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change as related to terrain factors at two glacier forefronts,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 被引量:3
1
作者 Callie B.LAMBERT Lynn M・RESLER +1 位作者 Yang SHAO David R.BUTL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Glacier recession is a globally occurring trend. Although a rich body of work has documented glaci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n recently deglaciated areas, especi... Glacier recession is a globally occurring trend. Although a rich body of work has documented glaci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n recently deglaciated areas, especially using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Here, vegetation change at two glacier forefronts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was quantifi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nalysis,fieldwork validation, and statistical modeling.Specifically, we assess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landcover change at the two glacier forefronts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and determined the role of selected biophysical terrain factors(elevation, slope, aspect, solar radiation, flow accumulation, 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and surficial geology) on vegetation change(from nonvegetated to vegetated cover) at the deglaciated areas.Landsat imagery of the study locations in 1991, 2003,and 2015 were classified and validated using visual interpretation. Model results revealed geographic differences in biophysical correlates of vegetation change between the study areas, suggesting that terrain variation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vegetation change. At Jackson Glacier forefront, increases in vegetation over some portion or all of the study period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ion, slope angle, and consolidated bedrock. At Grinnell Glacier forefront,increases in vegetation associated negatively with elevation and positively with solar radiation.Integrated geospatial and field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vegetation change in recently deglaciated terrain are recommended to understand and monitor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ongoing habitat change in rapidly changing mountain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ver change Physical geography Glacial forefronts Vegetation change Glacier National Park terrain factors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和地形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权衡-协同-独立关系——以安塞区为例
2
作者 薛曾辉 高驭洋 +5 位作者 卢枰达 周静 王可琳 张斌 马玉 刘梦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1,263,共13页
[目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InVEST和CASA模型,在10 m空间分辨率下定量评估安塞区2020年土壤保持、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及其随地形... [目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InVEST和CASA模型,在10 m空间分辨率下定量评估安塞区2020年土壤保持、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及其随地形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独立关系。[结果](1)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较强,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较弱;耕地、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作用明显,而未利用地表现为权衡作用,水域表现为独立作用。(2)土壤保持量最高值在中低海拔、急悬坡和半阴坡,固碳释氧量最高值在中低海拔、陡峭坡和阴坡,涵养水源量最高值在低海拔和阳坡,生境质量最高值在高海拔、急悬坡和阳坡。(3)地形和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协同度>独立度>权衡度,协同作用常发生在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水源涵养之间,生境质量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作用明显。(4)协同作用随着海拔升高和坡向向阳程度加强而提升,随着坡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权衡则与之相反。[结论]土地利用和地形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大,应因地制宜开展土地规划和生态管理,基本证明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措施与其地形气候的适应性和决策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塞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独立 InVEST模型 CASA模型 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ximity distance index on the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 i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ZHOU Yi LEI Xue +2 位作者 YANG Feng LI Yang WANG 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2期2844-2855,共12页
Topographic feature points and lines are the framework of topography,and their spatial distance relationship is an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opographical geometry,inter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evel.Proximity... Topographic feature points and lines are the framework of topography,and their spatial distance relationship is an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opographical geometry,inter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evel.Proximity distance(PD)is an indicator to describ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ully source point(GSP)and the watershed boundary.In the upstream catchment area,PDs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streamline proximity distance(SPD),as well as by the horizontal proximity distance(HPD)and the vertical proximity distance(VPD)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respectively.The series of indicators(e.g.,SPD,HPD and VPD)are important for quantify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loess basin because of the headward erosion of loess gullies.In this study,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with 5 m resolution and a digital top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SPD,VPD and HPD in 50 sample areas of 6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lso analysed.Results show that:1)Central tendencies for the HPDs and the VPDs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and the six typical loess landforms are evident.2)Spatial patterns of the HPDs and the VPDs exhibit evident trends and zonal distributions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3)The HPDs have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ully density(GD)and hypsometric integral.The VPDs also correlates with GD to an extent.Vegetation cover,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loess thickness have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VPD than on the H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Proximity distance terrain factor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
4
作者 叶子霖 窦啸文 汤孟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567,共11页
【目的】研究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更新因子与土壤因子、地形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再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不同... 【目的】研究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更新因子与土壤因子、地形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再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不同土壤、地形因子间林木更新的差异性,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定量描述林木更新与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更新树种为79种,其中优势树种为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润楠Machilus pingii、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榧树Torreya grandis、山胡椒Lindera glauca、柃木Eurya japonica、豹皮樟Litsea coreana。②速效钾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海拔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质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速效钾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等级坡向和速效钾的更新树种总株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等级坡度和有机质的更新树种种数有显著差异(P<0.05)。④在以更新树种总株数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中,速效钾、海拔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结论】在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中,海拔、坡度、坡向、有机质和速效钾对林木的更新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更新 地形因子 土壤因子 单因素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天目山
下载PDF
基于DEM地形特征因子的海原断裂带中东段构造活动性分析
5
作者 刘禄山 周小虎 +1 位作者 王阳 黄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131,共21页
海原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局和第四纪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风险评估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次研究... 海原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局和第四纪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风险评估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次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参数进行提取计算,定量获得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最后对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性程度进行分析。面积-高程积分(HI)表明断裂带两侧的地形梯度差异显著,断裂带及其南侧盆地坡度更大,山地更陡峭,地貌侵蚀作用也更强。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表明研究区内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由西至东发生掀斜的程度越来越小,流域盆地的形态也从不对称向对称变化。盆地延伸率(Re)则显示断裂北侧盆地的狭长程度要明显高于断裂南侧,但更倾向于由于早期构造活动或者地壳停止运动后的缓慢调整和变形造成。标准化坡降指数(SL)结果显示断裂带南侧河流坡降较大,北侧则较小;经过断裂的流域SL值中,王滩-黄鼠滩段(西段)明显要高于其他段,表明此段的地貌演化的活跃程度明显更高。地震活动则显示断裂东段地震更为密集,但西段受哈斯山段复杂的断层-褶皱系统影响较大,因此综合地形特征因子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存在断裂活动性差异。南侧地形陡峭、起伏较大且河流发育良好,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活跃的构造活动,而北侧地形相对平缓、河流发育较弱以及较小的坡降指数,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弱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活动性分析 地形特征因子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山地雷达估算降水的反射率因子订正方法研究
6
作者 李祎潮 王红艳 +2 位作者 许东蓓 张雅馨 高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3-736,共14页
我国很多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低仰角地形遮挡问题突出,遮挡区雷达估算降水时需要采用更高仰角的观测数据,而由于降水粒子下落过程中的微物理变化和水平运动,同一地点高处的反射率因子常与近地表处有很大的差异,直... 我国很多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低仰角地形遮挡问题突出,遮挡区雷达估算降水时需要采用更高仰角的观测数据,而由于降水粒子下落过程中的微物理变化和水平运动,同一地点高处的反射率因子常与近地表处有很大的差异,直接用于估算地表降水会增大估算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反射率因子垂直订正方法,首先建立无遮挡观测区不同降水类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PR),然后依据廓线的垂直变化特征,确定待订正的高度阈值和近地表目标高度,并将待订正高度以上的观测值订正到目标高度处。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订正后的目标反射率因子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值差异减少,一致性提高;而且,考虑遮挡因素使VPR低处的数据更准确;由于不同降水类型VPR差别明显,区分降水类型能避免误订正。本订正方法不仅适用于波束遮挡区,也普遍适用于远距离处波束较高时观测数据的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类 地形遮挡 反射率因子订正 垂直廓线
下载PDF
基于圆锥指数与多尺度地形因子的车辆通行性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7
作者 高晖春 连懿 +1 位作者 任杨千千 崔铁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7,共8页
针对传统车辆通行研究中地形分析尺度单一且未考虑天气对野外通行性影响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地评估地形对车辆野外通行的影响,同时考虑恶劣天气环境造成的土壤承载能力差异,建立雨季条件下融合土壤和地形因子的车辆野外通行成本模... 针对传统车辆通行研究中地形分析尺度单一且未考虑天气对野外通行性影响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地评估地形对车辆野外通行的影响,同时考虑恶劣天气环境造成的土壤承载能力差异,建立雨季条件下融合土壤和地形因子的车辆野外通行成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常规的路径分析方式实现了恶劣天气环境下的最佳路径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的行车路线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仅考虑单一坡度因子的传统判断方法相比,该模型精度提升了12%~39%,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区域,规划路径更加贴近实际行驶路线,可靠性和准确度明显提升,符合路径分析实际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通行性 圆锥指数 地形分析 多尺度地形因子 路径搜索
下载PDF
1988—2018年粤北植被NDVI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8
作者 徐锋良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5期145-148,182,共5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以粤北为研究区,结合1988—2018年长时间序列NOAA/AVHRR产品数据和高程数据,采用变化率分...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以粤北为研究区,结合1988—2018年长时间序列NOAA/AVHRR产品数据和高程数据,采用变化率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分析31年间粤北NDVI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988—2018年,粤北NDVI年均值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NDVI年均值介于0.20~0.87。其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NDVI年均值最高,达到0.82,而清远市清城区NDVI年均值最低,仅为0.68。2018年,NDVI年均值达到最高,为0.84;1988年,NDVI年均值达到最低,为0.74。随着高程的增加,粤北NDVI年均值呈现出上升趋势,NDVI分布特征受到人类活动、地形和气候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粤北山地城市生态屏障区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分布 植被变化 地形因子 粤北
下载PDF
不同坡向坡位对桉树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及生长效应分析
9
作者 林建 韦柳端 +3 位作者 蓝柳凤 罗通 庞朱良 曾祥秀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对桉树造林成活率、树高及胸径的影响。采用桉树组培苗木进行造林试验,以1年生桉树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调查造林效果,记录样地坡向、坡位,并实测每株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结果表明,坡向或坡向与坡位二者的交... 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对桉树造林成活率、树高及胸径的影响。采用桉树组培苗木进行造林试验,以1年生桉树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调查造林效果,记录样地坡向、坡位,并实测每株林木的树高和胸径。结果表明,坡向或坡向与坡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桉树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的影响程度均强于坡位,其中坡向对桉树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不同坡向对桉树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造林成活率受坡向的影响最大,不同坡位对桉树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坡位对造林成活率、树高、胸径的影响较小;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光照依次逐渐减弱,桉树造林成活率分别为90.83%、84.18%、77.34%、75.95%,平均树高从8.59 m减小到7.57 m,平均胸径从6.26 cm减小到5.43 cm;从阳坡到阴坡,桉树造林成活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随不同坡位的降低,其变化不明显,但均在中坡表现出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光照 水肥分布 造林成活率 生长量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典型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0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3 位作者 赵鑫永 许童 郭齐韵 李佳潼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依托地形因子、地理探测器和PLUS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变化,并揭示其空间分异和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0—2020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二者占83.49%以上,土地利用呈草地和耕地减少...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依托地形因子、地理探测器和PLUS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变化,并揭示其空间分异和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0—2020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二者占83.49%以上,土地利用呈草地和耕地减少,其余类型扩张的趋势;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高度集中于海拔<1563m、坡度<9.61°及地形起伏度<181m的低平地区;林地集中在海拔1928~2721 m、坡度15.70~47.42°和地形起伏度297~940m的起伏山地;草地广泛分布于海拔<3176m、坡度<39.41°及地形起伏度<647m山麓地带.各类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均主要分布于其集中地带,NDVI为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乌鲁木齐
下载PDF
复杂地形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算法研究
11
作者 王晓理 杨凤志 +1 位作者 张棚 范志强 《风机技术》 2024年第1期77-82,87,共7页
我国拥有丰富、分布广泛的风能资源,其中复杂地形的风能开发正成为新的焦点。在风能开发中微观选址极为重要。由于传统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在复杂地形中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利用风资源,本文提出两种更高效的优化方法。其一,采用灰狼优化算... 我国拥有丰富、分布广泛的风能资源,其中复杂地形的风能开发正成为新的焦点。在风能开发中微观选址极为重要。由于传统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在复杂地形中效率低下,难以充分利用风资源,本文提出两种更高效的优化方法。其一,采用灰狼优化算法对风电场选址进行优化,优化主要以单个风力机容量系数为个体,总发电量的提高为目标,多优化个体共同构成电场整体排布方案。这种针对复杂地形下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的方式,能显著提升优化效率,有效实现选址优化目的。其二,采用作图法,分析风电场内特定高度的容量系数和风向分布,提出多种排布方案,基于发电量最大化原则选定方案实现优化,这种方法直接锁定最优结果,减少计算资源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微观选址 灰狼优化算法 有限寻优 容量系数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光 李兆国 石炳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27-5037,共11页
野火是大兴安岭活跃的生态干扰因子,显著影响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本文旨在了解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MB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者间... 野火是大兴安岭活跃的生态干扰因子,显著影响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本文旨在了解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MB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者间的偶联机制。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于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选取实验样地,于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选取对照样地,踏查每个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信息,测定火烧迹地土壤AP、MBP含量,分析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与MBP的时空演变特征。火干扰后,火烧迹地土壤AP、MBP含量均随恢复时间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恢复初期火烧迹地MBP含量显著低于未过火样地,AP含量显著高于未过火样地(P<0.05);不同海拔火烧迹地AP、MB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海拔未过火样地AP、MB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火烧迹地土壤MBP、AP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模型总解释度约为84%,而未过火样地的模型总解释度约为60%,两个模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在对照样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中,坡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坡向、坡度、海拔三个地形因子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火烧迹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相较于AP,MBP对火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火干扰会显著加强地形因子对AP、MBP的影响力,并改变地形因子对AP、MBP影响力的相对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地形因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土壤有效磷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降雨过程中黄土坡面微地形因子与侵蚀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鑫 刘浩楠 +3 位作者 周程风 宋颖 翟婷 赵振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6-223,235,共9页
以断续降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黄土坡面栅格单元地形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12段30 min、60 mm/h雨强的降雨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对微坡度、微坡向与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细沟形态演变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微坡度与微坡向的变化... 以断续降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黄土坡面栅格单元地形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12段30 min、60 mm/h雨强的降雨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对微坡度、微坡向与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细沟形态演变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微坡度与微坡向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降雨初始阶段(0~30 min),后续阶段(30~360 min)变化幅度较小,微坡度和微坡向变化与坡面时段侵蚀量显著正相关。细沟网络形成后,微坡度<15°区间和45°以上区间栅格占比缓慢上升,且主要产生于细沟内部,细沟内部在发育过程中会产生泥沙堆积的平台和坡度较大的陡坎。细沟的发育过程是细沟内径流的剥蚀和边壁不稳定土体的坍塌共同作用的非均匀发育过程,径流的剥蚀和土体的坍塌互相促进,加速了细沟的发育过程,从而造成了侵蚀量的波动。细沟侵蚀过程中坡面微坡向以坡面坡向为主导,坡面坡向栅格占比在30 min后保持不变,而细沟总表面积逐渐增加,说明微坡向与坡面同向的细沟栅格数增加。细沟会产生有一定宽度的沟底,沟道的横截面由“V”形向“U”形过渡。除北向外,其余微坡向栅格数变化与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细沟累计长度和细沟平均宽度显著相关,微坡向栅格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坡面细沟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微地形因子 断续降雨 细沟形态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金佛山方竹天然林幼竹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贾呈鑫卓 朱宇昊 +1 位作者 龙元丽 孙茂盛 《世界竹藤通讯》 2023年第4期65-69,共5页
以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对1年生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影响,为金佛山方竹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坡向和坡位对金佛山方竹幼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坡向和坡位均适合幼竹的生长;坡... 以金佛山方竹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对1年生金佛山方竹生长的影响,为金佛山方竹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坡向和坡位对金佛山方竹幼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不同坡向和坡位均适合幼竹的生长;坡度对幼竹生长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坡度为45°时的幼竹生长表现最优;坡度与幼竹秆胸径、秆地径、秆高、节间数量和秆下部的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坡向与秆胸径、秆地径、秆上部及下部的节间长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坡位与幼竹各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幼竹 生长特性 地形因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
下载PDF
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对毛竹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贤芬 赵各进 +3 位作者 严夏帆 陆雪婷 刘健 余坤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为探究带状采伐后毛竹更新效果以及影响恢复更新的关键因子,以带状采伐后翌年生毛竹纯林为对象,探讨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等对毛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样地株数影响显著,其中,... 为探究带状采伐后毛竹更新效果以及影响恢复更新的关键因子,以带状采伐后翌年生毛竹纯林为对象,探讨土壤养分、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等对毛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样地株数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全碳是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原有林分平均高对新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影响显著,原有林分年龄均匀度直接影响新竹平均高,原有林分结构对新竹株数影响不显著。不同地形的新竹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差异不显著;新竹株数在不同地形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大于阳坡,缓坡大于陡坡;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和株数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养分、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新竹胸径和竹高的大范围变异。改善带状采伐后翌年的新竹生长更新,可通过控制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带状采伐 土壤养分 林分结构 地形因子
下载PDF
梯田对侵蚀地形指标的影响——以黄土丘陵第2副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乔冰洁 杨勤科 +2 位作者 王春梅 庞国伟 黎恩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目的]探究人工地形(梯田)对地形指标的影响,分析修建梯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土壤侵蚀评价中梯田措施因子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获取纸坊沟流域高精度DEM数据,通过模拟原始坡面数据和构建水平梯田数据... [目的]探究人工地形(梯田)对地形指标的影响,分析修建梯田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土壤侵蚀评价中梯田措施因子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获取纸坊沟流域高精度DEM数据,通过模拟原始坡面数据和构建水平梯田数据,并对这些数据提取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单位汇水面积和地形湿度指数,分析了这些因子的变化情况,认识梯田对侵蚀地形的影响。[结果](1)梯田的修建使得坡度减缓、坡长截断、LS因子变小,随着梯田面积占比的增加,坡度、坡长、LS因子均呈减小趋势;梯田区,坡度、坡长、LS因子大致沿等高线呈条带状分布,非梯田区,坡度、坡长、LS因子从分水线向下逐渐增加,到沟底又逐渐变缓。(2)梯田的修建使得单位汇水面积减小、地形湿度指数变大;单位汇水面积的空间格局与坡长比较类似,较高部位单位汇水面积较小、低洼部位较大;梯田区地形湿度指数与坡度有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非梯田区地形湿度指数与单位汇水面积类似。(3)微观尺度上,坡长、LS因子、单位汇水面积以及地形湿度指数均沿田面坡降方向呈增加趋势,在修建梯田或维护梯田时,应尽量保持田面水平或有微小反坡。(4)根据梯田对LS因子的影响,研究区梯田的工程措施因子值可取0.26~0.37。[结论]修建梯田对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有较大贡献,可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修建梯田和土壤侵蚀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高分辨率DEM 地形因子 单位汇水面积 地形湿度指数
下载PDF
基于HDXRF和ICP-MS的黔西北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梅雪 刘鸿雁 +5 位作者 吴龙华 罗雅雪 张秋野 敬鹏 Faustino Dinis 宋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9-408,共10页
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仪(HDXRF)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器。本研究将HDXRF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究HDXRF法在土壤重金属调查评估中的适用性。选取威宁县黑石头镇某地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 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仪(HDXRF)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金属元素快速检测仪器。本研究将HDXRF法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究HDXRF法在土壤重金属调查评估中的适用性。选取威宁县黑石头镇某地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以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CEC、黏粒、粉粒、砂粒)和地形因素(高程、坡度、坡向)9个因子为自变量,重金属(Cd、Pb、Zn、Cr、Cu、Ni)含量为因变量,分析两种检测方法下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的HDXRF法与ICP-MS法检测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土壤重金属在耕层和剖面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从数据统计上看,仅HDXRF法Cu的值比ICP-MS法高约16%,其他元素无显著差异。HDXRF法与ICP-MS法所测相同重金属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各影响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Cd、Pb、Zn、Ni与土壤理化性质,Cr与土壤理化性质、高程和坡向,Cu与CEC和高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均显示增强效应,pH、有机质、CEC与其他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是土壤Cd、Pb、Zn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土壤Cr、Cu、Ni的空间分异是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q值在0.200~0.700。综上,HDXRF法土壤重金属检测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与ICP-MS法结果一致,可用于土壤重金属的快速检测与评估。后续,可通过建立其与土壤pH、有机质、CEC和地形因子等的变量模型与ICP-MS法检测结果进行系统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XRF(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仪) ICP-MS 土壤重金属 土壤理化性质 地形因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天山南坡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拜城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鲁元波 严成 +2 位作者 宋春武 李雅娟 来赪雲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46-1357,共12页
为探明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地形与土壤因子的响应,本研究选取了拜城山前荒漠草地典型区域进行调查,采用优势度法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法,研究山地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地形和... 为探明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地形与土壤因子的响应,本研究选取了拜城山前荒漠草地典型区域进行调查,采用优势度法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法,研究山地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地形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调查样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东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大于草本,西坡和北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大于灌木;(2)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坡向(SA)>坡度(SG)>坡位(SP),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为: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2)>土壤总孔隙度(STP)>0~3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1)。地形和土壤因子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和坡向是影响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土壤因子 天山南坡 寒旱地区 CCA分析
下载PDF
基于ALOS DEM的山西省西山矿区地貌形态类型提取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宏艳 赵尚民 马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0-958,共9页
【目的】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其形态划分对地学空间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西省西山矿区作为研究区,利用该区ALOS 12.5 m DEM数据,通过窗口递增分析和均值变点分析得到地形因子最佳分析窗口为13×1... 【目的】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其形态划分对地学空间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山西省西山矿区作为研究区,利用该区ALOS 12.5 m DEM数据,通过窗口递增分析和均值变点分析得到地形因子最佳分析窗口为13×13(0.0264 km^(2));利用相关性分析获得最佳地形因子为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坡度、地表切割深度和地表粗糙度;利用区域统计分析得到典型地形因子的分布状况,结合叠加分析提取了西山矿区30种地貌类型,其中浅切割陡小起伏中山为主要地貌,占总面积比为21.23%.【结果】通过与1∶100万地貌类型图的图斑数和地貌分类界线对比,得出地貌类型增加了21类,图斑数目增加了296个,分类界线更为准确,验证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可行性。【结论】本地貌划分方法较以往更加科学可行,为进一步研究西山矿区灾害防治、开发利用等问题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S DEM 地貌提取 最佳地形因子 西山矿区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土侵蚀沟自动提取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建 陈柯如 +4 位作者 闫絮 徐吉坤 闫超德 冯虎贲 李紫薇 《时空信息学报》 2023年第2期193-201,共9页
黄土侵蚀沟信息是研究沟壑地貌土壤侵蚀的重要依据,而目前遥感影像提取方法中存在沟沿陡边的遮挡问题,由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基于黄土侵蚀沟的特征分析,选取横向坡度、坡度变... 黄土侵蚀沟信息是研究沟壑地貌土壤侵蚀的重要依据,而目前遥感影像提取方法中存在沟沿陡边的遮挡问题,由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自动提取方法。首先,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基于黄土侵蚀沟的特征分析,选取横向坡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表粗糙度作为地形特征因子,通过沟谷网络的计算,制作黄土侵蚀地貌的训练样本数据集;然后,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实验,选择Trainbr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算法;最后,应用侵蚀沟地貌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测试数据集进行提取实验,并与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准确率好于其他方法,漏分情况相对较少,可以满足黄土冲沟信息的高效与准确提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识别 黄土侵蚀沟 BP神经网络 地形特征因子 机器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