of particular provenance, tectonics and climate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of the potash deposits of Lop Nur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 to interpret the detailed coupling mechanism among provenance, tectonics and climate. In terms of the provenance of Lop Nur Lake, the water of the Tarim River which displays "potassium-rich" characterist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ddition, the Pliocene and Lower-Middle Pleistocene clastic beds surrounding Lop Nur Lake host a certain amount of soluble potassium and thus serves as "source beds" for potash formation.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the Lop Nur region has declined and evolved into a great lake from the previous piedmont and diluvial fan area. Since the mid Pleistocene, the great-united Lop Nur Lake has been separated and has generated a chain system consisting of Taitema Lake, Big Ear Lake and Luobei Lake which has turned into the deepest sag in Lop Nur Lake. Dry climate in Lop Nur region has increased since the Pliocene, and became extreme at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study implies that potash formation in Lop Nur Lake depends on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extreme components of provenance, tectonics and climate during a shorter-term period. The optimal patterns of three factors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d preliminary enrichment of potassium,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epest sub-depress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an extremely arid climate in Lop Nur region. These factors have been interacting synergistically since the forming of the saline lake and in the later stages strong "vapor extraction" caused by extremely arid climate is needed to trigger large scale mineralization of potash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ash formation coupling mechanism PROVENANCE TECTONICS CLIMATE Lop Nur tarim basin
下载PDF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9
2
作者 MINing WANGLiangshu +5 位作者 LIHua XUMingjie CHENYunping LICheng ZHANGYong YUDa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270-275,共6页
A portable 3-component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across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to investigate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ased on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eleseismic P-wave data... A portable 3-component broadband digital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across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to investigate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ased on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teleseismic P-wave data, a 2-D S-wave velocity profile of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OB and the Tarim Basin was obtained at the depths of 0—80 km. Our results reveal a vertical and lateral inhomogeneity in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Four velocity interfaces divide the crystalline crust into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crust. A low velocity zone is widely observed in the upper-middle crust. The depth of Moho varies between 42 and 52 km.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profile the Moho dips northward with a vertical offset of 4—6 km, which implies a subduction front of the Tarim Basin into the TOB. The Moho generally ap- pears as a velocity transitional zone except beneath two sta- tion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where the Moho is char- acterized by a typic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the deep contact deformation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ost mantle delineate the north-south lithospheric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in the boundary area of the TOB and the Tarim Basin,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constructing the geodynamical model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moun- tain-basin-coupl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脉 塔里木盆地 岩石层 造山带 地质学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依奇克里克背斜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
3
作者 袁瑞 李君 +7 位作者 蒋俊 缪卫东 黄智斌 康晓娟 宋煜 邓晓睿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2-1228,共17页
依奇克里克背斜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冲断带北部构造带东段。它是一个基底卷入型开阔直立背斜,是在晚海西期古隆起和印支期库车周缘前陆盆地前渊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含油气构造。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白垩系下统,向两翼方向... 依奇克里克背斜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冲断带北部构造带东段。它是一个基底卷入型开阔直立背斜,是在晚海西期古隆起和印支期库车周缘前陆盆地前渊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含油气构造。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白垩系下统,向两翼方向依次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钻井资料揭示,之下还有三叠系和侏罗系含煤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石炭系灰岩之上。中新统吉迪克组至更新统西域组是背斜的生长地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是前生长地层。背斜位于库车褶皱冲断带根带,发育厚皮构造;向前锋方向,逐渐演变为薄皮构造。褶皱冲断带的两个主滑脱断层分别发育于侏罗系煤层和吉迪克组膏盐层。作为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背斜的变形起始于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经多个变形加速期,脉式冲断,直至第四纪晚期才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 基底卷入型背斜 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依奇克里克背斜 库车褶皱冲断带 塔里 木盆地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Wave coupling between the Tianshan orogen and the deformations in its south and north foreland basins in Cenozoic 被引量:2
4
作者 CHEN ShuPing1,2,TANG LiangJie & YU YiXin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61-69,共9页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formation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foreland basin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mountains.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formation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foreland basin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s of the mountains.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work,the tectonic features,tectonic styles,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formation,deformation time,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 three tectonic units were comparably studied. The Ce-nozoic deformations in the two foreland basi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zonation from south to north,segmentation from west to east,and layering from deep to shallow. The tectonic styles are compres-sive ones,including both basement-involved and cover-detaching. The two foreland basins underwent several times of deformation in Cenozoic and the deformations were transmitted from the Tianshan orogen to the inner basin. The deformation dynamics of the south and north foreland basin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an be represented by dynamics of orogenic wedges. In terms of the deformations of the wedges with wave-like features,the concept of a wave orogenic wedge was put forward,and a double wave orogenic wedge model was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shan OROGEN basin-mountain coupling tectonics WAVE OROGENIC wedge
原文传递
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建明 吴传勇 +6 位作者 余怀忠 王琼 刘代芹 赵彬彬 高荣 高歌 孔祥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8-1362,共15页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 天山造山带一直以来是研究盆山耦合作用的理想场所,深入理解这一地区的壳幔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9—2020年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固定台站、震后架设应急流动台站以及部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MS≥1.5地震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新疆天山中段精细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地壳浅部及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高速异常区对应于天山造山带,低速异常区对应于沉积盆地.研究区中东段中地壳和下地壳存在较大范围低速区,与两侧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上地壳和中地壳低速区相连,且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双向均向新疆天山中段下方倾斜.结合前人诸多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双向向天山造山带壳幔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俯冲削减".重定位后地震分布显示,地震震源深度优势范围为0~25 km,主要沿断裂带、盆山结合部以及不同块体接触部位分布,且与壳内低速体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能为研究新疆天山中段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段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基于噪声面波直接反演法研究天山中段地壳S波速度结构
6
作者 陈玉鑫 唐明帅 +2 位作者 李艳永 魏芸芸 曹昌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0-982,共13页
天山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复活隆升的陆内造山带,强烈的地震活动性使得理解和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尤为重要。文章中使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40°~49°N,79°~93°E)85个台站2017—2019年的背景噪声资料,... 天山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复活隆升的陆内造山带,强烈的地震活动性使得理解和认识天山造山带深部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尤为重要。文章中使用天山造山带及邻区(40°~49°N,79°~93°E)85个台站2017—2019年的背景噪声资料,结合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6~52 s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法对天山中段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壳浅层S波速度分布与构造单元中沉积层厚度相关,塔里木盆地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表现为低速,天山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到了中下地壳,天山造山带下方存在被高速异常包裹的低速体;莫霍面附近,天山造山带表现出相对低速;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天山造山带的地壳厚度分别在45~50 km、50~62 km之间,沿南北向,天山造山带莫霍面呈现较为宽缓的形态;在82°~86.5°E之间,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下方双向俯冲,86.5°~88°E之间,准噶尔盆地向天山南向俯冲,由西向东,不同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天山中段不同区域构造运动差异,为进一步探讨造山动力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背景噪声 面波直接反演法 地壳速度结构 盆山耦合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 被引量:31
7
作者 汤良杰 邱海峻 +6 位作者 云露 杨勇 黄太柱 王鹏昊 谢大庆 李萌 蒋华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5-204,共10页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种类型盆山耦合和转换方式。(1)按时间域可划分为:早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早期伸展造山-晚期挤压造山耦合,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弧后造山-晚期碰撞造山耦合,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古近纪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新近纪—第四纪再旋回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2)按深度域可划分为:深部地幔俯冲型盆-山耦合,地壳分层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基底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古生代伸展和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中—新生代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3)按运动学和动力学可划分为: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重力滑脱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走滑转换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深部岩浆上涌焊接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鳄鱼嘴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转换 塔里木盆地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泉水沟-独山子)深地震测深成果综合研究 被引量:43
8
作者 李秋生 卢德源 +6 位作者 高锐 张之英 刘文 李英康 李敬卫 范景义 熊贤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 爆炸地震剖面 深地震测深 莫霍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与天山山脉晚新生代盆山耦合机制 被引量:28
9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2 位作者 贾东 王良书 刘绍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503,共11页
根据塔里木盆地北缘地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资料、油气勘探地震剖面、人工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热资料,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岩石圈地幔在天山岩石圈之下碰撞并发生拆沉的盆山耦合机制的概念模型。由于印藏碰撞,青藏高... 根据塔里木盆地北缘地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资料、油气勘探地震剖面、人工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热资料,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岩石圈地幔在天山岩石圈之下碰撞并发生拆沉的盆山耦合机制的概念模型。由于印藏碰撞,青藏高原的北部前缘岩石圈地幔与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地幔形成V字形碰撞结构,推动塔里木地块的高强度岩石圈向北运动并俯冲到天山岩石圈之下,以水平俯冲作用在中天山北缘岩石圈之下与准噶尔盆地向南俯冲的岩石圈地幔碰撞,并发生后剥拆离。塔里木岩石圈俯冲的过程中,形成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冲断带以及再生天山山脉。冲断量约为塔里木俯冲量的20%。这一盆山耦合模型可以解释盆地构造、盆地沉降、山脉隆升、岩石圈深部构造和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地幔碰撞 拆沉 塔里木盆地天山盆山耦合机制
下载PDF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刍议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正乐 鲁克改 +5 位作者 王果 陈柏林 李丽 蒋荣宝 崔玲玲 宫红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 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天山南北山前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存:变形由山体向盆地扩展,时间逐渐变新;但是南侧比北侧变形起始时间早,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大。在东西方向上新生代构造变形也存在明显的分段相似性特征,整体上显示出斜方对称的变形图像:东天山博格达山前为基底式逆冲推覆,南侧为走滑变形;中天山南北两侧为多排子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西天山南侧也为基底式的逆冲推覆,北侧为走滑变形。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及其随后陆陆汇聚作用的远程效应,是形成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天山山体内部先存的相对刚性地块和大型断裂,则导致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东西向分段差异性和斜方对称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盆山耦合 新生代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2 位作者 张国锋 年秀清 张小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6-2514,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盆山结合部位 早-中二叠世 耦合作用
下载PDF
白垩纪以来库车坳陷碎屑重矿物组成变化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双建 石永红 +1 位作者 王清晨 李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9-721,共13页
碎屑沉积是山脉隆升和盆地沉积的直接记录,包括碎屑重矿物研究在内的碎屑沉积物的分析是开展盆山耦合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对库车坳陷白垩系—新近系砂岩中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碎屑石榴石和电气石的... 碎屑沉积是山脉隆升和盆地沉积的直接记录,包括碎屑重矿物研究在内的碎屑沉积物的分析是开展盆山耦合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对库车坳陷白垩系—新近系砂岩中重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碎屑石榴石和电气石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白垩-新近系源区主要由高级变质岩和沉积岩以及中-酸性火成岩组成。白垩纪和古近纪砂岩中的石榴石富钙镁铝榴石组份,与来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中石榴石组成相似,而新近系砂岩中的石榴石中富铁铝榴石组份,多来自高级变质沉积岩,而非高压变质岩。这些分析表明南天山的大规模隆升和剥蚀发生在渐新世以来,由于它的隆升遮挡了西南天山对库车坳陷的物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盆山耦合 石榴石 电气石 库车坳陷 南天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的耦合关系:来自(U-Th)/He年龄的新证据 被引量:13
13
作者 常健 邱楠生 李佳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4-24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构造-沉积耦合关系是目前国内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首次利用盆地内钻井样品的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塔北隆起He年龄为15~3Ma的磷灰石和锆石来自于南天山,热史... 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构造-沉积耦合关系是目前国内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首次利用盆地内钻井样品的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塔北隆起He年龄为15~3Ma的磷灰石和锆石来自于南天山,热史模拟结果揭示了南天山在晚中新世开始快速抬升的时间约为15Ma,一直持续到5Ma左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北缘新近纪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演化模式。晚中新世,南天山开始快速隆升遭受剥蚀,而塔里木盆地北缘剧烈沉降接受来自南天山的沉积物。盆地内的磷灰石和锆石He年龄有效地记录了这些地质信息,为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南天山 盆山耦合 (U-Th) He年龄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生代介形类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镇城 渠永宏 +5 位作者 李东明 杨藩 冯晓杰 杨平 王洪江 王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车以东地区下第三系化石罕见。该地区主要为红色含膏盐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新世以来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天山不断隆升 ,导致本区加速沉降 ,出现滨浅湖沉积环境 ,介形类逐渐繁盛。中新世中晚期半咸水介形类 Cypr...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车以东地区下第三系化石罕见。该地区主要为红色含膏盐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新世以来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天山不断隆升 ,导致本区加速沉降 ,出现滨浅湖沉积环境 ,介形类逐渐繁盛。中新世中晚期半咸水介形类 Cyprideis爆发 ,广泛出现Cyprideis占绝对优势的半咸水浅湖环境含膏砂泥岩沉积 ,与东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以南地区相似。上新世以来 ,本区沉降速率猛增 ,堆积速率更快 ,基本上处于超补偿沉积 ,湖泊大规模萎缩 ,介形类数量锐减。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影响 ,天山山脉库车—库尔勒一线以北的山峰不断隆升 ,本区第四纪湖区规模比上新世大大扩展 ,湖泊范围比中新世显著向南迁移 ,Cyprideis再度繁盛并占优势 ,早更新世晚期距今大约不足百万年 ,本区尤其是库南 1井地区 ,除继续出现丰富的 Cyprideis外 ,突然出现淡水 -微咸水介形类 ,形成一个属种多样的高分异度介形类动物群 ,与柴达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介形类组合类似 ,主要有 Candona torosa,Candoniella lactea,Candona neglecta,Candona arcina,Cypridopsis vidua,Limnocythereinopinata,Cypris subglobosa,Ilyocypris gibba,Ilyocpyrisbiplicata,Eucyprisinflata,Candoniellaalbicans,Darwinula sp.,Stenocypris sp.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第四系 介形类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任战利 肖晖 +4 位作者 韩伟 梁宇 卿颖 腾志宏 史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平缓的斜坡,无明显的前陆拗陷。寒武—奥陶纪孔雀河地区及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拉张环境,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泥盆纪孔雀河地区为一种挤压环境,盆地类型为陆缘拗陷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纪呈现出陆内断陷盆地特征。库鲁克塔格隆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隆升过程,分别是海西期和晚白垩世以来。结论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发育海西、燕山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主构造变形期为早海西期,变形以褶皱及与之相伴的逆冲断裂为主要变形样式。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海西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热演化程度,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主生烃期为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早海西期之后孔雀河斜坡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二次生烃条件。孔雀河斜坡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形成于海西期且后期保存好的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孔雀河斜坡 库鲁克塔格隆起 盆山系统 裂变径迹 隆升时代 构造-热演化史
下载PDF
天山深浅构造特征及盆山耦合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瑞斌 卢静芳 +2 位作者 杨主恩 曲国胜 马宗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由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天山构造带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以纳伦-那拉提-红柳河构造缝合带为轴,天山南北两侧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在纵向上,则表现出上、下硬、中间软的"三明治"式独特的圈层结构。在南北向构造... 由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天山构造带具有复杂的深浅构造关系。以纳伦-那拉提-红柳河构造缝合带为轴,天山南北两侧构造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在纵向上,则表现出上、下硬、中间软的"三明治"式独特的圈层结构。在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下,天山南侧显示塔里木板块向北作陆内俯冲,与天山地壳岩石圈发生层间插入与拆沉作用,在山前,基底卷入盖层变形;天山北侧准噶尔板块向天山挤入,发生构造挠曲,并形成山前深坳陷。天山南北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盆山耦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深浅构造 盆山耦合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岩石圈拆离解耦与盆山格局关系的天然地震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 与洋陆俯冲关系不同,在板内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固有的多圈层、多界面结构的特点,使得地块的俯冲变形伴有多圈层顺层拆离解耦的行为,使变形结构复杂化。虽然多圈层界面拆离解耦所引发的地震点群空间分布不像洋陆俯冲关系那么规则完美,但是依据地震群与破裂位置、破裂与岩石圈分层力学特性的依次控制关系,运用深度/频次、平面密度等统计方法,再以各种地球物理实测手段得到的岩石圈结构构造数据作为界面标定依据,还是能够得出诸如拆离解耦的界面深度、界面归属和区域层间变形范围等重要的几何学信息,这些变形几何学、运动学数据是构建大陆岩石圈板内汇聚造山特别是盆山耦合模式时的关键性的依据。文中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相关研究,在岩石圈层拆离解耦状态及其与盆山构造格局之间的关系方面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塔里木盆地及周缘造山带岩石圈的主拆离解耦层均发育于中地壳,但随各区中地壳的具体深度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2)塔西南/西昆仑盆山构造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岩石圈尺度上的,塔北/南天山盆山耦合关系是构建于地壳尺度上的;(3)地震活动的密集程度及密集带的展布与天山的变形强度、隆升状态和地貌阶段类型的变化规律有着近乎完美的精确匹配关系;(4)塔北/南天山和塔西南/西昆仑对应于岩石圈的强拆离解耦区,塔东北/东天山和塔东南/阿尔金山之间无耦合关系,其边缘带对应于岩石圈弱拆离解耦和无拆离解耦区;(5)塔里木盆地总体上的弱变形状态与其岩石圈弱或未拆离解耦类型占据总面积90%的情形相适应;(6)塔里木地块以驱动、阻挡约束、平移滚筒约束和克拉通过渡等多重“身份”存在于相邻单元“包围”的力学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山 西昆仑 大陆岩石圈 拆离 解耦 盆山耦合 天然地震
下载PDF
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6 位作者 贺日政 刘金凯 酆少英 管烨 蔡勋育 James.H.Knapp Francis T.Wu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部 近地表结构 初至波 层析反演方法 高程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
下载PDF
天山北坡山盆系统耦合与农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孝斌 张玉芳 +1 位作者 严茂超 张新时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7-379,共3页
本文在论述天山北坡农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改变目前天山的放牧性畜牧业,恢复山地生态系统,发挥山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绿洲-扇缘带建立新的草地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本文在论述天山北坡农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改变目前天山的放牧性畜牧业,恢复山地生态系统,发挥山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绿洲-扇缘带建立新的草地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并提出了以棉粮为主转向实行草棉粮(饲)的综合性的改造以及从淡水绿洲转向咸水绿洲的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山盆系统 系统耦合 农业结构词整 草地农业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东北缘盆山耦合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涛 张进 卢苗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0-686,共7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多单元的复杂变形格局以及准东与博格达山、卡拉麦里山及东北缘山系的多山系盆山关系的特点,探寻它们之间动力学联系、建立盆山构造耦合模式,预测有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带。认为,在昌吉-准东存在一个东西向挤压推覆...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多单元的复杂变形格局以及准东与博格达山、卡拉麦里山及东北缘山系的多山系盆山关系的特点,探寻它们之间动力学联系、建立盆山构造耦合模式,预测有利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区带。认为,在昌吉-准东存在一个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系统,并且在晚石炭世-新生代长期持续活动;准东与周缘山系,是由起始于不同时间、但一直在持续或断续活动的三个构造系统,即加里东-海西期造山带形成的北西向构造带,晚石炭世-中新生代东西向挤压推覆构造和新生代博格达-准东-卡拉麦里山盆山组推覆构造,以时间上穿插或同时活动、联合形成的复杂盆山构造耦合;断弯-断展褶皱和逆冲断裂叠瓦扇构造,是准东、乌伦古地区构造变形的基本样式,复杂地区还出现捩断层和转换构造;创建了准东与周缘山系的盆山构造耦合模式,并预测了10个有利于油气运聚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天山 陆内造山 盆山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