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zation versus decomposition in alpine ecosystems of the Northwestern Caucasus:The results of a tea bag burial experiment 被引量:2
1
作者 Tatiana G.ELUMEEVA Vladimir G.ONIPCHENKO +2 位作者 Asem A.AKHMETZHANOVA Mikhail I.MAKAROV Joost A.KEUSKAMP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633-1641,共9页
Mountainous areas exhibit highly variable decomposition rates as a result of strong local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on two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l... Mountainous areas exhibit highly variable decomposition rates as a result of strong local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on two major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l carbon cycle: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carbon stabilization. In order to adequately reflect local heterogeneity, we have sampled 12 typical plant communities of the Russian Caucasus. In order to minimize confounding effects and encourage comparative studies, we have adapted the widely used tea bag index(TBI) that is typically used in areas with low decomposition. By incubating standardized tea litter for a year, we investigated whether(1) initial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k)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tter stabilization(S) and(2) whether k or S exhibit correlations with altitud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 and k are not correlated. Altitude, p H, and water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tabilization factor S, while soil-freezing had no influence. In contrast, none of these factors predicted the decomposition rate k. Based on our data, we argue that collection of decomposition rates alone, as is now common practice, is not sufficient to understand carbon input to soils and can potentially lead to misleading results. Our data on community-specific decomposition and stabilization rates further constrain estimates of litter accumulation in subalpine communities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er decomposition Alpine communities tea bag index Carbon cycle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Preparation and Brewing Process of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 by Orthogonal Test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Weighted Score 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Shenggao YIN Hongzhen TANG +2 位作者 Jinlian LI Yute ZHONG Dongyan LIAO 《Medicinal Plant》 CAS 2019年第5期60-63,68,共5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s.[Methods]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weighed score of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oup color,ar...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s.[Methods]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weighed score of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oup color,aroma and taste as an indicator,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ea bags was optimized using an orthogonal test.[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orthogonal test show that the optimal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the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s are as follows:particle size of 14 meshes,solid to liquid ratio of 1∶40,brewing temperature of 70℃,and brewing time of 10 min.[Conclusions]The optimized preparation process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It is 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Herba Taxilli tea bag Total FLAVONOIDS Orthogonal process SENSORY evalua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Dan Wei Powder (胆胃散) Tea Bag on Aggregation of Blood Platelet in vivo and in vitro
3
作者 俞承烈 寿旗扬 +4 位作者 朱广亚 余国友 谢日青 贾临超 周卫民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Dan Wei Powder (胆胃散 Powder for treating the gall bladder and stomach) Tea Bag (DWSTB) on the aggregation rate of blood platelet in vivo and in vitro. Methods: Increase of the platel...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Dan Wei Powder (胆胃散 Powder for treating the gall bladder and stomach) Tea Bag (DWSTB) on the aggregation rate of blood platelet in vivo and in vitro. Methods: Increase of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 the rat in vivo was induced by carrageenin, and increase of the rab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 vitro was induced by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and collagen,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DWSTB on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in vivo and in vitro,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maximum in vivo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 the ra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2.0 and 4.0 g·kg-1 DWSTB (P<0.05.P<0.01). The maximum rab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induced by ADP and collagen in vitro were suppressed significantly by 2.0-16.0 mg·mL-1 and 2.0-8.0 mg·mL-1 DWSTB, respectively (P<0.05.P<0.01). And the effect of DWSTB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raised with increase ofits dose. Conclusion: Dan Wei Powder Tea Bag can restrain the aggregation of platelet in vivo and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 Wei Power tea bag (DWSTB) aggregation of blood platelet CARRAGEENIN adenosine diphosphate(ADP) COLLAGEN
原文传递
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中15种金属及类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4
作者 吴梅 陈祝军 +5 位作者 陈蓉 吴建兵 秦园 沈怡佳 朱楠 张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6期98-106,共9页
目的研究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的茶汤中Li、Al、Cr、Mn、Fe、Ni、Cu、Zn、As、Se、Mo、Cd、Sb、Ba、Pb 15种金属及类金属含量情况,评估饮用茶汤对人群健康的风险。方法随机抽取不同的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共39份样品,用100℃水冲泡茶叶... 目的研究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的茶汤中Li、Al、Cr、Mn、Fe、Ni、Cu、Zn、As、Se、Mo、Cd、Sb、Ba、Pb 15种金属及类金属含量情况,评估饮用茶汤对人群健康的风险。方法随机抽取不同的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共39份样品,用100℃水冲泡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60min,3种茶汤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直接测定15种金属及类金属溶出量。运用单项污染评价、内梅罗法综合污染评价,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和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以及美国环境保护署(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和国际致癌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3种茶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3种茶汤中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指数均小于0.7,污染等级分别为优良、安全。THQ值和HI值均小于1。HI排名依次是绿茶茶粉>红茶茶粉>乌龙茶粉>绿茶袋装茶>红茶茶叶>乌龙袋装茶>乌龙茶茶叶>绿茶茶叶>红茶袋装茶,HI中占比较大的元素整体上为Al、Mn、Ni、Cu。茶汤中个人健康危害年风险总和为9.01×10^(–6)~3.73×10^(–5)a^(–1),低于USEPA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结论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茶汤中15种金属及类金属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较低。茶叶、袋装茶以及茶粉均处于安全饮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袋装茶 茶粉 茶汤 金属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芪参复方补气健脾袋泡茶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颖媛 张文龙 吕瑞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以黄芪、党参、黄精和山药配伍做成芪参复方剂来构建一种具有补气健脾功效的药茶。方法:考察不同药材配方、泡制时间、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构建的药茶产品的香气、滋味及汤色,对药茶配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构建出一系列具有不同... 目的:以黄芪、党参、黄精和山药配伍做成芪参复方剂来构建一种具有补气健脾功效的药茶。方法:考察不同药材配方、泡制时间、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构建的药茶产品的香气、滋味及汤色,对药茶配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构建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口味药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原味、甘草味、陈皮味、山楂味、红枣味复方袋泡茶。泡制时最佳用水量为80 ml,最佳次数为3次,最佳泡制时间为15min。结论:进行了不同泡制用水量、泡制次数时芪参复方袋泡茶的感官评定,为复方袋泡茶的使用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党参 黄精 山药 复方袋泡茶
下载PDF
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配方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6
作者 杨菊花 张宇佳 +5 位作者 唐碧华 李常学 余东梅 田韦韦 刘俐 华桦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以山茱萸、山药为原料,乌龙茶粉、蜜桃粉、芒果粉为辅料制作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以多糖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并采用溶剂萃取(二氯甲烷萃取)法提取茶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电子鼻... 以山茱萸、山药为原料,乌龙茶粉、蜜桃粉、芒果粉为辅料制作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以多糖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并采用溶剂萃取(二氯甲烷萃取)法提取茶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电子鼻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山药复合袋泡茶的最佳配方为山茱萸粉添加量12 g、山药粉添加量30 g、乌龙茶粉添加量10 g、芒果粉添加量14 g和蜜桃粉添加量14 g,在该条件下,产品的多糖含量为(1.25±0.74)mg/3 g,感官评分为(83.83±4.56)分,综合评分为91.91分,且茶包外形完整,冲泡后不溃散,茶汤口感细腻、酸甜,澄清透亮无沉淀,气味清香;茶汤中主要含有硫化物、芳香成分、氮氧化合物等风味物质,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烷烃类化合物40种、酯类化合物4种、醇类化合物2种、醛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2种和其他类化合物3种,其中烷烃类、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为其典型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山药 袋泡茶 配方优化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HPLC-Q-TOF-MS技术分析益气生津袋泡茶的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宏蕾 肖薇 吴剑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7期30-34,共5页
目的采用HPLC-Q-TOF-MS技术对益气生津袋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鉴定。方法6只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8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药组与空白组,每组3只。给药组灌胃4 ml益气生津袋泡茶水提物(生药浓度为1 g/ml),空... 目的采用HPLC-Q-TOF-MS技术对益气生津袋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鉴定。方法6只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8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药组与空白组,每组3只。给药组灌胃4 ml益气生津袋泡茶水提物(生药浓度为1 g/ml),空白组灌胃4 ml生理盐水,2次/d,连续给药,第4天上午给药2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样品。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T3 C18色谱柱(50 mm×2.1 mm,2.5μm),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袋泡茶水提物与血清样品中的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从益气生津袋泡茶水提物中鉴定出了17个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类成分。同时,在血清样品中检测到了8个化学成分,分别为甜菜碱、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哈巴俄苷、拟人参皂苷F1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毛兰素。结论采用HPLC-Q-TOF-MS技术对益气生津袋泡茶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有助于揭示益气生津袋泡茶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的质量控制、药理学和活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生津袋泡茶 HPLC-Q-TOF-MS 入血成分 定性分析
下载PDF
辣木杆猫须草袋泡茶制备工艺研究
8
作者 徐通 杨朴丽 +1 位作者 张祖兵 徐荣 《热带农业工程》 2023年第4期138-142,共5页
以辣木秆、猫须草为原料,开展袋泡茶制备工艺研究,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烘干粉碎制茶,通过分析不同复配比、冲泡次数、茶水配比、冲泡时间、冲泡温度等理化指标以及感官评定,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利用正交试验,对茶汤亮度、色度差、浸... 以辣木秆、猫须草为原料,开展袋泡茶制备工艺研究,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烘干粉碎制茶,通过分析不同复配比、冲泡次数、茶水配比、冲泡时间、冲泡温度等理化指标以及感官评定,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利用正交试验,对茶汤亮度、色度差、浸出物检测进行复检验证,得出袋泡茶最佳复配比为辣木秆∶猫须草=1.4∶0.6,最优茶饮参数为A2B2C3D1,即茶水配比为2 g/100 mL,浸泡水温为100℃,浸泡时间为10 min,浸泡次数为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猫须草 袋泡茶 制备工艺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金花葵袋泡茶制备工艺 被引量:3
9
作者 贾娟 翟雪静 +2 位作者 乔薪蓓 王婷婷 杨雯雯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190,共12页
本文以金花葵不同部位为原料研制一款新型袋泡茶,并对金花葵袋泡茶的原料部位选择、复配比、粉体加工、袋装材质、冲泡条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料液比、冲泡次数对金花葵... 本文以金花葵不同部位为原料研制一款新型袋泡茶,并对金花葵袋泡茶的原料部位选择、复配比、粉体加工、袋装材质、冲泡条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料液比、冲泡次数对金花葵袋泡茶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运用模糊数学法对金花葵袋泡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葵不同部位根、茎、叶、花的最佳复配比为1∶1∶1∶2;最优粉碎目数为30目;最佳袋装材质为尼龙袋;最优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90℃、冲泡时间20 min、冲泡料液比1∶220(g/mL)、冲泡次数3次。在此制备工艺及冲泡条件下得到的袋泡茶香气纯正,色泽适宜,口感鲜爽,感官评价为优;理化检测结果为:水分含量8.46%,总灰分含量5.85%,水浸出物含量56.63%;金花葵袋泡茶活性成分含量:总黄酮含量为2.35%,多糖含量为2.41%,绿原酸含量为4.88%;金花葵袋泡茶的抗氧化特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7.80%,ABTS清除率为77.37%,均高于同一浓度下VC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葵 袋泡茶 黄酮 冲泡工艺 模糊数学法
下载PDF
印楝叶拼配茶包的制备工艺
10
作者 王馨熠 张莹莹 +3 位作者 王朝霞 王台虎 郭永峰 侯如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127,共8页
该文以印楝叶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印楝叶加工工艺,并优化了印楝叶拼配茶包最佳配方,去除并掩盖了印楝叶的苦味且保留其保健功能成分。具体配方为:焯水4 min后烘干的印楝叶0.6 g,老白茶0.8 g,青钱柳茶0.8 g,蒲公英... 该文以印楝叶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印楝叶加工工艺,并优化了印楝叶拼配茶包最佳配方,去除并掩盖了印楝叶的苦味且保留其保健功能成分。具体配方为:焯水4 min后烘干的印楝叶0.6 g,老白茶0.8 g,青钱柳茶0.8 g,蒲公英根0.4 g,冰糖0.4 g;拼配后的印楝叶茶采用滤纸或玉米纤维抽线茶包袋进行包装。茶包冲泡后汤色黄绿透亮,呈现印楝叶清香,稍显苦味,口感可为大众接受。进一步建立了印楝叶苦味物质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检测发现焯水工艺可去除印楝叶中50.7%的主要苦味物质柠檬苦素,并保留了其96.7%的抗氧化活性,该印楝叶拼配茶包可作为一种值得开发的新式功能茶饮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叶 茶包 拼配 茶饮料 抗氧化
下载PDF
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银翘感冒袋泡剂中5种成分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倩 张蓓 +3 位作者 邱琼华 李隽永 梁学政 杨婧 《食品与药品》 CAS 2023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法(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银翘感冒袋泡剂中绿原酸、甘草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牛蒡苷的含量。方法运用HPLC,色谱柱:Shimazu Inertsil ODS-3(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法(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银翘感冒袋泡剂中绿原酸、甘草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牛蒡苷的含量。方法运用HPLC,色谱柱:Shimazu Inertsil ODS-3(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20 nm。通过3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各成分与连翘酯苷A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和回归方程法测定含量,并对3种校正因子所得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对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加以验证。结果绿原酸、甘草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牛蒡苷分别在83.77~670.20,6.36~50.90,41.45~331.60,9.15~73.20,31.50~252.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95.4%(0.32%),100.1%(0.96%),98.0%(0.18%),100.7%(1.37%),99.0%(0.57%)。基于3种校正法的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回归方程法接近。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银翘感冒袋泡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感冒袋泡剂 一测多评 绿原酸 甘草苷 连翘酯苷A 连翘苷 牛蒡苷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功能性成分测定
12
作者 秦洋 崔凤英 +2 位作者 史玉雪 尹洪臣 迟晓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2-97,共6页
以蒲公英根为主料,玫瑰花、茉莉花、红枣、枸杞为辅料,研制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确定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的最佳配方和冲泡条件。结果表明,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根添加量3.25 g... 以蒲公英根为主料,玫瑰花、茉莉花、红枣、枸杞为辅料,研制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确定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的最佳配方和冲泡条件。结果表明,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根添加量3.25 g、枸杞添加量2.00 g、玫瑰花与茉莉花质量比0.60∶0.85、茉莉花添加量0.85 g、红枣添加量2.25 g,加水量300 mL,冲泡时间15 min,该条件下产品感官评分最高,能量1 540 kJ/100 g、蛋白质含量20%、脂肪含量3%、总碳水化合物含量25%、钠含量6%、多糖含量7.22 mg/g、黄酮含量0.27 mg/g、茶多酚含量17.52 mg/g。蒲公英根复合袋泡茶香气纯正、口感柔和,功能性成分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根 复合茶 袋泡茶 功能性成分 感官评价
下载PDF
桃花八月瓜袋泡乌龙茶的研制
13
作者 刘美秀 陈盛相 +1 位作者 罗世杰 黄福琼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6期141-145,共5页
本实验以桃花、八月瓜及乌龙茶为原料进行袋泡茶配方的研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结果为指标,筛选出了4组较优的配方;并根据生化成分的比较,对配方进行评价,确定最佳复配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当桃花、八月瓜... 本实验以桃花、八月瓜及乌龙茶为原料进行袋泡茶配方的研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设计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结果为指标,筛选出了4组较优的配方;并根据生化成分的比较,对配方进行评价,确定最佳复配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当桃花、八月瓜、乌龙茶的比例为0.5∶0.6∶1.2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茶汤的水浸出物、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7.8292±1.32)%、(11.4775±0.97)%,(3.00±0.15)%、(1.38±0.01)%、(5.65±0.07)%。冲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汤色绿黄,香气协调、茶香显露,滋味醇滑,理化品质较好,符合袋泡茶GB/T 23776—2018的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 八月瓜 乌龙茶 袋泡茶
下载PDF
七种花旗参茶包的FTIR光谱法无损鉴别 被引量:35
14
作者 孙素琴 周群 +1 位作者 梁曦云 杨显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0-602,共3页
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无损快速鉴别了七种花旗参茶包。各种花旗参茶包的红外光谱较特征。根据红外的特征谱图分析 ,市售的 7种花旗参茶包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的花旗参药材料末而制成的茶包 ;另一类是花旗参的... 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FTIR)无损快速鉴别了七种花旗参茶包。各种花旗参茶包的红外光谱较特征。根据红外的特征谱图分析 ,市售的 7种花旗参茶包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的花旗参药材料末而制成的茶包 ;另一类是花旗参的提取物和辅料混合后而制成的茶包。红外光谱图还表明各种花旗参茶包所选用的辅料也不尽相同 ,有的采用葡萄糖 ,有的则采用蔗糖 ,辅料所添加的种类与有的商品标定的不符。另外花旗参茶包所添加的辅料较多 ,花旗参提取物的特征峰较弱 ,这就表明有的花旗参茶包的质量较差。HPLC的分析结果也证明了采用原药材而制成的花旗参茶包的总皂甙含量高于花旗参的提取物和辅料混合后而制成的茶包 ,基本上相差了 4倍。因此 ,红外光谱法快速、简便、直观、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R光谱 无损鉴别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花旗参茶包 中药分析
下载PDF
玉米须保健袋泡茶的研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瞿颖 蒋立勤 +3 位作者 李喜 张舟艺 姜宇翔 丁力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7期831-834,共4页
开发以玉米须和绿茶为主料,以甘草、山楂、荷叶为辅料的玉米须保健袋泡茶,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采用煎煮、提取、喷揉法制备玉米须袋泡茶,采用正交法、感官评价法得到袋泡茶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 开发以玉米须和绿茶为主料,以甘草、山楂、荷叶为辅料的玉米须保健袋泡茶,并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采用煎煮、提取、喷揉法制备玉米须袋泡茶,采用正交法、感官评价法得到袋泡茶最佳工艺参数,采用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总还原力法测定产品的抗氧化能力。最佳配料配方中每份含玉米须69%,绿茶20%、山楂7.0%、荷叶3.7%、甘草0.7%,产品总黄酮含量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玉米须袋泡茶中含有黄酮等功效成分具有较好保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袋泡茶 加工工艺 感官评价 抗氧化
下载PDF
超声振荡辅助提取SPE-GC/MS法测定袋泡茶中的49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永波 章竹君 +1 位作者 秦国富 李红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301,共6页
本研究建立了SPE—GC/MS测定袋泡茶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对市售35份袋泡茶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样品经粉碎后依次采用丙酮进行超声和振荡萃取,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GC/M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可J,R对49种农药进行很好... 本研究建立了SPE—GC/MS测定袋泡茶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对市售35份袋泡茶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样品经粉碎后依次采用丙酮进行超声和振荡萃取,用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GC/M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可J,R对49种农药进行很好地萃取,采用GC/MS分离49种农药效果良好,农药检出限在0.001~0.015mg/kg之间。袋泡茶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是联苯菊酯、毒死蜱、甲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检出浓度远小于GB2763—2012规定的限值。本方法简单,快速,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泡茶 CG MS 农药 残留 SPE
下载PDF
茶桑混合袋泡茶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燕 王岳飞 +2 位作者 谢争珍 张星海 杨贤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8-362,共5页
对茶桑混合袋泡茶的降血糖作用进行了研究。以低、中、高三个剂量(0.5、1、3g/kg·bw)的袋泡茶饲喂正常小鼠模型、高血糖小鼠模型14d后,给予葡萄糖2.5g/kg·bw灌胃,于0、0.5h和2.0h时相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和... 对茶桑混合袋泡茶的降血糖作用进行了研究。以低、中、高三个剂量(0.5、1、3g/kg·bw)的袋泡茶饲喂正常小鼠模型、高血糖小鼠模型14d后,给予葡萄糖2.5g/kg·bw灌胃,于0、0.5h和2.0h时相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和耐糖量(GT)。结果表明,在由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模型动物糖耐量试验中,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0.5h和2h时相血糖含量和0.5~0h时相血糖差值,且不影响正常对照组的血糖、糖耐量、糖耐量差值,表明茶桑混合袋泡茶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桑混合袋泡茶 降血糖作用 血糖 糖耐量 糖耐量差值
下载PDF
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鑫 石开 +3 位作者 王旭东 丁玲玲 吴铭 万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55,共4页
目的:制订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开展包括水分在内的一般质检项目研究,对金针酸枣袋泡剂中的佛手、甘草、大枣、茯苓进行理化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建立了茯苓的化学鉴别方法,佛手、甘草... 目的:制订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开展包括水分在内的一般质检项目研究,对金针酸枣袋泡剂中的佛手、甘草、大枣、茯苓进行理化鉴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建立了茯苓的化学鉴别方法,佛手、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总黄酮测定中,芦丁对照品在6.4~32.0μg/m 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0.25%,RSD为2.16%,样品平均含量为2.51 mg/g。结论: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金针酸枣袋泡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酸枣袋泡剂 总黄酮 薄层色谱鉴别 紫外分光光度法 质量标准
下载PDF
消痹灵袋泡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翠英 张鹏 +1 位作者 樊冰 林海清 《中成药》 CAS CSCD 1999年第6期299-302,共4页
以消痹灵袋泡剂为治疗组,以消痹灵水煎剂、湿热痹冲剂分别为对照甲、乙组,共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80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1.43%,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乙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 以消痹灵袋泡剂为治疗组,以消痹灵水煎剂、湿热痹冲剂分别为对照甲、乙组,共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80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1.43%,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乙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消痹灵袋泡剂疗效明显优于湿热痹冲剂,与消痹灵水煎剂疗效相当。消痹灵袋泡剂对AS有明显的镇痛、消肿、改善晨僵及关节活动度、降低血沉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痹灵袋泡剂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袋泡茶感官审评中的冲泡条件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淑英 顾志蕾 龚琦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29-33,共5页
对袋泡茶的冲泡时间、茶水比和冲泡过程中茶包提与不提三个因子作了全面正交试验,经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袋泡红茶的最佳冲泡组合为冲泡时间5min、茶水比1∶50、冲泡过程中上下提三次;袋泡绿茶的最佳冲泡组合为冲泡时间5min... 对袋泡茶的冲泡时间、茶水比和冲泡过程中茶包提与不提三个因子作了全面正交试验,经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袋泡红茶的最佳冲泡组合为冲泡时间5min、茶水比1∶50、冲泡过程中上下提三次;袋泡绿茶的最佳冲泡组合为冲泡时间5min、茶水比1∶75、冲泡过程中上下提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泡红茶 袋泡绿茶 感官审评 冲泡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