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生美学看当代中式椅具设计系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建 孙仕荣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5,共6页
中国传统椅具在“天人合一”造物之道、“太极图示”造物思维、“意在言外”造物观念上有着完备、深厚且朴素的设计系统,本文从生生美学范畴研究传统椅具设计系统的当代传承。研究表明,在生态设计语境下,当代中式椅具造物系统承继了生... 中国传统椅具在“天人合一”造物之道、“太极图示”造物思维、“意在言外”造物观念上有着完备、深厚且朴素的设计系统,本文从生生美学范畴研究传统椅具设计系统的当代传承。研究表明,在生态设计语境下,当代中式椅具造物系统承继了生生美学的生态智慧,历经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仍具生命活力,在生态伦理上发展起当代“天道、物道、人道”共生统一的价值系统,在设计思维上建立起“共生思维、整体思维、形象思维、事理思维”有机统一的思维系统,在审美意象上建构起“制器尚象、境生象外”互为表里的境象表达系统,这一研究成果为新中式椅具“生态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中式椅具 天人合一 太极图示 意在言外
下载PDF
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组织和谐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廖冰 董文强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0-154,共5页
组织创新依赖于员工创新,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是目前大部分领导者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企事业组织知识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和谐的中介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 组织创新依赖于员工创新,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是目前大部分领导者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企事业组织知识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探讨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和谐的中介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且组织和谐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维 创新行为 组织和谐 知识型员工
下载PDF
政治协商制度文化解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江国华 韩轶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9-44,共6页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在“平等”、“沟通”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构筑的以平民政治为理念的政治形式,其以形成政治认同为目标,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治协商制度根源于“和”的思维,其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中贯穿着...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在“平等”、“沟通”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构筑的以平民政治为理念的政治形式,其以形成政治认同为目标,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治协商制度根源于“和”的思维,其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中贯穿着“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政治协商制度“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本质,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多样化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的统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协商制度 文化 中庸 和谐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精神 被引量:44
4
作者 段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3,共3页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憧憬的一种社会景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和谐观,赋予传...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憧憬的一种社会景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和谐观,赋予传统和谐观以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价值、实践价值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贵和 尚中
下载PDF
中庸之道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邵爱国 朱永新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0-11,共2页
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中庸之道伟大而深奥,它是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最富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行... 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中庸之道伟大而深奥,它是儒家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最富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庸之道 整体和谐
下载PDF
冯友兰“道中庸”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似珍 王莹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5,共6页
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 冯友兰的“道中庸”从在共相层面“中庸”诠释出发,获得贯通形上形下的基础,从而使其关于人生境界学说具有了不同前人的特色。他采纳将道德理念与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思路,把中庸与群己之辩、义利之辩结合起来,体现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于中国哲学、结合中西方哲学等努力,具有方法论与理论观念方面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道中庸 时中 中和
下载PDF
“中和”“意境”“气韵”——浅析中国钢琴演奏艺术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田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96-99,共4页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产生,受到传统美学和审美形态的影响,在其演奏中也必然会映射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和""意境""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孕育下产生,受到传统美学和审美形态的影响,在其演奏中也必然会映射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和""意境""气韵"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一种精神内涵根植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艺术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钢琴 传统美学 中和 意境 气韵
下载PDF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基于中庸之道的当代发掘 被引量:7
8
作者 姜展鹏 黄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93-199,共7页
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智慧,其实质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极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 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智慧,其实质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极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和谐管理智慧。它对如何打造和谐企业给出了非常具有"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它是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的基本决策原则;人我合一作为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它为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伦理原则;欲理合一作为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目标是达到"中行"的内心和谐状态,它为现代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修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平衡智慧 和谐管理
下载PDF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兼论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16
9
作者 冯文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32,共9页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大团圆结局 和合精神 中庸理性 文化精神
下载PDF
论司马光“中和”学说及其在道学史上的意义与局限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晓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中和"学说是司马光《中庸》诠释最重要的内容。司马光认为,君子之学贵在治心,治心之要在守心之"中","中"指的是"无过与不及"之德,学者的工夫就在于在人心"未发"之际,谨守这个"... "中和"学说是司马光《中庸》诠释最重要的内容。司马光认为,君子之学贵在治心,治心之要在守心之"中","中"指的是"无过与不及"之德,学者的工夫就在于在人心"未发"之际,谨守这个"中"字。然而,"无过与不及"之"中",本身就是心之"已发",如何于"未发"之际守此具有"已发"意义的"中",从道学的视野来看遂成为问题,程、朱诸子对此都提出了批评。进一步来说,司马光未能考虑到将"未发"之"中"放在一个"本体"的视域下加以诠释,有"用"而无"体",从而使得他在工夫层面上存在诸多不能如理的地方。然而,司马光所提出的问题,引导了道学的思考方向,在这一点上,司马光对后来道学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中庸 中和 道学
下载PDF
韶乐·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仲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5,93,共4页
舜帝制《韶乐》,是与"乐教"的需要相联系的。通过《韶乐》等乐教手段来宣传德性、德行、德治的理念,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人格,进而使"天下大服",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以"乐教"作... 舜帝制《韶乐》,是与"乐教"的需要相联系的。通过《韶乐》等乐教手段来宣传德性、德行、德治的理念,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人格,进而使"天下大服",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以"乐教"作为人格培养的手段,也正是今天的审美教育所应该继承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乐 乐教 美育 中和之美 人格培养
下载PDF
浪漫乐派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楠 张丽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2-127,共6页
19世纪浪漫乐派和声虽与古典乐派和声一脉相承,但是,在理论、美学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突破。这一时期信仰的失衡,伴随着和声中协和观念的拓展,使人们审美思想、艺术趣味、感情气质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浪漫派和声那直抒... 19世纪浪漫乐派和声虽与古典乐派和声一脉相承,但是,在理论、美学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突破。这一时期信仰的失衡,伴随着和声中协和观念的拓展,使人们审美思想、艺术趣味、感情气质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浪漫派和声那直抒胸臆的"抒情"与讲究典雅、严谨的古典风格已迥然有别。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不协和和声语汇已摆脱过去依附于协和的装饰性的、点缀性的从属地位的窠臼,逐渐获得了更大的独立的表现意义,甚至在有些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古典主义协和观念被彻底突破,伴随而来的是调性的动荡模糊和半音和声语汇的大行其道,并预示着20世纪无调性和声及审美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乐派 和声风格 协和与不协和 审美意蕴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清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人是文化的创造物,无论他身处何境都难以摆脱化育己身的文化规制。携带异质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容易以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优越论之姿态彼此"矮化"、"妖魔化"对方。欲从"非我族类,即为异端"思维定... 人是文化的创造物,无论他身处何境都难以摆脱化育己身的文化规制。携带异质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容易以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优越论之姿态彼此"矮化"、"妖魔化"对方。欲从"非我族类,即为异端"思维定式中尽快解脱出来,现代人应该学会总结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持中守庸、和而不同、随乡入俗等交际思想与智慧,将其运用到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去,如此,人类生活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具有包容性,越来越变得友善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持中守庸 和而不同 随乡入俗
下载PDF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建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124-128,共5页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不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和"美育观。其基本表现为:礼乐和谐、哀乐有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和 美育 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下载PDF
中国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初探 被引量:9
15
作者 曾召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08年第4期59-61,共3页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子人文教育的重镇及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在高校图书馆发扬光大。高校图书馆应是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实践者,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和谐精神的典范,兼容并蓄应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原则。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中国传统文化人本思想 中道和谐 兼容
下载PDF
儒家中道思想与跨文化交际 被引量:6
16
作者 付永钢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78,共4页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 儒家中道思想提倡"无过无不及",而且强调"时中",即随时随地而至中。这一哲学思想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疏解由于交际环境文化强弱之差和会话原则的不同而引起的障碍,缓解由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不和而带来的矛盾,消解由于规范规则和风俗习惯的差别而产生的隔阂,解决由于非语言行为迥异而造成的尴尬。中道思想也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和全球化中文化融合的行动指南,根据这一思想,文化适应中的适应程度和文化融合中有关文化间的关系应该通过"时中"而达到"中和"。虽然在跨文化交际中践行中道并非易事,但只要有"至诚"之心,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而达到"中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中和 跨文化交际 文化适应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中和圆融——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长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本文追溯了中华艺术中和之美的源头,分析了儒、道两家的"中和"理论,接着,以大量例证叙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中和",最后,对民族性格的中和与中华艺术的中和作正、反两个方面的反思与观照。
关键词 中华艺术 传统艺术 文化传统 中和圆融 艺术精神 审美
下载PDF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儒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晓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S1期20-21,共2页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 2 0 0 0年的封建文化统治 ,其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对中和之美的赞赏以及对艺术怡情作用的肯定 ,都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现出了...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 2 0 0 0年的封建文化统治 ,其中表现出的美学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对中和之美的赞赏以及对艺术怡情作用的肯定 ,都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现出了特有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美学思想 价值
下载PDF
“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道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述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共9页
"一体""感应"与"生生",是构筑儒、道意义世界的三大关节。其中,"生生"既是天地运化的根本趋向,也是人生在世的意义之源。它以"天人一体"为生存论前提,以"物我感应"为根本... "一体""感应"与"生生",是构筑儒、道意义世界的三大关节。其中,"生生"既是天地运化的根本趋向,也是人生在世的意义之源。它以"天人一体"为生存论前提,以"物我感应"为根本运化机制。"生生"之论的内在价值义蕴是:天人不二,故"自"、"当"一体;修其天爵,学以为己;成己成物,致中蹈和;素位而行,乐天知命。生人之道,尽乎此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 自、当一体 学以为己 致中蹈和 乐天知命
下载PDF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凤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20,共4页
儒家“中庸”思想标举社会和谐 ,认为“尽人性而致中和”是实现中庸的途径。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 ,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 ,我们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
关键词 中庸 人性 民主法制 社会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