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体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凌燕 赵洪波 +3 位作者 杨东海 梁辉 曹成明 刘晓宁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 探讨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牵引床仰卧位下治疗的41例患... 目的 探讨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牵引床仰卧位下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仰卧位组,将采取非牵引床侧卧位治疗的55例患者纳入侧卧位组。分析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手术复位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侧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仰卧位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方式、输血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干角、尖顶距、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相当,但非牵引床侧卧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放射暴露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侧卧位 仰卧位
下载PDF
基于“以筋为先”理论运用仰卧位动态旋牵法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2
作者 叶佳锋 姚斌彬 +5 位作者 刘杨 付春雨 周淳浩 侯伟锋 冯利 闫阔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0期1738-1741,共4页
本文介绍一种临床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改良整复手法,针对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核心病机“筋骨失衡”,运用“以筋为先”理论进行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病因根据筋骨损伤的先后可分为“骨先不正致筋不柔”与“筋先不柔致骨不正”两种情... 本文介绍一种临床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改良整复手法,针对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核心病机“筋骨失衡”,运用“以筋为先”理论进行论治。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病因根据筋骨损伤的先后可分为“骨先不正致筋不柔”与“筋先不柔致骨不正”两种情况,其中“筋不柔”是颈椎小关节紊乱症首先和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仰卧位动态旋牵法从颈部筋骨关系角度出发,注重筋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能够柔和有效地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状态。该手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对于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同时其易学易练的特点还能为推拿初学者全面掌握推拿整复类手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推拿 仰卧位动态旋牵法 以筋为先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治疗 被引量:17
3
作者 严金柱 叶华 +3 位作者 季晓林 谢晖 张志岷 张雯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2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48h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3~11个月无再发。...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2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48h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3~11个月无再发。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BARBECUE翻滚法 Semont手法
下载PDF
不同体位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的重测信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丛卉 周谋望 +1 位作者 杨延砚 王剑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利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研究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在不同测试体位下的重测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8名健康受试者,选择向心/向心收缩模式,在60°/s和180°/s速度下分别进行坐位(肩关节外展4... 目的:利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研究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在不同测试体位下的重测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8名健康受试者,选择向心/向心收缩模式,在60°/s和180°/s速度下分别进行坐位(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肩胛骨平面)与仰卧位(肩关节外展45°)肩关节旋转肌群的等速肌力评定,并于1周后由同一操作人员复测。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测量标准误(SEM)比较不同体位重复测试的相对信度及绝对信度。结果:峰力矩、总功、平均功率以及平均峰力矩在坐位与仰卧位测试中均显示了中度至高度的相对重测信度(ICC:0.83—0.98);相对峰力矩(ICC:0.71—0.94)及外旋与内旋肌群肌力比值(ICC:0.29—0.84)的相对重测信度为低度至高度。总体绝对信度良好(SEM:6.8%—27.0%),其中仰卧位的数值(SEM:6.8%—23.1%)较坐位的数值(SEM:7.2%—27.0%)更佳。结论:坐位(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肩胛骨平面)及仰卧位(肩关节外展45°)两种体位进行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均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其中仰卧位测试的信度较坐位更佳;在使用肩关节旋转肌群等速肌力评定结果评价受试者指标变化时,可能需要将测量标准误差考虑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度 肩关节 旋转肌群 等速肌力评定 坐位 仰卧位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兔急性肺损伤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戢新平 刘志 郭文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2-57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肺生理功能和肺病理的改变。方法:采用油酸型ALI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实验过程中血压、心率和动脉...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肺生理功能和肺病理的改变。方法:采用油酸型ALI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实验过程中血压、心率和动脉血氧分压、呼吸力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病理的改变。结果:在实验结束时Ⅳ组的心率(176.13±26.55)beats/min低于Ⅲ组(217.75±14.44)beats/min,P<0.05;Ⅲ、Ⅳ组的动脉血氧分压(157.75±51.19和166.08±37.07)mmHg、肺的顺应性(2.75±0.89和2.63±0.74)mL/cmH2O高于Ⅱ组动脉血氧分压(86.59±23.82)mmHg和肺的顺应性(1.63±0.52)mL/cmH2O,P<0.05;Ⅲ、Ⅳ组的肺内分流(20.94±5.23和18.06±5.28)%低于Ⅱ组(29.30±7.54)%,P<0.05;Ⅳ组的气道峰压(19.63±2.45)cmH2O高于Ⅲ组(16.00±2.27)cmH2O,P<0.05;Ⅱ、Ⅳ组TNF-α(3.12±0.83和2.59±0.7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36±0.34)μg/L,P<0.05,而Ⅲ组(1.84±0.46)μg/L和对照组差别无显著;3个实验组的动脉血氧分压与肺的顺应性呈明显正相关,与肺内分流呈明显负相关。Ⅱ组光镜下见背侧水肿比腹侧重,Ⅲ组腹侧水肿比背侧重,Ⅳ组腹背侧病变大体一致。结论:俯卧位和旋转体位能改善ALI肺的顺应性、减少肺内分流,改善氧合;但俯卧位比旋转体位安全并能减少TNF-α的产生。体位改变可使肺水肿的分布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俯卧位 仰卧位 旋转体位 油酸
下载PDF
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仪器辅助诊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哲 彭新 +2 位作者 刘金梅 王恩彤 单希征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766-769,共4页
目的总结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C-BPPV)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眩晕科被诊断为BPPV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MC-BPPV的... 目的总结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C-BPPV)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眩晕科被诊断为BPPV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MC-BPPV的临床特征、复位治疗策略与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在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定期随访,分析与评价其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在96例多半规管BPPV病例中,双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26例(27.1%);一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合并对侧水平半规管管石症者5例(5.2%);一侧后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65例(67.7%)。平均复位(3.60±2.07)次;复位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2%、11.5%、19.8%和31.4%。结论 MC-BPPV通过细致检查可得到明确诊断及有效地复位治疗,复位治疗后虽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仍可得到成功复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Dix—Hallpike试验 仰卧翻滚试验 耳石复位治疗 复发
下载PDF
卧位旋牵推拿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艳美 李一鸣 +1 位作者 卢群 齐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223-1224,共2页
目的探讨卧位旋牵推拿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放松类手法加卧位旋牵法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放松类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 目的探讨卧位旋牵推拿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放松类手法加卧位旋牵法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放松类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卧位旋牵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可解除肌肉紧张,松解黏连,纠正寰枢关节紊乱,恢复患者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紊乱 寰枢关节错缝 卧位旋牵法
下载PDF
俯卧位与仰卧位肺复张对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疗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卫民 黎银焕 廖桂生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9期1181-1182,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俯卧位与仰卧位联合肺复张对治疗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78例确诊为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取俯卧位肺复张,对照组38例采取仰... 目的对比分析俯卧位与仰卧位联合肺复张对治疗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78例确诊为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取俯卧位肺复张,对照组38例采取仰卧位肺复张。比较两组的基础指标、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相对于治疗前均显著提升,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复张后,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全心射血分数、每博指数均显著降低,而全身血管阻力显著增加(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体位结合肺复张均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参数和呼吸功能,且俯卧位肺复张的治愈效果更优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血症 肺复张 俯卧位 仰卧位 重症肺部感染 疗效
下载PDF
实验性急性肺损伤体位效应及其肺CT改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戢新平 杨悦 +1 位作者 刘志 赵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急性肺损伤(ALI)肺的氧合功能、呼吸力学、肺CT等的变化,探讨不同体位的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油酸型ALI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急性肺损伤(ALI)肺的氧合功能、呼吸力学、肺CT等的变化,探讨不同体位的效应和机制。方法:采用油酸型ALI兔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仰卧位油酸组(Ⅱ组)、俯卧位油酸组(Ⅲ组)、旋转体位油酸组(Ⅳ组),观察各组兔实验过程中动脉氧分压、呼吸力学和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分别进行肺CT扫描加以分析。结果:Ⅳ组的心率在实验结束时比Ⅲ组显著降低(P<0.05);Ⅲ、Ⅳ组的动脉氧分压、肺的顺应性比Ⅱ组增高(P<0.05);Ⅲ、Ⅳ组肺内分流比Ⅱ组明显降低(P<0.05);Ⅳ组的气道峰压比Ⅲ组为高(P<0.05);Ⅱ、Ⅲ、Ⅳ组的动脉氧分压与肺的顺应性成明显正相关,与肺内分流成明显负相关;ALI兔肺CT呈明显的重力依赖效应,体位的变化对肺CT的影响非常迅速,连续旋转后兔肺重力依赖作用减轻。结论:俯卧位和旋转体位均能改善兔油酸型ALI肺的氧合;旋转体位能减轻压迫性肺不张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俯卧位 旋转体位 螺旋CT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法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查达珍 郑建明 +2 位作者 郑志雄 李康增 钟林清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7X期838-839,共2页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及Semont手法对103例BPPV患者治疗。结果:103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h后评定,痊愈92例,改善10例,有效率为99.03%。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及Semont手法对103例BPPV患者治疗。结果:103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h后评定,痊愈92例,改善10例,有效率为99.03%。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经济,视为BPPV治疗的首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BARBECUE翻滚法 Semont手法
下载PDF
重力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体旋转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鲍虹达 施健 +7 位作者 刘树楠 闫鹏 舒诗斌 胡安宁 刘臻 朱泽章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站立位EOS全脊柱三维重建和平卧位CT平扫得到的不同的椎体旋转,探讨重力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7年5月前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 目的 :通过比较站立位EOS全脊柱三维重建和平卧位CT平扫得到的不同的椎体旋转,探讨重力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7年5月前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的Lenke 1A型及Lenke 5C型女性AIS患者2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分别进行EOS全脊柱成像、CT平扫及三维重建。通过ster EOS软件测量得到患者站立位顶椎旋转(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上下端椎的旋转以及每个椎体之间的相对旋转。通过CT平扫的图像得到平卧位的AVR以及每个椎体之间的相对旋转。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体位下各轴状面的旋转参数的差异。结果 :共有15例胸椎AIS(T-AIS)患者和10例腰椎AIS(L-AIS)患者纳入本次研究,T-AIS患者的站立位AVR为22.3°±6.4°,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18.7°±6.1°(P<0.05),两者之间差值平均为3.6°。L-AIS患者的AVR在站立位和平卧位时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28.4°±7.5°vs.22.6°±7.2°)(P<0.05),两组之间的差值平均为5.8°。T-AIS和L-AIS患者的端椎旋转同样在站立位上显著大于平卧位,且T-AIS的下端椎选择及L-AIS患者的上端椎旋转变化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在T-AIS和L-AIS患者中,所有椎体旋转参数在站立位和平卧位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重力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体旋转有一定影响,从站立位到平卧位时,所有椎体的旋转均减小而邻椎间的相对椎体旋转并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体旋转 EOS影像系统 站立位 平卧位
下载PDF
两种手术体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咸敏 李强 +3 位作者 俞飞勇 陶旋 李民昌 刘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 比较仰卧位及侧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体位不同分为仰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下PFNA治疗,47例)和侧卧组(采用侧卧位下PFNA治疗,43例)。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 目的 比较仰卧位及侧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体位不同分为仰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下PFNA治疗,47例)和侧卧组(采用侧卧位下PFNA治疗,43例)。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侧卧组均短(少)于仰卧组(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开始扶拐时间侧卧组均优于仰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体位的不同并不影响手术效果,但侧卧位可改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有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侧卧位 仰卧位 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仰卧和侧卧手术体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明 李强 段芳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8期1967-1971,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仰卧和侧卧手术体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 目的对比观察仰卧和侧卧手术体位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侧卧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仰卧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以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以门诊复查的方式获得随访,无失访者;观察组Harris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PNF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仰卧位 侧卧位 疗效
下载PDF
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明知 汤勤斌 蔡柔欢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7期885-886,共2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平卧位下行PFNA治疗,观察组在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平卧位下行PFNA治疗,观察组在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 <0.05)。结论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平卧位 侧卧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体位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谐峰 《上海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46-48,共3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和侧卧位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18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行侧卧位手术的101例患者作为A组,行仰卧位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短期临床疗效、手术一般指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 目的:比较仰卧位和侧卧位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18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行侧卧位手术的101例患者作为A组,行仰卧位手术的82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短期临床疗效、手术一般指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较A组低(P<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仰卧位手术可缩短手术体位摆放时间,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仰卧位手术 侧卧位手术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短期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无牵引床改良平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毅宁 杨秋贤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无牵引床平卧位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根据手术体位方式分为对照组:第一组...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无牵引床平卧位下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根据手术体位方式分为对照组:第一组牵引床组(50例)、第二组侧卧位组(50例)和治疗组:第三组无牵引床改良平卧位组(50例)。对三组的住院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切口平均长度、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髋关节内翻例数、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按照Harris评分评价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12个月,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髋关节内翻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牵引床改良平卧位条件下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满意,与侧卧位、使用牵引床条件下手术效果相似,手术时间甚至更优。随访8~12个月。三组的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基层医院由于技术及资金等原因,一般很少配置牵引床导致多使用侧卧位进行手术,术中复位后需助手固定透视,或使用旧式牵引床,消耗大量时间调试牵引床复位,多年的观察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无牵引床改良平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与前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也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牵引床 平卧位 侧卧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邢光前 陈智斌 卜行宽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治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对 4例患者进行治疗 ,两次治疗间隔 1d。 结果 :4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 目的 :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的诊治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对 4例患者进行治疗 ,两次治疗间隔 1d。 结果 :4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兼有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 ,联合采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该病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半规管 EPLEY手法 Barbece翻滚
原文传递
两种体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转子下骨折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刚 冯源 +2 位作者 李秉胜 刘亚 张永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6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9例行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28例行仰卧位...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6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9例行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28例行仰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仰卧位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侧卧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仰卧位组(P<0.05)。患者均获平均(15.91±1.74)个月随访,侧卧位组术后扶拐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仰卧位组(P<0.05),但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明显减少,而Harris评分、髋屈-伸ROM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时侧卧位组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髋屈-伸ROM显著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临床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仰卧位手术相比,侧卧位具有无需牵引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少、髋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转子下骨折手术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下骨折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侧卧位 仰卧位
原文传递
漂浮体位下不同复位顺序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昆 周游 +3 位作者 袁炜庆 惠桂生 雷云 廖俊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不同复位顺序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因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且术中采用漂浮体位的7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顺序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不同复位顺序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因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且术中采用漂浮体位的7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骨折复位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按照外踝-后踝-内踝顺序复位)和对照组34例(按照后踝-外踝-内踝顺序复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后踝复位次数、临床愈合时间、AOFAS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程顺利,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骨不连、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松脱等现象。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后踝复位次数等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和临床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漂浮体位下采用外踝-后踝-内踝的复位顺序对于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而言,其疗效确切,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后踝骨折复位次数,降低了手术难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 漂浮体位 复位顺序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术前MRI和术中O型臂导航对脊柱侧凸椎体旋转的测量
20
作者 姬勇 肖建如 +3 位作者 Todd A.Milbrandt Chun-feng Zhao A.Noelle Larson 贾连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7-841,共5页
[目的]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平扫和术中O型臂导航系统获得的俯卧位椎体旋转影像,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不同体位对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本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2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并接受... [目的]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平扫和术中O型臂导航系统获得的俯卧位椎体旋转影像,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不同体位对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本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2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并接受后路切开内固定矫正术的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全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型臂导航系统平扫及三维重建,上传临床图像显示系统Qreads5.10,采用G??en法分别测量同一患者同一椎体术前MRI和术中O型臂平扫的椎体旋转角,测量椎体的旋转包括主胸弯顶椎(AVR)、上端椎(UEVR)、下端椎(LEVR)、上端椎上位椎体(AVAUEVR)、下端椎下位椎体(AVBLEVR),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椎体不同体位下的旋转差异。[结果]患者在俯卧位(即常规后路手术体位)时主胸弯顶椎旋转度数(AVR)显著大于仰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为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俯卧位UEVR、AVAUEVR度数比仰卧位时均有所增加,平均差值分别为1.98°、0.83°,俯卧位LEVR、AVBLEVR度数较仰卧位时均有所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1.07°、1.86°,但UEVR、LEVR、AVAU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术前仰卧位MRI测量结果相比,术中俯卧位O型臂导航系统测量的AVR显著增大,而UEVR、AVAUEVR稍有增加,LEVR、AVBLEVR稍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臂导航 椎体旋转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仰卧位 俯卧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