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董仲舒的法政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炜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董仲舒是汉代治《公羊春秋》的一代鸿儒,其思想主张在《天人三策》中初显,后在《春秋繁露》中更加成熟和系统化。他的政权三重正当性论为君主专制统治的正当性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说不仅有力地论证了君权天... 董仲舒是汉代治《公羊春秋》的一代鸿儒,其思想主张在《天人三策》中初显,后在《春秋繁露》中更加成熟和系统化。他的政权三重正当性论为君主专制统治的正当性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说不仅有力地论证了君权天授,还起到制约君主专制和指导统治方略之德礼政刑的作用;"中民之性"的人性论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为国家礼法制度提供了人性论依据;《春秋》决狱不仅纠正了汉承秦制以来法律的教条和僵化,而且开启了传统中国衡平司法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重正当性 天人感应论 人性论 《春秋》决狱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郊区型农业”——以北京西北郊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二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102,共9页
文章以民国时期北平西北郊区的农村为考察对象,其范围在距北平城墙20里以内,也就是今天海淀区西北二至五环之间的区域,例如北面的清河、西面的四季青、西北的昆明湖下游流域。文章综合参照当时的社会调查和报刊、档案,从郊区民众的角度... 文章以民国时期北平西北郊区的农村为考察对象,其范围在距北平城墙20里以内,也就是今天海淀区西北二至五环之间的区域,例如北面的清河、西面的四季青、西北的昆明湖下游流域。文章综合参照当时的社会调查和报刊、档案,从郊区民众的角度解读郊区型农业。这种农业形态打破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满足了北京城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了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但是,郊区型农业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发展。在战乱不断的历史环境下,农业成为各时期政府竞相搜刮的对象和饥民的避难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查 “郊区型农业” 城乡互动 市场环境 天灾人祸
下载PDF
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历史面相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首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61,共15页
传统中国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自然与政治的神学想象肇始于五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社会,先秦社会的政治祭祀与自然变化相互对应。自从"天"的"自然"意义被发现和确立以后,先... 传统中国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在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自然与政治的神学想象肇始于五帝时代,成熟于先秦社会,先秦社会的政治祭祀与自然变化相互对应。自从"天"的"自然"意义被发现和确立以后,先秦儒家(孔、孟、荀)、道家(老、庄)分别以"以人合天"、"以天合人"为根据对自然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逻辑塑造。到了汉代,汉儒董仲舒集"四权"于一体,建构出试图使人君"戒惧"的"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理论。这一理论的神性色彩虽然没有以前浓郁,但一直沉浸在传统中国的历史记忆之中。从"汉诏多惧词"到雍正"假天道以推政事",历史地映照了天人感应与灾异天谴的理论价值性与历史局限性,由此展现了传统中国自然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及其历史面相,为审视和反思现代社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灾异天谴 自然与政治 敬畏自然 传统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