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rban Ancient Cultural Remains and Its Surroundings——A Case Study of Mountain Haoli in Tai'an City
1
作者 FAN Yong MIAO Botao +1 位作者 LV Guiju ZHAO Lany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2期67-70,共4页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 history, it is a witnes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 realistic carrier of the local civilization. However, protection of urban cul...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 history, it is a witnes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 realistic carrier of the local civilization. However, protection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long neglected,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 lot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that bear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had gone forever. Ancient cultural remains(ACRs) are an important type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s, the renaissance of ACRs means the revival of the whole city, how to make ACRs in gradual decline state to be protected with proper planning and renewed vigor has great signifi cance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Taking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CRs in Mountain Haoli and its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ACR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xtending and deepening the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newal strategies, so as to achieve overall cultural, economic and spatial revival of urban ACR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C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cultural remains(ACR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下载PDF
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展
2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1 位作者 郭雨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遗存 古DNA 树种 DNA提取 DNA损伤 分子考古
下载PDF
反对泥古与崇古并存--论黄遵宪中西文化观的双重性
3
作者 苏全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0-94,共5页
论及黄遵宪的中西文化观,学术界普遍认定其反对泥古,却忽略了其思想的双重性,即反对泥古与崇古并存。黄遵宪的崇古思想十分丰富,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尊崇孔子,奉之为万世之师,至高无上,几近神化;体现之二是西学中源说,这其中西学墨源说是... 论及黄遵宪的中西文化观,学术界普遍认定其反对泥古,却忽略了其思想的双重性,即反对泥古与崇古并存。黄遵宪的崇古思想十分丰富,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尊崇孔子,奉之为万世之师,至高无上,几近神化;体现之二是西学中源说,这其中西学墨源说是核心。学术界强调黄遵宪反对泥古是片面的,以偏概全,背离了历史的真相。崇古思想的被忽略、被漠视,直接导致黄遵宪被拔高,甚至失真。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是在认同的基础之上生成认知。黄遵宪之所以被片面塑造成反对泥古的“典型”,与我国近代以来的反对泥古潮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文化观 泥古 崇古
下载PDF
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空间句法研究——以房县军店镇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弋琳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 川鄂古盐道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跨区域文化线路遗产,其沿线上的聚落遗存更是巴楚文化、巫文化及上庸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质载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盐道废弃、聚落衰败、建筑倒塌,为应对其问题,本文以盐道沿线最具代表性的房县军店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空间计量学等相关概念,科学地对军店镇的空间形态、街巷布局及老街民居建筑遗存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川鄂古盐道沿线聚落遗存的整体保护与转型发展提供指导经验,也为古盐道日后的申遗工作提供科学的引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聚落遗存 川鄂古盐道 建筑遗产
下载PDF
保护与再利用视角下历史遗存古城墙的综合价值评价研究
5
作者 李玲玲 苏剑鸣 《住宅产业》 2023年第6期35-39,共5页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产,历史遗存古城墙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涉及到诸多类型价值的评价、选择与平衡。本文通过文献归纳和专家问卷的方法,构建了以保护与再利用为目标的古城墙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产,历史遗存古城墙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再利用涉及到诸多类型价值的评价、选择与平衡。本文通过文献归纳和专家问卷的方法,构建了以保护与再利用为目标的古城墙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古城墙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基于该评价模型将历史遗存古城墙划分成4种类型,分析其综合价值特征与保护利用途径,对探索历史遗存古城墙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建设 历史遗存古城墙 价值评价 分类保护
下载PDF
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探究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雅军 张旭 +2 位作者 赵欣 仝涛 李林辉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5-449,共1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约为公元3-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汉晋时期。共发现32例个体,对其中保存较好的16例个体(7例男性,9例女性)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故如甲木古代居民与四川卡莎湖古代居民最接近,相比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古代居民的关系,故如甲木居民与新疆多岗和察吾乎四号墓地的古代居民更为接近。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故如甲木 人骨 古DNA
下载PDF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古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下载PDF
炭化米复原及其古稻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9-586,共8页
对八十土当遗址 T4 3( 18) 80 0 0年 b P的 2 0 0粒出土炭化米进行研究 ,证明炭化米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5.36%、 2 .2 7%和 1.0 4 % ,炭化稻谷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10 .71%、 3.0 3%和 2 .0 8%。复原后古栽培稻的粒形特征具... 对八十土当遗址 T4 3( 18) 80 0 0年 b P的 2 0 0粒出土炭化米进行研究 ,证明炭化米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5.36%、 2 .2 7%和 1.0 4 % ,炭化稻谷的长、宽、厚缩变率分别为 10 .71%、 3.0 3%和 2 .0 8%。复原后古栽培稻的粒形特征具有单一性状变异的广域性 ,性状组合的多型性 ,性状演化的近野性和原始性 ,是一种含有野、籼、粳基因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土当遗址 古栽培稻 缩变率
下载PDF
陕西西安翠华山地质景观遗迹成因探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贺明静 孙根年 宋咏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安市南郊,包括水湫池、甘湫池和大坪三个景区。新的实地调查发现,甘湫池景区是一座罕见的古基岩滑坡,具有古滑坡可观察的景观形态特征,甘湫池不是堰塞湖,而是古滑坡形成的拉张洼地;水湫池堰塞坝的沉积物具有典...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安市南郊,包括水湫池、甘湫池和大坪三个景区。新的实地调查发现,甘湫池景区是一座罕见的古基岩滑坡,具有古滑坡可观察的景观形态特征,甘湫池不是堰塞湖,而是古滑坡形成的拉张洼地;水湫池堰塞坝的沉积物具有典型的“泥砾”结构,在形态特征上属于粘性重力流的碎屑流堆积;其坝体的形成与景区现有崩塌堆积无关;从空间分布和层序关系来看,景区内现有的崩塌砾石均堆积在古滑坡和泥石流堆积之上,由于各处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应具有成因的多样性和时间的多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华山 地质景观 成因 遗迹 陕西 国家地质公园 形态特征 泥石流堆积 实地调查 空间分布 结构特征 古滑坡 景区 西安市 堰塞湖 沉积物 堰塞坝 碎屑流 重力流 序关系 多样性 崩塌 基岩 拉张 砾石
下载PDF
湖北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研究报告 被引量:15
10
作者 武仙竹 周国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2-248,共17页
长江三峡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分属于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和明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动物遗骸包括大熊猫、大苏门羚、普氏野马等,其中大苏门羚是我国至今发现该种动物生存时代最晚的地点。官庄坪遗址明代动物骨骼中,有三峡地区引进型动物... 长江三峡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分属于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和明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动物遗骸包括大熊猫、大苏门羚、普氏野马等,其中大苏门羚是我国至今发现该种动物生存时代最晚的地点。官庄坪遗址明代动物骨骼中,有三峡地区引进型动物家黄牛。官庄坪遗址动物群的总体特征,反映三峡新石器时代以来具备高山—峡谷的立体气候自然景观。新石器时代至明代环境变化不大,峡谷以湿热、多林环境为主,峰顶区域则在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方面有些改变。官庄坪遗址动物遗骸,反映三峡古居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存在随葬多种野生动物下颌骨的考古学文化现象,其中以大熊猫下颌骨作为随葬品,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动物遗骸 古代经济 古环境 官庄坪遗址 长江三峡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服装节约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祖倚丹 申凯旋 王瑾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46,共5页
通过分析江陵马山楚墓、代钦塔拉辽墓、福州南宋黄昇墓、盐池冯记圈明墓、金坛南宋周瑀墓、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孔府旧藏等地出土和传世的服装实物,发现古人在裁剪制作服装时始终贯彻着节约思想。文章将古代节约工艺分为三类:"... 通过分析江陵马山楚墓、代钦塔拉辽墓、福州南宋黄昇墓、盐池冯记圈明墓、金坛南宋周瑀墓、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孔府旧藏等地出土和传世的服装实物,发现古人在裁剪制作服装时始终贯彻着节约思想。文章将古代节约工艺分为三类:"零浪费"裁剪法、以折代剪法、剩料拼接利用,并分析了各种节约工艺的应用特点、使用部位、外观效果等。古代服装的节约工艺体现着古人厉行节俭的设计理念和无尽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精彩亮点,为现代服装设计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服装 节约工艺 “零浪费”裁剪 以折代剪 剩料利用
下载PDF
利用古稻实物遗存揭示中国水稻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1
12
作者 公婷婷 郑晓明 +7 位作者 薛达元 杨庆文 乔卫华 王君瑞 刘莎 梁新霞 张丽芳 程云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5,共8页
古稻实物遗存是探寻水稻起源驯化最直接的实物证据,也是古稻粒形分析的基础。该研究通过对中国现已出土古稻实物遗存及其考古遗址进行归纳总结,并借助前人积累的古稻粒形基础数据,对中国现有不同时空分布的古稻粒形进行整合分析,探寻水... 古稻实物遗存是探寻水稻起源驯化最直接的实物证据,也是古稻粒形分析的基础。该研究通过对中国现已出土古稻实物遗存及其考古遗址进行归纳总结,并借助前人积累的古稻粒形基础数据,对中国现有不同时空分布的古稻粒形进行整合分析,探寻水稻驯化过程中古稻的粒形变化规律,以揭示中国水稻起源地及其传播方向。结果表明,距今7 000年左右,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水稻籽粒形状进行选择,并且粒宽较粒长可能更早引起先民的注意;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中心,水稻在该地区起源后,逐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因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促进了水稻的籼粳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稻 实物遗存 粒形 起源 驯化 传播
下载PDF
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形容词词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荣祥 《语言科学》 2004年第2期42-49,共8页
“甚/极”是中古以后汉语中的常用副词,但在中古以后的文献中,“VP+甚/极”的形式并不难见到,这种“甚/极”是形容词性的,是“甚/极”形容词用法的残存。“VP+甚/极”应该分析为主谓结构,“甚/极”是对VP 的状态加以陈述、说明。
关键词 “VP+甚/极” 句法结构 语义 形容词 汉语
下载PDF
陕西省府谷古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师立德 倪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729-5730,共2页
系统地研究府谷古城,对于古城及其古建筑遗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府谷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府谷古城 文化遗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下载PDF
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古木构件剩余寿命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阳 杨娜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1,共7页
针对古木构件在保护和加固中的剩余寿命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度累积损伤理论的计算方法.同时,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截面时变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构件的强度进行反算.得到具有一定可靠度指标的剩余寿命.与文献中的实例进... 针对古木构件在保护和加固中的剩余寿命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度累积损伤理论的计算方法.同时,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截面时变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构件的强度进行反算.得到具有一定可靠度指标的剩余寿命.与文献中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2种不同的算例,得出了梁构件应该多注意裂缝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木构件 强度累积损伤理论 蒙特卡洛法 剩余寿命 可靠度
下载PDF
残存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川晋 高宇波 朱向东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6期147-149,共3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城镇发展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古建筑遗产成为保护的难点。为更加合理地保护这类遗产及其所处的环境,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归类比较等方法,对这一类型的古建筑遗产...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古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城镇发展建设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古建筑遗产成为保护的难点。为更加合理地保护这类遗产及其所处的环境,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归类比较等方法,对这一类型的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总结,并选取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其类型的保护原则,为同类型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存古建筑 周边历史环境 古建筑保护 环境营建
下载PDF
居延地区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 被引量:2
17
作者 齐乌云 远藤邦彦 +4 位作者 穆桂金 堀和明 村田泰辅 魏坚 唐自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45-50,共6页
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 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横向延伸、具有较大范围和地形平坦开阔等特征,综合判断绿城遗址东南一带应为西夏时期的古耕地遗迹。这些引水渠和农田历经西夏和元代,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初期,当时主要种植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城遗址 古耕地 灌溉渠 植物遗存浮选 碳十四测年
下载PDF
太白山古冰川遗迹资源与旅游可持续开发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红梅 宋友桂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5年第2期172-173,共2页
太白山是我国东部古冰川地貌保存较好的山地。该冰川遗迹面积较大、规模壮观、形态保存完整,主要分布在垂直带谱显著的山地顶部,景观十分奇特。在分析冰川遗迹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探讨了冰川地貌的主要分布类型,评价了冰川地质遗迹的资源... 太白山是我国东部古冰川地貌保存较好的山地。该冰川遗迹面积较大、规模壮观、形态保存完整,主要分布在垂直带谱显著的山地顶部,景观十分奇特。在分析冰川遗迹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探讨了冰川地貌的主要分布类型,评价了冰川地质遗迹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冰川遗迹资源 古冰川地貌 旅游可持续开发
下载PDF
古代人骨的分子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常娥 朱泓 《南方文物》 2008年第2期16-19,共4页
本文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对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研究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 本文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对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研究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骸 古DNA 分子考古学
下载PDF
甘肃方言里上古音的遗存 被引量:3
20
作者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对甘肃方言语音的历时研究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其特点。目前的甘肃方言语音研究主要在共时方面,历时的研究也主要是跟中古音的比较。有些语音现象不论从共时或历时哪个方面考察都不易解释。这些不易解释的现象与甘肃方言语音的历史层... 对甘肃方言语音的历时研究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其特点。目前的甘肃方言语音研究主要在共时方面,历时的研究也主要是跟中古音的比较。有些语音现象不论从共时或历时哪个方面考察都不易解释。这些不易解释的现象与甘肃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有关,具体表现为一些字音的声母、韵母或声韵母存古。汉语方言语音时间层次的研究,属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部分,比较可靠的研究方法是鲁国尧先生倡导的"新二重证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方言语音 上古音 存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