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内外伤辨惑论》阴火理论探讨疫病的防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陆伟 郑秀丽 《四川中医》 2023年第7期44-48,共5页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为1232年汴京大疫所作,其对阴火所致“内伤病”的描述与疫病在症状上有共通之处。故本文从《内外伤辨惑论》出发,梳理归纳阴火的含义、病机、症状和治疗宜忌,并根据阴火理论来探讨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为1232年汴京大疫所作,其对阴火所致“内伤病”的描述与疫病在症状上有共通之处。故本文从《内外伤辨惑论》出发,梳理归纳阴火的含义、病机、症状和治疗宜忌,并根据阴火理论来探讨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李东垣认为阴火的核心病机为脾胃亏虚,中气不足,气与火的关系失常,他认为脾胃亏虚后易内生火热、易外感湿热、严重者可虚阳浮越。阴火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病位,但其核心病位在脾胃,李东垣强调了脾胃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治疗上,李东垣强调需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提倡用药需平和、动态观察,忌用药猛烈和一成不变。结合阴火理论,笔者认为疫病当属“内伤病”之一,脾胃亏虚是疫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方面,需以调理脾胃贯穿始终,寒性疫病可用补中益气汤等来调理脾胃;畅通气机以消内生之阴火,热性疫病可用李氏清暑益气汤等来调理脾胃,化湿解毒以散外来之阴火;疫病重症当重视人参的使用。防护方面,需重视脾胃的重要性,如饮食衣物寒温适中,忌饮酒等。脾胃正常,则正气充足,从而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伤辨惑论 疫病 阴火理论 李东垣 脾胃学说
下载PDF
基于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理论”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勤 范克杰 +6 位作者 田可为 关妙艳 陈柯 马文龙 田燃 王桂芝 王兴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210-1216,1221,共8页
目的探讨以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理论”为指导,中医骨折分期辨证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以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理论”为指导,中医骨折分期辨证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围术期予常规预防血栓、预防感染、抗骨质疏松、补液治疗,并指导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理论”为指导,中医骨折分期辨证中药内服(活血疏肝汤、补阳还五汤、养血止痛丸、特制接骨丸)外敷(骨炎膏)治疗。比较2组术中情况、手术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2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7 d、14 d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14 d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4 d、3个月、6个月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中药外敷处未出现皮肤过敏、感染、伤口延迟愈合等不良反应。结论在平乐正骨“气血共调平衡理论”指导下,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中医骨折分期辨证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疼痛,缩短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且不会影响肝肾功能或增加出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气血共调平衡理论 中药内服外敷 分期辨证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李冀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减验案三则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全娥 李在斯 +2 位作者 运峰 郑剑 石鑫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111-113,共3页
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李冀教授临证时对辨证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证者多以升阳益胃汤加减之,疗效颇佳,故本文举病案三则,以资参考。
关键词 李冀 升阳益胃汤 内外伤辨惑论
下载PDF
临证发热证治举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玉超 刘清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6期44-49,共6页
结合10则不同疾病不同证因引起的发热,探讨发热证治。认为其病因可见外感,又见内伤,治疗需辨病辨证结合,辨别虚实,审证求因。
关键词 发热 外感 内伤 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整体观念”探讨粉刺性乳痈的中医证治 被引量:5
5
作者 白绍锴 侯俊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74-77,共4页
粉刺性乳痈在进展的过程中常分为肿块、脓肿、溃后期三个阶段,内治主以消、托、补三法为总则,大法虽明,然知常者众,达变者少。基于对该病的大量临床观察,认为其发病之标为肿块脓腐,而病机在于肝郁胃热、气滞痰凝、瘀阻乳络、热胜肉腐。... 粉刺性乳痈在进展的过程中常分为肿块、脓肿、溃后期三个阶段,内治主以消、托、补三法为总则,大法虽明,然知常者众,达变者少。基于对该病的大量临床观察,认为其发病之标为肿块脓腐,而病机在于肝郁胃热、气滞痰凝、瘀阻乳络、热胜肉腐。围绕中医整体观,提纲挈领地总结出辨治该病的"四原则":中医先行,辨证论治;内外兼治,安内攘外;见病知源,因势利导;以人为本,心身同调。在辨证论治和分期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注重中药内服外用贯穿该病治疗的始终,同时辅以排脓引流之法祛邪扶正,可有效降低手术率和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刺性乳痈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内外兼治 因势利导 心身同调
下载PDF
皮肤“病位病性辨证观”视域下的附骨疽论治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玮 艾儒棣 +2 位作者 陈明岭 沈涛 肖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76-2679,共4页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辨治精髓,提出皮肤“病位病性辨证观”,以此为指导辨治附骨疽。皮肤病虽见于体表,但进一步深入可涉及皮肉、筋骨,既要重视皮损体表横向发病部位,又要关注皮肤纵向病变情况,故皮肤病病位宜分层次。...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辨治精髓,提出皮肤“病位病性辨证观”,以此为指导辨治附骨疽。皮肤病虽见于体表,但进一步深入可涉及皮肉、筋骨,既要重视皮损体表横向发病部位,又要关注皮肤纵向病变情况,故皮肤病病位宜分层次。皮肤病的诊治需要依据局部皮损特征、患者自觉症状等四诊信息,来审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即明确皮肤病之阴阳属性,故皮肤病病性须定阴阳。法于阴阳,贵于辨证。证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任何复杂的证都离不开病位、病性两大要素。临证皮肤病论治,先细查病位,再别阴阳,辨证论治,方能收到良效。附骨疽病在筋骨,分为阴阳二证,治疗各异。阴证治以温经通阳、活血逐瘀,方以阳和汤加减;阳证治以清热除湿、活血解毒,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内外并治,可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位病性辨证 附骨疽 理论体系 内外并治
原文传递
六经辨证中太阳太阴合病治法探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家驹 王玉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28-3931,共4页
太阳太阴合病是张仲景六经辨治体系中表里合病的常见类型,病因在于外感与内伤的相互影响,发病基础是存在太阴病基础上的外感以外邪里饮为主要表现。治则治法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研究的关键,太阳太阴合病治法为表里双解。小青龙汤为太阳... 太阳太阴合病是张仲景六经辨治体系中表里合病的常见类型,病因在于外感与内伤的相互影响,发病基础是存在太阴病基础上的外感以外邪里饮为主要表现。治则治法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研究的关键,太阳太阴合病治法为表里双解。小青龙汤为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证,亦被称为外邪里饮证。解表同时必须利饮。同时,五苓散、麻黄加术汤、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当归四逆汤等都可用于太阳太阴合病。但病证严重时,应急则治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辨证 表里合病 太阳太阴合病 外邪里饮
原文传递
基于经络辨证浅析颜面部痤疮分经论治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栩芮 彭丽 +2 位作者 宋宗诌 唐诗韵 郭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906-4908,共3页
颜面部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目前临床多从脏腑从病理因素出发进行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综合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及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颜面部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目前临床多从脏腑从病理因素出发进行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病情资料综合分析以识别其病机及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文章通过分析经络与皮肤、脏腑之间的关系,阐述在颜面部痤疮治疗中以经络辨证为基础,根据患者面部痤疮分布规律循经辨证,循经用药,循经取穴,针药并用,内外同治,以期与中医临床医师相互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经络辨证 分经论治 针药并用 内外同治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