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enotic lesions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1
作者 Ya-Fang Ding Pin-Jing Hui +1 位作者 Chun-Hong Hu Qi Fa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21期22-26,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ertebral artery(VA)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Method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8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V1-V4 segment with unilateral VA was confirmed by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DU),CT angiography(CTA),and/or DSA.According to the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lesion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V1 segment lesion group(267 cases),V2 segment disease group(40 cases),and V3-V4 segment disease group(101 cases).Depending on whether there were symptom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40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ymptom group(195 cases)and asymptomatic group(213 cases).CDU test recorded and analyzed hemodynamic parameters:systolic peak flow rate(PSV),end diastolic flow rate(EDV),resistance index(RI),VA tube diameter(VAD).Meantime,we had assessmen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A and PCI.Results:1.Compariing the lesion sites in affected and healthy sides of VA,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V,EDV and VAD(p=0.00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vertebral RI when V2 was severe stenosis(p=0.762).2.When the severely stenosis or occlusion happend in V1 or V3-V4 segment,the blood flow spectrum of the aff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healthy side.3.The stenosis sexual lesion of V1 and V2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 was 1.06,p=0.053;0.123,p=0.323);and V3-V4 stenosis sexual lesions wer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PCI symptoms(dependency coefficient=0.217,p=0.027).Conclusions: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V3-V4 segment is likely to appear PCI.CDU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lesion of VA's 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of timel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CAROTID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tebral artery INTRACRANIAL segment
下载PDF
椎动脉V1段超声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文静(综述) 张峰(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892-897,F0003,共7页
椎动脉作为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一部分,V1段特点和病变受到的关注较少,需引起重视。超声能客观评价椎动脉V1段解剖和变异,同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作为椎动脉V1段病变筛查的首选检查方式,并可评估狭窄进展和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 椎动脉作为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一部分,V1段特点和病变受到的关注较少,需引起重视。超声能客观评价椎动脉V1段解剖和变异,同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作为椎动脉V1段病变筛查的首选检查方式,并可评估狭窄进展和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随访。本文对超声在椎动脉V1段的研究应用进行介绍与总结,期望能够加强对椎动脉V1段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V1段 起始段 超声
下载PDF
超声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与解剖学因素相关性的多中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峰 华扬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规范化评估数据库课题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9-615,共7页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与椎动脉解剖学因素(走行变异、管径和起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11 255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与椎动脉解剖学因素(走行变异、管径和起源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颈动脉超声规范化评估数据库”中11 255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根据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PSV_(起始段)/PSV_(椎间隙段)]确定VAOS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率<50%)、中度(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率70%~99%)狭窄及闭塞,并依据VAOS的程度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分为VAOS组(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与正常组(无狭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椎动脉解剖学因素,包括椎动脉走行变异、起源异常、椎间隙段(V2段)内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肥胖(BMI≥28 kg/m~2)。最终统计分析时,若涉及侧别,各组以侧数进行统计,其中双侧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别计入左侧和右侧;若未涉及侧别,各组以例数进行统计。以发生VAOS作为因变量,将一般情况、解剖学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VA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11 255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中,剔除基本信息不完整、彩色多普勒超声数据缺失或录入错误者819例,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0 436例,其中VAOS组547例,正常组9 889例。(2)10 436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共20 872侧椎动脉,其中VAOS组634侧(右侧399侧、左侧235侧),右侧VAOS检出率(1.9%)高于左侧(1.1%),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5,P<0.01);正常组20 238侧(右侧10 037侧、左侧10 201侧)。右侧椎动脉的VAOS组均无椎动脉走行变异,V2段内径较正常组粗,两组椎动脉走行变异比例及V2段内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走行变异:正常组2.98%(229/10 037),χ~2=9.31;V2段内径:3.5(3.1,3.8) mm比3.2(2.9,3.5) mm,Z=8.21;均P<0.01]。左侧椎动脉的VAOS组无椎动脉起源异常,V2段内径较正常组粗,椎动脉走行变异、起源异常比例及V2段内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走行变异:正常组2.90%(296/10 201),VAOS组0.43%(1/235),χ~2=5.09;起源异常:正常组1.75%(179/10 201);V2段内径:3.7(3.3,4.0) mm比3.4(3.1,3.8) mm,Z=5.46;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5%CI:1.07~1.09,P<0.01)、吸烟史(OR=1.91,95%CI:1.53~2.37,P<0.01)、高血压病(OR=1.90,95%CI:1.56~2.31,P<0.01)、高脂血症(OR=1.30,95%CI:1.01~1.65,P<0.05)、糖尿病(OR=1.44,95%CI:1.14~1.80,P=0.002)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发生VA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OR=0.53,95%CI:0.42~0.66,P<0.01)、走行变异(OR=0.47,95%CI:0.26~0.80,P=0.009)为保护因素。结论 VAOS与椎动脉解剖学因素可能存在关联,VAOS患者中走行变异比例较低,且走行变异为VAOS的保护因素。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超声 起始段狭窄 走行变异
下载PDF
基于CTA再处理对椎动脉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元亮 丁慧敏 +3 位作者 李松 范顺志 程哲 束汉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颅颈部CTA(CT Angiography)再处理对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头颈部CTA检查成人的250人,运用颅脑三维血管重建技... 目的探讨基于颅颈部CTA(CT Angiography)再处理对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内段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头颈部CTA检查成人的250人,运用颅脑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椎动脉及颅骨的重建显示,测量两侧椎动脉颅内段直径、长度及偏移度(Bending Length,BL)。结果基于Philips或3Dslicer软件对头颈部CTA进行三维重建出椎动脉的形态走形并可进行解剖测量;测得左侧椎动脉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分别为:(3.33±0.68)mm、(3.89±0.63)cm、(5.64±3.42)mm;右侧椎动脉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分别为:(3.07±0.69)mm、(3.92±0.59)cm、(4.99±3.44)mm,左右侧椎动脉偏移度及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椎动脉直径及偏移度的均值较右侧的大;男性右侧椎动脉的直径、偏移度和长度:(3.14±0.67)mm、(4.98±3.37)mm、(3.99±0.52)cm;女性右侧椎动脉的直径、偏移度和长度:(2.98±0.71)mm、(4.97±3.56)mm、(3.83±0.65)cm,右侧椎动脉的长度在性别方面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椎动脉的直径、长度、偏移度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动脉的直径、长度及偏移度在年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头颈部CTA再处理可重建出椎动脉并可用于解剖测量;椎动脉的直径及偏移度左右侧差异显著,而椎动脉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为椎动脉的影像解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的CTA 影像后处理 椎动脉颅内段 影像学解剖数据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晗 郭曼 刘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2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计115例阳性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以DSA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CDUS、CTA以及CDUS联合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及影像率,并进行一致性分析,评价其对椎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CDUS单独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70处,诊断符合率为58.3%;CTA单独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92处,诊断符合率76.7%;CDUS联合CTA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99处,诊断符合率为82.5%,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US诊断阳性85例、阴性75例、误诊10例、漏诊40例;CTA诊断阳性98例、阴性62例、误诊7例、漏诊24例;CDUS+CTA诊断阳性107例、阴性53例、误诊4例、漏诊12例;CDUS+CTA联合检查诊断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DUS、CTA单一检查,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CDUS、CTA单一检查,同DSA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5)。结论:CDUS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比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泽春 姜燕 +5 位作者 郑峰 闫瑾 柳淑青 袁杰 李佳勇 许长敏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9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椎动脉颅内段(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及颅脑CT检查,并分成APCCI组(n=50)、非APCCI组(n=50),对比两组IVA钙化情况,并分析A...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患者椎动脉颅内段(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及颅脑CT检查,并分成APCCI组(n=50)、非APCCI组(n=50),对比两组IVA钙化情况,并分析APCCI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对比不同中医体质分型APCCI患者IVA钙化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APCCI患者IVA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APCCI患者IVA钙化率明显高于非APCCI患者;APCCI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分别占比32.00%、28.00%;不同中医体质分型的APCCI患者IVA钙化情况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而Spearman分析发现APCCI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IVA钙化存在一定相关性(r=0.413,P<0.05);钙化组UA、HDL-C、ALP高于无钙化组(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基础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ALP、HDL-C是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确切性风险因素。结论:APCCI患者IVA钙化与中医体质分型有一定相关性,且影响APCCI患者IVA钙化的因素较多,需进一步加强APCCI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颅内段 钙化特征 中医体质分型 相关性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天友 胡春峰 +2 位作者 贺克平 江汇浪 单奔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674-680,共7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余17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椎动脉椎间段管径,上述患者进一步分为椎间段管径纤细组(90例)及管径正常组(80例)。选取同期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一侧椎动脉生理性纤细且无狭窄的患者90例以及两侧椎动脉管径正常且无狭窄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研究组及对照组双侧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管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计算两侧椎动脉以及患侧椎动脉与同侧颈内动脉各参数差值。以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SV和EDV减低,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纤细组:椎动脉RI≥0.74、两侧椎动脉RI差值≥0.13、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5,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3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74,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96.3%,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正常组:椎动脉RI≥0.74、EDV≤12.05 cm/s、两侧椎动脉RI差值≥0.09、EDV差值≥5.0 cm/s、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0,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5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31,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95.6%,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可有效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超声 椎动脉颅内段 重度狭窄或闭塞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秋萍 华扬 +3 位作者 贾凌云 杨洁 高明杰 夏明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39-644,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 DSA检查确诊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75例,记录椎动脉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PSV、EDV、RI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上述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取值下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1)经ROC曲线比较,发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PICA)之前闭塞,EDV、RI值具有较大的AUC(分别为0. 985和0. 977);评估发出PICA之后闭塞,EDV和PSV具有较大的AUC (分别为0. 959和0. 922); PSV、EDV、RI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AUC相对较低(分别为0. 875、0. 894、0. 826)。(2)当EDV≤0 cm/s或RI≥1. 00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发出PICA之前闭塞的准确性均为97. 8%,特异度和敏感度均分别为98. 7%、91. 9%。当EDV≤10 cm/s时,诊断椎动脉发出PICA之后闭塞的准确性为89. 1%,敏感度91. 2%,特异度87. 9%; PSV≤39 cm/s、RI≥0. 76时,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 2%、84. 7%。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EDV、PSV、RI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均未达到85. 0%。结论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准确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并且能够区分闭塞部位,但是对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闭塞性病变 超声诊断 颅外
下载PDF
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玉辉 吕衡发 +1 位作者 刘景臣 高忠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2-764,共3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 目的 :探讨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学特点 ,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4 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 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结果 :84侧中 2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2 .4 % ) ;17侧起源于前上象限 (2 0 .7% ) ,6 5侧起源于后上象限(79.3% ) ;弯曲走行 30侧 (35 .7% ) ;椎动脉 V1段的长度 (mm) :左侧 37.8± 4 .9,右侧 36 .4± 5 .7;直径(m m) :左侧曲行组 4 .72± 0 .37,左侧直行组 4 .2 5± 0 .35 ,右侧曲行组 4 .35± 0 .4 1,右侧直行组 3.95± 0 .38。结论 :椎动脉 V1段的形态变异较大 ,但起始和入横突孔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1部 解剖和变异 医源性损伤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20
10
作者 范炳华 许丽 +3 位作者 林敏 李伟 汪芳俊 徐泉珍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寰枕段 血管形态 病理改变
下载PDF
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丁亚芳 惠品晶 +1 位作者 胡春洪 方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1期1621-1627,共7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 目的:探讨椎动脉(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单侧VA的V1~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408例,且均经颈部动脉超声(CDU)、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依据单侧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单纯V1段病变组(267例)、单纯V2段病变组(40例)、单纯V3~V4段病变组(101例);依据是否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分症状组(195例)及无症状组(213例)。CDU检测记录并分析VA各部位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VA管径(VAD),评估VA重度狭窄或闭塞部位与PCI的相关性。结果:VA患侧各病变部位与健侧同一部位比较,其PSV、EDV、V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2段重度狭窄时,其RI无明显差异(P=0.762)。V1段或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其椎间段血流频谱有明显改变。V1、V2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相依系数分别为0.106,P=0.053;0.123,P=0.323);而V3~V4段狭窄性病变与PCI症状适度相关(相依系数=0.217,P=0.027)。结论:V3~V4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易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CDU能有效评分析V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变部位,为临床及时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颈部动脉超声 磁共振成像 椎动脉 椎间段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_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7
12
作者 范炳华 许丽 +3 位作者 林敏 李伟 汪芳俊 徐泉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起始段 血管形态 病理改变
下载PDF
血管性眩晕患者脑DSA结果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少微 巩付华 +5 位作者 展淑琴 吴海琴 张桂莲 张茹 孙宏 王虎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DSA 椎动脉V1段 迂曲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孔内段(V_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范炳华 许丽 +3 位作者 林敏 李伟 汪芳俊 徐泉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颈性 缺血性 3D-CTA 椎动脉 孔内段 血管形态学 病理改变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_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炳华 许丽 +3 位作者 林敏 李伟 汪芳俊 徐泉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颈椎病 椎动脉 颅内段 3D-CTA 血管形态 病理改变
下载PDF
多种超声探头联用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保霞 刘宇清 +3 位作者 鄂占森 刘滨月 黄雪兰 陈金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病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DSA检查确诊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6例及25例50根双侧椎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36例患者分为轻度... 目的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测结果,探讨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在椎动脉起始段病变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DSA检查确诊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6例及25例50根双侧椎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36例患者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常规使用线阵高频探头,再进一步联合腹部探头扫查椎动脉起始段。观察椎动脉内膜及管腔内情况,测量管腔内径,彩色多普勒观察各段管腔血流方向及血流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记录多普勒频谱并测量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计算阻力指数(RI)。结果①正常椎动脉超声表现为管壁光滑,内径正常(>2.8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充盈良好,血流方向与同侧颈总动脉一致,频谱为单向、低阻血流。②椎动脉狭窄组二维超声主要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内径变窄(<2.8 mm)甚至闭塞;彩色血流表现为管腔内彩色血流束变细或出现反向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低平,vs、vd减低,RI增高。③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0.09)。结论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起始段 狭窄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管造影
下载PDF
自膨式与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朱勤 刘武 +1 位作者 邓宇平 罗伟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与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96例,根据支架置入类型将其分为两组,A组5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B组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比... 目的探讨自膨式与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96例,根据支架置入类型将其分为两组,A组5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B组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ri分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椎动脉颅内段残余狭窄率均<30%,且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与NIHSS评分,Mori B、C分型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椎动脉颅内段残余狭窄率明高于B组,A组NIHSS评分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治疗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显著改善神经恢复功能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式支架 球囊扩张支架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疗效 对比
下载PDF
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石磊 时宝林 +3 位作者 柴峰 于忠娟 张晓霞 赵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205例已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椎动脉V1段形态,探讨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结果 205例入组患者,124例(60.5%)(迂曲组... 目的探讨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205例已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椎动脉V1段形态,探讨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结果 205例入组患者,124例(60.5%)(迂曲组)存在椎动脉V1段迂曲,无迂曲者81例(39.5%)(对照组);398支椎动脉中,椎动脉V1段迂曲者166支(42%);迂曲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迂曲组患者女性比率以及患有高血压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迂曲组与对照组在糖尿病、吸烟史、血脂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及高血压病是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高龄、高血压病病史是发生椎动脉V1段迂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V1段 迂曲 危险因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椎动脉椎间段反向血流频谱在判断颈部血管病变部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治胜 唐琪 穆玉明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914-191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间段反向血流频谱在判断颈部血管病变部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3例明确诊断为椎动脉病变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椎动脉椎间段血流频谱呈反向。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组61例和... 目的探讨椎动脉间段反向血流频谱在判断颈部血管病变部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3例明确诊断为椎动脉病变的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椎动脉椎间段血流频谱呈反向。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组61例和椎动脉起始段闭塞组22例。观察患者椎动脉椎间段血流及频谱图像,比较两组患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内径、对侧椎动脉血流频谱参数。结果锁骨下动脉狭窄组的患侧椎动脉椎间段血流频谱形态在收缩期及舒张期均表现为反向血流信号,椎动脉起始段闭塞组在收缩期表现为反向的低速血流信号,而在舒张期无血流信号。椎动脉起始段闭塞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及舒张期流速均慢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组(均P<0.05),两组对侧椎动脉血流频谱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动脉椎间段反向血流频谱能够为快速寻找颈部血管病变部位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 颈部血管病变 狭窄 闭塞 内径 血流速度 椎间段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流频谱 病变部位 诊断
下载PDF
颅内段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江华 史志勤 +6 位作者 苏旭东 李鑫 陈瑞卿 刘增品 周毅 檀国军 郭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5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方法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方法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及结果。结果本例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精神差、睡眠增多,头晕伴视物成双。头颈CTA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支架处及近端闭塞。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末能控制症状发作,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内膜增生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并可能成为慢性闭塞的原因,血管内再通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手术风险和技术难度均较常规支架置入术大,但应审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颅内段 椎动脉 慢性闭塞 再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