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derstanding the individual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Can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guide us?
1
作者 Ruth E. Mark 《Advanc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2012年第3期77-86,共10页
Individuals often get lost behind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while widesprea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patients are morecommon than similarities.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suggests that ... Individuals often get lost behind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while widesprea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patients are morecommon than similarities.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suggests that as we age our goals change from future-oriented (acquiringnew information) to present-oriented (enhancing the emotional, especially positive, meaning of encounters). The goal of the current article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rinciples of SST might also apply for people with AD. Some aspects of SST are found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D when awareness is often intact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relatively limited. This review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 because it focuses on what is important to the individual rather than treating patients as a homogenous group. It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mphasizes the role of the proxy in AD care. Lastly, it suggests that if those with AD (like the healthy elderly) have a positivity bias then positive emotional stimuli/wording/instructions could usefully be employed in their daily treatment. I suggest that SST may be a useful starting point when attempting to address what matters to individuals with AD and conclude by providing a few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s Disease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wareness POSITIVITY Bias socialIZATION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2
作者 Tian Kai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2024年第2期21-25,共5页
The integration of Howard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into high school education presents a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to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I theo... The integration of Howard Gardner’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into high school education presents a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to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I theory in shaping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pathways,enhancing student self-awareness,and 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Challenges such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curriculum adaptation,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discussed alongside future trend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and inclusive education models.Empirical data,although hypothetical,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MI-tailored education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collaborative efforts among educators,policymakers,and researchers to realize the potential of MI theory in creating personalized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for all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SELF-AWARENESS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ways
原文传递
从忧郁个体到伟大心灵: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的个体宗教观
3
作者 肖永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19,共25页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 19世纪末,威廉·詹姆斯开启的个体宗教转向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重建。本文尝试从思想史的争讼出发,讨论詹姆斯的宗教功能论重构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独特方法及其与美国公民宗教传统的复杂关联。詹姆斯的个体宗教研究从忧郁个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剖析作为一种生存体验的忧郁,在现代个体的心灵问题与救赎宗教传统之间建立了关联,并以重新诠释救赎经验来寻找能够解放狭隘人格的生命意蕴和情感力量。在詹姆斯看来,个体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具身化体认才是激活现代民主神圣性的机制。阐明这一重新创造的神圣性传统,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道德生活中检视现代忧郁个体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民主传统的新的动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关切同胞生活苦乐的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郁个体 神圣性 民主 实用主义 社会理论
下载PDF
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概念内涵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颂 张了丹 栾琨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0-853,共14页
网络建构行为(networking behavior,也被译作“结网行为”)是指员工为实现职业目标开展的联系构建、维持与使用行为。与聚焦结构特征的传统社会网络研究不同,网络建构行为研究强调个体能动性,认为员工可以通过主动开展网络建构行为提高... 网络建构行为(networking behavior,也被译作“结网行为”)是指员工为实现职业目标开展的联系构建、维持与使用行为。与聚焦结构特征的传统社会网络研究不同,网络建构行为研究强调个体能动性,认为员工可以通过主动开展网络建构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职业发展。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炼出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概念内涵;其次,结合资源、情感、网络与交换等视角,梳理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最后,围绕深化并整合不同理论视角、扎根社交工作平台研究新场景、应用非结构性数据和仿真算法等方向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推进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研究的持续深化,增进管理实践对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建构行为 个体能动性 社会网络 资源保存理论 情感事件理论
下载PDF
数字鸿沟与个体创业选择--基于城乡差异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温兴琦 覃谊 +1 位作者 彭兰乂 李思敏 《珞珈管理评论》 2023年第2期35-59,共25页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深入发展,因接入和使用差异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凸显,由此带来的信息红利差异对个体创业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具有城乡差异的原因尚不明晰。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微观数据探...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深入发展,因接入和使用差异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凸显,由此带来的信息红利差异对个体创业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具有城乡差异的原因尚不明晰。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微观数据探究数字鸿沟对个体创业选择的影响及其城乡异质性的作用渠道,结果表明:数字鸿沟显著抑制个体创业选择,对城乡个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是由其中的作用渠道差异造成的,正式融资、社会资本、信息渠道、风险偏好、认知能力是数字鸿沟抑制个体创业的渠道,但数字鸿沟更显著地抑制农村个体的信息渠道、风险偏好和认知能力。因此,政府应继续推进城乡地区互联网覆盖,尤其应注重提升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能力,规范和健全农村地区金融借贷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个体创业 城乡差异 社会网络理论
下载PDF
增权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多维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静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4,共5页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增权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致力于通过外部的干预措施弱化或消除个体的失权感,进而实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有效解...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增权是近年来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致力于通过外部的干预措施弱化或消除个体的失权感,进而实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有效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目的。增权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面临着外部力量推动增权弱化、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留守儿童主动增权能力不足、个人成长缺乏积极主动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增权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多维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当前社会动态变迁和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从外部力量推动增权和个人主动增权两方面进行,激发潜能,消除失权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关爱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增权理论 多维关爱服务体系 外部力量推动增权 个人主动增权 社会适应能力
下载PDF
社会网研究的架构--以组织理论与管理研究为例 被引量:39
7
作者 罗家德 王竞 +1 位作者 张佳音 谢朝霞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8,共24页
本文认为社会网研究存在于七大领域之中。根据各研究领域,本文以组织与管理研究为例说明每一领域要研究的内容,并阐述了社会网结构与社会关系如何在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之间搭起一座桥,而其间的自组织现象更使得集体行动绝非个体行动的... 本文认为社会网研究存在于七大领域之中。根据各研究领域,本文以组织与管理研究为例说明每一领域要研究的内容,并阐述了社会网结构与社会关系如何在集体行动与个体行动之间搭起一座桥,而其间的自组织现象更使得集体行动绝非个体行动的线性加总,而有着复杂现象的特性——不同的自组织会产生分歧的行动结果,相同的个体行动可能在不同的结构中产生完全相反的集体行动。解开此非线性行为之谜,正是未来社会网研究要继续努力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理论 集体行动 个人行为 社会网结构 社会力
下载PDF
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刘明 邓赐平 桑标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9-43,共5页
研究短期跟踪 5 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 ,测查他们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 ,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 研究短期跟踪 5 7名新进入幼儿园的幼儿 ,测查他们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差异确实与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某种密切关系 ,但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同方面似乎存在不同的关系模式。对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 ,文中分别从幼儿的心理状态认识、执行性控制能力发展和个性倾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心理理论 社会行为 发展差异 关系模式 执行性控制能力 个性倾向
下载PDF
观点采择:基于自我的推理及其个体差异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雨晴 游旭群 +1 位作者 焦健 谌鹏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9-1049,共11页
在自我观点和他人观点一致或不一致的条件下,人们对自我角度和他人角度的信息加工优势和影响因素是厘清心理理论推理过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E-prime程序在两个视觉采择实验中,要求被试对特定场景中... 在自我观点和他人观点一致或不一致的条件下,人们对自我角度和他人角度的信息加工优势和影响因素是厘清心理理论推理过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E-prime程序在两个视觉采择实验中,要求被试对特定场景中的信息基于自己的角度或他人的角度(两种角度的信息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进行判断,同时探索了被试的文化、性别、专业背景对不同角度推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进行他人角度观点采择时,被试很难忽略自己角度的信息干扰。在其他实验情境相同,只需要被试采择他人观点时(实验2),也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2)比较而言,被试对自己角度的信息加工显著快于采择他人角度的观点,并且更有效。(3)男女对自我角度的信息加工无性别差异,而在采择他人观点时,男性比女性显著慢;但是,文科生对两种角度信息的加工均要慢于理科被试。对比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结果说明,对两种角度的观点采择可能受到被试的文化背景、性别和专业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本研究为进一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的推理机制提供了不同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观点采择 社会认知 自我 个体差异
下载PDF
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 被引量:41
10
作者 谢晓非 陆静怡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1-579,共9页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决策 社会参照点 个人参照点 社会比较 预期理论
下载PDF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82,共10页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遇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见。这些再次提示我们:传统理论的基础并非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反观传统、审查经典、重建理论视野和思维轨道永远是必要的。这种“反向而行”的过程能够显露传统理论对人本身价值目标的忽略和背离。在当代, 人的主体性发展穿越了“个体化”、“个性化”阶段,迈进了“个人化”里程,这是当代个人对这个变迁时代的实践回应,也是现时代个人与以往时代个人的标志性区别。这种状况显示了,人是新型现代性和社会工程的主体,并通过这一过程施展才能、发挥创造性、型塑历史,实现自己的期待、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蕴涵于我们时代自身的以人为本的源泉,也是人本型、创新型和未来型社会化理论的现实支撑。于是,如何型塑具有时代精神的精英和社会财富的继承者,托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希望,也就再次成为理论社会学与时代和实践的一个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现代性 人的主体性 个人化 新型社会化理论
下载PDF
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关于斯密原理、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钟晓敏 高琳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4,共6页
亚当.斯密在18世纪开创了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把斯密的理论体系扩展到政治市场,而赫维茨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则对斯密理论体系给予了现代解释与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机制设计方法。透过分析,我... 亚当.斯密在18世纪开创了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把斯密的理论体系扩展到政治市场,而赫维茨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则对斯密理论体系给予了现代解释与证明,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机制设计方法。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个理论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贯穿它们的一根主线是:试图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激励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原理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理论 个人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
下载PDF
激励性含柔性负荷日前市场出清电价机制的建模 被引量:17
13
作者 顾慧杰 彭超逸 +5 位作者 许丹莉 周华锋 施雄华 陈根军 郭超 谢俊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32,共10页
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发电竞争只是电力改革的初级阶段,进一步让柔性负荷参与市场竞价是电力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传统上采用节点边际电价的日前市场出清电价机制,理论与实践均证明,该机制难以同时实现个体理性、激励相容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 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发电竞争只是电力改革的初级阶段,进一步让柔性负荷参与市场竞价是电力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传统上采用节点边际电价的日前市场出清电价机制,理论与实践均证明,该机制难以同时实现个体理性、激励相容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等要求。考虑到电力市场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为克服电力市场中市场成员的策略性报价行为,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行及社会福利最大化,基于VCG的机制设计理论,给出了一种考虑发电机组和柔性负荷参与日前市场出清的电价机制,该机制同时满足激励相容、个体理性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要求。最后,采用某2节点系统和修改的IEEE14节点系统为例说明了该日前市场出清电价机制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柔性负荷 VCG机制设计理论 日前市场出清 电价机制 激励相容 个体理性 社会福利最大化
下载PDF
企业间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研究——解释水平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伏娥 袁靖波 代婷婷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160,170,共13页
基于解释水平视角,本文探讨了渠道上下游企业间的社会关系对非伦理营销行为评价以及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理特征对非伦理营销行为评价和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 基于解释水平视角,本文探讨了渠道上下游企业间的社会关系对非伦理营销行为评价以及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理特征对非伦理营销行为评价和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理特征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渠道成员间社会距离越远,人们对非伦理营销行为的解释水平越高;渠道成员之间社会距离越近,人们对非伦理营销行为的解释水平越低。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则表明,渠道成员间的社会关系会影响渠道成员对非伦理营销行为的评价和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的意向,社会关系对非伦理营销行为评价的影响受解释水平的部分中介作用;渠道成员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理特征对非伦理营销行为的评价无显著影响,但对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社会距离对渠道成员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意向的影响受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心理特征的显著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 渠道成员 社会关系 解释水平理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下载PDF
身份认知与文化维度——中美文化背景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翟石磊 李川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知 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 面子理论 社会关系
下载PDF
对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中建筑产品成本的界定 被引量:11
16
作者 彭明龙 张绍兵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招标投标法》中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但没有明确界定"成本"的内涵,对成本的明确界定是本文的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建筑产品的"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和"企业个别生产成本"的计... 《招标投标法》中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但没有明确界定"成本"的内涵,对成本的明确界定是本文的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建筑产品的"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和"企业个别生产成本"的计算依据和构成内容,认为存在部分企业个别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招标投标的设计机制的功能在于招标机制揭示出"最低价格"这样的"私人信息",而从实施招投标的目的来看,也是为了在建筑市场中引入竞争,业主减少投资费用,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两者都表明当前的《招标投标法》中所指建筑产品的成本应该为"企业个别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博弈论 建筑成本 招标 投标 建筑市场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的家庭活动—出行行为机理验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保红 刘阳 +1 位作者 何彦 李镇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5-240,共6页
家庭中普遍存在陪伴和互助等联合决策行为,但既有研究多数以个体为决策单元,以效用最大化为建模基础,忽视了出行者作为'社会人'的非理性特质及家庭内部存在着成员交互的自组织特性.本文在时空制约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关系对个体... 家庭中普遍存在陪伴和互助等联合决策行为,但既有研究多数以个体为决策单元,以效用最大化为建模基础,忽视了出行者作为'社会人'的非理性特质及家庭内部存在着成员交互的自组织特性.本文在时空制约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出统合时间地理学和社会网络理论对群体组织下的个体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个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度量指标,得到典型的家庭关系网络交互模式,并基于交互行为显著的关系模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家庭活动—出行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个体因活动需求而受到的外部时空制约并非直接作用于成员个体,而是通过家庭内部关系网得以均衡化,处于低制约位的角色会明显协助高制约位的角色,且前者在家庭资源分配中具有优先权.在家庭活动安排和资源分配中,考虑家庭结构因素的关系网络更有助于对'社会个体'活动—出行行为的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社会网络理论 活动—出行 个人角色 家庭关系 家庭结构
下载PDF
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军(主持人) 霍桂桓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6,共7页
当前的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关键性的、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难题是:1.对作为文化哲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文化”,缺乏既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因而又没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定义... 当前的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关键性的、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难题是:1.对作为文化哲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文化”,缺乏既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因而又没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定义;2.没有建立起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又适合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本质特征的哲学研究框架、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3.没有能力对一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做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解答。只有从真正突破了“观念的王国”的“社会个体生成论”出发,既立足于扎实的学术积累,又认真关注现实,才有可能找到文化哲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 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 问题 出路 社会个体生成论
下载PDF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若干范畴译名与释义考辨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21,共10页
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的争论历百余年至今尚无定论。笔者经过对相关范畴译名与释义的考查与辩证分析发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其实是"重新确立个人所有权"的误译;《资本论》第1卷德文... 关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的争论历百余年至今尚无定论。笔者经过对相关范畴译名与释义的考查与辩证分析发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其实是"重新确立个人所有权"的误译;《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中"公有制"范畴本意为"共同所有";社会所有制是指涵括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集体所有制,社会所有制的提法源于市民社会与社会交往关系范畴。笔者试图合理地修正并重新认识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思想的范畴及语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所有制理论 劳动者 个人所有权 社会所有制
下载PDF
马克思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洪小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6,共6页
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对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批判。他一方面肯定了社会契约论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个人主义,其自由观是片面的。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契约论 个人 现实的个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