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魏肆州长城新探
1
作者 王兴锋 《历史地理研究》 2024年第3期13-24,153,共13页
东、西魏对峙,加之柔然再次崛起,形成了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东魏出于军事安全考虑,在今山西忻州北部和中部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和恒山余脉营建肆州长城。肆州长城东起土隥,西至马陵戍,长城的营建保障了沿线交通特别是恢河谷道的畅... 东、西魏对峙,加之柔然再次崛起,形成了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东魏出于军事安全考虑,在今山西忻州北部和中部的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和恒山余脉营建肆州长城。肆州长城东起土隥,西至马陵戍,长城的营建保障了沿线交通特别是恢河谷道的畅通,对于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局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 肆州长城 马陵戍 土隥
下载PDF
百年来北朝长城研究述评与展望
2
作者 潘胜英 王兴锋 《阴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5-24,共10页
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并立、北方民族势力逐强,长城作为护卫特定地域的军事防御设施对各政权有重要作用。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北朝长城史的研究逐步深化,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北朝长城的起讫点地望、分布走向... 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并立、北方民族势力逐强,长城作为护卫特定地域的军事防御设施对各政权有重要作用。百年来,学术界关于北朝长城史的研究逐步深化,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北朝长城的起讫点地望、分布走向,成果丰硕。通过对北朝长城研究成果的爬梳,有利于明晰长城的整体情况,还原其历史地理原貌。然目前北朝长城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成果,研究视角不足;部分长城起讫点地望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个别位置尚无可考。今后仍需使用新技术、发掘新材料、增加新内容,深入北朝长城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下载PDF
北魏分定姓族与郡姓体制
3
作者 陈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6,共9页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 北魏分定姓族,包括汉人郡姓和代人姓族的评定,确立了以“郡姓体制”为核心的新门阀制度。汉人郡姓评定、确认郡姓分布格局和评定郡姓等级,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内核;构建“四海大姓—州姓—郡姓—县姓”的姓族秩序,构成了“郡姓体制”的外延。代人姓族评定、改迁洛代人为河南人和促成代人姓族“郡姓化”,是对“郡姓体制”的补充和完善。“郡姓体制”将胡汉大族纳入新门阀制度中,具有整合汉人士族和代人勋贵的功能。此后,“郡姓体制”长期成为北朝隋唐门阀制度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分定姓族 郡姓体制 门阀制度
下载PDF
关于河套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张文平 《鹿城学刊》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所在。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地区,从赵武灵王开始,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均沿着阴山山脉东西一线构筑长城防御体系,今天可见“故河南塞”长城、阴山长城、秦始皇长城、阳山长城、外城等数条线路... 战国秦汉时期,河套地区是中原王朝的北疆咽喉所在。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地区,从赵武灵王开始,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期,均沿着阴山山脉东西一线构筑长城防御体系,今天可见“故河南塞”长城、阴山长城、秦始皇长城、阳山长城、外城等数条线路。通过对这几条长城线路的调查与研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管辖的北部边疆有着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阴山山脉 战国秦汉长城 北部边疆
下载PDF
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严 张玉坤 李哲 《新建筑》 2011年第3期118-121,共4页
长城防御仅靠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并不能阻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其强大的防御能力有赖于长城沿线驻扎的上千个屯兵城,即军事聚落,这些军事聚落分布在八千多公里的明长城沿线,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所制度下军事聚落分... 长城防御仅靠长城墙体及其上的墩台,并不能阻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其强大的防御能力有赖于长城沿线驻扎的上千个屯兵城,即军事聚落,这些军事聚落分布在八千多公里的明长城沿线,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所制度下军事聚落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五个层次,各层次军事聚落又具有相应的建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明长城 军事聚落 层次体系
下载PDF
北朝诸国长城再探索——兼与朱大渭先生商榷 被引量:7
6
作者 艾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98,共8页
在回顾北朝诸国长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魏、齐、周诸国所筑长城的历史真相,逐一审视和剖析北朝诸国长城的分布及起讫地,首次对高齐洛州西界"长堑"位置及走向提出个人见解。肯定"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营造于天保... 在回顾北朝诸国长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探讨魏、齐、周诸国所筑长城的历史真相,逐一审视和剖析北朝诸国长城的分布及起讫地,首次对高齐洛州西界"长堑"位置及走向提出个人见解。肯定"西河总秦戍至海的长城,营造于天保五至七年(554-556),历时两年有余"的说法,符合历史实际,迄今仍具科学性。同时,对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商榷,指出其研究方法、史料应用、历史地名、长城走向、长城长度诸环节存在的舛误,对其研究中未采纳文物普查和实地考察资料提出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长城 起讫与走向 建筑时间
下载PDF
赵长城古今考辨 被引量:5
7
作者 杨英法 李继勇 徐祥林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1,共2页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长城 赵国北长城 赵国南长城 秦始皇长城 明长城
下载PDF
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利用策略——以老牛湾堡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曹象明 陈骁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6期102-104,共3页
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晋北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将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 长城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城、堡寨、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严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晋北地处明长城军事防御时期的核心地带,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军事堡寨。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将晋北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景观要素概括为五方面:自然环境要素、边界、骨架、建筑群以及标识景观。以老牛湾堡为例,在景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一是在区域层面,凸显老牛湾堡的景观意象格局和景观要素,彰显历史军事城镇的区位和特色;二是在结构层面,正确处理堡寨和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关系,构筑"互补型"村落空间发展模式;三是在要素层面,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激活文化潜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晋北 军事堡寨 景观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题壁:诗词在古代的“网络”传播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玲娣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9-83,共5页
题壁诗词是我国诗歌艺术园囿中的奇葩,它集诗才、诗情、书法艺术于一体,为作者慨然寓兴、瞬时构思、即兴抒发的驰才骋俊之作,南北朝以降多有珍品。在古代交通与通讯条件不够发达的时代,题壁成为当时诗词传播的重要"网络",为... 题壁诗词是我国诗歌艺术园囿中的奇葩,它集诗才、诗情、书法艺术于一体,为作者慨然寓兴、瞬时构思、即兴抒发的驰才骋俊之作,南北朝以降多有珍品。在古代交通与通讯条件不够发达的时代,题壁成为当时诗词传播的重要"网络",为优秀作品的流传与保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壁诗词 文学传播 文学批评 魏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唐代文学
下载PDF
铁山堡若干问题考辨——明长城史地札记之四
10
作者 翟禹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18-131,共14页
铁山堡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边防图籍对铁山堡基本形制的绘制与实地并不完全一致,其东侧建有现存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厢。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上现存有两通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界碑,是大同镇下辖威远路和中路分管长城墙体的分界... 铁山堡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边防图籍对铁山堡基本形制的绘制与实地并不完全一致,其东侧建有现存形制最为完整的关厢。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上现存有两通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界碑,是大同镇下辖威远路和中路分管长城墙体的分界线,也是铁山堡分管长城墙体的西端止点,而其东端止点在今四十二村一带,铁山堡长城附近的"双墙墩"极冲大概位于复线长城墙体的交汇处,复线墙体之间的黄草梁堡很可能是铁山堡旧堡所在地。铁山堡与周边城堡之间均有烽燧线相连,起着示警传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山堡 明代 北元—蒙古 长城 防御体系 极冲 墩台 烽火台
下载PDF
北魏六镇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王宇 《阴山学刊》 2014年第6期31-34,共4页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六镇 研讨会 北魏长城 民族关系 固阳 民俗
下载PDF
长城资源调查对于北魏长城及六镇镇戍遗址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文平 苗润华 《阴山学刊》 2014年第6期18-30,共13页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沿线发现的32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长城 六镇 遗址
下载PDF
清代口外王公牧厂探赜 被引量:2
13
作者 哈斯巴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利用清代的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八旗察哈尔相关的舆图、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清末贻谷督办蒙旗垦务档案等,探讨清代口外王公牧厂的幅员、设置来源和开垦过程等诸多历史问题,并从两个层面去阐释清代王公牧厂制存续的历史意义:在政治... 利用清代的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八旗察哈尔相关的舆图、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清末贻谷督办蒙旗垦务档案等,探讨清代口外王公牧厂的幅员、设置来源和开垦过程等诸多历史问题,并从两个层面去阐释清代王公牧厂制存续的历史意义:在政治层面上,王公牧厂的组建是清朝分封制和军功贵族制的组成部分;在政区沿革上,王公牧厂的后续演变和改制成为清末蒙地开垦和边疆行政转变的重要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口外 王公牧厂 察哈尔
原文传递
北魏开国史中大单于号之疑点——从“猗㐌金”和“晋鲜卑归义侯”金印说起
14
作者 牛昱尧 《博物院》 2023年第1期73-79,共7页
前辈学者多据凉城县出土“猗㐌金”及“晋鲜卑归义侯”金印,论证《魏书》所载猗㐌为大单于不虚,进而肯定其有关早期历史记述的可信度。但此说较难成立,在《魏书》表述中,金印紫绶皆是针对大单于这一主体而非归义侯,因此不能以归义侯金印... 前辈学者多据凉城县出土“猗㐌金”及“晋鲜卑归义侯”金印,论证《魏书》所载猗㐌为大单于不虚,进而肯定其有关早期历史记述的可信度。但此说较难成立,在《魏书》表述中,金印紫绶皆是针对大单于这一主体而非归义侯,因此不能以归义侯金印论证大单于为真。此后猗卢为大单于的史料多有抵牾,翳槐以段辽为大单于之事则不符合拓跋鲜卑当时的真实实力,因此二事当皆出于太武帝时附会。其目的是提高道武帝前诸帝在代北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地位,建立起北魏自身完整的开国史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猗㐌金 单于号 大单于号 北魏国史
原文传递
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敏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13-18,共6页
公元 5世纪初 ,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 ,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 ,北魏先后 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 ,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 ,因此 ,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 ,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 公元 5世纪初 ,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 ,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 ,北魏先后 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 ,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 ,因此 ,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 ,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长城 军镇 军事防御体系 柔然族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弧壁砖室现象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梅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33,共12页
弧壁砖室墓是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特殊现象,可能与汉末乐浪墓葬有关。西晋时期向中国内地扩散,逐渐成为高等级墓葬的典型形制;南北朝时期弧壁砖室墓的发展南北方出现异途,东晋南朝仅在南京个别高等级墓葬中使用,而在北朝东部则被各代高... 弧壁砖室墓是魏晋南北朝墓葬中的特殊现象,可能与汉末乐浪墓葬有关。西晋时期向中国内地扩散,逐渐成为高等级墓葬的典型形制;南北朝时期弧壁砖室墓的发展南北方出现异途,东晋南朝仅在南京个别高等级墓葬中使用,而在北朝东部则被各代高等级墓葬普遍采用。北朝弧壁砖室现象滥觞于平城时期的北魏,可能经由三燕地区传入。其发展、传播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中原与乐浪、辽东地区士庶迁徙往来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墓葬 弧壁砖室墓 乐浪
原文传递
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绍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对于长城,学者们多站在农耕民族和中原王朝的角度加以认识和评价。实际上,长城的修筑,不仅影响了农耕民族,而且对北方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城的建造,促进了北方民族专化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大,加速了草原游牧帝国的形成,... 对于长城,学者们多站在农耕民族和中原王朝的角度加以认识和评价。实际上,长城的修筑,不仅影响了农耕民族,而且对北方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城的建造,促进了北方民族专化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大,加速了草原游牧帝国的形成,同时也减弱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化解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从总体上看,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斗争中,长城起到了限制和弱化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长城 游牧民族:农耕民族 匈奴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丰镇市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考释——兼论明代早期北边防御体系的转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禹 张文平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年第3期10-13,共4页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洪武二十九年 石刻 北边防御体系
原文传递
北魏六镇防线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6,共12页
北魏六镇是北魏迁都平城以后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依次设立的六处军镇,在最初设立到不断发展过程中其经历了由"绥和服远"向"对外御夷"的职能转变。作为城防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六镇长城及其沿线戍城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 北魏六镇是北魏迁都平城以后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依次设立的六处军镇,在最初设立到不断发展过程中其经历了由"绥和服远"向"对外御夷"的职能转变。作为城防体系的一部分,它与六镇长城及其沿线戍城共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城防结构。本文以考古发现的六镇沿线城址为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空间分析,从水文条件、地形条件、视域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探析了包括镇城、戍城与六镇长城在内的六镇防线在选址上的地理因素以及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六镇防线设置的必要性。并且进一步揭示出北魏六镇防线的全面完善是其汉化政策推进的配套工程,其建立和完善是以北魏迁都和文化转型为内在动力的,对于北魏统治者自我认同的转变亦有象征意义。此外,本文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地理空间相关分析进一步推测六镇各镇城的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镇 六镇长城 城防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
原文传递
唐李丕墓志考释
20
作者 鲁晓帆 《博物院》 2019年第6期74-79,共6页
该墓志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京师通州城南。内容涉及唐幽州下辖的潞县城址的具体方位,历史上三个潞县城址的变迁,唐潞县城址与潞水(大运河)的关系,北齐长城与唐潞县城址的关系等。是我们今天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历史发展脉... 该墓志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京师通州城南。内容涉及唐幽州下辖的潞县城址的具体方位,历史上三个潞县城址的变迁,唐潞县城址与潞水(大运河)的关系,北齐长城与唐潞县城址的关系等。是我们今天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历史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实物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墓志 潞县城址 潞水 北齐长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