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of Seabed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in the Arctic Chukchi Deep Sea Basin Based on Time Domain Adaptive Search Matching Algorithm
1
作者 AN Long XU Chong +5 位作者 XING Junhui GONG Wei JIANG Xiaodian XU Haowei LIU Chuang YANG Boxu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33-942,共10页
The chirp sub-bottom profiler,for its high resolution,easy accessib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oustic detection.In this paper,the acoustic impedance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were obtained... The chirp sub-bottom profiler,for its high resolution,easy accessib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oustic detection.In this paper,the acoustic impedance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chirp sub-bottom profiler data collected in the Chukchi Plateau area during the 11th Arctic Expedition of China.The time-domain adaptive search matching algorithm was used and validated on our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model.The misfit between the inversion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less than 0.067%.The grain size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oustic impedance and the grain size of the sediment.The average acoustic impedance of sub-seafloor strata is 2.5026×10^(6) kg(s m^(2))^(-1)and the average grain size(θvalue)of the seafloor surface sediment is 7.1498,indicating the predominant occurrence of very fine silt sediment in the study area.Comparison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and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of nearby borehole samples shows that they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 domain adaptive search matching algorithm acou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sedimentary grain size Arctic Ocean Chukchi Deep Sea basin
下载PDF
Testing final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long the Solonker suture by a transition of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setting 被引量:5
2
作者 Haidong Zhang Jianchao Liu +3 位作者 Jinkun Yang Jiakun Ge Jinya Wang Zhen L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935-1951,共17页
The giant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n extensive accretionary orogen,of which the Solonker suture,as a major regional suture,coincides closely with an early Permian paleobiogeographical boundary.This suture is co... The giant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is an extensive accretionary orogen,of which the Solonker suture,as a major regional suture,coincides closely with an early Permian paleobiogeographical boundary.This suture is considered to mark the location of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Mongolian Terrane.Although the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long the Solonker suture has generally been regarded as Late Permian-Early Triassic,uncertainty remains because of a lack of typical collisionrelated features(e.g.,high-grade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well-developed fold-thrust structures)and a scarcity of outcrops.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Early Permian foliated gabbros and dikes(288-275 Ma)and Middle-Late Permian undeformed layered gabbros,strongly peraluminous granites,and I-type granites(265-254 Ma)in the Xinhure area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Early Permian foliated intrusions have a subduction-related geochemical signature and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lithospheric mantle modified by subduction-related melts or fluids at the active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In contrast,the Late Permian undeformed layered gabbros and strongly peraluminous 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middle-upper crust,respectively,triggered by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Therefore,a transition from an end-compressional to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a transition from collision termination to postcolli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Mongolian Terrane may have occurred between 275 Ma and 262 Ma.This time span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final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long the Solonker s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Solonker suture Layered gabbro Strongly peraluminous granite Paleo-Asian ocean closure time
下载PDF
New Evidence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for the Final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NE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DU Qingxiang HAN Zuozhen +6 位作者 SHEN Xiaoli HAN Chao SONG Zhigang GAO Lihua HAN Mei ZHONG Wenjian YAN Junl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910-1914,共5页
Objective The NE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which is a large accretionary orogen between the Siberian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Many researches ha... Objective The NE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which is a large accretionary orogen between the Siberian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Many researches have discussed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PAO)in the eastern CAOB.Howe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 NE China New Evidence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for the Final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OHS NCC Pb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4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磁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突泉地区晚侏罗世过铝质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的发现: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到陆陆碰撞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太极 王璞珺 +2 位作者 高有峰 张艳 陈崇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77,共19页
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是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的重要区域构造事件,它与本区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盆和造山作用都密切相关。准确界定洋壳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这三个相互关联地质过程的时空范围是客观认... 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是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的重要区域构造事件,它与本区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盆和造山作用都密切相关。准确界定洋壳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这三个相互关联地质过程的时空范围是客观认识区域构造演化的前提。然而,这项研究通常难以进行,因为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合适的地质记录。作者在松辽盆地西缘突泉地区发现从大洋闭合到陆-陆碰撞相关的过铝质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156±1Ma和155±1Ma,系晚侏罗世岩浆事件产物。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1.32~2.13),较低的MgO+FeO T含量(0.96%~3.37%)和FeO T/MgO比值(2.84~5.02),岩矿鉴定表明它们含绢云母等原生和次生高铝矿物,在CIPW标准矿物计算中出现刚玉分子(3.77%~9.65%),结合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在花岗岩的S-I-M-A型分类方案相关地球化学图解投影结果,综合表明它们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具有较低的Rb/Sr(0.35~0.55)、Rb/Ba(0.08~0.26)和Al_(2)O_(3)/TiO_(2)(38.41~61.36)比值,表明其原始岩浆源于杂砂岩部分熔融。锆石饱和温度计算表明这两类岩石的岩浆形成温度在837~876℃之间,低于A型花岗岩岩浆形成温度(900℃)。两类岩石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低的Y(5.29×10^(-6)~19.75×10^(-6))、Nb(7.44×10^(-6)~8.50×10^(-6))、Sr(60.6×10^(-6)~154.9×10^(-6))和Yb(0.53×10^(-6)~2.40×10^(-6))含量,具有弧岩浆属性。在Y-Nb图解中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投点在火山弧和同碰撞型花岗岩区域内;在Rb/10-Hf-Ta×3图解中投点在火山弧和碰撞型花岗岩区域内;在R1-R2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投点在同碰撞和造山期区域内;在Sr-Yb图解中样品投点在地壳加厚区域内。结合全球典型俯冲岛弧和同碰撞酸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同时期本区域岩浆岩成因,表明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形成于洋壳俯冲和陆-陆碰撞转换背景,暗示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茨洋闭合和陆-陆碰撞作用有关。流纹岩(La/Yb)N值为6.62~8.77,指示源区起源深度为40~46km,英云闪长玢岩(La/Yb)N值为7.93~13.39,指示源区起源深度为44~55km,表明在156±1Ma~155±1Ma地壳处于持续加厚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从俯冲闭合到陆-陆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模型。本文认为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的影响范围到达了松辽盆地西缘突泉地区,156±1Ma~155±1Ma研究区处于大洋闭合到陆-陆碰撞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流纹岩 英云闪长玢岩 过铝质 晚侏罗世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 陆-陆碰撞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早石炭世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克拉美丽洋闭合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涤 何登发 +2 位作者 唐勇 樊春 孔玉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40-235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南缘的滴南凸起地区广泛发育石炭系凝灰岩,本文对滴南凸起滴西14井的石炭系流纹质凝灰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337.2Ma)揭示...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南缘的滴南凸起地区广泛发育石炭系凝灰岩,本文对滴南凸起滴西14井的石炭系流纹质凝灰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337.2Ma)揭示该凝灰岩形成于早石炭世。火山岩样品具有较高的硅含量(SiO2=63.47%~77.36%),低钛(TiO2=0.19%~1.01%)、钠(Na2O=0.98%~4.01%)、Mg#(21~53)的特点,K2O/Na2O比值为0.56~2.09,A/CNK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La/Nb比值介于1.71~3.74之间,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尤其是Sr、P、Ti负异常明显,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滴南凸起石炭系凝灰岩具有壳源特征,为活动大陆边缘产物。且滴西14井岩性综合柱状图显示,深部和浅部凝灰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浅部凝灰岩SiO2含量相对低于深部。结合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得出:盆地内陆东地区在早石炭世仍处于洋壳消减环境,洋盆闭合时间不早于337.2Ma。克拉美丽-三个泉(陆梁隆起)-达尔布特代表的洋盆从早石炭世末期开始,自东向西呈"剪刀式"闭合模式。石炭纪在准噶尔地区存在多岛格局,从滴南凸起早石炭世火山岩的成因以及盆地周围地区的构造背景来看,岛弧最终的相互拼贴可能构成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主体。另外,该区来自壳源的凝灰岩中并未见到老的继承性锆石,表明准噶尔盆地可能不存在前寒武系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西14井火山岩 滴南凸起 早石炭世 俯冲消减 洋盆闭合时限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孙吴地区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间的限定 被引量:85
7
作者 李宇 丁磊磊 +4 位作者 许文良 王枫 唐杰 赵硕 王子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6,共11页
本文对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白云母... 本文对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白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68Ma,为中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体具有高硅(Si O2=74.61%~80.16%)、富铝(Al2O3=10.59%~13.90%)、贫铁(Fe2O3=0.11%~0.3%)等特征,在化学上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系列。孙吴地区白云母花岗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锆石的εHf(168Ma)=+7.53^+11.66,二阶段的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595~966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孙吴地区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岩浆起源于新增生加厚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在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衔接地区变质杂岩和冀北-辽西地区区域性地层不整合面的存在,表明大兴安岭西坡-冀北-辽西地区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有关的陆壳加厚过程。因此,研究区内中侏罗世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应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作用有关,而与古环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无关,其形成时代也限定额尔古纳地块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地区 中侏罗世 白云母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盲起苏晚石炭世侵入岩的确定及对南天山洋盆闭合时限的限定 被引量:49
8
作者 朱志新 李锦轶 +3 位作者 董连慧 张晓帆 胡建卫 王克卓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61-2766,共6页
南天山额尔宾山中部出露的盲起苏侵入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前人认为是泥盆纪产物,对其中锆石进行SHRIMP 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296.9±5.4Ma 和304.2±11.6Ma。其岩石学具有偏铝和过铝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结合该带二叠纪... 南天山额尔宾山中部出露的盲起苏侵入岩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前人认为是泥盆纪产物,对其中锆石进行SHRIMP 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296.9±5.4Ma 和304.2±11.6Ma。其岩石学具有偏铝和过铝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结合该带二叠纪后造山花岗岩及其它方面的区域资料,从而提出南天山古生代洋盆的闭合时限为晚石炭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起苏侵入岩 SHRIMP 同碰撞 洋盆闭合时限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来自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18
9
作者 白建科 陈隽璐 +1 位作者 唐卓 张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8,共13页
新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对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南缘广泛出露石炭纪陆相粗碎屑岩系,沉积相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岩石组合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 新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对中亚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南缘广泛出露石炭纪陆相粗碎屑岩系,沉积相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岩石组合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将其重新厘定为山梁砾石组。选择西段滴水泉和东段双井子2个地区的山梁砾石组剖面进行地层对比,并在2个剖面底部采集粗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别为349±4Ma和355±3Ma,代表山梁砾石组沉积时代晚于349Ma,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及砾石成分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断裂带北侧的泥盆纪火山岩。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山梁砾石组碎屑岩系是卡拉麦里造山带强烈隆升造山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形成于前陆盆地,限定了准噶尔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在早石炭世早期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古生代洋盆 闭合时限 卡拉麦里地区 山梁砾石组 粗碎屑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形成演化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64
10
作者 贾承造 马德波 +5 位作者 袁敬一 魏国齐 杨敏 闫磊 田方磊 姜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91,共11页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与油气的富集。由于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具有位移小、断距小且埋深大的特点,因而对其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为了厘清上述争议,基于大面积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二维地震资料,在解析该盆地中部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探究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区、沿走向分段的特点;②深层压扭走滑断裂运动方向规律简单,NE、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浅层张扭断裂运动方向差异较大,走滑断裂的位移量为400~1500 m,属于小滑移距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③走滑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部分断裂重新活化,不同时期断裂分布有差异;④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受控于基底结构非均一性与原特提斯洋闭合消减带来的挤压作用力,张扭断裂为加里东中期走滑断裂后期活化产生的R剪切分支断裂或张性破裂断裂,其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盆地周缘洋盆消减闭合。结论认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形成演化、成因机制与油气息息相关,取得了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效益;除了塔里木盆地之外,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典型盆地的研究,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小陆块、多旋回盆地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理论,为发现更多的油气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通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成因机制 基底非均一性 周缘洋盆闭合 油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论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来自伊宁地块石炭系的新证据 被引量:50
11
作者 李永军 李注苍 +2 位作者 佟丽莉 高占华 佟黎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905-2912,共8页
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倍受地质界关注,久有泥盆纪晚期或石炭纪初期,石炭纪晚期以及二叠纪期间3种分歧。由残余盆地恢复原型盆地,是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基础,钙碱系列火成岩可作为古洋盆恢复的重要证据。伊宁地块石炭纪的残余盆地沉... 天山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倍受地质界关注,久有泥盆纪晚期或石炭纪初期,石炭纪晚期以及二叠纪期间3种分歧。由残余盆地恢复原型盆地,是造山带古洋盆恢复的基础,钙碱系列火成岩可作为古洋盆恢复的重要证据。伊宁地块石炭纪的残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建造、侵入岩特征、化石组合及古生物地理区系分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变形特征等新成果证实,以区内阿克沙克组与伊什基里克组间广泛而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鄯善运动)为界,下石炭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沉积地层组合发育复杂的不协调褶曲,尖棱褶皱,强烈的揉皱和区域性韧性断层,产出于南方型热带-亚热带古生物地理区系,为区域性挤压构造体制下的岛弧-弧后盆地建造,是塔里木板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上石炭统碱性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及沉积地层组合则是典型的北方型温带古生物地理区的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建造,构造变形极弱,形成于区域性伸展构造环境,是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后的陆内建造。基于这些新的资料和分析,天山古洋盆的关闭时限是早石炭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石炭纪构造岩石组合 鄯善运动 古洋盆关闭的地质时限 伊宁地块 西天山
下载PDF
塔里木地体大地电磁调查和岩石圈三维结构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文采 徐义贤 +4 位作者 张罗磊 于常青 于鹏 张秉政 杨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51-1161,共11页
经过在塔里木盆地内701个大地电磁测站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三维反演,取得测点分布比较均匀的岩石圈三维电阻率模型,从电性结构角度刻划了塔里木地体三维岩石圈构造。反演取得的电阻率模型表明电性岩石圈厚度为138km,沉积盆地内部的... 经过在塔里木盆地内701个大地电磁测站的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三维反演,取得测点分布比较均匀的岩石圈三维电阻率模型,从电性结构角度刻划了塔里木地体三维岩石圈构造。反演取得的电阻率模型表明电性岩石圈厚度为138km,沉积盆地内部的电阻率大都反映为低阻,电阻率小于10Ωm。上地壳结晶基底为高阻,深度12~24km;中下地壳为中低阻层,深度约24~47km。岩石圈地幔上层为低阻,深度约47~88km,电阻率为10Ωm。岩石圈地幔下层高阻,深度约88~138km。软流圈极低阻,电阻率仅为4Ωm。塔里木地体中上地壳高导层不发育(满加尔除外),地壳平均电阻率值偏高,电性莫霍面不清晰,下方有一个厚的高电阻率"根",说明塔里木盆地具有克拉通盆地的属性。同时塔里木地体的四周为高角度岩石圈断裂包围,四缘有高电阻率区存在,深度从15km到90km基本不变,这又说明塔里木盆地为处于造山带之间的大型断陷盆地。塔里木地体为早古生代古特提斯洋中漂移的大陆克拉通地体,以后由于大陆碰撞挤压发生地壳断陷成盆;因此,把它称为断陷型克拉通盆地更为准确。盆地内满加尔和罗布泊低阻区深度从上地壳15km到约90km地幔一直存在,到下地壳之后在北缘打开缺口冲过南天山。推测这一低阻带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封闭阶段,是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地体、西伯利亚克拉通发生碰撞的产物。满加尔坳陷、塔西南的和田坳陷、叶城-莎车坳陷和于田-民丰坳陷、以及唐古孜巴斯坳陷地壳呈现低电阻率,说明这里流体活跃,有利于大型特大型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大地电磁探测 三维反演 岩石圈构造古亚洲洋封闭 大陆碰撞
下载PDF
滇西北羊拉地区金沙江古洋盆的穿时碰撞闭合:来自花岗岩年龄的制约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曾普胜 王彦斌 +2 位作者 麻菁 王兆全 温利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105,共14页
金沙江缝合带是特提斯东段重要的缝合带之一,羊拉地区的金沙江缝合带处在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侧,是研究金沙江古洋盆的碰撞闭合过程等构造事件的重要窗口。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系统观察取样,结合花岗岩侵入体的锆石SHRIMP U-Pb... 金沙江缝合带是特提斯东段重要的缝合带之一,羊拉地区的金沙江缝合带处在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侧,是研究金沙江古洋盆的碰撞闭合过程等构造事件的重要窗口。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系统观察取样,结合花岗岩侵入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结果,对金沙江古洋盆的碰撞闭合过程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南部加仁岩体的通吉格花岗闪长岩(加仁岩体之一部分),经中部的路农—里农—江边岩体的花岗闪长岩,到北部的贝吾花岗闪长岩,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通吉格(246.1±3.5) Ma、路农花岗闪长岩(238.1±5.3) Ma、里农花岗闪长岩(239.0±5.7) Ma、江边岗闪长岩(227.9±5.1) Ma和贝吾花岗闪长岩(213.6±6.9) Ma,表明金沙江缝合带的碰撞关闭是从南向北逐渐闭合的,闭合的时限可达33 Ma,但闭合碰撞不是连续而是幕式的,碰撞闭合作用主要发生在约246 Ma、239 Ma、228 Ma、213 Ma 4个幕次。里农大沟还出现222 Ma的辉绿岩脉,与江边岩体时间上较为接近,似乎表明江边岩体侵入时期本区处于局部拉张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穿时闭合 金沙江古洋盆 构造意义 羊拉地区
下载PDF
对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的新认识 被引量:8
14
作者 邵济安 张丽莉 +2 位作者 周新华 张履桥 唐克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864-2872,共9页
本文将华北板块和中亚-蒙古陆块缝合带中前人划分的"贺根山蛇绿岩套"划分为三个不同组分、不同成因的岩系:以含金刚石和其它幔源矿物的变质橄榄岩系为主,包括堆晶杂岩在内的镁铁-超镁铁岩系;含放射虫硅质岩夹层的玄武岩系;上... 本文将华北板块和中亚-蒙古陆块缝合带中前人划分的"贺根山蛇绿岩套"划分为三个不同组分、不同成因的岩系:以含金刚石和其它幔源矿物的变质橄榄岩系为主,包括堆晶杂岩在内的镁铁-超镁铁岩系;含放射虫硅质岩夹层的玄武岩系;上覆的火山-沉积岩系。根据地质学与年代学证据,可以认为蛇绿岩形成于晚泥盆-早石炭世。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1)结合不同尺度的构造研究,将含金刚石等幔源矿物的超镁铁岩看作源自地幔转换带的幔源熔-流体,在软流圈底辟体上涌的背景下持续上升,在板块对接的过程中构造侵位的岩石。据此,对现有的蛇绿岩概念提出了补充;同时提出贺根山在板块汇聚过程未发生明显的俯冲和碰撞,而是通过拼贴的方式连为一体的;(2)贺根山具有OIB特征的玄武岩与朝克山MORB的对比,表明不同来源的多地块的存在及板块闭合时间的差异均反映了陆间小洋盆的特征;(3)将上覆在玄武岩系之上的火山沉积岩系看作洋盆最后充填的产物,反映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小洋盆直接从洋壳转化为陆壳的过程,最后从时空角度进一步讨论了小洋盆闭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带 镁铁-超镁铁岩 玄武岩 上覆岩系 小洋盆闭合 贺根山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大石寨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晓飞 刘俊来 +5 位作者 冯俊岭 周毅 滕超 张华川 曹军 王必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6-775,共10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乌拉苏太地区发育的大石寨组酸性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年龄为287.5±1.4Ma(MSWD=3.1),形成于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以高硅、富碱、高铝为特征,Ti、Mg、Fe、Ca等元素含量较低。微量元素总体含量较高,具有一致的配分曲线,Rb、Ba、Th、U、K、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于Nb、Ta、HREE等高场强元素明显富集。稀土元素总量偏高,具有一致的右倾海鸥式配分型式。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属性。结合大石寨组岩石学及地质学特征,大石寨组火山岩最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或弧间)盆地,是早二叠世早期古亚洲洋闭合前洋壳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锡林浩特 大石寨组 早二叠世早期 弧后盆地 古亚洲洋闭合
下载PDF
东准噶尔巴塔玛依内山组火成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凯凯 边伟华 +3 位作者 王千军 王璞珺 郎嘉彬 李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341-3358,共18页
以东准噶尔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等方法,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的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始于348. 7... 以东准噶尔双井子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牙形刺挑选等方法,对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的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始于348. 7±2. 9Ma,318. 7±4. 2Ma之后结束,侵入岩的形成时间为255. 9±3. 5Ma,这些样品中普遍含有捕获锆石,这些锆石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年龄介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和前寒武纪之间(354. 7~971. 2Ma),与盆地周边发育的岛弧火成岩和蛇绿岩年龄相仿,此外在石钱滩组灰岩内得到4颗牙形刺化石,分属于2个属,分别为Idiognathodus和Streptognathodus。以此为基础,通过搜集整理前人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地层是穿时的,从早石炭世到晚石炭世连续发育,形成时间介于348. 7±2. 9Ma~300. 4±1. 3Ma之间;(2)巴塔玛依内山组上部的石钱滩组形成于318. 7±4. 2Ma之后的晚石炭世;(3)卡拉麦里蛇绿岩所代表的准噶尔洋盆闭合时间在晚泥盆世法门期和348. 7Ma之间;(4)准噶尔盆地基底可能由岛弧和洋壳组成,且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本研究旨在确定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地层时代,并为卡拉麦里洋闭合时限以及盆地基底性质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巴塔玛依内山组 石钱滩组 火山岩 洋盆闭合时间 基底
下载PDF
新疆额尔宾山花岗岩侵位年龄和成因及其对南天山洋闭合时代的限定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莉 陈文 +6 位作者 张斌 尹继元 孙敬博 李洁 喻顺 杨静 袁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66,共15页
额尔宾山花岗岩岩体位于南天山晚古生代侵入岩带,对该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296.1±1.8Ma的年龄,为早二叠世。岩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Si O2含量为66.96%~67.3%,富碱(Na2O+K2O=7.53%~7.97%),K2O/Na2O〉1(1.15~... 额尔宾山花岗岩岩体位于南天山晚古生代侵入岩带,对该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296.1±1.8Ma的年龄,为早二叠世。岩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Si O2含量为66.96%~67.3%,富碱(Na2O+K2O=7.53%~7.97%),K2O/Na2O〉1(1.15~1.2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2O3为15.56%~15.62%,Al2O3〉K2O+Na2O+Ca O,属于过铝型。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La/Yb)N=27.03~30.62)、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LREE/HREE)=18.2~20.1)、具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δEu=0.64~0.68)。微量元素判别结果显示,其具有I-A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初步认定该岩体可能形成于南天山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时期,据此可以推测南天山洋盆闭合时限至少应该在早二叠世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宾山岩体 锆石U-PB测年 南天山洋 闭合时限
下载PDF
阿尔金山中奥陶世恰什坎萨依侵入岩确定及对阿尔金洋盆闭合时间限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卫东 张冀 +2 位作者 朱志新 倪新元 赵同阳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恰什坎萨依侵入岩是阿尔金山北部重要碱性系列富铝正长花岗岩,前人认为是前寒武纪侵入岩。对其锆石进行SHRIMP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461.7±12.7)Ma,岩石化学具富铝高钾特征,为板块对接、碰撞并伴随地壳缩短、加厚使陆壳重熔形... 恰什坎萨依侵入岩是阿尔金山北部重要碱性系列富铝正长花岗岩,前人认为是前寒武纪侵入岩。对其锆石进行SHRIMP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461.7±12.7)Ma,岩石化学具富铝高钾特征,为板块对接、碰撞并伴随地壳缩短、加厚使陆壳重熔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认为该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限定阿尔金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间为中晚奥陶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 恰什坎萨依 正长花岗岩 SHRIMP 洋盆闭合时间
下载PDF
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角度不整合关系的约束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维民 王建恒 +6 位作者 杨佳林 那福超 庞雪娇 杜继宇 刘英才 钱程 葛锦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2-1213,共12页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层理产状为332°∠15°,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烈,膝折褶皱发育,且顶部见10 cm古风化壳。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对比研究,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面既代表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白垩世前闭合碰撞造山,又暗示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茨克洋 闭合时限 突泉地区 下白垩统 角度不整合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行星地转框架下南大洋的长Rossby波海盆模
20
作者 范海梅 李丙瑞 张庆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7-522,共6页
在行星地转框架下研究了具有弱耗散的南大洋的低频长Rossby波海盆本征模。本征模的本征函数具有倾斜的特点。最小耗散模的周期是由海盆中最慢的Rossby波从东边界传到西边界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的,而其他模的本征频率是最小耗散本征模的本... 在行星地转框架下研究了具有弱耗散的南大洋的低频长Rossby波海盆本征模。本征模的本征函数具有倾斜的特点。最小耗散模的周期是由海盆中最慢的Rossby波从东边界传到西边界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的,而其他模的本征频率是最小耗散本征模的本征频率的整数倍。最小耗散本征模的周期对耗散系数和大陆的南北平移不敏感,而半衰期对这2个参数比较敏感。另外,最小耗散本征模的周期和半衰期都对德雷克海峡的关闭或打开较敏感。通过假定科氏参数为β0的线性函数,发现本征函数的倾斜方式和周期都随着f0和β0变化,而半衰期在耗散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变的。进一步验证了海盆模的本征函数的倾斜方式与斜压Rossby波传过海盆的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Rossby波海盆模 本征周期 E-折时间尺度 南大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