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 for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nd Plastic-Flow Network in the As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Shengzu Institute of Geology,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Liu Lin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47-271,共25页
In a large area of the east—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re is a unified seismic network system composed of two families of large—seismic belts that intersect conjugately. Such a seismic network in the middle—upper c... In a large area of the east—central Asian continent there is a unified seismic network system composed of two families of large—seismic belts that intersect conjugately. Such a seismic network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 is actually a response to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existence of the unified plastic flow system confirm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for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compression of the India plate, while the long-range transmission of the force is carried out chiefly by means of plastic flow. The plastic flow network has a control over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ectonic deformation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 large-scale seismic belt seismic network plastic flow network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与两侧盆地结合地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宏达 高锐 +4 位作者 侯贺晟 金胜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6-1704,共9页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东缘和松辽盆地西缘浅部都呈低阻特征,但松辽盆地西缘深部电性结构比较复杂,而大兴安岭整体呈高阻特征.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属于兴安块体,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接触关系复杂.海拉尔盆地东缘岩石圈厚度约为110km,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约为110~150km.大兴安岭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中下地壳横向存在较大范围低阻体,可能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壳内部非刚性的特点;残存在岩石圈地幔的高阻异常,说明其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结合带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向下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可能是早期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拼合的构造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大兴安岭 松辽盆地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下载PDF
东大别地区岩石圈磁场分布与构造关系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储飞 王飞 +2 位作者 王雷 潘浩波 肖伟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1-235,251,共6页
以东大别地区(115~117.5°E,29.5~32.5°N)岩石圈磁场为基础,通过分解、反演获得岩石圈磁场浅表模型、岩石圈磁场深部模型以及居里等温面埋深分布模型等地下介质磁性结构模型。通过对相关磁异常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东大别地... 以东大别地区(115~117.5°E,29.5~32.5°N)岩石圈磁场为基础,通过分解、反演获得岩石圈磁场浅表模型、岩石圈磁场深部模型以及居里等温面埋深分布模型等地下介质磁性结构模型。通过对相关磁异常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东大别地区岩石圈磁场在江淮台隆、郯庐断裂带、下扬子台坳构造地区呈正异常条带或团块分布,在北淮阳褶皱带则是以一条EW向巨大负异常通过。对比岩石圈磁场与浅表磁场发现区内几条隐伏断层的走向及切割深度;岩石圈深部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内岩石圈基底的分布及构成;居里面埋深可揭示区内岩浆活动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场 浅表模型 深部模型 居里面 构造关系
下载PDF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 被引量:47
4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8,共18页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 中、东部亚洲大陆的广大地区存在着由两族大型地震带共轭相交而成的统一地震网络;位于中、上地壳的这种地震网络,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响应。统一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存在,证实了板内构造变形的驱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的碰撞推挤,而作用力的远程传递主要借助于网络状塑性流动。塑性流动网络对板内构造变形起着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岩石圈 构造模型 地震 网络
下载PDF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安林 程顺有 +4 位作者 张朝锋 李广 谷华 葛菲 张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目的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多重褶皱构造 构造关系 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 陆内构造
下载PDF
小尺度地幔对流与海底地形抬升 被引量:2
6
作者 黄金水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8-482,共5页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数据结果显示,在常粘性模型中,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地形抬升;但对与温度相关的粘性模型,小尺度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动力学 小尺度地幔对流 海底地形 板块运动 地幔蠕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