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yukou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Wutai Mountain
1
作者 Ding Rui Ren Junjie Zhang Shim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1期82-96,共15页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Wutai Mountain is located at the north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 which is the dominating fault of the south boundary of the Fanshi-Daixian de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ult a...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Wutai Mountain is located at the north of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 which is the dominating fault of the south boundary of the Fanshi-Daixian de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ult activity and paleoearthquakes around the Nanyukou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Wutai Mountai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long the fault, measuring geomorphic deformation and excavating trenches at some important sites. From Nanyukou to the southwest of Shanhui, we find obviously dislocated alluvial fans, with strong neotectonic movement at these sites. Since nearly 20ka, the vertical average slip rate is 1.55mm/a to 2.0mm/a. However,since nearly 6ka,it has reached as high as 2.3mm/a, which is twice that on other segments. 2 trenches were excavated around Nanyukou with 6 events discovered. The referenced ages of the events are before 7600a, 6700a - 7600a, 5321a - 5575a, 4400a - 5400a,420Oa-4400a and after 1600a B.P. with approximate recurrence interval 1400a. The latest event is likely to be the earthquake occurring at 512 A. D. ,so it is necessary to do further work to verify thi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ern piedmont fault of the wutai mountain Late Quaternary fault scarp PALEOEARTHQUAKE Slip rate
下载PDF
山西大同盆地恒山北缘断裂全新世古地震活动 被引量:15
2
作者 江娃利 谢新生 +2 位作者 王焕贞 冯西英 张康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9,共12页
野外调查表明 ,恒山北缘断裂断错了恒山北侧的洪积扇和恒山冲沟沟口的Ⅰ级阶地。地层测年资料表明 ,恒山北缘洪积扇中部、后缘以及恒山冲沟沟口Ⅰ级阶地的表层由距今约 5 2 0 0~ 6 80 0a的地层组成。位于恒山山前开挖的何庄及牛槽峪探... 野外调查表明 ,恒山北缘断裂断错了恒山北侧的洪积扇和恒山冲沟沟口的Ⅰ级阶地。地层测年资料表明 ,恒山北缘洪积扇中部、后缘以及恒山冲沟沟口Ⅰ级阶地的表层由距今约 5 2 0 0~ 6 80 0a的地层组成。位于恒山山前开挖的何庄及牛槽峪探槽揭示恒山北缘断裂在全新世早期以来曾发生过 3次古地震事件。这 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 2 2 6 0± 190aBP~ 4 370±15 0aBP、接近 5 6 2 8± 15 0aBP和 80 83± 2 5 0aBP~ 84 30± 72 0aBP。 3次古地震事件的间隔为 2 313a及2 6 2 8a ,平均 2 4 71a。古地震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为 1 0~ 3 0m。由于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已超过全新世时期的古地震间隔 ,今后该断裂具备发生强震的可能 ,需加强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大同盆地 全新世 古地震活动 断陷盆地 活动断裂 地震构造
下载PDF
山西忻定盆地断层崩积楔OSL年龄及其对古地震事件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俊香 任俊杰 +2 位作者 于慎谔 张世民 丁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2-1029,共8页
断层陡坎崩积楔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是古地震事件的重要证据。对于崩积楔的准确定年是解决古地震事件的关键。近几年得益于释光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已成功应用于130 ka以来黄土类型沉积物的定年。以山西忻定盆地五... 断层陡坎崩积楔是断层活动的直接产物,是古地震事件的重要证据。对于崩积楔的准确定年是解决古地震事件的关键。近几年得益于释光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已成功应用于130 ka以来黄土类型沉积物的定年。以山西忻定盆地五台山北麓南峪口探槽为例,对该探槽中的两期崩积楔(D1、D2)各个部位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对样品采用细颗粒石英(4~11μm)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进行光释光(OSL)测年,根据光释光年龄,得出如下认识:(1)D1、D2崩积楔演化过程与常规的正断层崩积楔演化模式有些差别;(2)D1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断层处向外延伸堆积而成,D2崩积楔古地形面由水平堆积形成,且较D1厚;(3)D1崩塌结束后经历较强的水流作用;(4)两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于(42.77±2.46)^(61.72±2.82)ka、(32.80±2.87)^(47.92±0.94)ka,时间间隔为10~15 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忻定盆地 五台山北麓 断层崩积楔 简单多片再生法 光释光定年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背斜的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伟 郝晋进 +5 位作者 张健 肖立新 鲜地 李志刚 陈丽花 李贵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4,共5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地表出露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是北天山山前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叠合的复杂构造单元。笔者从过托斯台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地表出露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是北天山山前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叠合的复杂构造单元。笔者从过托斯台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配合基于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变形的数值模拟,建立了与实际数据吻合的构造几何模型,将构造解释的多解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了托斯台构造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西段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逆冲推覆与叠加,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构造活动以向地表逆冲推覆为主,形成垂向叠加的双重构造;喜山晚期,则以隐伏逆冲为主,形成现今的托斯台断坡背斜,推覆位移量达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山前 逆冲推覆 断层相关褶皱 正演平衡地质剖面 托斯台背斜
下载PDF
五台山北麓断裂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活动与古地震 被引量:8
5
作者 丁锐 任俊杰 张世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53,共13页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断陷系的北部,是繁代断陷南界的控制断裂,其南峪口附近段落在晚第四纪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晚第四纪洪积扇上形成了高达20~30m的断层陡坎。近20ka以来,该断裂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不小于1.55~2.0mm/a,近6ka以来滑...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断陷系的北部,是繁代断陷南界的控制断裂,其南峪口附近段落在晚第四纪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晚第四纪洪积扇上形成了高达20~30m的断层陡坎。近20ka以来,该断裂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不小于1.55~2.0mm/a,近6ka以来滑动速率达2.3mm/a,高出其它段落平均滑动速率近1倍。在南峪口段的2个探槽共揭露出6次可能的古地震事件,其参考年代距今分别为7600a以前、6700~7600a、5321~5575a、4400~5400a、4200~4400a和1600a以来,平均复发间隔约为1400a。其中最新活动事件可能是公元512年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 断层崖 古地震 滑动速率
下载PDF
地脉动在系舟山北麓断裂次级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6
作者 闫小兵 梁瑞平 +1 位作者 王伟君 郝雪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1-430,共10页
系舟山北麓断裂为1038年定襄71/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在盆地内部可能存在一条或多条次级断裂,并有可能非常邻近忻州城区,使用地脉动方法对系舟山北麓断裂是否存在次级隐伏断裂进行探测。通过共振频率的横向变化以及基岩深度和频率的关系... 系舟山北麓断裂为1038年定襄71/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在盆地内部可能存在一条或多条次级断裂,并有可能非常邻近忻州城区,使用地脉动方法对系舟山北麓断裂是否存在次级隐伏断裂进行探测。通过共振频率的横向变化以及基岩深度和频率的关系获得了约17个比较显著的断点位置,指示出系舟山山前存在三条比较显著的次级断裂,以及它们的断点位置、相对错距和相应的走向分布,为忻州市区防震减灾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舟山北麓断裂 地脉动 地脉动水平向与垂直向谱比
下载PDF
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仕亮 谭锡斌 +4 位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石峰 孙鑫喆 高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2-735,共14页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台山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
下载PDF
甘肃古浪长岭山北麓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强 王爱国 +1 位作者 邵延秀 赵泽贤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9,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探槽开挖,并结合b值计算结果,对位于甘肃省中部古浪县的长岭山北麓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长岭山北麓断裂主要由四条断层组成,总体呈反"S"形展布;断层最新活动... 通过野外调查和探槽开挖,并结合b值计算结果,对位于甘肃省中部古浪县的长岭山北麓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长岭山北麓断裂主要由四条断层组成,总体呈反"S"形展布;断层最新活动在西段f1表现为倾向南的左旋正断性质,在西段f2和中段f3表现为向北倾的左旋正断性质,东段f4又转变为倾向南的左旋正断活动性质,断裂西端以秦家大山南北向隆起及第三系褶皱与古浪断裂隔断,东端以白墩子左旋拉张盆地与罐罐岭断裂左阶排列,阶距3.5km;断裂带全新世早中期以来有过地震活动,最后一次活动离逝时间较长,现代应力积累较快,为未来地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山北麓断裂 新活动特征 地震危险性 B值 古浪地震
下载PDF
五台山北麓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洪积作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张世民 龚正 +1 位作者 丁锐 李天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8-948,共11页
山前洪积作用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基准面变化等因素,区分各因素的贡献是河流地貌学的研究热点。山西地堑系五台山北麓地区,山前断裂活动强烈,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不小于1mm/a;另外,研究区为半干旱地区,第四纪黄土地层中黄土与... 山前洪积作用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基准面变化等因素,区分各因素的贡献是河流地貌学的研究热点。山西地堑系五台山北麓地区,山前断裂活动强烈,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不小于1mm/a;另外,研究区为半干旱地区,第四纪黄土地层中黄土与古土壤颜色反差大,反映该地区第四纪气候波动显著,为开展研究热点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探槽建立了五台山北麓晚第四纪洪积台地与全新世洪积扇的地层层序,并通过碳同位素测年对沉积地层进行精细断代,发现距今3.5万年以来山前洪积作用具有强弱交替的特征,较强的洪积作用发生在距今32ka至29ka之间、距今7.5ka至4.7ka之间和距今1ka以来,在山前形成了粗碎屑堆积,沉积速率高;其他时间段为弱洪积期,在山前形成了细粒堆积,沉积速率低,地层土壤化程度高。与中国北方高分辨率晚第四纪气候记录的对比表明,这3个较强的洪积期在时间上对应于气候从温暖期到寒冷期的快速转变阶段或温暖气候鼎盛期后的剧烈波动阶段,其共同特点是气候波动剧烈,波动幅度远大于其他时期。根据前人对五台山北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2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强洪积期,1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弱洪积期。尽管地震可能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加山区河床碎屑物源,有助于山前洪积作用,但根据目前有限的古地震研究资料尚看不出大地震对山前洪积作用的显著影响。初步认为,断层活动为山前洪积作用提供了空间与河床坡降,气候变化则是控制山前洪积作用强弱交替的主导因素。进入气候波动最剧烈的时期,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物理风化强烈,在暴雨作用下易发山洪,有利于山区的侵蚀作用和山前的洪积作用。该项研究深化了对半干旱地区山前洪积作用影响因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北麓断裂 洪积作用 洪积扇 晚第四纪 气候变化 构造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