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被引量:2
1
作者 Jing CHEN Hongou ZHANG Qitao W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From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this paper analyzed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It discussed benefits of under-forest economy,favorable co... From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under-forest economy,this paper analyzed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It discussed benefits of under-forest economy,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veloping under-forest economy is an essential path for realizing green growth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However,due to terrain,market,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reasons,the under-forest economy is still not fully developed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nder-forest economy suitable for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should be based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oriented towards maximizing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have in-born natur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economic pull of development mode and market demand change,and favorable condition of policy encouragement for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Finally,it came up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from development mode,industr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dong mountain areas Under-forest ECONOMY Deve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epted Rainwater on Rock Desertified Shrub Slopes in the Northern Guangdong Region 被引量:1
2
作者 XinghuWei Xizhen Xu Li Lei 《地球科学期刊(中英文版)》 2013年第2期71-80,共10页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天文学 天文观测 机构
下载PDF
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黔东北地区为中心
3
作者 李锦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村商品经济不断活跃,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武陵山区 农村经济 黔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东部山区19年生脂松的引种效果
4
作者 武慧蓉 王庆成 +2 位作者 张勇 徐立清 于均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评价我国东北东部山区脂松(Pinus resinosa)的引种效果,探究脂松在各引种栽培区的生长适应性,以3个不同试验区(帽儿山、露水河、湾甸子)19年生的脂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树干解析获取生长数据,分析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 为评价我国东北东部山区脂松(Pinus resinosa)的引种效果,探究脂松在各引种栽培区的生长适应性,以3个不同试验区(帽儿山、露水河、湾甸子)19年生的脂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树干解析获取生长数据,分析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引种到东北东部山区3个试验区的脂松均能正常生长,而且生长规律基本一致;胸径随着年龄的增大呈S型曲线增长,树高和材积生长整体呈J型曲线增长;5年生脂松树高生长速率为0.17~0.20 m/a,树高从生长第6年开始进入速生期,6~19年生脂松的树高生长速率达0.53~0.66 m/a;脂松胸径起始连年生长量小,之后随着林龄的增加胸径快速增大,林龄达到17 a时,脂松胸径生长开始缓慢下降;林龄1~6 a的脂松材积增长缓慢,且各试验区相差不大,随着林龄的增加迅速增长,露水河脂松材积生长优势逐渐明显。露水河试验区19年生脂松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表现最好。因此,引种至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脂松生长适应性良好,连年生长量大,生长速率快,可以作为优良常绿针叶树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东部山区 脂松 引种 树干解析 生长规律
下载PDF
基于景观形态的城镇与山地交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昊 宫清华 +5 位作者 袁少雄 王钧 黄志豪 程玥淞 陈敬业 黄建国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8-416,共9页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发的灾害效应。研究显示:1)大湾区城镇山地交互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地区,面积分别为131.8、81.6、58.5 km^(2),主要分布于丘陵浅山区占比较高且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2)深圳、香港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各景观格局指数较高。江门、肇庆、佛山、惠州景观格局指数普遍较低。3)景观格局指数地质灾害频率相关性方面,7个呈正相关,2个呈负相关,其中连接性指数呈现出最高的相关性为0.84(P<0.01),分离度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为-0.84(P<0.01),拼块面积、边缘面积比呈现较弱相关性。4)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景观指数中,多数与地质灾害频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地质灾害频率随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随回旋半径、形状指数、分维数、边缘面积比和相关外接圆指数的增加而递增。5)城镇山地交互区面积越大形状越复杂,边界长度越长,交互区形状越不规则其接近圆的程度越小,交互区斑块越破碎,核心斑块占交互区总面积的比值越高,发生崩塌滑坡灾害的概率就越高。综上,从小片区的单体工程建设角度出发,对山体开挖的范围越大,工程切面越曲折、形态越复杂,引发滑坡、崩塌的概率越高。对于大范围连片的建设工程,切面相互之间连接的越紧密,团聚程度越高,核心工程所占的面积越大,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城镇山地交互区 地质灾害 GAM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现状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纪友 徐期瑚 朱宏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67-71,共5页
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包括自然保护地内废弃的矿山、石场、泥口和裸露的道路边坡等。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的现状,分析了全省自... 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包括自然保护地内废弃的矿山、石场、泥口和裸露的道路边坡等。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的现状,分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并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针对边坡、土壤、水环境、植被和景观等修复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破损山地 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 广东省
下载PDF
粤北山区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文波 张卫彪 +1 位作者 李曹明 黄观荣 《广东气象》 2023年第5期29-32,共4页
利用韶关市2015—2020年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数据,选用泰森多边形法、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法、协同克里金法、样条函数法、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法6种插值方法对降水插值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插值算法一致反映出韶关地区2015... 利用韶关市2015—2020年区域自动气象站降水数据,选用泰森多边形法、反距离权重法、普通克里金法、协同克里金法、样条函数法、薄盘光滑样条函数法6种插值方法对降水插值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插值算法一致反映出韶关地区2015—2020年平均降水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多、北部少,降水大值区位于韶关南部与清远交界一带,且极值区域落在曲江南部喇叭口地形处;对于粤北山区降水插值,在前汛期、后汛期和年尺度上考虑高程和经纬度的协同克里金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且能很好的反映局部地形降水特征;在月尺度上,泰森多边形法的RMSE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降水 地形 空间插值 均方根误差 粤北山区
下载PDF
粤西山区典型云母片岩高边坡优化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华朋 《天津建设科技》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为预防粤西山区云母片岩高边坡滑坡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法、滑动面分析法、简化BISHOP及不平衡推力法综合手段并结合工程类比,对此类岩质高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优化常规设计方案,提出了针对性的边坡加固处治措施。
关键词 粤西山区 云母片岩 高边坡 加固
下载PDF
粤东北某铀矿集中区地下水中氡浓度调查研究
9
作者 郑庆园 《地下水》 2023年第3期9-12,共4页
粤东北某铀矿集中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广东省重要的核原料基地之一。基于区内地下水中氡浓度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水源类型等因素,解释区内各地下水中氡浓度差异的原因,评估区内地下水中氡对当地辐射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指明... 粤东北某铀矿集中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广东省重要的核原料基地之一。基于区内地下水中氡浓度的调查结果,分析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水源类型等因素,解释区内各地下水中氡浓度差异的原因,评估区内地下水中氡对当地辐射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指明地下水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加强辐射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建议。结果表明:(1)研究区铀矿的富集会造成当地天然放射性本底的偏高,铀矿探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粉尘和废水中含有^(238)U、^(232)Th、^(226)Ra等放射性核素,在雨水及径流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都可能对当地造成放射性污染,特别是氡气可以在岩矿缝隙、表层土壤、地下水中移动扩散,对当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2)通过在研究区人口稠密与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地表水取样计523件,计算出地下水中氡浓度均值为18.54 kBq·m^(-3),范围为1.06~298.00 kBq·m^(-3)。研究区地下水中氡浓度差异较大,区内八尺、差干、仁居、泗水及中行镇的地下水中氡浓度均值较高,东石、河头、热柘、上举、石正镇的均值略低,但跃动范围大;大柘和长田镇的均值低且平稳。(3)研究区内地下水中氡所致居民年有效剂量均值偏高,已达剂量限值的10%,针对部分高氡浓度地下水的辐射危害,可以通过寻找新的水源替代现有地下水、寻找低氡水源措施;或面临水源解决困难必须使用高氡浓度地下水时,应避免在密闭环境中加热或使用地下水、避免直接食用生地下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活性炭吸附、水中氡脱气装置等措施除去地下水中的氡。研究成果为加强当地辐射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北 铀矿集中区 地下水 氡浓度
下载PDF
粤北和粤东北若干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种群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缪绅裕 王厚麟 +1 位作者 黄金玲 郭培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7-406,共10页
在2000~2007年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用核实法或样方法研究了粤北和粤东北部分山区15个县市的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计31科40属48种。重点介绍了有新分布区或呈群落状分布的7种植物的种群大小、植株高度、年龄结构等主要特征。其中在平... 在2000~2007年间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用核实法或样方法研究了粤北和粤东北部分山区15个县市的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计31科40属48种。重点介绍了有新分布区或呈群落状分布的7种植物的种群大小、植株高度、年龄结构等主要特征。其中在平远新发现10株仙湖苏铁野生植株;伯乐树在连州的种群数量达160株,以幼苗为主;在仁化篦子三尖杉达300株;平远半枫荷有100株;任豆新见于清新和始兴,数量1000株以上;和平、河源和蕉岭发现苏铁蕨种群,合计数百株;始兴新发现57株银鹊树。最后分析了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等级和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种群特征 新分布区 粤北 粤东北
下载PDF
粤东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培松 欧阳椿陶 +2 位作者 尚志海 欧先交 曾兰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2-367,共6页
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地、柚果园、茶园、人工桉树林地和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红壤各级风干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 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地、柚果园、茶园、人工桉树林地和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类型红壤各级风干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比例均为粒径〉5mm的最大,阔叶林地各级风干团聚体含量基本上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湿筛后,阔叶林地和果园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较好,表土层粒径〉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在70%以上;而茶园、桉树林和旱地各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明显减少,结构体破坏率高。②不同粒级红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地类型有明显差异,总体上表现为阔叶林地最高,果园次之,旱地与桉树林地最低。随土层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阔叶林地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最大,减幅达46.25%;桉树林地和旱地减幅最小,分别为29.58%和12.54%。③不同粒径团聚体的百分含量与其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线形关系,阔叶林地和果园土壤〉5Him、5-2mm团聚体与其有机碳含量之间呈高度或显著正相关。茶园、桉树林地和旱地则较小粒径的团聚体与其有机碳含量之间呈高度或显著正相关。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营造和保护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以及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土地利用 红壤 粤东北山区
下载PDF
长白山风倒区植被恢复26年后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孟莹莹 周莉 +5 位作者 周旺明 于大炮 包也 王晓雨 郭焱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白山遭受了罕见的台风袭击,原始森林遭到了大面积破坏。为了弄清风倒区自然恢复26a后的植被恢复状况,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风倒区和相邻的原始林区(对照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的特征,评估了风倒区植被的恢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长白山遭受了罕见的台风袭击,原始森林遭到了大面积破坏。为了弄清风倒区自然恢复26a后的植被恢复状况,通过调查和对比分析风倒区和相邻的原始林区(对照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的特征,评估了风倒区植被的恢复状况。结果表明,与没有受到干扰的对照区相比,阔叶红松林风倒区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云冷杉林和岳桦林风倒区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显著降低;阔叶红松林风倒区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均呈降低趋势,且丰富度差异性显著,云冷杉林和岳桦林风倒区的灌木层α多样性显著升高;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风倒区的草本层α多样性显著降低,但岳桦林风倒区草本层α多样性变化不显著。阔叶红松林乔木层更新恢复的较好,灌木层和草本层更新较差;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均是乔木层更新较差,灌木层更新较好;云冷杉林草本层物种较单一,岳桦林变化不大。经过风干扰后的长白山不同海拔森林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干扰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自然恢复 风倒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东北
下载PDF
石漠化土地分级指征及其遥感影像特征分析——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被引量:44
13
作者 王金华 李森 +2 位作者 李辉霞 罗红波 王明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5-770,共6页
建立准确的石漠化土地分级指征及其卫星遥感影像特征是提高石漠化土地监测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以生态基准面概念为理论依据,在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原则指导下,选取基岩、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指标,建立了粤北山区石漠化土地分... 建立准确的石漠化土地分级指征及其卫星遥感影像特征是提高石漠化土地监测与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以生态基准面概念为理论依据,在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原则指导下,选取基岩、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指标,建立了粤北山区石漠化土地分级指征,并提出了各级石漠化土地的解译标志。结果表明:选取的分级指征及解译标志能够有效地揭示粤北石漠化土地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地分级 景观指征 遥感影像特征 粤北山区
下载PDF
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森 魏兴琥 +4 位作者 张素红 李红兵 王明刚 罗红波 王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4-684,共11页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土地石漠化过程进行解析、研究。在轻度石漠化向极重度石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仅2-3 a...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土地石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运用面上调查、定位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从地表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土地石漠化过程进行解析、研究。在轻度石漠化向极重度石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仅2-3 a,植被就从灌草混合群落退化为草本群落,物种减少76%,植被盖度降低87.2%;土壤侵蚀量逐渐加大,土壤物质不断流失和丢失,土层变薄,侵蚀模数呈10多倍、数10倍增加。岩溶坡面特殊的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模式,使石漠化土地上"四水"转化迅速。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地表水和壤中水流失量加大,石灰岩脉动式"生长"速度加快,使基岩裸露率由30%—50%增至90%以上,最终导致土壤粗化,养分减少,生物生产量减少89%甚至更多。这表明,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碳酸盐岩溶蚀侵蚀过程和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土地退化过程,也是岩溶山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为石质荒漠系统的地表生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石漠化过程 面上调查 观测与模拟试验 地表生态过程 粤北岩溶山区
下载PDF
粤东北山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林培松 高全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3-247,共5页
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等4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14-12.24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人... 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等4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14-12.24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其中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大达72.04%。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57-5.18 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2.28-15.90 kg/m2之间,总平均值为14.14 kg/m2。(3)4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整体较低,平均值为141.43 t/hm2,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不大。人为干扰活动对研究区森林土壤碳储量影响明显,是制约土壤碳储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碳密度 碳储量 碳分配 粤东北山区
下载PDF
广东山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姜春 吴志峰 +2 位作者 钱乐祥 文雅 邓南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5118-5125,共8页
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尺度效应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确定合理的土壤取样间距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广东山区表层(0—20 cm)和全剖面(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选择4条采样带,获取采样间距为250 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序列,并... 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尺度效应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确定合理的土壤取样间距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广东山区表层(0—20 cm)和全剖面(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选择4条采样带,获取采样间距为250 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序列,并利用离散小波变换工具对其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2×250 m、22×250 m、23×250 m、24×250 m、25×250 m和26×250 m6个分解尺度上的小波信息,计算小波信息方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异质性的大小受控于不同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影响程度;整体上在大于等于1 km的尺度,其空间异质性较强;各个样带特征尺度的差异与各样带的土壤和植被类型、地貌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管理方式等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尺度效应 小波变换 广东山区
下载PDF
粤北山区近25年来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文雅 邓南荣 +2 位作者 刘晓南 程炯 魏建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7-1252,共6页
以粤北山区典型区的连州市为例,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7年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年以来,连州市耕地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 以粤北山区典型区的连州市为例,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7年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年以来,连州市耕地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有所增加,分别从1982年的16.3 g·kg-1、40.88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7.37 g·kg-1、43.31 t·hm-2。土壤有机碳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复杂,土壤有机碳呈上升趋势的有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而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矿毒田呈下降趋势,主要旱地土壤类型(黄壤、红壤、红色石灰土、酸性紫色土)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从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量,水田、旱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水田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18.30 g·kg-1、44.80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8.78 g·kg-1、46.21 t·hm-2;旱地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分别由80年代初期的10.46 g·kg-1、29.27 t·hm-2上升到2007年的13.17 g·kg-1、34.67 t·hm-2。粤北山区耕地表层土壤总体上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耕地表层土壤 粤北山区
下载PDF
基于USLE的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文雅 刘晓南 程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遥感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合理选择USLE模型中各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山区土壤侵蚀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坡度及...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遥感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合理选择USLE模型中各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山区土壤侵蚀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坡度及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山区2000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23×10。t,年均侵蚀模数为1080t/(km。·a),侵蚀强度为轻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侵蚀强度最高,达2055t/(km2·a),林地和草地的侵蚀模数较小,分别为908和932t/(km2·a)。不同坡度等级的土壤侵蚀特征表现为坡度越陡,侵蚀强度越大。不同海拔高度的侵蚀特征表现为在0~1600mNi度,侵蚀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拔高于1600m时,侵蚀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USLE 广东省山区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广东省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10
19
作者 文雅 黄宁生 匡耀求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S1期10-18,共9页
利用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23个典型土壤剖面特征数据和1:20万广东省土壤类型图,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对广东省山区土壤0—20cm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山区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0—20cm为29.23tC... 利用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223个典型土壤剖面特征数据和1:20万广东省土壤类型图,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对广东省山区土壤0—20cm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山区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0—20cm为29.23tC/hm2,0—100cm为100.31tC/hm2;不同土壤类型其有机碳密度差异明显,0—20cm山地草甸土最高,为72.38tC/hm2,0—100cm硫酸盐土最高,为237.58tC/hm2,山区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差异表现为赤红壤(25.61、86.60tC/hm2)<水稻土(28.94、90.82tC/hm2)<红壤(31.59、110.61tC/hm2).两种土层厚度的有机碳密度均呈现出北部高于南部、粤北山区高于粤东山区和粤西北部山区的态势,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大,但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增幅明显减缓.气候特征和海拔高度决定了广东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总体分布格局,而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山区土壤碳密度格局变化更为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山区土壤 土壤剖面 广东省
下载PDF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被引量:16
20
作者 黄金国 魏兴琥 王兮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阐述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 阐述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治理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即保护型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型植被恢复模式和非农产业替代型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岩溶山区 土地石漠化 成因 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