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力遏制日本独霸步伐:英国政府对七七事变的应对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皓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七七事变期间,英国政府由于无力遏制日本独霸远东的侵略步伐而尽力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在此态度下,它竭力淡化七七事变的实质,要求中日双方停止增派军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事变。同时,它竭力要求美国联合对日施压。对于国民政府诉诸国联... 七七事变期间,英国政府由于无力遏制日本独霸远东的侵略步伐而尽力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在此态度下,它竭力淡化七七事变的实质,要求中日双方停止增派军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事变。同时,它竭力要求美国联合对日施压。对于国民政府诉诸国联与九国公约的要求,由于不敢领头对日,英国政府予以拒绝。它所能做的,仅在于向日本表示非常关注远东和平,在华北局势恶化的情况下不宜举行英日谈判。这一近似于哀求日本不要独霸远东的态度,反而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英国政府 无暇 无力 无心
下载PDF
忍痛含垢 与敌周旋——七七事变期间的张自忠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85,共18页
七七事变期间,身为第29军所部第38师师长和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又有怎样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汉奸"的骂名而无法辩白?时至今日,学术界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仍然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详考史料可知... 七七事变期间,身为第29军所部第38师师长和天津市市长的张自忠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的所作所为又有怎样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汉奸"的骂名而无法辩白?时至今日,学术界在谈到这段历史时,仍然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详考史料可知,张自忠服从军长宋哲元之命,留守平津,与日方周旋。1937年7月8日至10日,他和秦德纯、冯治安共同主持大局,在北平与天津同时交涉。7月9日,秦德纯与日方口头约定同时撤军。此后,张自忠具体负责交涉,并与日方签订了7月11日协定和7月19日"细则"。第29军在所谓不追究事变责任、道歉、"共同防共"等问题上先后作了重大让步,以换取日方撤军。7月底日军发起侵占平津地区战役,张自忠奉令留守北平,一方面力图维持冀察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则掩护第29军撤离。史实表明,七七事变期间张自忠的所作所为,是力争在国家领土不失的前提下维护第29军的地位,这才是他"忍痛含垢,与敌周旋"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自忠 七七事变 国民革命军第29军
下载PDF
中国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开端——兼与郭德宏先生商榷 被引量:4
3
作者 蔡双全 陈其贵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2-77,共6页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而中日两国并没有进入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只有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因此应从七七事变算起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起点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代主题
下载PDF
日军在华军事谍报活动与七七事变的爆发 被引量:5
4
作者 许金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48,共6页
1936年前后,日军开始加强对华军事谍报力量,全力收集旨在发动军事进攻必须的谍报,并且在七七事变前夕,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陆军部署状况和作战能力等的调查,掌握了中国空军各种绝密信息,摸清了中国北方国防工事的构筑状况。因此,即使仅... 1936年前后,日军开始加强对华军事谍报力量,全力收集旨在发动军事进攻必须的谍报,并且在七七事变前夕,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陆军部署状况和作战能力等的调查,掌握了中国空军各种绝密信息,摸清了中国北方国防工事的构筑状况。因此,即使仅仅从情报收集的角度来看,七七事变也是日军精心策划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史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谍报活动
下载PDF
战略与策略的平衡抉择:再论“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应对 被引量:4
5
作者 侯中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七七事变"前,针对日本对华北的侵略,国民政府已经制定了整体应对战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应对实际上可分为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从战略上言,中国须通过全面战争方能解决中日问题。在此战略下,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前,针对日本对华北的侵略,国民政府已经制定了整体应对战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应对实际上可分为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从战略上言,中国须通过全面战争方能解决中日问题。在此战略下,卢沟桥事变会否、应否影响总体战略部署,蒋在内心并无把握,但为了避免陷入被动,按照既定军事计划做出部署,属于一个军事统帅的本能选择。就卢沟桥事变本身而言,蒋希望能局部解决,并趁机派中央军进驻平津地区,防止日本夺取华北,但亦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心理准备。为了局部解决卢沟桥事变,蒋通过应战声明及战略部署,希望令日军暂缓发动全面战争。在应对卢沟桥事变的过程中,蒋所获得的军事情报对蒋判断全局局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虽然他通过外交渠道释放出中国有意和解的呼吁,并希望英美等从中调停,但军事上的准备却在加速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蒋介石 战略与策略 卢沟桥
下载PDF
七七事变前后抗日救亡运动特点之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华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 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前后 抗日救亡运动 特点
下载PDF
日本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3,共17页
日本为什么在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高度关注。分裂华北吞并中国、独霸远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拟定实施"北支明朗化"的处理要纲,三度制定对华全面战争意义上的年度作战... 日本为什么在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高度关注。分裂华北吞并中国、独霸远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拟定实施"北支明朗化"的处理要纲,三度制定对华全面战争意义上的年度作战计划;在之前和期间,拟定占领中国各地的计划。有了作战计划和占领计划,日本还需要准备和寻找时机。通过广田内阁到近卫内阁,日本到1937年6月上旬建立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战时体制"。同时,德国的崛起和《日德反共协定》的签订,使苏联被德国牵制住;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使英法等列强被牵制住而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动手的国际时机成熟。在此过程中,日本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广田三原则,企图不战而亡中国;中国统一进程和抗战准备,使日本如坐针毡。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在成熟的国际条件和国内战争准备下,驻屯军选择战略地点卢沟桥制造了事变。就这样,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寻找时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北支明朗化” “准战时体制” 日本驻屯军
下载PDF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守北平的真相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庆隆 车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78,共7页
对于"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守北平一事,史学界多数研究者认为张是奉宋哲元之命,但也有人持"逼宫"一说。本文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并结合《徐永昌日记》等一些新材料,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 对于"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守北平一事,史学界多数研究者认为张是奉宋哲元之命,但也有人持"逼宫"一说。本文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并结合《徐永昌日记》等一些新材料,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论是:"逼宫"说仅凭传闻立论,缺乏事实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张自忠 宋哲元 离平赴保 留守北平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共对“七七”事变的纪念——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耿东旭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0-35,共6页
抗战时期中共每年在陕甘宁边区举办"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动员群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制汪伪政权的投降活动。通过纪念纪念"七七"事变,宣传了自身的执政理念,团结了抗战力量,坚持并拓展了抗日民... 抗战时期中共每年在陕甘宁边区举办"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动员群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制汪伪政权的投降活动。通过纪念纪念"七七"事变,宣传了自身的执政理念,团结了抗战力量,坚持并拓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共 陕甘宁边区 “七七”事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