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Post-kinematic Granitic Plutons in the Diancang Shan Metamorphic Massif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9
1
作者 CAO Shuyun LIU Junlai +1 位作者 Bemd LEISS ZHAO Chun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74-1487,共14页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to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to the southwest.It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zone due to its rol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to the northeast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to the southwest.It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zone due to its role in the south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during and subsequent to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Diancang Shan(DCS) high-grade metamorphic complex,located at the northwest extension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ASRR) shear zone,is a representative metamorphic complex of the ASRR tectonic belt.Structural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sheared rocks 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reveals that they are coherent with solid-state high-temperature ductile deformation,which is attributed to left-lateral shearing along the ASRR shear zone.New 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post-kinematic granitic plutons provide a straightforward time constraint on the termination ductile left-lateral shearing and exhumation of the metamorphic massif in the ASRR shear zon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ing along the ASRR shear zone ended at ca.21 Ma at relative lower-temperature or decreasing temperature conditions.During or after the emplacement of the young dikes at ca.21 Ma,rapid brittle deformation event occurred,which makes the DCS massif start fast uplift/exhumation and cooling to a shallow crust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mylonites Diancang shan metamorphic massif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timing of left-lateral ductile shearing GEOCHRONOLOGY
下载PDF
DIRECT DATING OF LEFT-LATERAL SLIP ALONG THE RED RIVER SHEAR ZONE
2
作者 Lisa Gilley 1, T. Mark Harrison 1,F.J. Ryerson 2,P.H. Leloup 3,Wang Jianghai 4(1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 IGPP, UCLA, Los Angeles, CA, 90095\|1567, US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 Planetary Physics, Lawrence Livermore 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75-275,共1页
The Red River Shear Zone (RRSZ), which extends from eastern Tibe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hypothesis that strike\|slip extrusion of Indochina accommodated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Indo\|Asi... The Red River Shear Zone (RRSZ), which extends from eastern Tibe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hypothesis that strike\|slip extrusion of Indochina accommodated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Indo\|Asian convergence. The massifs of the RRSZ, the only known mid\|crustal section exposed through a transform plate boundary, contain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that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plastically deformed in a left\|lateral sense during the mid\|Tertiary. While the history of diachronous transtension along the RRSZ was previously obtained for temperatures below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from argon thermochronometry, the precise timing of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strain have not been directly determined. This is a significant limitation to testing the extrusion model as magnetic anomali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preted to be a pull apart basin at the SE termination of the RRSZ, specifically predict that slip occurred between 35~17Ma at a rate of 3~5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ed river SHEAR Zone ailao shan DAY Nui CON Voi Th\| Pb MONAZITE
下载PD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adjacent regions 被引量:18
3
作者 XU Yi LIU Jianhua LIU Futian SONG Haibin HAO Tianyao JIANG Wei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2期156-164,共9页
Using arrival data of the body waves recorded by seismic stations, we reconstructe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orthwestern contin... Using arrival data of the body waves recorded by seismic stations, we reconstructe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orthwest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a travel time tomography technique. The result revealed the apparent tectonic variation along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High velocities are observe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beneath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they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the fast uplifting and cooling of the metamorphic belt after the ductile shearing of the fault zone, while low velocities in the lower crust and near the Moho imply a relatively active crust-mantle boundary beneath the fault zone. On the west of the fault zone, the large-scale low velocities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beneath western Yunnan prov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tle heat flow on volcano, hot spring and magma activities, however, the upper mantle on the east of the fault zone shows a relatively stable structure similar to the Yangtze block. The low velocities of the deep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eastern extending segment of the fault zone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mantle convection produced by the pull-a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seismic tomography CRUST and UPPER 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点苍山高温糜棱岩的显微构造与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43
4
作者 曹淑云 刘俊来 +3 位作者 Bernd LEISS Axel VOLLBRECHT 邹运鑫 赵春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8-1400,共13页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的L与LS型构造岩是其一个明显的特征。本文对点苍山地区高温糜棱岩主要矿物开展了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变形机制及组构分析,并对于遭受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一个花岗质岩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长石、角闪石、石英等主要矿物具有典型的达角闪岩相条件下的高温晶质塑性变形和动态生长特征,它们也为走滑剪切变形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微观构造证据。对于点苍山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眼球状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显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这套花岗质岩石从走滑剪切前期岩浆的侵位之后经历了早期强烈的岩浆期后交代作用—亚岩浆流动—高温固态塑性剪切变形的递进演化过程。由此可见,岩浆的上升与就位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制约,岩体又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改造。同时对这套构造前期就位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定年分析,获得33.88±0.32Ma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点苍山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起始时间至少应该为早渐新世30.88±0.3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苍山 高温糜棱岩 显微构造 SHRIMP锆石定年 左行走滑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冬兵 唐渊 +4 位作者 廖世勇 尹福光 孙志明 王立全 王保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1278,共18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是滇西地区最著名的带状变质带之一,其主体由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哀牢山岩群)组成,一直被认为是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本文选取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内的花岗片麻岩(11AL17-1和11AL09-1)和石英岩(11AL08-1),以及邻区的花岗岩(11AL12-1)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片麻岩11AL17-1有岩浆和变质两类锆石,两者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700±6Ma(MSWD=1.4,n=14)和27.4±1.2Ma(MSWD=1.9,n=3),代表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年龄。花岗片麻岩11AL09-1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0±3Ma(MSWD=3.1,n=14),变质锆石年龄为31.2±2.3Ma(MSWD=6,n=5),分别代表原岩结晶时代和后期变质年龄。石英岩11AL08-1中所有锆石具有核-边结构,92颗锆石核部年龄集中分布在6组,分别为493~528Ma(n=42)、635~640Ma(n=2)、701~784Ma(n=44)、976~980Ma(n=2)、1839Ma(n=1)和2487Ma(n=1)。92个核部分析点具有高的Th/U比值(>0.23),指示岩浆来源。最年轻一组的42个核部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09Ma,代表石英岩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7颗锆石变质边年龄为26~75Ma内,代表变质年龄。花岗岩11AL12-1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50±4Ma(MSWD=0.6),代表岩石形成时代。这些年龄表明哀牢山变质岩系是一个原岩复杂的变质杂岩带,它的原始物质至少包含新元古代~700Ma岩浆岩、~509Ma沉积地层及220~240Ma的岩浆岩和地层,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现今所见的哀牢山岩群"古老"岩石面貌主要是由地质历史上的浅变质或未变质的地层和岩浆岩在新生代26~31Ma发生变质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哀牢山变质带的源区物质特征和主要岩浆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十分相似,具有亲扬子的构造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岩群 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 锆石U-PB定年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96
6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1 位作者 桑海清 周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1-310,i0005,i0006,共22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干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下载PDF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周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15 Ma 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 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15 Ma 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在东南亚东、西部形成两个弧后盆地扩张体系,两体系扩张强度和方向的不同,形成转换调节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东部较强的扩张作用使扬子板块向北运动,形成哀牢山以东的逆冲构造。并导致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左行走滑。大约15 Ma BP之后,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的加强引发印支板块向东南逃逸,形成挤出模式。构造机制的改变使印支板块以南及以西从张扭变为压扭体制,同时使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经受了两期不同变形机制的左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哀牢山 红河构造带 构造演化 断裂活动
下载PDF
西沙群岛和哀牢山红河地区的宽频带地震观测 被引量:8
8
作者 胥颐 刘建华 +5 位作者 傅竹武 丘学林 郝天珧 胡忠义 游庆瑜 滕春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8,共6页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分别在南海西沙永兴岛和云南哀牢山$C红河断裂带两侧开展了流动观测 ,经过 1a的运行记录了许多地震波形数据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及哀牢山$C红河地区的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也为在海域岛礁地带进行地震观测积...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分别在南海西沙永兴岛和云南哀牢山$C红河断裂带两侧开展了流动观测 ,经过 1a的运行记录了许多地震波形数据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及哀牢山$C红河地区的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也为在海域岛礁地带进行地震观测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哀牢山-红河地区 深部结构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 地震观测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62
9
作者 胥颐 杨晓涛 刘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04-1914,共11页
利用地震波到时和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云南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分析了主要断裂和区域动力作用的深部效应,揭示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下地壳流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红河断裂两侧的地壳速度结... 利用地震波到时和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云南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深度的速度异常分析了主要断裂和区域动力作用的深部效应,揭示出壳内低速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下地壳流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红河断裂两侧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滇中地区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小江断裂、元谋断裂、程海断裂等南北走向的断裂一致,反映了青藏东部地壳块体顺时针旋转产生的构造效应;滇西南的速度异常分布与哀牢山—红河断裂、无量山断裂、澜沧江等断裂的走向平行,显示了印支块体朝东南方向挤出产生的影响;沿着南汀河断裂分布的低速异常则与印缅块体侧向挤压引起的构造活动有关.壳内低速异常具有分层和分区特征:在哀牢山—红河断裂西侧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分布在地壳中上部,在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附近分布在地壳中下部,在滇中地区则广泛分布于地壳底部至莫霍面附近,东、西两侧分别受到小江断裂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限制.其中攀西地区的低速异常与小江断裂和元谋断裂在此附近交汇形成的热流传输通道以及张裂时期强烈的壳幔热交换有关;在哀牢山—红河和澜沧江地区,除了印支块体向东南方向的挤出之外,印缅块体的侧向挤压和向东俯冲也对地壳深部的构造变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地幔上涌将导致热流物质沿着断裂通道进入地壳形成低速层.因此,哀牢山—红河断裂不仅在地壳浅部是分隔印支块体和华南块体的地质界限,也是控制两侧区域深部构造变形和壳内韧性流动的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哀牢山—红河断裂
下载PDF
金平铜厂铜钼矿床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49
10
作者 黄波 梁华英 +1 位作者 莫济海 谢应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8-602,共5页
金平铜厂铜钼矿床赋矿岩体位于哀牢山-金沙江新生代成矿带南端,红河走滑断裂西侧,赋矿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及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锆石阴极发光图(CL)环带构造发育,不同环带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锆石LA-ICP-MS U-Pb年结果... 金平铜厂铜钼矿床赋矿岩体位于哀牢山-金沙江新生代成矿带南端,红河走滑断裂西侧,赋矿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及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锆石阴极发光图(CL)环带构造发育,不同环带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锆石LA-ICP-MS U-Pb年结果表明赋矿岩体主要是35.1±0.3Ma形成的。含矿岩体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红河-哀牢山左行走滑断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龄 铜钼矿床 成矿时代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学猛 许志琴 张进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7-10,共4页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200 km。横向上分高级变质带和低级变质带,二者之间为倾向北东的哀牢山逆冲断裂带,其中高级变质带主要由元古界高级片麻岩、混合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构造转换 滇西北断陷盆地 东构造结 应力轨迹
下载PDF
中部地壳剪切带花岗质岩石变形及其对于构造-岩浆关系的约束:以滇西点苍山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小宇 刘俊来 +2 位作者 齐银川 樊文魁 凌成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41-2255,共15页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的厘定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争议的本质更确切地说是对于剪切带内及其附近剪切作用与岩浆作用认识的差异。点苍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北端的一个杂岩体,由西部的深变质岩、东部的叠加退变质带和不同时...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的厘定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争议的本质更确切地说是对于剪切带内及其附近剪切作用与岩浆作用认识的差异。点苍山杂岩是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北端的一个杂岩体,由西部的深变质岩、东部的叠加退变质带和不同时代的花岗质岩石组成。为了正确厘定剪切前、剪切期(包括剪切前期和剪切后期)、剪切后花岗质岩脉,剪切作用过程中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剪切时间进行新的约束,本文围绕点苍山杂岩开展详细的宏观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以查明岩体(脉)岩浆流动构造和晶质塑性变形构造,同时对同剪切岩脉开展锆石U-Pb学分析。结果显示,剪切不同阶段就位的花岗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宏观构造、显微构造与组构特征。现今所见岩石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特点一方面取决于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时间早晚,另一方面还与它们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的构造位置有密切联系。获得两组同剪切年龄为28.54±0.15Ma和27.31±0.23Ma,其中前者为剪切早期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脉,后者为剪切稍晚阶段同就位的花岗岩。研究揭示出就位较晚的岩脉(即后者)因其位于递进剪切变形的高应变带而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就位较早的岩脉(前者)因在递进剪切变形作用过程中位于低应变带而具有简单的变形构造、显微构造和组构型式,并仍然保留有岩浆结晶组构特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28.54~27.31Ma间持续发生着从早期阶段较高温(~700℃),向中期阶段中高温(550~600℃)和晚期阶段低温(低于400℃)环境的递进剪切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构造 显微构造 组构 锆石U-Pb年代学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点苍山杂岩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渐新世的构造体制转换与剥露历史:来自哀牢山南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8
13
作者 任龙龙 张波 +5 位作者 郑德文 王洋 张进江 李晓蓉 陈思雨 张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87-1802,共16页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东南亚重要的构造边界,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陆内变形和地貌演化。本次研究对该剪切带哀牢山南段开展了基于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年代学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热史反演模拟揭...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东南亚重要的构造边界,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陆内变形和地貌演化。本次研究对该剪切带哀牢山南段开展了基于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年代学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热史反演模拟揭示哀牢山段存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40~20Ma)的快速剥露事件,而早中新世(大约20Ma)之后处于稳定的慢速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海拔分布曲线特征暗示:快速剥露机制存在差异,早期阶段(40~26Ma)的剥露过程受控于伸展为主的左旋走滑体制影响;晚阶段(26~20Ma)的快速剥露归因于简单剪切为主的左旋走滑剪切体制,上述结果暗示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在晚渐新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体制转换,即从走滑伸展变形转换为简单剪切变形。哀牢山杂岩带北段、中段、南段冷却路径对比,表明北-中段可能存在两阶段快速冷却作用,而南段只发生单一快速冷却作用;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暗示自中-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可能向东南缘扩展,并已到达哀牢山中段,同时诱发哀牢山杂岩带以北广大地区的抬升和快速冷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渐新世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 构造转换
下载PDF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TRAN MyDung 刘俊来 +3 位作者 NGUYEN QuangLuat 陈越 纪沫 唐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02-1914,共13页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位于哀牢山剪切带南段西侧,由粗面岩、煌斑岩、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组成。其中粗面岩不整合于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之上,碱性侵入岩侵入到三叠纪陆源沉积岩、侏罗纪流纹岩及40~35Ma含角闪石二长岩-... 越南西北部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位于哀牢山剪切带南段西侧,由粗面岩、煌斑岩、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组成。其中粗面岩不整合于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岩之上,碱性侵入岩侵入到三叠纪陆源沉积岩、侏罗纪流纹岩及40~35Ma含角闪石二长岩-花岗岩中。该杂岩的岩石具有低TiO2(<0.8%)、P2O5(<0.64%)和FeO*(<7.74%),高Na2O(1.41%~4.5%)和K2O(5.22%~9.4%)的地球化学属性,属于高钾碱性玄武质到高钾碱性长英质岩浆岩类型与钾质至超钾质岩浆系列。这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和一组相容元素,具有明显的Ta、Nb和Ti异常,表明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形成于与俯冲带有关的大陆弧和后碰撞弧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碱性正长岩与碱性花岗岩分别形成于32.70±0.24Ma、35.1±0.06Ma,上述年龄代表了Pu Sam Cap高钾碱性杂岩的侵入岩结晶年龄。两个样品中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分别为-2.8~2.5和-4.9~0.1,在t-εHf(t)相关图上分析点落在下地壳和亏损地幔演化线之间,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950~1286Ma和1107~1421Ma。该杂岩的εNd(t)变化范围-5.63~-3.26,具有低143Nd/144Nd比值(0.512336~0.512447)和高87Sr/86Sr比值(0.706254~0.707273),Sr-Nd同位素相关图上接近于EM2地幔端元趋势线,与大理地区新生代高钾岩浆岩十分相似,表明PuSamCap高钾碱性杂岩的岩浆是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结果,同时可与大理地区新生代高钾岩浆岩对比,它们形成于哀牢山-红河左行走滑活动之前,墨江古特提斯洋盆的消减与印度-欧亚陆陆碰撞活动提供了宏观区域性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SAM Cap高钾碱性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幔源区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越南西北部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段多阶段新生代花岗岩脉:同位素年代学及对于剪切应变型式转变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玮 刘俊来 +3 位作者 樊文魁 冯嘉 闫佳鑫 陶海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7-1358,共12页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发育的大规模走滑型剪切带,其发育对于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的南东向逃逸以及藏东南地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与剪切带演化相关,伴随发育多阶段花岗岩脉就位,它们为限定...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发育的大规模走滑型剪切带,其发育对于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的南东向逃逸以及藏东南地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与剪切带演化相关,伴随发育多阶段花岗岩脉就位,它们为限定剪切变形时限、阐明剪切作用属性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在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显微构造和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查明花岗岩脉的构造特点与应变型式,同时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获得岩脉侵位与结晶年龄。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岩脉年龄分别为27.09±0.48Ma、25.17±0.23Ma和25.16±0.50Ma,其中年龄为27.09±0.48Ma的花岗岩脉具有糜棱岩化现象,其变形特征体现为中温变形后叠加低温变形,且剪切变形形式由一般剪切转换为简单剪切;年龄为25.17±0.23Ma的花岗岩脉表现出同剪切晚期构造特征,且具有较低温度简单剪切变形特点;25.16±0.50Ma的切穿糜棱叶理,矿物未见变形,可能代表剪切期后岩脉。结合区域构造,推测剪切方式由纯剪为主的剪切向由单剪为主的剪切转换发生在27Ma和25Ma之间,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段在约25Ma走滑运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花岗质岩脉 变形显微构造 石英C轴组构 应变型式转换
下载PDF
流体作用下石榴石溶解-沉淀蠕变过程——以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石榴夕线片麻岩研究为例
16
作者 冀磊 刘福来 +1 位作者 王舫 田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3-529,共17页
石榴夕线片麻岩是中、下地壳主要组成岩石之一,岩石内石榴石和夕线石的结晶学优选方位会显著影响地壳深部流变性质,因此探讨特征变质矿物的变形机制和主要受控因素对构造带深部演化过程有深远意义。本文选取红河-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内石... 石榴夕线片麻岩是中、下地壳主要组成岩石之一,岩石内石榴石和夕线石的结晶学优选方位会显著影响地壳深部流变性质,因此探讨特征变质矿物的变形机制和主要受控因素对构造带深部演化过程有深远意义。本文选取红河-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内石榴夕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定向切片内显微构造、电子探针、X-ray成分扫描、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相平衡模拟综合研究,揭示出石榴石在溶解沉淀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粒度敏感性,不同粒径石榴石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长宽比、成分环带、包裹体排列方式和压力影发育情况。石榴石表面流体活动明显截切早期生长环带。EBSD分析揭示石榴石破碎颗粒以绕〈112〉轴机械旋转为主,溶解过程主要集中于颗粒表面和裂隙内高曲率位置。夕线石的EBSD结果表明基质内夕线石以绕〈010〉轴旋转为主,而流体作用明显区域夕线石则以(100)[001]滑移为主。岩石相平衡模拟限定岩石变质峰期P-T条件达高压麻粒岩相,退变过程中同剪切变形导致大量流体渗入而形成降温降压退变轨迹,由~9.5kbar、760℃演化至~6.0kbar、500~600℃,并在粗粒石榴石内保存早期进变质环带,剪切抬升过程中石榴石内普遍发育垂直剪切方向的裂隙,并在流体作用下进一步改造其形态。此研究揭示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除前人报道的石榴石高温韧性变形外,还存在大量中-上地壳层次同变质反应下的溶解-沉淀蠕变作用。因此,石榴石变质-变形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揭示变质杂岩带挤压-剪切-伸展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哀牢山 剪切带 石榴石 溶解-沉淀蠕变
下载PDF
巽他弧北部掸邦高原地壳变形、长期块体运动和发震过程:来自大地测量研究结果的约束 被引量:1
17
作者 Raja SEN Dibyashakti PANDA Bhaskar KUND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83-300,共18页
本文通过约束大地测量研究来探索掸邦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和长期块体运动,以期提供该地区地球动力学和相关地震危险状况的最新状态。掸邦高原在横向上由西侧的萨干(Sagaing)断裂和东侧的红河断裂这两条主要断裂包围。其中,... 本文通过约束大地测量研究来探索掸邦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和长期块体运动,以期提供该地区地球动力学和相关地震危险状况的最新状态。掸邦高原在横向上由西侧的萨干(Sagaing)断裂和东侧的红河断裂这两条主要断裂包围。其中,青藏高原地壳的韧性流挤压被认为是该夹层变形单元变形的主要因素。大地测量清楚地表明,萨干断裂和红河断裂段分别具有约18 mm/a和约4~5 mm/a右旋运动走滑速率。此外,掸邦高原内部断层体系大地滑移累积表现为12~13 mm/a的整体左旋运动速率。我们认为相对于刚性巽他古陆,研究区域的形变分布和长期块体运动主要受区域书架型断层作用控制,其原因是掸邦高原两侧的主断裂(萨干断裂和红河断裂)存在差异性断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掸邦高原 萨干断裂 红河断裂 地壳变形 书架型断裂活动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年代学证据
18
作者 田鹏 杨周胜 +1 位作者 喻聪骏 孙滨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3年第2期42-53,共12页
运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已获得众多成果,但尚未有从低温—中温—高温系统的角度构建热演化史过程的研究,断裂带左旋走滑的启动时间仍存在争议。总结了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的年龄数据,通过分析认为... 运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已获得众多成果,但尚未有从低温—中温—高温系统的角度构建热演化史过程的研究,断裂带左旋走滑的启动时间仍存在争议。总结了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的年龄数据,通过分析认为相同同位素体系厘定的年龄值从南东端到北西端变新,差异性减小;将研究区分为北、中、南3段,使用低温、中温、高温年龄构建时间-温度(T-t)变化曲线,热演化史表明断裂带经历了2期冷却历史,冷却速率和隆升剥蚀速率的时空变化记录了伸展应力自南向北依次传播、转换拉张强度在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的过程;将断裂带构造活动划分为快速左旋走滑阶段(35~20 Ma)、左旋走滑逐渐减弱阶段(20~6 Ma)及右旋走滑阶段(6 Ma至今)。断裂构造活动反映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应力持续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南段 同位素年龄 构造-热演化史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哀牢山-大象山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热史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宫伟 姜效典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239,共17页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Tt变化曲线,...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范围内样品热史演化的系统构建工作偏少;部分学者往往将样品的冷却年龄简单地归因于断裂带的事件年龄,而没有考虑热扰动因素,致使以往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分歧及不合理之处.利用断裂带中高温测年资料,构建了Tt变化曲线,结合压力-温度-深度(P-T-D)变化趋势及地层恢复,对T-t变化的成因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中高温热史演化表明断裂带SE端(大象山段)与NW端(哀牢山段)皆经历2期冷却过程;在地层剥蚀或构造剥露作用诱导下,SE端、NW端于32~30Ma、32~22Ma分别经历第1期冷却过程,而其在26~24Ma、22~20Ma分别经历的第2期冷却过程中,由于断裂活动减弱这一因素,致使该期冷却速率明显增大(尤其是断裂带NW端).伴随着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挤出,断裂带中南部左旋转换拉张构造活动向北迁移.在断裂带T-t演化的第1个阶段内,受断裂带转换拉张强度NW向减弱的影响,断裂带SE端正断活动所致的山体隆升效应明显强于NW端,致使SE端样品冷却过程较早,同时冷却速率明显偏大;而在第2个阶段,伴随着青藏高原进入中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作为高原东南缘板块调节边界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其活动性由SE端开始减弱,使得冷却过程由SE端向NW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渐新世 中新世 左旋走滑 地层剥蚀 断裂活动 热年代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