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actments of Identity in the New Zealand Short Story
1
作者 Jack Ros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1期99-117,共19页
New Zealand, as a nation,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less than two cen- turies-whether one dates its assumption of sovereignty to the 1835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the Confederation of United Tribes, the 1840 Tre... New Zealand, as a nation,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less than two cen- turies-whether one dates its assumption of sovereignty to the 1835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the Confederation of United Tribes, the 1840 Treaty of Waitangi between Maori and the British Crown, or its attainment of Dominion status in 1907. The question of a separate cultural identity for this post-colonial, multi-cultural country has therefore always been a complex one, and one which has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much of our artistic expression to date: particularly, perhaps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tendency towards the self-analysis only really possible within language, literature. The fact that our most famous locally born writer to date, Katherine Mansfield, specialised in the short story has certainly helped to establish that as a vital genre here. This paper accordingly takes four successive anthologies of local short fiction--Frank Sargeson's Speaking for Ourselves (1945), Michael Morris- sey's The New Fiction (1985), Warwick Bennett and Patrick Hudson's Rutherford's Dreams (1995), and Tina Shaw and Jack Ross's Myth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2006)--and attempts to characterise their respective, overlapping visions of New Zealand identity by conducting a close reading of a representative story from each of them.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a new anthology which might attempt to give expression to this series of gradual erosions of our initial cultural certainties into something more adequate to the realities of our place in the world, both geo- graphically and cultur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zealand Short story Settler fiction Genre fiction Culturalidentity
原文传递
新西兰“学习故事”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反思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婷婷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1期20-24,共5页
诞生于新西兰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是以叙事形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对幼儿学习行为进行记录而产生的个别化评价体系,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被引进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学前教育领域。但"学习故事"在中... 诞生于新西兰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是以叙事形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对幼儿学习行为进行记录而产生的个别化评价体系,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被引进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学前教育领域。但"学习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遇见许多困境,反思现有的本土化实践,发现主要挑战有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课程设计和组织方式的不同,以及与幼儿发展相关人员参与度的差别。反思为深化"学习故事"的本土化与进程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学习故事” 本土化 学前教育质量
下载PDF
我国解放前新西兰文学译介之考察与评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略昌 《英语研究》 2014年第3期19-26,共8页
我国解放前的新西兰文学译介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的发表。继徐志摩之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或撰文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评介,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热... 我国解放前的新西兰文学译介始于1923年徐志摩《哀曼殊斐儿》的发表。继徐志摩之后,陈西滢、沈雁冰、凌淑华等人也纷纷在报刊上或翻译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或撰文对曼斯菲尔德进行评介,由此掀起了译介曼斯菲尔德和新西兰文学的一股热潮。从整体上来看,此时新西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主要围绕曼斯菲尔德展开,其译介成果极力强调曼斯菲尔德的英国身份和刻意凸显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成就。在我国解放前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中,徐志摩等重要作家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一些主要报刊和出版社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尽管由于时代的因素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但解放前新西兰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却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译介和研究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包括徐志摩、凌淑华等在内的一批中国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为后来我国对新西兰文学的译介和接受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文学 曼斯菲尔德 英国身份 短篇小说
下载PDF
新西兰殖民社会的生动画卷——比较简·曼德两部乡村小说的艺术特色
4
作者 胡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简·曼德 (JaneMander)是新西兰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其作品涉及新西兰殖民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条新西兰河流的故事》是她的成名作 ,也是新西兰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伦·阿戴尔》则被誉为简·曼德最优秀的作品。... 简·曼德 (JaneMander)是新西兰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其作品涉及新西兰殖民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条新西兰河流的故事》是她的成名作 ,也是新西兰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艾伦·阿戴尔》则被誉为简·曼德最优秀的作品。它们均以北奥克兰为背景 ,集中描写了移民的乡村生活 ,但二者在故事背景和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上的重大区别 ,集中反映了简·曼德乡村小说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曼德 一条新西兰河流的故事 艾伦·阿戴尔 乡村小说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回归童年 渴望真爱——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新西兰儿童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思想
5
作者 李伟娟 朱桂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0-42,共3页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儿童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儿童形象。曼斯菲尔德通过这些作品寄托了对故国、家人的眷恋以及对爱弟的无尽哀思。作家笔下的儿童形象反映作家的童年情结,也反映了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儿童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儿童形象。曼斯菲尔德通过这些作品寄托了对故国、家人的眷恋以及对爱弟的无尽哀思。作家笔下的儿童形象反映作家的童年情结,也反映了她渴望关爱、追求自我身心和谐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新西兰 儿童题材 短篇小说
下载PDF
曼斯菲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新西兰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
6
作者 高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113-115,共3页
享有“英国契诃夫”之称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创作的新西兰题材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世人对那片“未发现的国土”刮目相看。这一系列题材的小说从选材、布景到人物和主题,无一不与新西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享有“英国契诃夫”之称的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创作的新西兰题材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世人对那片“未发现的国土”刮目相看。这一系列题材的小说从选材、布景到人物和主题,无一不与新西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曼斯菲尔德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内心的“真我”———对新西兰无尽的热爱,真切自然地呈现给读者,也让读者目睹了二者密不可分、紧密依存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人生经历 新西兰小说 影响
下载PDF
新西兰“学习故事”与瑞吉欧“记录”之比较研究
7
作者 李霞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第1期7-9,65,共4页
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与瑞吉欧的"记录"均不同程度与幼儿发展评价的观念相契合,二者在理念、内容、运用方式以及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就这四方面对"学习故事"与瑞吉欧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 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与瑞吉欧的"记录"均不同程度与幼儿发展评价的观念相契合,二者在理念、内容、运用方式以及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就这四方面对"学习故事"与瑞吉欧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其异同点,进而寻求可借鉴之处,旨在完善我国幼儿发展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学习故事 瑞吉欧 记录
下载PDF
国际自然流淌河流保护的政策工具与成效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语夏 刘海龙 《风景园林》 2020年第8期42-48,共7页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河流保护的政策体系,通过对美国、新西兰、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自然流淌河流保护的政策工具的颁布背景、提名方式、管理主体、保护内容、限制条件及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综述、比较,深入剖析自然流淌河流保护在国际上的经验与... 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河流保护的政策体系,通过对美国、新西兰、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自然流淌河流保护的政策工具的颁布背景、提名方式、管理主体、保护内容、限制条件及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综述、比较,深入剖析自然流淌河流保护在国际上的经验与困境,对比各国政策的成效性。研究发现美国与加拿大的政策更为成功,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及鼓励非政府机构、社区与原住民参与的政策机制有利于提升河流保护的公众积极性,而新西兰与澳大利亚过于严苛的保护政策不利于兼顾河流多元价值的保护与利用。最后,建议中国普查自然流淌河流资源,并将其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流淌河流 美国野生与风景河流 新西兰野生与风景河流 加拿大遗产河流 澳大利亚野生河流
下载PDF
新西兰木结构抗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明浩 Angela Liu 董文晨 《建设科技》 2019年第17期25-30,3,共7页
新西兰的地震经验表明,木结构作为可靠的结构体系能完全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但是,地震作用造成的结构和非结构损伤往往会造成巨额的修复费用。本文简单介绍了现代木结构在新西兰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体系。同时,作者对一... 新西兰的地震经验表明,木结构作为可靠的结构体系能完全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但是,地震作用造成的结构和非结构损伤往往会造成巨额的修复费用。本文简单介绍了现代木结构在新西兰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体系。同时,作者对一系列轻型木结构住宅和多高层木结构的最新研究课题也做了简单介绍。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木结构的抗震韧性,限制结构损伤,控制结构变形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木结构住宅 多高层木结构 新西兰 抗震韧性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新媒体黄河故事文本的绿色翻译探索
10
作者 黄瑞 胡庚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把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故事传播给世界,展示地域审美特征和文化传承,塑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美好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以中国官方... 把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故事传播给世界,展示地域审美特征和文化传承,塑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美好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以中国官方机构的推特(现名X)账号发布的黄河故事主题典型贴文为案例,将“绿色翻译”理念引入英译实践,运用生态翻译学“十化”译法(1),对这些外宣英译文本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借鉴国外优质平行文本,旨在为提升我国国际新媒体账号外宣语篇英译质量提供参考,并为黄河故事的对外翻译传播提供新视角。从本研究对英译语篇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绿色翻译理念以及“十化”译法的基本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对提升对外翻译质量、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可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绿色翻译 “十化”译法 黄河故事 国际新媒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