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9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lacier evolution trend(2020-2100)in Northern Xinjiang
1
作者 Xi-yong Sun Yang Jiao +5 位作者 Qian-li Ma Jing-hui Fan Xiao-min Du Jia-feng Liu Shao-qiang Wang Wen-chen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Glaciers,as“solid reservoirs”,are precious resources in arid areas.The study of glaci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northern Xinjiang.The... Glaciers,as“solid reservoirs”,are precious resources in arid areas.The study of glaci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conomy in northern Xinjiang.The area of glacier distribution on the 1963 topographic map data,1975 MSS data,2000 ETM data,2008 CBERS-2 data,2014 and 2018 ETM+were collected as secondary data.According to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the glacier areas in Northern Xinjiang are identified during 1963-2018.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lacier area in the past 55 years,and using two scenarios,the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area of a region during the whole 1963-2018 and the period with the minimum reduction area,the glacier areas of Southern Tianshan Mountains,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the Sawuer Mountains and Altai Mountains in Northern Xinjiang,and the whole northern Xinjiang in 2030,2040,2050,and 2100 are examined and predicted.In 2100,the glacier area in Northern Xinjiang may decrease by 43%-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al evolution Glacial area Global warm Trend analysis Glacial disappear Environmental change Northern xinjiang Altai Mountains of Central Asia
下载PDF
Ecological migration effects on the Tianchi Scenic Area in Xinjia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grant farmer families 被引量:3
2
作者 Hong TANG DeGang YANG +1 位作者 XinHuan ZHANG XinYi X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2012年第1期95-104,共10页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relieving conflicts between ecosystem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Tianchi Scenic Area, Xinjiang of China, an ecological migration policy was implemented, aiming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ec...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relieving conflicts between ecosystem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Tianchi Scenic Area, Xinjiang of China, an ecological migration policy was implemented, aiming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resettle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gration proje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and farmer family interviews, both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farmer families in the Tianchi Scenic Are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objectives were to assess the benefits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polic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on migrant farmer famil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types of migrant familie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illingness to migration; (2)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Tianchi Scenic Area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articutarly in term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ry, while pressures on grassland had also been relieved to some extent; (3) the major income sources and occupations of the migrant farmer families changed, the range of their income sources declined, and their per capita incomes decreased at different degrees; and (4) nearly half of the farmer families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new settlements and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attitudes of migra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n ecological migration project, it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farmer awareness of need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solve resettlement problems prop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migration migration project migrant farmer families QUESTIONNAIRE Tianchi Scenic area xinjiang
下载PDF
HPV Infection among Uygur Women in a Rural Area of Hetian Prefecture,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被引量:8
3
作者 Sulaiya HUSAIYIN Mayinuer NIYAZI +7 位作者 WANG Li hong WANG Jun Jie WANG Jian Bing Ayeti SIMAYI WANG Lin Zumurelaiti AINIWAER MA Chun Hua Jennifer S.SMITH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934-936,共3页
It is not clear how HPV infection is prevalent among Uygur women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HPV infection is related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inci... It is not clear how HPV infection is prevalent among Uygur women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whether the distribution of HPV infection is related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incidence among them. A study including 883 Uygur women were conducted from 2006 to 2007 in Hetian Prefectur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Infection among Uygur Women in a Rural area of Hetian Prefectur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下载PDF
The Middle Devonian Bimodal Associa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East Junggar, Xinjiang
4
作者 Han Baofu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The Middle Devonian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East Junggar, located between the Ertix andUlungur rivers of northern Xinjiang, may be divided into basic and acid ones. It is evident that a compositionalgap... The Middle Devonian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East Junggar, located between the Ertix andUlungur rivers of northern Xinjiang, may be divided into basic and acid ones. It is evident that a compositionalgap exi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o that the volcanic rocks are not in line with a calc-alkaline series becausethe intermediate rocks are absent in the area. The fact shows that the volcanic rocks are a typical bimodal asso-ci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bimodal associa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are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ontinen-tal rifting or continental extension in the Middle Devonian. In such a tectonic setting, magmas were first pro-duc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Where crustal thinning was greater, the magmas ascended and eruptedon the surface directly so that the basic volcanic rocks formed, but olivine and/or partial pyroxenefractionation occurred in the magmas during their ascent through the thinning crust. On the other hand, wherecrustal thinning was less, ascending mantle-derived magmas reached the lower crust and accumulated there, re-sulting in partial 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and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contaminated magma which was consoli-dated as acid volcanic rocks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REE area The Middle Devonian Bimodal Association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East Junggar xinjiang
下载PDF
新疆北部不同区域暖区暴雪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晓翠 陈丽娟 +1 位作者 李博渊 苗运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主要运用HYSPLIT(拉格朗日后向轨迹)方法模拟追踪了1980-2020年冬季新疆北部27次暖区暴雪天气水汽特征,分析不同源地水汽源-汇关系及其对暴雪的贡献。结果表明,500 hPa主要水汽源地为格陵兰岛和大西洋及其沿岸、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水汽源头是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塔额盆地为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沿途损失均较大;700 hPa主要为北欧、大西洋及其沿岸附近、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对阿勒泰地区暴雪贡献最大的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塔额盆地是北欧,沿途损失最大前者是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后者为大西洋及其沿岸;850 hPa上主要为中亚、地中海和黑海及其附近,前者对暴雪的贡献最大,到达暴雪区后增加较多。各源地水汽随西风气流达到关键区后,主要从偏西(西南)和西北两条路径输入暴雪区,前者占主导地位;对流层低层阿勒泰地区较塔额盆地水汽源地和路径更复杂。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暖区暴雪水汽来源及路径的贡献模型,对阿勒泰地区、塔额盆地各层水汽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暴雪 水汽特征 HYSPLIT模式
下载PDF
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铀矿找矿中的典型应用——以新疆雪米斯坦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叶发旺 张杰林 +11 位作者 张川 徐清俊 刘洪成 武鼎 邱骏挺 童勤龙 车永飞 李瀚波 木红旭 杨国防 淦清清 李新春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33-249,共17页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重要新技术、新方法。近些年,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在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得到核地质系统的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在分析前人铀矿找矿思路基础上,阐述了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新疆雪米斯坦地... 高光谱遥感技术是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重要新技术、新方法。近些年,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在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得到核地质系统的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在分析前人铀矿找矿思路基础上,阐述了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新疆雪米斯坦地区的铀矿找矿新思路及其典型应用效果。首先深入剖析了白杨河铀矿床及其周围的航空高光谱遥感特征,识别了铀矿床产出的区域热液活动中心、铀成矿高铝绢云母蚀变等区域找矿关键要素,提出“区域热液活动中心识别-铀矿化航空高光谱蚀变组合发育地段确定-蚀变、构造、有利岩性等要素复合地段优选”的航空高光谱遥感铀矿找矿新思路;然后根据全区的航空高光谱遥感信息进行了找矿远景区筛选和野外查证,新发现了铀矿化异常。新发现的铀矿化异常地段航空高光谱遥感特征明显,地表铀异常显著,控矿断裂构造发育,地质环境有利,铀矿找矿前景良好。其是笔者对如何充分挖掘高光谱遥感铀矿找矿信息,提升高光谱遥感技术更好服务铀矿找矿应用效果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也是在地表岩石裸露程度良好的地区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直接寻找热液型矿产的良好例证,希冀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开展找矿方法创新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SASI航空高光谱遥感 铀矿找矿 典型应用 新疆雪米斯坦
下载PDF
新疆地区成人下颌骨副孔解剖位置的CBCT研究
7
作者 王艳 冯添 +2 位作者 郭涛 贾寅富 黄旭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68-72,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下颌骨副孔解剖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00例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对下颌...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下颌骨副孔解剖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00例维吾尔族和汉族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对下颌骨进行分区,获得各副孔的相应位置、直径及其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分析性别、民族、年龄与副孔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300例成年人的影像中共找出1361个副孔,维吾尔族686个,汉族675个,副孔发生率100%,人均(4.54±1.58)个。在舌侧前部发生率最高,维吾尔族为85.7%,汉族为81.9%,副孔的发生与性别、民族、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副孔的直径为(0.79±0.23)mm,汉族为(0.70±0.19)mm,维吾尔族中副孔直径≥1 mm占15.74%,汉族中副孔直径≥1 mm占13.48%,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维吾尔族副孔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为(12.65±9.35)mm,汉族为(13.15±8.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副孔高发的舌侧前部区域,颏嵴上和颏嵴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成年人群中均存在副孔现象,术前应仔细核对CBCT影像,术中避免损伤副孔结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下颌骨 副孔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不同气象干旱指数在北疆绿洲农业区适用性分析
8
作者 张燕 肖风劲 +2 位作者 张新 王超 白昀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72-177,共6页
选取北疆绿洲农业区11个气象站1961—2020年的数据,按月尺度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K指数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5种干旱指数,通过比较这些指数的相关性、不同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以... 选取北疆绿洲农业区11个气象站1961—2020年的数据,按月尺度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K指数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5种干旱指数,通过比较这些指数的相关性、不同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以及在典型干旱年份的识别能力,分析各指数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PA和SPI对降水亏缺有敏感的反应,但对温度的关联较弱,未充分考虑增温对干旱的影响;MCI与温度和降水的关联均较弱,倾向于低估重旱和特旱;SPEI和K指数与温度和降水均有较好的关联,但K指数过多地报告中度至重度干旱,而SPEI则全面考虑了温度和降水对干旱的综合影响,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由于SPEI计算蒸散发采用的Thornthwaite方法可能高估了温度对干旱的影响,在降水显著偏少、温度偏差较小的情况下,SPI的监测结果可能比SPEI更为严重,因此,建议结合SPI使用,以弥补这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指数 月尺度 适用性 北疆绿洲农业区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9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509道班西锂矿伟晶岩石英变形特征、温度及其对伟晶岩就位的约束 被引量:1
10
作者 霍海龙 陈正乐 +9 位作者 张青 王永 马华东 王威 张文高 李永 韩凤彬 杜晓飞 闵壮 孟祥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7,共16页
509道班西锂矿床是西昆仑造山带新近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作为区内典型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509道班西锂矿的成矿机制和伟晶岩演化过程对认识整个西昆仑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花岗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石英是... 509道班西锂矿床是西昆仑造山带新近发现的大型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作为区内典型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509道班西锂矿的成矿机制和伟晶岩演化过程对认识整个西昆仑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花岗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石英是追踪伟晶岩成矿作用过程的理想对象。509道班西矿床的花岗伟晶岩普遍发育强烈的糜棱岩化作用,具有典型的韧性变形特征,通过对糜棱岩化伟晶岩脉进行变形组构分析、石英包裹体测温和石英Ti温度计计算,揭示了与伟晶岩就位相关的大陆地壳变形过程中流体的热力学演化过程,并探讨了韧性变形对区域找矿的启示意义。糜棱岩化伟晶岩中锂辉石、斜长石等矿物主要以脆性破裂为主,具有刚体变形的特征;石英主要发育膨凸重结晶现象,细小的新晶体在较大的石英条带边部形成,可见石英残斑,并具有亚颗粒旋转现象,部分发育核幔构造;白云母普遍变形成云母鱼。石英包裹体、锂辉石和石英的变形特征等微观结构证据表明,糜棱岩化伟晶岩的变形温度为300~400℃,石英Ti温度计得出的变形温度为371~398℃和351~377℃。伟晶岩中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为260~283℃,可能记录了石英变形晚阶段的温度。研究表明,509道班西地区的伟晶岩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一期强烈的低温、高应变速率的韧性变形,伟晶岩就位是快速冷却过程的产物,在高应力和较低温度条件下,动态重结晶(GBM)导致的晶粒粒径减小严重改变了岩石的流变学性质;从~400℃到~260℃的超冷却过程(ΔT=±140℃)中,造成伟晶岩中矿物结晶新核迅速减少,更有利于形成粗大的石英等矿物颗粒,形成伟晶岩脉所有显著特征和独特的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带,超冷却在伟晶岩就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棱岩化 锂矿床 花岗伟晶岩 509道班西地区 西昆仑 新疆
下载PDF
基于远程血压网络系统的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居民非杓型血压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冯艳 陈鸿远 +1 位作者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 王芳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居民非杓型血压(non-dipping blood pressure,NDBP)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托里县1547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并据此将他们分为杓型组及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363例(男150例、女213例),非杓型组... 目的探讨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居民非杓型血压(non-dipping blood pressure,NDBP)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托里县1547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并据此将他们分为杓型组及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363例(男150例、女213例),非杓型组1184例(男456例、女7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24hSBP、24hDBP、24hMAP、24hHR、dSBP、dDBP、dMAP、dHR、nSBP、nDBP、nMAP、nHR等相关指标。利用ROC曲线评估24hMAP、nSBP、nMAP预测NDBP的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24hSBP、24hMAP、nSBP、nDBP、nMAP及n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313,95%CI 1.232~1.400,P<0.01)、nMAP(OR=1.302,95%CI 1.249~1.356,P<0.01)是发生NDB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24hMAP、nSBP和nMAP的AUC分别为0.537、0.726和0.769。结论NDBP与24hMAP、nSBP及nMAP水平密切相关,nMAP对NDBP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NDBP简便、易操作,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NDB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杓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远程血压网络系统 新疆塔城地区
下载PDF
1989-2021年蒙新高原湖泊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博文 孙标 +7 位作者 史小红 赵胜男 刘建强 邹佳慧 姚卫泽 赵云靓 郭玉颖 庞嘉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2-1267,I0031,I0032,共18页
内陆湖泊是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器。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以JRC(JRC Global Surface Water)水体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皮尔... 内陆湖泊是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维系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作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示器。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云平台,以JRC(JRC Global Surface Water)水体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89-2021年蒙新高原湖区湖泊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蒙新高原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33 a来,蒙新高原湖泊数量和面积整体上显著增加,小型湖泊(1~10 km^(2))的面积和数量占比最大且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中型湖泊(10~100 km^(2))和大型湖泊(>100 km^(2))。在所有海拔带中,湖泊普遍呈现扩张的趋势,其中低海拔地区(DEM<1000 m)的湖泊扩张最为显著。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地区(DEM≥1500 m)湖泊的变化受温度和降水影响显著,且在不同垂直地带上表现出一致性;湖区内14个流域的湖泊发生扩张,其中8个流域扩张显著,强烈的人类活动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东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的湖泊明显萎缩。掌握蒙新高原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原因,可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新高原湖区 湖泊动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提升沿边口岸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新疆口岸调研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海源 周涛 方舒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95-107,共13页
沿边口岸作为深化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和重要门户,发挥着大通道、试验田和对外示范窗口的重要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创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新疆沿边口岸调研为例,从“五通”的视角阐述了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 沿边口岸作为深化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和重要门户,发挥着大通道、试验田和对外示范窗口的重要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创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新疆沿边口岸调研为例,从“五通”的视角阐述了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新疆陆路和铁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国际合作中心等地调研情况,分析新疆沿边口岸参与“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在边贸、物流、平台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核心区 沿边口岸 新疆调研
下载PDF
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的动态变化
14
作者 程珍 牛建龙 +4 位作者 马玉婷 柳维扬 蒋学玮 梁雪齐 董红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6-214,共9页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感应器,能客观反映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周期的影响。为探究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的动态变化,选取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数据,运用距平、累积距平、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滑动t检... 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感应器,能客观反映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周期的影响。为探究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的动态变化,选取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数据,运用距平、累积距平、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物候期动态变化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疆阿拉尔垦区棉花平均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和停止生长期分别出现在4月14日、4月29日、6月3日、7月2日、9月17日和10月20日,极差分别为25、23、20、22、44和24 d。1990—2020年垦区棉花播种期和出苗期均呈现极显著提前趋势,表现为“显著提前-稍微提前”的过程变化;开花期和停止生长期均呈现显著提前趋势,表现为“显著提前-稍微提前”的过程变化;吐絮期提前和现蕾期延迟均不显著。1990—2020年垦区棉花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现蕾期的阶段性推迟、吐絮期的阶段性提前、开花期的阶段性推迟与提前上,棉花播种期、出苗期和停止生长期阶段性变化特征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评估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垦区棉花生长和科学管理棉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棉花 动态变化 阶段性 南疆阿拉尔垦区
下载PDF
1991—2020年新疆中小湖泊面积变化时空特征及趋势分析
15
作者 马元植 覃小林 +2 位作者 凌红波 闫俊杰 张广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5-916,共12页
湖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分析了1991—2020年间新疆地区74个中小湖泊的面积动态,对不同海拔和地理特征的湖泊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991—2020年间,新疆湖泊总面积从167.9... 湖泊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分析了1991—2020年间新疆地区74个中小湖泊的面积动态,对不同海拔和地理特征的湖泊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991—2020年间,新疆湖泊总面积从167.98 km^(2)增加至400.51 km^(2),尤以山区湖泊面积增长最为显著。月度尺度分析山区湖泊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统计分析显示,新疆不同海拔的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各异。新疆山区湖泊面积显著扩大,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年均温度上升。在平原湖泊区域,人类活动(特别是灌溉)是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气候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湖泊 面积变化 遥感监测 新疆
下载PDF
放线菌剂对南疆沙区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
16
作者 张莹 马沂彩 +4 位作者 邓文凯 马娟芳 吕文秀 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韩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83,共9页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 为探究放线菌剂在南疆沙漠土壤条件下对枣树生长生理及产量果品的影响,选择南疆洛浦县典型沙区枣园,以嫁接4年生‘七月鲜’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15、30和45g·株^(-1)3种不同用量放线菌剂处理,0g·株^(-1)作为对照,测定了枣树生长、生理、产量及果实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新发枣头枝基径在8、9月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尤其30g·株^(-1)处理较显著,而二次枝基径始终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叶面积在30和45g·株^(-1)处理下7、8月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叶片厚度仅30g·株^(-1)处理在7月有明显增厚;各放线菌剂处理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8月,净光合速率在7、8和9月均较对照显著提高,而叶片相对含水量仅30g·株^(-1)处理表现持续高于对照;7月各放线菌剂处理下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较对照显著上升,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也都显著上升,至8月叶片PAL活性均趋于对照,SOD活性除15g·株^(-1)处理外仍显著高于对照,而PPO活性则全部显著提升;各放线菌剂处理下枣树单株产量和优果重量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其中15和30g·株^(-1)处理下差异显著,优果率均明显提高,而病果率则均无明显差异;各放线菌剂处理下,鲜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白熟、脆熟和完熟期均较对照有一定提高,尤其30和45g·株^(-1)处理一直表现显著增加,而对于干枣,总糖含量与糖酸比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30g·株^(-1)处理还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综上,放线菌剂可促进枣树生长,增强枣树重要生理功能,并提高产量和改善枣果品质。在南疆沙区枣园实际生产中,可每株配施30g放线菌剂,需结合春季施农家肥为主的基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剂 南疆沙区 枣树 生长生理 产量 果实品质
下载PDF
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及交通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伟梁 赵霞 李志伟 《江苏商论》 2024年第3期33-38,43,共7页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区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的基础要素。本文通过对来疆参与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活动的游客游记的信息提取,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服务空...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交通可达性是区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的基础要素。本文通过对来疆参与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活动的游客游记的信息提取,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服务空间范围变化趋势、交通可达性进行测量。在综合考虑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对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功能区划分,得到以下结论:(1)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多核心聚集态势;(2)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的服务范围存在显著的两极化发展趋势;(3)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线路整体交通可达性欠发达;(4)新疆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空间功能区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条发展主轴、四个文化核心、五个服务大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既民族团结旅游景点 时空分布特征 交通可达性 ArcGIS 新疆 功能区划分
下载PDF
新疆塔城地区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病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18
作者 徐以康 杨洋 +6 位作者 马晶茹 刘蕾 张志峰 孙斯琪 李曼曼 占凯雯 马军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2743-2748,共6页
目的分析新疆塔城地区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冠脉多支病变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电子病历,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塔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4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分析新疆塔城地区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冠脉多支病变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查阅患者电子病历,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塔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4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其中单支病变167例,多支病变181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348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243)和验证组(n=105),训练组数据用于模型构建,验证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双向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关键模型变量,构建塔城地区冠脉多支病变发病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DCA)综合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训练组中,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双向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陈旧心肌梗死是冠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而无糖尿病是冠脉多支病变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上述关键因子构建并绘制MVD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20(95%CI:0.656~0.783)和0.707(95%CI:0.586~0.789),两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良好,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契合,两组临床决策曲线结果均提示本模型具备临床净获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新疆塔城地区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病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可为本地区快速识别冠脉多支病变高风险人群提供高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城地区 冠心病 冠脉多支病变 列线图 风险预测
下载PDF
新疆农村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19
作者 车文静 芮东升 +3 位作者 张艳春 毛璐 钱铖 刘丽影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7,共5页
目的:测算分析新疆农村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6个县区11532名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步模型法和人力资本法测算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门诊及住院费... 目的:测算分析新疆农村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6个县区11532名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步模型法和人力资本法测算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门诊及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结果:2021年新疆农村四类主要慢病的患病率为16.29%;样本人群四类主要慢病的直接经济负担4.21亿元,间接经济负担0.34亿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89亿元(63.53%)、0.88亿元(19.44%)、0.66亿元(14.47%)、0.12亿元(2.56%)。结论:新疆农村四类主要慢病的疾病经济负担比预想的低,可能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以及与新疆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有关。后疫情时代,应提高基层慢病早期筛查与管理水平,合理分级诊疗,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切实减轻慢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类主要慢病 疾病经济负担 卫生服务利用 新疆农村
下载PDF
2024年1月引发雪崩的阿勒泰极端强降雪天气成因和预报分析
20
作者 陶亦为 张芳华 +3 位作者 于碧馨 李桉孛 胡艺 王丹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407-418,共12页
在北疆典型双阻型暖区暴雪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影响下,2024年1月6-12日新疆北部阿勒泰出现一次极端强降雪过程,多站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导致阿勒泰山区多处出现雪崩,本文基于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区... 在北疆典型双阻型暖区暴雪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影响下,2024年1月6-12日新疆北部阿勒泰出现一次极端强降雪过程,多站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导致阿勒泰山区多处出现雪崩,本文基于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区域模式(CMA-MESO、CMA-TYM)和全球模式(CMA-GFS、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的降雪特征、环流形势、极端性成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雪过程呈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小时降水量多等极端性特征,根据环流形势演变和降雪特征,降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累积降水量分布呈平原地区向山区递增的特征,强降雪主要集中在第二、三阶段,以上两个阶段阿勒泰北部沿山地区和山区新增积雪大、小时积雪多、雪水比大,满足雪崩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2)此次过程500hPa强盛极锋锋区不断分裂短波系统先后东移影响阿勒泰,850-700hPa长时间维持暖式切变线,并伴随强暖锋锋生,强降雪发生在300hPa极锋急流出口辐散区、850hPa切变线以北至700hPa切变线附近区域。(3)第二、三阶段阿勒泰北部尤其是北部山区水汽条件异常偏强,叠加地形增幅作用,低层动力抬升作用异常强盛,并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极端强降雪的重要原因。(4)区域模式对强降雪预报好于全球模式,但对极端性预报能力仍有限。ECMWF极端预报指数预报产品(EFI)和国家气象中心集合平均异常天气预报产品(EMAF)在中期时效能较好地发现了极端天气信号,强化相关产品的应用,并结合模式定量预报结果作出调整,可进一步提升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预警精细化服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阿勒泰 强降雪 极端性 雪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