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1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剑桥中国文学史》与新文学史学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8,共8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学史学界提出了"新文学史"的概念,《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出版的最新的中国文学史。本文从文学史学角度回顾了书写中国文学史的历史,梳理中国文学史一百余年的历程及四个发展阶段,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学史学界提出了"新文学史"的概念,《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出版的最新的中国文学史。本文从文学史学角度回顾了书写中国文学史的历史,梳理中国文学史一百余年的历程及四个发展阶段,分析《剑桥中国文学史》与新文学史学的关系,以及给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学 新文学史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当代旧体诗与文学史正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 被引量:5
3
作者 夏中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4-606,共13页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正义 当代旧体诗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载PDF
山水兼得 情思双栖——马华新生代作家钟怡雯散文论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万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1-64,共4页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作家钟怡雯一向被人视为“多面的夏娃”,她的散文山水兼得,情思双栖,其感受沟通着现实和神秘世界,其为人为文又从容出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带着自己的种子四处漂泊”的身份认同,对平等、感恩的“相处”哲学的深刻感悟,灵动的诗化语言和小说架构的叙述融合而成的艺术世界,都使钟怡雯的散文足以代表华人新生代的创作追求。而她的创作也再一次提醒人们,文学史不能再用原先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代,不能再用原有的格局接纳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新生代 钟怡雯散文 文学史调整
下载PDF
新社会文化史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绪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对历史结构的"深描",将个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主张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从文化意义上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形象",发掘象征被赋予意义的实践的历史,以此寻找重新解释历史的文化语码。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学科话语和描述方式的范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文化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观 重写文学史
下载PDF
新媒体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毕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6-139,共4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广泛的趋势。在课程讲授方面,新媒体的介入给传统的教学行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从"听讲"到"看讲",大量视觉资源的引入,要求将其与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合理结合。同时...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广泛的趋势。在课程讲授方面,新媒体的介入给传统的教学行为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从"听讲"到"看讲",大量视觉资源的引入,要求将其与文学史知识的教学合理结合。同时,新媒体的使用对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问题意识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教学 问题意识
下载PDF
走出“突围”后的困惑──20年书写中国新文学史有感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德发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9-27,共9页
20年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突出重围”后出现欣欣向荣的学术景观,但我并未完全走出“突围”后的种种困惑,这主要体现在建构何种科学理论框架和最佳文学史格局上。对此,本文作了较深入的思索与探讨。
关键词 中国 新文学史 学科构建 理论框架 文学史格局
下载PDF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英译本考论
8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86,共7页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所述的作家作品群体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一批仅提及名字的作家作品,同时增加了海外传播较广的作家作品的评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通过删去关于作家作品的某些思想性评述,力求叙述的平实稳妥。英译本对现代文学的起点、性质、基本主题及发展方向等的界定,没有超出简编本,但其内容上的调整、增删以及弱化思想观念对文学历史叙述的影响等述史实践,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对外译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英译本 作家作品新秩序 价值
下载PDF
1920年代国语文学史的发生与退场
9
作者 方长安 邬非非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106,共12页
1920年代胡适的《国语文学史》和凌独见的《新著国语文学史》均以国语为述史准则,并试图从文学史写作和国民教育角度解决国语普及和新文学建设的双重难题。相较于胡适的《国语文学史》,凌独见的《新著国语文学史》虽然被时人评为"... 1920年代胡适的《国语文学史》和凌独见的《新著国语文学史》均以国语为述史准则,并试图从文学史写作和国民教育角度解决国语普及和新文学建设的双重难题。相较于胡适的《国语文学史》,凌独见的《新著国语文学史》虽然被时人评为"糟糕",但是其不仅在叙述起点和分期问题上弥补了胡适文学史著存留的遗憾,而且在如何兼顾国语标准和文学审美性方面体现了自己的独见,反衬出胡适文学史著意图先行写作方式的弊端。当然,胡适《国语文学史》作为第一部从国语角度编纂的文学史著,首次把国家民族概念融入文学史构建及文学批评创作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1928年,胡适著《白话文学史》的出现宣告了国语文学史的退场,体现了胡适对新文学发展和文学史写作的重新思考,并展示出20世纪初文学思潮转换的历史背景。而退场之后的国语文学史并未完全消失,仍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建设和文学史书写,也提供了从语言角度深入研究文学史书写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凌独见 《国语文学史》 《新著国语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下载PDF
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
10
作者 彭庆生 方铭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61-484,共24页
林庚先生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与古典小说等领域... 林庚先生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与古典小说等领域的研究,有深刻、系统、独特的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新诗 楚辞 唐诗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范畴与初期新诗合法性
11
作者 张文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 新文学提倡者以文学进化观为武器论证初生新诗的价值及合法性。有关新诗的最初的历史叙述包含在"中国文学史"框架内,文学史家从诗歌发展、进化与变革的角度阐发新诗价值、塑造新诗品格、建构新诗形态,这种阐发、塑造与建构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规范着新诗的发展道路以及后人对新诗的认知与言说。新旧对照式的文学史叙述透露出想象、建构新诗时无法摆脱旧诗审美规范的焦虑,以及希望新诗从旧诗中吸取有益资源发展、完善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合法性 中国文学史 文学进化观
下载PDF
胡乔木研究综述
12
作者 杨燕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7-70,共4页
归纳阐述了学界对胡乔木所作的研究:胡乔木的新闻理论研究,胡乔木的文艺理论研究,胡乔木的党史理论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关系的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胡乔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胡乔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归纳阐述了学界对胡乔木所作的研究:胡乔木的新闻理论研究,胡乔木的文艺理论研究,胡乔木的党史理论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关系的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胡乔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胡乔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乔木 新闻 文艺 党史 毛泽东 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
13
作者 张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39-143,共5页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 至今,大陆已经编撰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可说是种类繁多,相关述评也是随之繁盛,但由于大多编撰及相关研究对台港及海外的同类文学史著视而不见,欠缺平行比照的视野,这无疑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始终是自说自话。而台湾学者皮述民等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在文学史命名与整体流变的勾勒,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并行书写,历史性与文学性的融汇等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或可作为我们的镜鉴[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编撰 皮述民
下载PDF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当代文学”的诞生
14
作者 曾令存 《嘉应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0-66,共7页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稿》 当代文学 学科 文学史写作
下载PDF
罕见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小学教材五种
15
作者 陈钧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4-27,共4页
抗日根据地的教材十分珍贵,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又是研究同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的重要资料。皖南事变、新四军重建军部的主要情况,独具特色的南通地区"送麒麟"的文艺形式,以及一年三学期的学制、生产和耕作技术... 抗日根据地的教材十分珍贵,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又是研究同时期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的重要资料。皖南事变、新四军重建军部的主要情况,独具特色的南通地区"送麒麟"的文艺形式,以及一年三学期的学制、生产和耕作技术、卫生和生活状况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教材中都有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印本 国语 常识 历史 自然 新四军 皖南事变 送麒麟
下载PDF
体制化想象的质询与诗性的有无——论《“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16
作者 陈芝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9-24,共6页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社会学的方法。然而,这种社会学研究中的学术诗性也有讨论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史 姜涛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文学社会学 学术诗性
下载PDF
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诗文价值的再认识——兼向章培恒、骆玉明教授请教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惠 高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6-40,49,共6页
章培恒、骆玉明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关于"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诗文作品的分析,有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之嫌,故其评判有失客观公正,令人生疑。"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的创作虽有偏... 章培恒、骆玉明二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关于"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诗文作品的分析,有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之嫌,故其评判有失客观公正,令人生疑。"台阁体"代表作家"三杨"的创作虽有偏颇,但亦有清新之作,有的也颇为真实地展示了明初盛世太平宰相的精神风貌,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 “台阁体” 价值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超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2-158,共7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 新世纪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种浪潮,其中,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命名与叙述方式,这既是文学史书写的持续探索与建构,也反映出它们的内在焦虑。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还存在诸如纰漏、重复、浮躁与过于追求时效性以及功利化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需从三点着手:一要为文学史书写留有"余地",二要深化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三要重建文学史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命名 文学史叙述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史观建构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关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91-100,共10页
文学史有"史实"和"史识"的分别。整体性的历史观渐被现代不同的历史观所代替,文学史的建构性随之巩固。文学史规律和文学史家的观照共同表现为质的规定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统一。日常生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趋... 文学史有"史实"和"史识"的分别。整体性的历史观渐被现代不同的历史观所代替,文学史的建构性随之巩固。文学史规律和文学史家的观照共同表现为质的规定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统一。日常生活更多表达的是一种趋势、一种象征、一种气韵、一种风气。与对语言的强调一道,福柯的姿态表达了某种延异与播散的解构性,与日常生活自身的多元和异质性不谋而合。本雅明是在日常生活的机制和意义上来看待文学史的使命和作用的。新文学之强调"新",实含由旧而来,所谓"旧中之新",实际上就是进化。中国新文学史的范式和书写并非没有重构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就新时代这一新课题和新机遇而言,立足于"新"的中国新文学史观有了充分而迫切的现实环境和问题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观 建构 新时代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建次 刘嘉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41-146,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断代史、分体史、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又要求其具有科学性;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使传统文论史显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著,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表明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几个方面,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日见兴盛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文学批评史 撰著 成绩 述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