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and cervical canal:A case report
1
作者 Ling-Qin Yuan Ting Hao +3 位作者 Guo-You Pan Hui Guo Da-Peng Li Nai-Fu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4期938-944,共7页
BACKGROUND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 is the rarest type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GTT).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50% of ETTs arise in the uterine cervix or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Her... BACKGROUND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 is the rarest type of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GTT).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50% of ETTs arise in the uterine cervix or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ETT within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and cervical canal and discuss its manifestations,possible causes,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CASE SUMMARY A 35-year-old woman(gravida 7, miscarriage 3, induction 2 with 1 being twins,para 2 of cesarean section, live 2), who had amenorrhea for 9 mo after breastfeeding for 22 mo after the last cesarean section, was diagnosed with ETT. The lesion was present in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and endocervical canal with severe involvement of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and the front wall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where the cesarean incisions were made.Laboratory tests showed slight elevation of serum 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Intraoperative exploration showed the presence of a normal-sized uterus body with an enlarged tumor in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The surface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was light blue, the entire lesion was approximately about 8cm × 8 cm × 9 cm, with compress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surrounding tissue.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diagnosed ETT.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positive expression of p63, with a Ki-67 proliferation index of 40%.CONCLUSION A search of the PubMed database using the search terms "cesarean section" and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retrieved nine articles, including 13 cases of ETT and ETT-related lesions, all 13 cases had a history of cesarean section, and the lesions were all located at the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n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The present case is the 14th reported case of ETT after cesarean section. Therefore, we deduced that cesarean section trauma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ETT at this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lower uterine segment Cervical canal P63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r Case report
下载PDF
Measurements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at Term in Women with Previous Cesarean Delivery
2
作者 Tadatsugu Kinjo Hitoshi Masamoto +4 位作者 Keiko Mekaru Yusuke Taira Yukiko Chinen Hayase Nitta Yoichi Aoki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onographic measurements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LUS) thickness at term in predicting uterine scar defects in women with previous Cesarean delivery (CD). Methods: Eighty-nine...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onographic measurements of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LUS) thickness at term in predicting uterine scar defects in women with previous Cesarean delivery (CD). Methods: Eighty-nine pregnant women who underwent CD between 37 and 41 weeks of gestation from 2013 to 2015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consisted of women with previous CD, and Group B consisted of women with previous vaginal deliveries. We performed an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the myometrial and full thickness of LUS (mLUS and fLUS) transvaginally before a CD and evaluated the appearance of LUS during surgery, which was defined as follows: grade I, well-developed;grade II, thin without visible content;grade III, translucent with visible content;and grade IV, either dehiscence or rupture. Results: The median mLUS and fLUS were 1.50 and 4.07 mm in the group A, and 2.75 and 5.37 mm in the group B.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n mLUS and fLUS between grades I/II (2.07 and 4.37 mm) and grades III/IV (0.67 and 2.52 mm). Both mLUS and fLUS wer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grades III/IV and cutoff values were 0.97 mm of mLUS and 3.13 mm of fLUS, having a sensitivity of 87.5% and 75.0%, and a specificity of 87.7% and 91.4% in mLUS and fLUS measuremen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onographic measurements of LUS at term may be a feasible and reliable method to predict uterine rupture or uterine dehiscence in women with prior 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uterine segment Sonographic Measurement Previous Cesarean uterine Rupture uterine Dehiscence
下载PDF
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止血的应用
3
作者 张洪秀 苏飞 杨延冬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4-276,280,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止血效果和应用。方法回顾性选择运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11例,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止血效果和应用。方法回顾性选择运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11例,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1例患者术中证实均有胎盘植入,有5例胎盘植入深度达到子宫浆膜层。11例患者均实行子宫下段宫颈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无一例失败。患者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400(300~7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65±14)min。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恶露及体温正常,无明显感染征象,术后住院时间均≤7 d。1例术后出现发热,原因不明,恶露正常,血常规及感染指标正常,复查妇科彩超提示宫腔内少量积液,无明显胎盘组织,术后8天自动出院。出院后随访,无产褥期感染。11例新生儿无窒息。5例早产儿转新生儿科后均未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均治愈出院。结论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止血效果好,可行性强,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产后出血及其他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 子宫下段双侧壁加固缝合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子宫下段菲薄
下载PDF
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在胎盘植入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传征 钱俊如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75-78,共4页
目的分析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在胎盘植入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术中确诊为胎盘植入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胎盘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胎盘处理及子宫内压迫止血,... 目的分析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在胎盘植入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术中确诊为胎盘植入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胎盘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胎盘处理及子宫内压迫止血,观察组使用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进行胎盘处理。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子宫切除及输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2.13±12.60)min、住院时间(8.44±1.56)d、术中出血量(1023.52±126.43)ml、产后24 h累计出血量(1130.43±130.74)ml、修正血红蛋白(Hb)值(82.14±9.60)g/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8.34±11.42)min、(10.62±1.88)d、(1402.82±170.53)ml、(1524.87±189.62)ml、(68.53±8.9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除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输注率89.47%、平均红细胞输注量(645.24±56.13)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794.75±75.3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86.22±8.35)、(88.09±7.34)、(87.24±6.64)、(85.34±7.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8±8.77)、(82.38±7.44)、(82.38±6.77)、(80.08±7.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胎盘植入性疾病患者采用止血带联合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处理能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减少出血量,更好地保留患者的子宫及生育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植入性疾病 止血带 子宫下段提拉式缝合 出血量
下载PDF
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
5
作者 马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分析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0例,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 目的 分析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0例,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治疗)和观察组(20例,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联合麦角新碱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悬液用量、血浆用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长及治疗后2、24 h的出血量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及D-二聚体(D-D)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子宫螺旋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均显著高于常规组,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联合麦角新碱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胎盘 剖宫产 产后出血 新型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 麦角新碱
下载PDF
橡胶带捆绑子宫下段在极高危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子宫缝扎术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张珍 谢辉 +2 位作者 周海 邝娟 杨津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8期66-69,共4页
目的 探讨橡胶带捆绑子宫下段在极高危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子宫缝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诊的具有产后出血极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 目的 探讨橡胶带捆绑子宫下段在极高危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子宫缝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诊的具有产后出血极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子宫缝扎术止血,研究组采用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并同时快速行子宫缝扎术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分娩结局、术后恢复及住院情况、血红蛋白(Hb)、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及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累计出血量及住院费用较低(P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Hb值、术后修正Hb值下降(P <0.05);两组术前、术后的H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修正Hb值则研究组较高(P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水平升高(P <0.05),研究组WBC、Neu水平偏低(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均有所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橡胶带捆绑子宫下段在极高危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子宫缝扎术中的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可显著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捆绑子宫下段 剖宫产
下载PDF
宫腔球囊填塞联合子宫下段环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急性失血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刘银春 苏关影 +2 位作者 卢丽华 陈颖莹 尤海英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宫腔球囊填塞联合子宫下段环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急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剖宫产术中发生急性失血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0)。对... 目的探讨宫腔球囊填塞联合子宫下段环扎术治疗剖宫产术中急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剖宫产术中发生急性失血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扎术,观察组采用宫腔球囊填塞联合子宫下段环扎术。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止血显效率、手术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止血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止血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球囊填塞联合子宫下段环扎术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术后24h出血,且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宫腔球囊填塞术 子宫下段环扎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8
作者 金永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目的:分析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6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产妇均实施剖宫产,对照组采取B-Lync... 目的:分析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6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产妇均实施剖宫产,对照组采取B-Lynch缝合术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术,试验组采取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康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恶露消失及月经复潮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中输血率、子宫动脉栓塞率及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产妇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产妇出血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进恶露消失、月经复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螺旋式缝合术 B-LYNCH缝合术 凶险性前置胎盘 安全性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评估效果
9
作者 丁莉 杨文惠 张月红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分娩产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有剖宫产史产妇80例,产前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产妇分为Ⅰ级瘢痕、Ⅱ级瘢痕、Ⅲ级瘢痕,对比不同...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分娩产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有剖宫产史产妇80例,产前均实施高频超声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80例产妇分为Ⅰ级瘢痕、Ⅱ级瘢痕、Ⅲ级瘢痕,对比不同分级产妇分娩情况及超声检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产程相关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Ⅰ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低,阴道分娩率最高,Ⅲ级瘢痕产妇剖宫产率最高且无阴道分娩;Ⅰ级瘢痕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厚,Ⅲ级瘢痕产妇下段肌层厚度最薄(均P<0.05).不同瘢痕分级产妇滋养层动脉阻力指数未见差异,不同瘢痕分级产妇分娩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无差异(均P>0.05).Ⅰ级瘢痕产妇手术产程用时最短、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少,Ⅲ级瘢痕产妇产程用时最长、产时出血量与缩宫素用量最多(均P<0.05).80例中有61例经阴道分娩成功(76.3%),其中1例子宫破裂(1.6%),19例行剖宫产术(23.8%),均无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结论:高频超声通过监测产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可准确了解瘢痕愈合情况,对剖宫产瘢痕子宫再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有较高指导价值,使分娩方式合理化、安全化,提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分娩方式 高频超声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形态 瘢痕分级 分娩方式评估
下载PDF
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子宫缝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0
作者 邝娟 张珍 +2 位作者 谢辉 陈瑜 杨津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4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子宫缝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6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止血... 目的 探讨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子宫缝扎术在产后出血高危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6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止血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止血处理,观察组采取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子宫缝扎术处理。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产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6.87%,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输血率和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联合多种子宫缝扎术能够提高产后出血高危剖宫产术中止血效果,降低近远期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高危 剖宫产 T型橡胶引流管捆绑子宫下段 子宫缝扎术
下载PDF
妊娠晚期自发性子宫破裂1例报告
11
作者 金一妩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4期87-89,共3页
子宫破裂是妊娠期及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肌层连续性中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本文报道衢州市衢江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1例自发性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患者因“停经38+5周,不规则下腹痛1 d”入院,第二产... 子宫破裂是妊娠期及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肌层连续性中断,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本文报道衢州市衢江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1例自发性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患者因“停经38+5周,不规则下腹痛1 d”入院,第二产程因胎心监护频发晚期减速,考虑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即刻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破裂,行子宫破裂修补术,术后产妇恢复良好,术后8d母婴出院。现回顾性分析该病例特点,以期为后续自发性子宫破裂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自发性子宫破裂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下载PDF
宫颈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12
作者 段丽娜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5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 目的探讨宫颈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胎儿娩出后,给予患者缩宫素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照组行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宫颈提拉缝合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产后2、6、12、24 h的阴道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6、12、24 h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提拉缝合术 子宫下段环形缝扎 凶险性前置胎盘 产后出血
下载PDF
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的疗效
13
作者 吴阿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15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TACS)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前置胎盘患者,患者均接受剖宫产术治疗,根据患者住院时的床位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8... 目的分析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TACS)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前置胎盘患者,患者均接受剖宫产术治疗,根据患者住院时的床位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8”字缝合,研究组采用TACS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缩宫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中胎盘剥离面出血患者,TACS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横行环状压迫缝合术 前置胎盘剖宫产 胎盘剥离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4
作者 欧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4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探究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且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手法按摩加特定电磁波谱(TDP)... 目的 探究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且术后腹部伤口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手法按摩加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2 h(T1)、术后24 h(T2)、术后36 h(T3)、术后48 h(T4)时的疼痛程度及步行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产妇T2、T3、T4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3.01±0.11)、(2.01±0.11)、(1.15±0.08)分,均低于常规组的(3.64±0.12)、(3.01±0.21)、(1.89±0.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T2、T3、T4时的步行能力评分分别为(9.64±1.01)、(11.24±1.24)、(12.64±1.48)分,均高于常规组的(8.04±0.89)、(10.01±1.01)、(11.24±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妇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产妇采取浮针疗法联合电针疗法配合手法按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痛 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浮针 电针 手法按摩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茜子 李伟 +1 位作者 艾国 徐晓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时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超声检查情况、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的747例剖宫产术后瘢...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时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超声检查情况、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的747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见子宫下段情况,分为不全破裂组(145例)、未破裂组(60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1)与未破裂组比较,不全破裂组超声测量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更薄(0.145±0.097 cm vs.0.225±0.070 cm),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更高,而羊水过少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是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3)不全破裂组患者的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子宫下段环形缩窄缝合、子宫切除、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缩宫素使用量、手术时间、术后入住ICU、产后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高于未破裂组(P<0.05)。不全破裂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及入住新生儿科的发生率高于未破裂组(P<0.05),新生儿出生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未破裂组(P<0.05)。结论: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较薄时发生瘢痕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概率较高。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是瘢痕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危险因素。瘢痕子宫下段不完全性破裂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结局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子宫下段 不完全性破裂 超声 高危因素 孕产妇及新生儿结局
下载PDF
阴道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早孕期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一平 马瑛 +4 位作者 王丹 李晨希 田黎 李芸娇 王亮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究阴道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测定子宫瘢痕厚度对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疑似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阴道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患者进行孕早期子宫瘢痕厚度测定,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相关图像... 目的探究阴道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测定子宫瘢痕厚度对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疑似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阴道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患者进行孕早期子宫瘢痕厚度测定,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相关图像表现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采用ROC曲线判断其厚度对瘢痕妊娠的诊断效能。结果阴道超声测量结果为7.03±0.17 mm,超声造影结果为7.25±0.14 mm,病理检查结果为7.42±0.15 mm,超声造影检查的厚度高于经阴道超声(P<0.05),两种方式检查结果均低于病理检查结果(P<0.05)。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进行比较,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92例患者均无法排除瘢痕妊娠,其中83例患者明确观察到妊娠物着床于瘢痕处,确诊为瘢痕妊娠,另9例患者无法确定其着床位置,无法排除瘢痕妊娠。进行超声造影后发现,有86例患者诊断为瘢痕妊娠,其中孕囊型57例,包块型29例,6例组织物植入肌层。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瘢痕妊娠88例,非瘢痕处峡部妊娠2例,妊娠着床位置过低2例。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度为92.39%,敏感度为94.31%,特异性为50.00%,超声造影诊断准确度、敏感度以及特异性分别为96.74%、97.73%、75.00%。经ROC曲线分析可得,阴道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瘢痕妊娠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864,超声造影诊断整体效能高于经阴道超声。结论与经阴道超声相比,超声造影对子宫瘢痕厚度测量更加接近病理检查结果,能更为清晰地观察妊娠物着床部位,显示其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对瘢痕妊娠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超声 超声造影 子宫瘢痕厚度 瘢痕妊娠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复合纳布啡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钦祥 胡玲 梁志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 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产妇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纳布啡实施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需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两组术后均予以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选择右美托咪定+纳布啡+... 目的 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产妇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纳布啡实施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需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两组术后均予以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选择右美托咪定+纳布啡+甲氧氯普胺,对照组选择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甲氧氯普胺。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运动疼痛VA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12、24、48 h运动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9.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子宫下段剖宫产产妇予以右美托咪定复合纳布啡实施术后镇痛,可以取得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该方法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纳布啡 子宫下段 剖宫产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并发症及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婷 杨美兰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对子宫切口憩室(PCSD)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行剖宫产产妇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子宫下段分层缝合术,观察组予以子宫下段全层缝合...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对子宫切口憩室(PCSD)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行剖宫产产妇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子宫下段分层缝合术,观察组予以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PCSD发生率、PCSD容积及周围厚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24h出血量、恶露持续天数及产后血红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PCS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子宫切口憩室容积为(0.31±0.04)mm2,低于对照组的(0.45±0.06)mm2,子宫切口憩室周围厚度为(7.35±0.76)mm,高于对照组的(6.02±0.62)mm( P <0.05)。 结论: 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更佳,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PCSD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下段全层缝合术 子宫下段分层缝合术 并发症 子宫切口憩室
下载PDF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术后镇痛的影响
19
作者 杨文超 李永程 +1 位作者 陈庆泽 涂远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4期3653-3656,共4页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72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72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40.42±9.43)岁,体质量指数(23.59±7.49)kg/cm^(2);观察组(41.91±9.32)岁,体质量指数(23.62±7.51)kg/cm^(2)。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毕后实施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对照组则在同一时间段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产妇术后2、4、6、12、24、48 h静息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产妇首次患者自控镇痛(PCA)时间、48 h PCA总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两组产妇48 h下床活动次数、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记录两组产妇眩晕、噩梦等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静息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12±0.37)分比(1.74±0.45)分、(1.14±0.38)分比(1.78±0.47)分,均P<0.05];观察组首次PCA时间长于对照组[(9.82±1.94)h比(5.13±1.47)h,P<0.05];观察组48 h PCA总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低于对照组[(7.14±1.44)次比(10.62±2.92)次、2.78%(1/36)比25.00%(9/36),均P<0.05]。观察组48 h下床活动次数多于对照组[(10.27±2.13)次比(8.14±1.68)次,P<0.05];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8.52±1.63)h比(12.35±2.41)h,P<0.05];观察组眩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56%(2/36)比27.78%(10/36),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VAS评分,延长首次PCA时间,减少PCA总次数,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横肌平面阻滞 艾司氯胺酮 高龄产妇 子宫下段剖宫产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治疗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
作者 肖建英 曾艳珍 +2 位作者 徐敏娟 陈中新 刘媛媛 《当代医学》 2023年第6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在治疗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因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方法治疗。分... 目的探讨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在治疗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因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方法治疗。分析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止血效果。结果43例患者止血成功率为95.3%,失败率4.7%。不同分娩患者填塞前平均出血量、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患者填塞至术后24 h出血量少于剖宫产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成功止血患者中均无术后发热、宫腔感染、盆腔异常、晚期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未增加抗生素的使用率及产褥感染率。结论早期使用宫腔水囊联合阴道填塞可有效减少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出血量,用于治疗子宫下段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确切,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止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 产后出血 宫腔水囊填塞 阴道填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