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郊庙歌辞禳灾谫识
1
作者 钟昱彬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4-55,共12页
禳灾即通过特殊的仪式祛除灾祸。汉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代表样式,郊庙歌辞作为其中歌颂祖先、赞飨神灵的部分,还承担了禳灾表达的功能。汉代郊庙歌辞以天人感应、经学、谶纬与农本观念为文化基础,针对天文、气候、地质和生物等灾... 禳灾即通过特殊的仪式祛除灾祸。汉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代表样式,郊庙歌辞作为其中歌颂祖先、赞飨神灵的部分,还承担了禳灾表达的功能。汉代郊庙歌辞以天人感应、经学、谶纬与农本观念为文化基础,针对天文、气候、地质和生物等灾害类型表达禳灾意愿。在审美价值上,汉代郊庙歌辞继承诗乐舞结合的演绎传统,拥有绮丽的意象,晦涩的歌辞背后是巫术与宗教的内在需要,充当禳灾时统治者与神灵沟通的文字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禳灾 汉代郊庙歌辞 乐府诗 祭祀
下载PDF
汉武帝时代国家祭祀的逐步确立与《郊祀歌》十九章创制时地考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树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7,共9页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祀制度 《郊祀歌》十九章 国家祭祀 元鼎六年 太初元年
下载PDF
殷周祭祖礼的因革与《周颂》的礼乐性质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银琴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38-50,共13页
《周颂》中不见祭祀周穆王及后世诸王的颂歌,这与周代祭祖礼的发展演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殷周对抗之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一方面消解了殷人天命神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让周人失去了“天宗上帝”的必然庇护。周人的先祖,尤其... 《周颂》中不见祭祀周穆王及后世诸王的颂歌,这与周代祭祖礼的发展演变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殷周对抗之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一方面消解了殷人天命神权的合法性,同时也让周人失去了“天宗上帝”的必然庇护。周人的先祖,尤其是文王与武王在不断被歌颂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周人实际上的保护神。但从祭祖礼的角度而言,周初一方面损益殷礼创造“配天而祭”的祭祖礼仪,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遵循着“祭不过三代”、重视近世祖先的习俗。随着时世推移,文王、武王先后超出了近世三代之祖的祭祀范围,而政治上仍然存在着推崇文武的强烈需求。于是,融会整合两种礼俗,推尊文王、武王为“百世不祧之祖”的昭穆制度应时而生。通过昭穆制度,周初就已成熟的祖神分离思想最终落实在礼的实践层面上,通过神化后稷、文王、武王以配天的郊祭与专祭祖先并重视三代近祖的庙祭表现出来。这一次对祭祖礼的融会整合,确立了周人礼乐精神中“雅”“颂”分立的核心本质,以告功娱神为目的郊祭之乐“颂”随着郊祭礼仪的稳定趋于定型,以“立政”为目的、“言王政之所由兴废”的“雅”乐由此开始走上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颂》 祭祖礼 昭穆制度 郊祭 庙祭
下载PDF
西汉国家祭祀仪式与身份认同——以《郊祀歌》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段永升 《唐都学刊》 2021年第3期71-77,共7页
汉武帝时期制作的《郊祀歌》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目的。他大力推尊祭祀太一神,降格五帝神的举措,实质上是以人间天子比附太一神,以臣子象征五帝神的统治思想的神学化处理。汉武帝借助这一神学化手段,不仅确认了其天子身份合法性,而且也... 汉武帝时期制作的《郊祀歌》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目的。他大力推尊祭祀太一神,降格五帝神的举措,实质上是以人间天子比附太一神,以臣子象征五帝神的统治思想的神学化处理。汉武帝借助这一神学化手段,不仅确认了其天子身份合法性,而且也增强了臣子对其帝王身份的认同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汉武帝巧妙地实现了自己巩固天子地位,推尊皇权,提高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现实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郊祀歌》 国家祭祀仪式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宋代郊祀大礼中的下层助祭官吏群体——以执事官和执事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5,共9页
近年来,唐宋礼制史颇受学人关注,郊祀大礼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不过,既往研究更偏重于总论郊祀制度、探讨仪式仪节,并解读与之相关的皇权和政治文化问题,对参与大礼的官吏群体考察较少。实际上,级别较低的执事官和执事人常见诸史籍,其窠... 近年来,唐宋礼制史颇受学人关注,郊祀大礼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不过,既往研究更偏重于总论郊祀制度、探讨仪式仪节,并解读与之相关的皇权和政治文化问题,对参与大礼的官吏群体考察较少。实际上,级别较低的执事官和执事人常见诸史籍,其窠目、职责及员数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是大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助祭人群。执事官与执事人职责相类,主要负责器物的捧举递送,而在官吏身份和仪式环节上有所区分,其员数规模随时势和政治文化的演变而变化。通过对该群体的研究,可进一步探明宋代郊祀大礼的实际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礼的"当代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郊祀大礼 执事官 执事人
下载PDF
汉代诗赋中的“大一统”思想——以《子虚赋》《上林赋》《郊祀歌》十九章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莎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33-38,共6页
《子虚赋》《上林赋》与《郊祀歌》十九章均体现了汉代"大一统"思想。《子虚赋》《上林赋》建构了汉代祭神和尊神的过程,表现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势和声威。《郊祀歌》十九章分为祠神诗、"迎时气之乐歌&qu... 《子虚赋》《上林赋》与《郊祀歌》十九章均体现了汉代"大一统"思想。《子虚赋》《上林赋》建构了汉代祭神和尊神的过程,表现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气势和声威。《郊祀歌》十九章分为祠神诗、"迎时气之乐歌"、纪瑞诗,这三类诗分别与两篇赋的祭神和尊神的整体结构、方位和季节的描写、祥瑞之物的描写相对应。《子虚赋》《上林赋》与《郊祀歌》十九章在文章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大一统”思想 《子虚赋》 《上林赋》 《郊祀歌》十九章
下载PDF
北宋郊祀乐舞仪制沿革略论 被引量:2
7
作者 赵艺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35-40,共6页
郊祀为古代最重要的祭祀,唐代以来行事时常以文、武二舞祭祀天地。北宋前期,因为存在"舞不应节"等问题,武舞的行用一直没有形成规范。到神宗时,宋儒以王安石创制的"新义"为理论基础改制礼乐,郊祀天地分祭,"纯... 郊祀为古代最重要的祭祀,唐代以来行事时常以文、武二舞祭祀天地。北宋前期,因为存在"舞不应节"等问题,武舞的行用一直没有形成规范。到神宗时,宋儒以王安石创制的"新义"为理论基础改制礼乐,郊祀天地分祭,"纯用文舞"以祭天,武舞在仪式行事中的各种问题也一并去除。到北宋晚期,虽然哲宗、徽宗坚持天地分祭,但取缔了"纯用文舞"的乐舞仪制,重新回到了用文、武二舞祭祀的传统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郊祀 雅乐二舞 天地分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