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Yunnan Tea Cultivars in Southern Fujian
1
作者 Liewei CAI Yanhua ZHOU +4 位作者 Shuangxu YANG Yanli ZHANG Bo HU Hujin GUO Shibin W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年第10期93-96,共4页
With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 as the control,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adaptability of Yunnan tea cultivars Zijuan,Yunkang 10,Yunkang 14,Foxiang 3,Yuncha 1,Jinggu Dabaicha,Xue... With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 as the control,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adaptability of Yunnan tea cultivars Zijuan,Yunkang 10,Yunkang 14,Foxiang 3,Yuncha 1,Jinggu Dabaicha,Xueya 100,in Zhangzhou,south Fujian tea area,during 2012- 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 cultivars( Yunkang 14,Foxiang 3,Jinggu Dabaicha) grow in general conditions;while the cultivars( Zijuan,Yunkang 10,Yuncha 1,Xueya 100) show good adaptability in south Fujian tea area,and they grow in good conditions,and they are as good as the control cultivar Fuding Dabaicha,in terms of bud leaf traits,resistance and chemical quality,etc. So these cultivars a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southern Fujian te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juan tea cultivar ADAPTABILITY
下载PDF
Effect of Seasons on Theanine Levels in Different Kenyan Commercially Released Tea Cultivars and Its Vari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a Shoot 被引量:1
2
作者 Too C. Janet Wanyoko K. John +2 位作者 Kinyanjui Thomas Moseti O. Kelvin Wachira N. Francis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5年第15期1450-1459,共10页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easons in 23 different Kenyan commercially released tea cultivars. This was done for three seasons viz: cold and wet, cold and humid, hot and dry. The cold and wet sea...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easons in 23 different Kenyan commercially released tea cultivars. This was done for three seasons viz: cold and wet, cold and humid, hot and dry. The cold and wet season was shown to be the best for obtaining high levels of theanine while the hot and dry season resulted in decrease in theanine levels in most of the test cultivars thus showing seasonal variation on the levels of theanine. Theanin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On average, TRFK 31/8 contained 1.20% dw of theanine and highest in green tea while TRFK 56/89 contained 0.97% dw of theanine and highest in black tea. Green tea contained higher theanine levels than black tea and this has been shown in most of the test cultivars. To achiev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theanine, one should drink 4 cups of tea brewed from cultivars with 0.63% dw and more of theanine. Also theanine 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different partitions of the tea shoot (4 leaves + bud) and the internode contained the highest theanine levels up to 3.26% dw for both cultivars compared to the leafy part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rS PARTITIONS SEASONS tea THEANINE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欢欢 袁丽萍 +7 位作者 雷震东 杨淑雅 李玉川 周敬涛 覃信雪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和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供试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7%),其次是干茶色度值a*值(22.2%)、汤色(17.1%)和干茶色泽评分(16.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值、b*值与干茶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与叶底色泽之间,干茶|a*|值、b*值与汤色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895%,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918%,主要指向色泽品质。通过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包括:中茶108、乌牛早、平阳特早、蒙山9号、薮北种、福鼎大白、鸠坑16号、福鼎大毫、茂绿、龙井43。以主要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总分为对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函数为:Y=68.668+5.174x,其中Y为感官评分总分,x为|a*|值,R2为0.313(P<0.001)。以此函数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a*值是评定绿茶适制品种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2023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娜娜 王璐 +6 位作者 郝心愿 丁长庆 黄建燕 叶萌 曾建明 杨亚军 王新超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3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茶树育种技术的创新探索、茶树新品种的授权与登记情况。2023年度,茶树的品质成分形成、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叶色变异等分子调控...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3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茶树育种技术的创新探索、茶树新品种的授权与登记情况。2023年度,茶树的品质成分形成、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叶色变异等分子调控机制,仍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获得的创新性成果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明确的靶基因资源;茶树泛基因组图谱首次构建成功,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基因组扩张的遗传基础;77个茶树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3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茶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育种 品种
下载PDF
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茶树品种‘湘波绿’与‘槠叶齐’红茶品质分析
5
作者 黄静 黄怀生 +4 位作者 龚乐 钟兴刚 黎娜 银霞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采摘茶树品种‘湘波绿’‘槠叶齐’春梢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采用轻揉捻轻发酵工艺分别制成红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两品种红茶香气兰花香显(‘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有花香(... 采摘茶树品种‘湘波绿’‘槠叶齐’春梢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采用轻揉捻轻发酵工艺分别制成红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两品种红茶香气兰花香显(‘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有花香(‘湘波绿’一芽二叶红茶)、带花香(‘槠叶齐’一芽二叶红茶);条索分别较紧结(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紧结(一芽二叶红茶);汤色明亮,分别为橙红(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红(一芽二叶红茶);滋味均表现为鲜醇。一芽一叶红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湘波绿’红茶水浸出物略低于‘槠叶齐’红茶,氨基酸含量等则相当;两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湘波绿’红茶酯类、醇类和酸类香气化合物含量高于‘槠叶齐’红茶。‘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己酸-3-己烯酯、反-柠檬醛和橙花醇,‘槠叶齐’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橙花醇、反-柠檬醛、顺-罗勒烯和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3种香气成分含量两品种均相当,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和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茉莉酮、顺-己酸-3-己烯酯、桃金娘烯醇、a-萜品醇、2,6-二甲基-5-庚烯醛、苯乙醛、反-3,7-二甲基-2,6-丁二烯酸等‘湘波绿’高于‘槠叶齐’,反-3-己烯醇、2-正戊基呋喃、苯甲醛、杜松烯、异戊酸叶醇酯、己醇、壬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己烯醇、1-辛烯-3-醇、紫罗酮、月桂烯等‘湘波绿’低于‘槠叶齐’。这些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差异分别构成了轻揉捻轻发酵工艺条件下‘湘波绿’红茶和‘槠叶齐’红茶的品质特征。试验结果可为优质红、绿茶适制茶树品种‘湘波绿’及‘槠叶齐’的加工利用及提升红茶品质新工艺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茶叶品质 ‘湘波绿’ ‘槠叶齐’ 轻揉捻 轻发酵
下载PDF
高抗优质型茶树新品种‘碧盛’选育研究
6
作者 段继华 李赛君 +6 位作者 黄飞毅 雷雨 罗意 康彦凯 丁玎 陈莹玉 董丽娟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碧盛’(选育编号为2011-15-3)是一个高抗、优质、早生、红绿茶兼制型茶树新品种,系从‘碧香早’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选育。属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叶片稍上斜,叶色深绿色,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发芽密度密... ‘碧盛’(选育编号为2011-15-3)是一个高抗、优质、早生、红绿茶兼制型茶树新品种,系从‘碧香早’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选育。属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开张,叶片稍上斜,叶色深绿色,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色,茸毛中等;发芽密度密。内含物丰富,制茶品质优。制绿茶香气清香高、带花香,滋味鲜醇;制红茶香气甜香带果香,滋味浓醇。产量高,生长势强;抗寒、抗旱性强;扦插繁殖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碧盛’ 高抗 优质
下载PDF
早生优质高产绿茶茶树新品种‘湘茶研3号’选育研究
7
作者 杨阳 刘振 +3 位作者 赵洋 杨培迪 成杨 璩馥榕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和一芽三叶期与早生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相当。春季平均水浸出物含量38.85%±1.67%,茶多酚含量18.13%±1.93%,氨基酸含量4.16%±1.20%,酚氨比4.36。制烘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细多毫,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品比试验4年(4~7龄)平均年产鲜叶871.86 kg/667 m^(2),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42.25%。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湘茶研3号’ 早生 优质 高产 绿茶
下载PDF
藏茶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胥伟 莫宏婷 +1 位作者 陈怡多 何春雷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297-304,共8页
藏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川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本文综述了藏茶加工原料选用、品质形成机理及保健功效研究现状,旨在为雅安藏茶的研究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同时展望了藏茶未来的科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 藏茶 品种 加工 保健功效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铁观音’和‘水仙’品种茶叶化学成分解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周闯 赵燕妮 +6 位作者 周梦雪 彭佳堃 陈丹 王哲 林智 陈雪峰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82,共12页
为探究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同一产地的‘铁观音’和‘水仙’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清香乌龙茶、浓香乌龙茶和红茶展开化学成分解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茶树品种及加工工艺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同一产地的‘铁观音’和‘水仙’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清香乌龙茶、浓香乌龙茶和红茶展开化学成分解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制成的茶叶化学成分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铁观音’品种制成的4类茶叶中大部分脂类、生物碱类及甲基化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水仙’品种制成的4类茶叶中茶氨酸、大部分儿茶素类、黄酮(醇)糖苷类、酚酸类、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加工工艺对茶叶化学成分也具有显著影响,共筛选了127种差异化合物,其中大部分儿茶素类、原花青素类、生物碱类及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在绿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部分氨基酸类与部分黄酮(醇)糖苷类(如槲皮素-3-半乳糖苷、山柰酚-3-葡萄糖酰芸香糖苷等)化合物在清香乌龙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浓香乌龙茶中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部分黄酮(醇)糖苷(如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3-(6”-乙酰基半乳糖苷)等)及脂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而红茶中则含有更丰富的茶黄素类化合物及少部分的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本研究较为系统地阐明了‘铁观音’和‘水仙’品种茶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化学成分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动态顶空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玮轩 解东超 +5 位作者 邵晨阳 张悦 吕海鹏 林智 杜琪珍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8,共12页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 通过优化茶叶用量、捕集温度、孵化温度、吹扫总流量、吹扫速率以及干燥速率等动态顶空(dynamic headspace,DHS)提取参数,建立了基于DHS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的烘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及分析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技术系统解析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关键嗅感物质。结果表明,当茶叶用量为200 mg、捕集温度为70℃、孵化温度为70℃、吹扫总流量为350 mL、吹扫速率为10 mL/min、干燥速率为10 mL/min时,萃取效果最佳。继而对3个代表性品种制备的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烘青绿茶的香气化学物质基础差别迥异,共18种化合物被鉴定为关键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异亚丙基丙酮及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含量最高,6-甲基-5-庚烯-2-酮、辛醛、环己酮、苯乙酮、古巴烯、表荜澄茄油烯醇等在福鼎大白茶中含量最高。进一步的GC-O-MS分析共识别出烘青绿茶中的28种嗅感物质,它们主要呈现青香、清新、花果香、草本香、木香、甜香等气味属性,其中花果香属性的香气强度总和最高,青香、清新属性次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菖蒲烯、δ-杜松烯、6-甲基-5-庚烯-2-酮和辛醛是3个不同品种烘青绿茶间的关键差异性嗅感物质,芳樟醇在龙井43烘青绿茶中贡献显著,而后四者对福鼎大白茶烘青绿茶的香气品质形成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青绿茶 茶树品种 挥发性成分 动态顶空萃取联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质谱 关键嗅感物质
下载PDF
基于六堡工艺两个云南茶树品种加工茶叶的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蕊 高斯婷 +6 位作者 周小慧 郑茂新 张丽君 杨雪怡 肖雪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64,共11页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 为揭示云南两个品种基于六堡茶工艺加工后的茶叶的香气成分,探讨较为合适制作六堡茶的茶树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分析云南两个品种茶叶渥堆发酵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52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为主,以芳樟醇、月桂烯醇、壬醛、二氢猕猴桃内酯、亚麻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相对含量较高。ROAV贡献值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品种加工过程中主要香气贡献挥发性成分有19种,两个样品显著(P<0.05)贡献的香气化合物包括苯甲醇、癸醛、壬醛、α-紫罗酮、1-辛烯-3-醇、雪松醇、芳樟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壬醛、癸醛、β-紫罗兰酮等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云抗10号(Y6)陈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α-雪松醇、长叶蒎烯、β-柏木烯、右旋萜二烯、α-紫罗酮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黑龙潭群体种(H6)陈香透参香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本研究从香气成分的角度明确了云抗10号、黑龙潭群体种均适合作为六堡茶原料,其中黑龙潭群体种在感官审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都高于云抗10号,因此黑龙潭群体种相较于云抗10号更适合做六堡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工艺 茶树品种 品质 香气成分 相对香气活度值
下载PDF
乌龙茶茶树品种制白茶的风味特征及特征组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浩民 张灵枝 +6 位作者 梁轶琳 王治会 汪莹 曹士先 荣杰峰 孙威江 陈志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统白茶暗,观感欠佳;而滋味和香气优于传统白茶。生化成分检测分析发现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滋味迥异的重要因素。挥发性物质检测表明:反式-2-壬醛、顺-3-壬烯-1-醇、棕榈酸甲酯、芳樟醇、亚油酸甲酯、柏木脑、甲酸香叶酯、苯乙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植酮是影响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香型呈现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本研究揭示了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间的风味品质差异,证明了乌龙茶品种具有开发花香型白茶的潜力,可为白茶风味进一步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茶树品种 白茶 适制性 挥发性物质 品质差异
下载PDF
高香型绿茶新品种襄茶1号选育报告
13
作者 唐前勇 程一方 +6 位作者 舒庆宁 杨晓娟 杨伟 赵广 许辉 孙成名 曹惠祥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37-40,共4页
襄茶1号是从福鼎大白茶开放授粉有性后代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的适宜加工襄阳高香茶的高香型茶树新品种。经系统比较试验、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襄茶1号属于特早生、中高产茶树品种。制作烘青绿茶外形紧细、有白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 襄茶1号是从福鼎大白茶开放授粉有性后代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的适宜加工襄阳高香茶的高香型茶树新品种。经系统比较试验、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襄茶1号属于特早生、中高产茶树品种。制作烘青绿茶外形紧细、有白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带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明亮。制作工夫红茶乌油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甜香略有花香,滋味甜醇,叶底红匀整。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50.20%,茶多酚含量20.40%,氨基酸含量4.25%,咖啡碱含量3.45%。品种抗寒性较强,抗旱性中,抗茶炭疽病,中抗小绿叶蝉。襄茶1号于2024年4月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茶树(2024)420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茶1号 新品种 高香型绿茶
下载PDF
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熊元元 张厅 +5 位作者 刘晓 马伟伟 唐晓波 王小萍 王云 李春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01-311,共11页
探究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原料制成四川黑茶,通过感官审评、化学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 探究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原料制成四川黑茶,通过感官审评、化学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四川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明显,‘紫鹃’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最高,分别为49.45%、18.54%、4.77%、4.21%,其次是‘黄金芽’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均显著(P<0.05)高于‘福鼎大白’和‘白叶1号’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黄金芽’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中呈现鲜爽味的天冬酰胺、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15.78、279.86、154.47、70.76 mg/100 g,显著(P<0.05)高于其他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四川黑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碳氢类和酯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0%以上。‘福鼎大白’与‘白叶1号’香气相似率为0.98,‘黄金芽’与‘紫鹃’香气相似率为0.99;‘白叶1号’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花香,‘紫鹃’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陈香。感官品质分析表明,‘福鼎大白’‘白叶1号’‘黄金芽’品种茶样综合品质较好,评分在82分以上,‘紫鹃’样品评分最低。‘黄金芽’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内含物质丰富,综合品质较好;‘白叶1号’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有花香,可作为加工高级特种四川黑茶的品种;‘紫鹃’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高,带陈香,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且可作为陈香黑茶产品的拼配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茶 茶树品种 加工 品质 香气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细胞壁氟富集差异探究
15
作者 刘昱 杨培迪 +7 位作者 张培凯 詹文礼 李游 姚苏航 赵洋 成杨 刘振 沈程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5-746,共12页
茶树是一种氟超富集植物,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富集氟含量存在差异。为探究茶树叶片细胞壁氟富集规律,检测了15个茶树品种的叶片氟含量,以及叶片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其对应的氟含量,分析不同成熟度叶片细胞壁氟分布。结果显示,果胶... 茶树是一种氟超富集植物,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富集氟含量存在差异。为探究茶树叶片细胞壁氟富集规律,检测了15个茶树品种的叶片氟含量,以及叶片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其对应的氟含量,分析不同成熟度叶片细胞壁氟分布。结果显示,果胶是体现品种细胞壁氟富集成熟度差异的关键细胞壁组分。15个品种中,涟茶7号、槠叶齐、上梅洲种的成熟叶果胶含量与果胶氟含量都比嫩叶高,而铁观音是唯一成熟叶比嫩叶中果胶氟含量低的品种。细胞壁组分氟占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且均呈细胞壁多个组分富集氟的趋势。通过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筛选,茶树品种寒绿成熟叶组和嫩叶组均具有高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_(1-4)=0.7046,D_(5-8)=0.9286);福鼎大白茶、湘波绿、湘波绿2号、碧云、黔湄702具有中等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_(1-4)=0.3267~0.4861,D_(5-8)=0.4844~0.6993);云南乌黑大叶、槠叶齐具有低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_(1-4)=0.1465~0.2688,D_(5-8)=0.2223~0.3457)。本研究从品种和叶片成熟度角度探究茶树细胞壁氟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为低氟茶树分子育种提供品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叶片细胞壁 成熟度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16
作者 侯智炜 吕永铭 +7 位作者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762,共16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GC-MS和GC-IMS分别共鉴定出93种和79种挥发性成分。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最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挥发性成分,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GC-MS和GC-IMS中分别有16种和12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径山2号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包括2-庚醇、茉莉酸甲酯、2-甲基丁醛和2-庚酮等,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香特征,其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径山1号中顺茉莉酮、庚醛和(Z)-3-己烯醇的含量较为丰富;迎霜品种中氧化柠檬烯和戊醛的含量较高。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径山1号、翠峰和径山2号的香气评分较高。研究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径山茶生产中优质原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品质径山茶的精准加工和定向品质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树品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评价
17
作者 谢向誉 刘跃清 +8 位作者 蒋龙 何胜 张家健 欧阳真程 章萍 谢建萍 帅思民 汪雨萍 张红林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以‘槠叶齐’等33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通过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3个指标对各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3个茶树品种热害指数在20.0~80.0,其中‘槠叶齐’和‘碧... 以‘槠叶齐’等33个茶树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通过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3个指标对各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3个茶树品种热害指数在20.0~80.0,其中‘槠叶齐’和‘碧香早’的热害指数较低,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高温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不同,‘碧香早’‘黄玫瑰’和‘槠叶齐’3个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低于除‘白芽奇兰’与‘毛蟹’外的其他品种;33个茶树品种的Fv/Fm数值下降百分比为28.24%~41.89%,其中‘槠叶齐’‘中茶108’‘毛蟹’‘黄玫瑰’‘碧香早’‘福鼎大白茶’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下降幅度均小于30%;但在25℃条件下除‘紫娟’和‘赣茶3号’外,其他品种的Fv/Fm无显著差异。可见,‘碧香早’‘槠叶齐’‘黄玫瑰’3个茶树品种的耐热性表现较优,‘毛蟹’‘白芽奇兰’‘福鼎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耐热性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耐热性 评价 赣南地区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岳西翠兰适制性比较分析
18
作者 杨群 张熙敏 +5 位作者 代修娣 徐卫兵 程欢 王凡 王兰 杨天元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7期185-192,共8页
目的评价供试茶树品种的岳西翠兰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本研究以种植于岳西县境内同一区域的3个茶树品种舒茶早、石佛翠和乌牛早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加工工艺加工成岳西翠兰,分析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品质,结合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 目的评价供试茶树品种的岳西翠兰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方法本研究以种植于岳西县境内同一区域的3个茶树品种舒茶早、石佛翠和乌牛早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加工工艺加工成岳西翠兰,分析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品质,结合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岳西翠兰主要品质成分如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酚氨比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catechin,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的含量在不同品种茶样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层次聚类分析了这些差异成分在不同品种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GC、EGCG、ECG等儿茶素类化合物在舒茶早茶样中的含量普遍高于它在其他2个茶样中含量;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在石佛翠茶样中的含量普遍高于乌牛早和舒茶早;水浸出物、C、EC和EGC在乌牛早茶样中的含量明显高于石佛翠、舒茶早茶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个反映主要理化品质的主成分贡献率达85.938%,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67.295%,主要指向咖啡碱、茶多酚、GC、EGCG和ECG。通过前2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3个品种岳西翠兰适制性排名:舒茶早>石佛翠>乌牛早。结论综合评估,3个参试茶树品种均具有制备岳西翠兰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西翠兰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云南白茶关键香气组分及特征分析
19
作者 武珊珊 杨雪梅 +5 位作者 舒娜 郭雯飞 潘朦 张绪尖 苏建美 马占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6期170-180,共11页
该研究以10个云南大叶种制作的云南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茶树品种的云南白茶样品挥发性风... 该研究以10个云南大叶种制作的云南白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茶树品种的云南白茶样品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10种共有化合物),其中醇类21种、醛类11种、酮类9种、碳氢类29种、酸类5种、酯类7种、其他类6种。不同云南大叶种白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范围为15.037~113.866μg/g,其中含量最高的为‘景谷大白茶’制样,含量最低的为‘雪芽100号’制样。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结果显示,芳樟醇、大马士酮、芳樟醇氧化物、2-甲基丁醛、苯乙醛、紫罗兰酮等挥发性成分的OAV均大于100,对于云南白茶香气的形成贡献较大。香气特征影响(aroma character impact,ACI)值表明,不同品种云南白茶的芳樟醇与大马士酮的ACI值之和均大于80%,构成云南白茶具有花香及甜香的基本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白茶 香气 挥发性组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径山红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分析
20
作者 卢健 董俊杰 +5 位作者 刘瑜 廖伟亮 疏再发 童燕 陈红炳 张凤娣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1期139-145,共7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径山红茶的品质特点,并筛选径山红茶的适制品种,为生产高品质径山红茶提供理论依据。以‘醉金红’、‘花香醇’、‘御金香’、‘鸠坑群体种’、‘茂绿’、‘浙农113’、‘白叶1号’、‘紫娟’、‘嘉茗1号’9个代表性茶树... 本研究旨在明确径山红茶的品质特点,并筛选径山红茶的适制品种,为生产高品质径山红茶提供理论依据。以‘醉金红’、‘花香醇’、‘御金香’、‘鸠坑群体种’、‘茂绿’、‘浙农113’、‘白叶1号’、‘紫娟’、‘嘉茗1号’9个代表性茶树品种制得的径山红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和生化成分检测,研究不同品种径山红茶的品质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径山红茶外形细紧(结)显毫乌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纯正、带花香,滋味醇爽,叶底红匀明亮。‘花香醇’、‘茂绿’制作径山红茶品质最佳。径山红茶的儿茶素类总量为3.71%~6.63%,茶黄素含量为0.07%~0.84%,茶红素含量为1.82%~8.20%,茶褐素含量为0.65%~7.39%,水浸出物含量为44.23%~49.06%,茶多酚含量为8.73%~13.55%,咖啡碱含量为2.46%~3.92%,酚氨比5.06~10.97,不同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径山红茶的感官审评总分与EGC、ECG、总儿茶素、氨基酸和茶多酚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与茶黄素、酚氨比存在显著(P<0.05)负相关性。‘鸠坑群体种’‘、茂绿’‘、白叶1号’、‘嘉茗1号’‘、花香醇’‘、御金香’和‘醉金红’等品种适宜制作径山红茶,‘浙农113’和‘紫娟’相对不宜兼制径山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径山红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相关性分析 品种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