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version of Andean montane forest to exotic forest plantation modifies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buffer zone of Ecuador's Podocarpus National Park
1
作者 Vinicio Carrion-Paladines Angel Benítez Roberto García-Ruíz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802-812,共11页
Background:Andean montane forests(AMF)are biodiversity hotspots that provide fundamental hydrological services as well as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In recent decades,southern Ecuador AMFs have been seriously th... Background:Andean montane forests(AMF)are biodiversity hotspots that provide fundamental hydrological services as well as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In recent decades,southern Ecuador AMFs have been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increased logging and conversion to forest plantations with exotic species.In this context,our main objectiv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MF conversion to forest plantations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buffer zone(Bz)of the Podocarpus National Park(PNP),in southern Ecuador.For this purpose,random samples were taken at a depth of 0-10 cm in four plots in each contrast zone and analyzed for bulk density,porosity,textural class,leaf litter depth,soil pH,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SOM),soil organic carbon(SOC),total nitrogen,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Resul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version of AMFs produces an increase in bulk density and a decrease in SOM,SOC,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thus modifying soil properties,which could result in a decrease in water regulation capacity and produce an increased risk of soil erosion.This accelerates degradation processes,as well as threatens shortages of the drinking water supply.Conclusions:This study can help decision-makers to implement soil management plans in the Bz of the PNP,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regulations,where the conservation of AMF is promoted.In addition,it is recommended to apply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strategies in the anthropized areas of the AMF,as well as in the areas with exotic eucalyptus and pine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an montane forests land use conversion Edaphic properties
下载PDF
“两山”理论指导下的水土保持“林-药”模式思考
2
作者 沈发兴 段剑 +2 位作者 郑海金 莫明浩 肖胜生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4期295-299,共5页
植物措施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中最核心的措施。林下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是农林复合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开发与保护,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药用植物开发相结合,探索水... 植物措施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中最核心的措施。林下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是农林复合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开发与保护,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药用植物开发相结合,探索水土保持“林-药”模式,既可创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又可切实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论 水土保持 林下经济 林药模式 新开发果园 侵蚀劣地 江西省
下载PDF
2022年广西林草湿地图斑监测底图处理方法
3
作者 梁艳芬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技术开发辅助处理插件,实现不同调查单位监测底图统一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湿监测 监测底图 地类代码转换 ArcEngine二次开发 字段属性补充
下载PDF
生态网络在退果还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三亚市梅山青岭为例
4
作者 魏甫 陆禹 +2 位作者 但维宇 阳胜男 罗改改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26-30,47,共6页
从生态修复的规划性、稳定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考虑,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三亚市梅山青岭地区的生态网络,分析了退果还林生态修复的区域选择、重点内容、建设标准和形式,提出了退果还林生态修复的空间结构方案,并得出以下结论:①... 从生态修复的规划性、稳定性、系统性三个方面考虑,利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三亚市梅山青岭地区的生态网络,分析了退果还林生态修复的区域选择、重点内容、建设标准和形式,提出了退果还林生态修复的空间结构方案,并得出以下结论:①梅山青岭地区的生态网络由5块生态源地、7条生态廊道、4个生态节点组成;②梅山青岭地区内部共有3块生态源地,总面积525.83hm^(2),茅彭水库周边区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③生态廊道总长度4.41km,分为4条汇流生态廊道和3条陆域生态廊道;④生态节点的建设措施可分为造林和生态涵洞建设;③生态阻力空间分布趋势为中西、中东部较高,南北部较低,生态修复应优先选择低生态阻力的区域,同时扩大高生态阻力区域的生态修复图斑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果还林 生态修复 生态网络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生态阻力
下载PDF
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以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温仲明 杨勤科 +1 位作者 焦峰 张晓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好地结合 ,在我国目前退耕还林 (草 )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 农村评估 退耕还林 农户 陕西 安塞县 动态研究
下载PDF
不同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C动态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荣丽 李守剑 +2 位作者 李贤伟 张健 王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扁穗牛鞭草草地、柳杉(Cryptameriafortunei)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动态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中的C表现为净释放,其质量残留率符合单指数模型(P<0.01)。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总有机碳(TOC)都大于其他3种模式。4种模式下的SMBC对土壤TOC的贡献分别是1.2%—3.3%、0.7%—1.5%、0.8%—2.2%、0.5%—0.8%;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的ROC/TOC大于其他3种模式模式;各模式土壤ROC含量与土壤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活性大、易转化,土壤总有机碳的高低决定了易氧化碳的丰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细根(草根) C动态 土壤活性有机碳 分解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地土壤孔隙与贮水特性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红 范素芳 +2 位作者 张光灿 张淑勇 周泽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改善程度以刺槐林分为最大,油松林分次之,侧柏林分较小。(2)各种林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均大于对(毛管孔隙度)吸持贮水量的提高程度。(3)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量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不同整地方式油松林地鼢鼠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韩崇选 张放 +1 位作者 李惠萍 杨清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6,共7页
研究结果证明,整地造林初期,鼢鼠密度有一个上升过程,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上升幅度递降,持续时间渐短。造林后,反坡梯田和水平沟的鼢鼠密度明显高于初期值,水平阶和水平带状的整体高于初始值,鱼鳞坑和穴状整地的整体小于初始值。带状... 研究结果证明,整地造林初期,鼢鼠密度有一个上升过程,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上升幅度递降,持续时间渐短。造林后,反坡梯田和水平沟的鼢鼠密度明显高于初期值,水平阶和水平带状的整体高于初始值,鱼鳞坑和穴状整地的整体小于初始值。带状整地造林后2~5 a,鼢鼠种群增长率大于零,极值出现以后,增长率随着林木的生长迅速降低,5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鱼鳞坑和穴状整地,增长率第2年最大,3 a以后,种群出现负增长。从反坡梯田到穴状整地,鼢鼠密度的时间正效应逐步转化成负效应,环境异质效应逐渐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整地方式 鼢鼠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效应及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涛 戴全厚 +2 位作者 吴秀芹 董亚辉 邓伊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74,共4页
土壤养分是植被恢复生长的物质基础,文章以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镇不同年限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中度石漠化地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演变动态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 土壤养分是植被恢复生长的物质基础,文章以六盘水钟山区老鹰山镇不同年限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中度石漠化地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演变动态进行测定分析,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坡耕地退耕还林后,退耕坡耕地土壤养分指数较对照中度石漠化参照地高出6~14倍,土壤养分与中度石漠化对照地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随退耕还林年限的递增总体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退耕还林 柳杉林 土壤养分评价
下载PDF
退耕还林模式核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调查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伟东 谢素平 +2 位作者 蒋桂雄 赖家业 韦许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7-179,183,共4页
为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广西凤山县和乐业县退耕还林模式核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为0.229 2-0.388 3,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 为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广西凤山县和乐业县退耕还林模式核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为0.229 2-0.388 3,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76 7-0.779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09 2-1.927 9;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517 4-0.681 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1 68-1.568。不同退耕时间核桃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其中,1-5号标准地灌木层总生物量低于草本层,2002年退耕的5号标准地的生物量总量较小,1号、4号和5号标准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核桃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与经营方式、人为干扰程度和土壤立地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核桃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青海大通县山地退耕还林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吕粉桃 韩泽 +1 位作者 张伟华 周心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85-90,共6页
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退耕年限云杉林+中国沙棘植被根系状况、土壤容重、入渗性能及抗冲性能,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指出了前三者对后者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地下根系逐渐增多,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初... 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退耕年限云杉林+中国沙棘植被根系状况、土壤容重、入渗性能及抗冲性能,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指出了前三者对后者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地下根系逐渐增多,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初渗率、稳渗率、抗冲性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农耕地相比,土壤表层(0~20cm)有效根(根茎<1mm)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强化值,按照退耕年限(8年,14年,19年,27年,50年,55年)依次为25.94%,36.42%,63.40%,137.04%,415.17%,708.13%。土壤表层(0~20cm)容重、稳渗率与土壤抗冲性的皮尔逊相关均达0.01显著水平;表层<1mm根系密度与抗冲性以及与其对抗冲性的增强值的变化规律分别符合指数方程y=0.6662e6E-06x、y=12.228e1E-05x,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6,0.9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云杉林 渗透性 抗冲性
下载PDF
籽粒苋林地及果园种植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苑秋 郭晓敏 +2 位作者 杜天真 牛德奎 黄小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籽粒苋耐干旱、生长快、萌蘖力强、饲用效果好、用途广等优良特性,决定了其能作为重要的生态位资源在林地、果园隙地种植,实现林(果)—牧良性循环。调查分析表明:籽粒苋能在地势平缓的低丘、岗地的林地、果园隙地种植,但其生长随... 籽粒苋耐干旱、生长快、萌蘖力强、饲用效果好、用途广等优良特性,决定了其能作为重要的生态位资源在林地、果园隙地种植,实现林(果)—牧良性循环。调查分析表明:籽粒苋能在地势平缓的低丘、岗地的林地、果园隙地种植,但其生长随林(果)木的年龄、高度、郁闭度而有差异,以幼林(果)地种植并以茎叶利用为好;林地、果园间种籽粒苋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小气候、改善土壤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有效地增加土壤中P、K含量,改良土壤;利用林地、果园种植籽粒苋,并利用籽粒苋饲喂畜禽,是降低成本,提高林地、果园经济效益,实现长、中、短效益结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苋 林地 果园 间种 技术 效益
下载PDF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被引量:42
13
作者 柯水发 赵铁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33,共7页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二项式Logisitic回归法,应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户是否有退耕还林资源,以便有资格参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机理。研究方法:利用二项式Logisitic回归法,应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农户是否愿意参与退耕还林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农户是否有退耕还林资源,以便有资格参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是否能获得收益,即是否值得参与;农户是否有能力承担退耕还林后的风险,是否可以放心地参与。研究结论: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越来越理性,持续保障农户收益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 参与 影响因素 实证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师阳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张光辉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44,共6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同土层根长密度都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37a>28a>18a>3~5a>10a>0a;撂荒地植被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相同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28a>37a>18a>3~5a>10a>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撂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根长密度
下载PDF
潮白河流域林地转化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江坤 余新晓 +2 位作者 夏兵 信忠保 贾国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08-314,共7页
为实现绿色GDP核算提供基础,在构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时空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潮白河流域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流域前4期林地间逐期转化表现为方式由简单到复杂,频数由小到大;而林地与... 为实现绿色GDP核算提供基础,在构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时空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潮白河流域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流域前4期林地间逐期转化表现为方式由简单到复杂,频数由小到大;而林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逐期转化表现相反且呈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向林地转化趋势。1987、2000、2008年以及预测的2020、2030和2040年森林总面积较1972年分别增加5.4%、36.9%、46.7%、46.1%、46.0%和46.0%,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较1972年分别增加6.2%、55.5%、71.2%、72.1%、72.9%和73.6%。阔叶林和涵养水源项占生态服务总价值比例最高,混交林所占比例显著递增。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分别在1972-1987年、1988-2000年和2001-2040年期间森林生态价值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说明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逐期增加,森林结构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分析 MARKOV过程 环境工程 生态服务价值 林地转化 潮白河流域
下载PDF
攀西地区实施退耕和天保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宫阿都 彭奎 +1 位作者 杨清伟 范月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 ,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的依赖性砍伐 ,法律法规等...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 ,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的依赖性砍伐 ,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配套措施不到位 ,利益分享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落后于实践 ,群众的落后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难以摒除等都使工程实施初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当地群众脱贫又返贫 ,社会矛盾激化等。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即区分当前和长远两个层次 ,在当前主要依靠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吸引民间投资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强化普法执法 ,加强现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远期内 ,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水电、旅游等资源商品型替代产业 ,重视农村科教文卫普及 ,摒除陈规陋习 ,控制人口增长 ,树立“环境容量 /土地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攀西地区 对策
下载PDF
近20年海南省耕地林果化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贾培宏 范渊 顾铮鸣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240,F0003,共9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海南省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下的耕地林果化利用总体态势、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20年海南省林果化耕地规模呈降低态势,耕地林果化增量规模从2000-2010年的1314.35 km^(2)下降到了2010-2020年的472.45 km^(2),且前时段的林果化耕地有397.61 km^(2)在后时段转回为了耕地。两个时段内,市县尺度耕地林果化利用现象空间差异明显,文昌、儋州的耕地林果化规模较高;网格尺度的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格网耕地林果化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时段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GDP增速、自然地形、区位因素是解释力较强的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是通过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耕地林果化利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时空分异 耕地林果化 驱动因素 海南省
下载PDF
黄土区退耕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付艳玲 张晓萍 +3 位作者 陈凤娟 万龙 吴艳 刘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5,共5页
黄土高原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及覆被较差是根本症结所在。退耕还林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通过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退耕后的土地利用格局... 黄土高原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及覆被较差是根本症结所在。退耕还林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通过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退耕后的土地利用格局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农、林、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1.6%。以草地类用地面积最广,占流域总面积的56.77%,其次为林地、农耕地,分别为19.6%和15.25%。流域上、中游梁峁顶及坡地绝大多数退耕成为未成林造林地,但仍保留有一定数量坡耕地。农耕地中的梯田面积占44.8%,坡耕地占42.4%,川坝地、川台地等占12.9%。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在流域上中下游分布集中程度不同。上游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与全流域分布格局相似。流域中农业用地类和园地相对集中分布在中游,而流域中的林地相对地集中分布在下游。中游发育的平缓地形地貌有益于发展农业耕作和园地种植。而下游村庄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土地利用方向受城镇生态服务功能区划影响,因而林地异常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格局 退耕还林 安塞县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评价 被引量:44
19
作者 侯军岐 张社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31,共3页
黄土高原地区历来以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因,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对黄土高原地区退... 黄土高原地区历来以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而著称,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因,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方针为立足点,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重点从投入产出角度,以常规树种为例比较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果。从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成因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2 位作者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收益较好、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草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平地和缓坡地对陡坡地的替代率;退耕后的耕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和劳动用工量增加幅度在30%~75%之间。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对原州区的土地利用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 黄土丘陵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