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 analysis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China
1
作者 ZHAO Yaxuan CAO Bo +4 位作者 SHA Linwei CHENG Jinquan ZHAO Xuanru GUAN Weijin PAN Baoti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246-265,共20页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is the most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hrop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Earth's surface,with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is the most direc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hrop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Earth's surface,with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cover.The Shiyang River Basin,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Hexi Corridor in China,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to obtain the land use and cover dataset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1991,1995,2000,2005,2010,2015,and 2020 based on Landsat images.We validated the land use and cover data in 2015 from 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results(this study),the high-resolution dataset of annual global land cover from 2000 to 2015(AGLC-2000-2015),the global 30 m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with a fine classification system(GLC_FCS30),and the first Landsat-derived annual China Land Cover Dataset(CLCD)against ground-truth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n this study.Furthermore,we explored and compar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LUCC in the upper,middle,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30 years,and employed the random forest importance rank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UCC based on natural(evapotranspiration,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 surface soil moisture)and anthropogenic(nighttime light,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and population)facto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results for land use and cover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2015 outperformed the AGLC-2000-2015,GLC_FCS30,and CLCD datasets in both overall and partial validations.Moreover,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n this study exhibited a high level of agreement with the ground truth features.From 1991 to 2020,the area of bare land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with changes primari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The area of grassland initial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with changes occurring mainl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basin.In contrast,the area of cropland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with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The LUCC was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Climatic factors and popul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LUCC,and the importance values of evapotranspiration,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 population were 22.12%,32.41%,21.89%,and 19.65%,respectively.Moreover,policy intervention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Land use and cover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fluctuating chang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in the last 10 years.This suggests that governance efforts in the study area have had some effects,and the government can continue to move in this direction in the future.The findings can provide crucial insights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and other similar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 climate change random forest accuracy assessment three-dimensional sampling method Shiy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Impacts of Mau Forest Catchment on the Great Rift Valley Lakes in Kenya
2
作者 Mark Kipkurwa Boitt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6年第5期137-145,共9页
Remote sensing and GIS applications are being widely used for various projects relating to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ests are very important national assets for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and cul... Remote sensing and GIS applications are being widely used for various projects relating to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ests are very important national assets for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should be conserved in order to realize all these benefits. Kenya’s forests are rapidly declining due to pressure from increased popul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other land uses. Mau forest is one of the major forests in Kenya that is a catchment area for many Great Rift Valley lakes within the country and faces a lot of destruction. Continued destruction of the Mau forest will cause catastrophic environmental damage, resulting in massive food crises and compromising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of Kenyans, and the possible collaps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ing rate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volumes of water in the neighboring lakes between the years 1989 to 2010. Satellite images from Landsat-5 Thematic Mapper (TM) and Landsat-7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ETM+) wer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the Mau forest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neighboring water bodies that included lakes: Naivasha, Baringo, Nakuru, Elementaita and Bogoria.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from a period of 1989 to 2010 Mau forest has been decreasing due to deforestation and the water bodies have irregular dynamics in that, from 1989 to 2000, there was rise in the volume of water,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l Nino rains experienced in the country during the year 1997 and 1998. But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 volume decreased as the forest is also decreasing.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government creates awareness to sensitize the public on the importance of such forests as catchment areas in Keny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 Use forest Cover Water Reducti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三类典型生态破坏案件环境损害评估过程差异性分析
3
作者 李实 储兰 +5 位作者 刘峰 丁宁 吴钢 焦文涛 张晴 吕俊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69-7576,共8页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 国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同时,全国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司法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等在判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时,面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实物量化、价值量化等难以确定的专业性问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难以区分。研究按照损害程度对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非法采矿三类生态破坏案件进行分类讨论,统计分析了三类生态破坏案件的关键要素指标,阐明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类案件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线选取对象上,三类案件可能涉及植被、土壤、地下水等指标的一种或多种;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违法建设和占地、非法采矿三类案件在植被破坏和土壤破坏两方面破坏程度都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趋势,水平方向的损害范围易受周边环境影响,纵向从土壤表层向深层土壤破坏逐渐加深,恢复难度逐渐加大;在生态恢复工程选择上,除生态恢复外还需根据破坏程度额外考虑对地表建筑物或压占物清除或矿坑的回填及复垦;永久性损害或基本恢复不可实施时也可考虑其他替代性恢复方案,如认购“碳汇”等新手段。研究可为提高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森林纵火和盗伐林木 违法建设和非法占地 非法采矿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林业与自然资源调查数据差异性分析——以福建省连城县为例
4
作者 刘小华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以福建省连城县为例,利用空间分析法将林业森林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分析两套数据库总体地类认定差异性、当前林地管理区域内的地类认定差异情况。在2018—2021年的林业调查和国土资源调查的数据对比分... 以福建省连城县为例,利用空间分析法将林业森林资源调查和自然资源部门国土调查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分析两套数据库总体地类认定差异性、当前林地管理区域内的地类认定差异情况。在2018—2021年的林业调查和国土资源调查的数据对比分析基础上,分析两部门调查数据差异性产生原因,包括数据精度要求差异、数据分类归口差异和数据管理角度差异等。并在现有的调查政策和技术的条件下,提出解决调查数据差异问题的方法,为两部门调查数据的逐步统一、规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调查 国土调查 地类认定 数据差异 融合修正
下载PDF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建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 [目的]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与政策效果,为深刻理解土地利用效率与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指标的Super-Window-DEA模型测度土地利用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效果与传导途径。[结果](1)2009—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略有下降,上游(0.546 5)和下游(0.419 9)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游(0.279 5);(2)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显著抑制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且政策的负向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也分别促进和抑制土地利用效率;(3)耕地所占比例与财政支出是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中介变量,且耕地比例是部分中介。[结论]建议在肥力较差、劳动力投入匮乏的土地上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黄河流域各城市开展未利用土地的开荒复绿工作,后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流域之间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开展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流域内城市之间的生态补偿,并充分借助信贷资金,引入生态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升级,探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补偿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双重差分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章强 郭晓明 +2 位作者 周雷强 徐小涛 李建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61-65,共5页
以焦作市韩王矿沉陷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土壤中8项肥力指标,基于隶属度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区林地土壤硝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层位... 以焦作市韩王矿沉陷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土壤中8项肥力指标,基于隶属度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区林地土壤硝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层(0 cm~20 cm)硝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下层(20 cm~40 cm);土壤肥力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坡中处最高,坡底处最低;速效磷是影响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提升的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空间差异性 人工林地 采煤沉陷区
下载PDF
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与国土“三调”对接融合成果分析——以吴起县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杨保平 薛婷婷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132-137,共6页
目前,国家自然资源部门与林草部门正逐步构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对接融合,形成统一自然资源管理成果。由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应用的林业地类分类标准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应用的土地分... 目前,国家自然资源部门与林草部门正逐步构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对接融合,形成统一自然资源管理成果。由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应用的林业地类分类标准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应用的土地分类标准在林地调查上存在差异,使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中的林地和“三调”中的林地存在差异。以陕北吴起县国土“三调”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2020年数据)对接融合为例,对“融合成果”中两种不同调查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详细分析了两者各种地类数据不一致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分类标准对其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着力解决概念不一致,耕地、林地、草地数据交叉、同一图斑多重资源属性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制定统一地类分类标准、统一开展自然资源变量调查,开展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等建议,为进一步落实林地界线,细划林地图斑,完善图斑信息,确定植被类型,优化国家级公益林相关数据,构建科学的全省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并为陕西省生态空间建设、森林“碳汇”精准计测量、林地管理奠定坚实的本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一张图” 国土“三调” 对接融合 差异性
下载PDF
不同造林技术对油松幼林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杜小勇 《中国林副特产》 2023年第5期30-32,共3页
研究不同的造林技术对油松幼林生长造成的影响,在试验田中进行500株油松幼苗的种植,控制变量为整地方式、抚育方式和清理方式。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进行处理,以每个月为时间节点对树木的长势情况进行测量,并通过Pro2021a软件进行数据的... 研究不同的造林技术对油松幼林生长造成的影响,在试验田中进行500株油松幼苗的种植,控制变量为整地方式、抚育方式和清理方式。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进行处理,以每个月为时间节点对树木的长势情况进行测量,并通过Pro2021a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计算。研究表明:编号分别为3号、4号、7号的试验田的成活率最高,而穴垦方式进行开垦的试验田的油松幼林长势最好,三组树苗平均树高为2.01 m。油松幼林生长的造林技术可以选择块状抚育、常规清理加穴垦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造林 油松幼林 整地方式 抚育方式 清理方式 成活率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 被引量:32
9
作者 朱泰峰 张凤荣 +4 位作者 李灿 朱凤凯 曲衍波 李乐 刘建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0-249,F0003,共11页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模型,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无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占大多数,具有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并且这部分农村居民点多远离主干道;山区具有中、高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略多于平原、浅山区,而低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明显多于平原、浅山区;门头沟区规划整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包含有大量农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比例只占63.19%~71.54%,但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整个农村居民点都作为建设用地调绘;因而,一些不考虑植被覆盖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夸大了整理潜力,放大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果。该文为进一步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理 植被指数模型 农村居民点 分层抽样 门头沟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估算碳储量的差异——以海南岛森林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镱锂 张玮 丁明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70,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是碳蓄积研究的依据,然而各种碳蓄积研究所采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不尽相同。根据1993年海南林业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我们按照USGS土地利用/覆被、LCCS土地覆被和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三种分类系统所定义的类别...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是碳蓄积研究的依据,然而各种碳蓄积研究所采用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不尽相同。根据1993年海南林业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我们按照USGS土地利用/覆被、LCCS土地覆被和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三种分类系统所定义的类别进行分类并计算了各自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碳储量的进一步精确估算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发现,(1)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所对应的总碳储量以及平均碳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差别。林业调查资料的植被分类、FAO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USGS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以及我国学者常用的中国科学院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碳蓄积量(TgC)分别是28.98、28.71、21.04和21.04;碳密度(tC/ha)分别是31.24、30.95、22.68和22.68。(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和土地覆被分类系统之间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其碳储量相差7.67~7.94TgC,碳密度则相差8.27~8.56tC/ha;差距在26.47%~37.74%之间。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造成的碳蓄积差异的变化方向是不定的,取决于具体的分类系统和材积—生物量函数。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对于植被划分的不同,导致了材积—生物量回归方程和类别面积的差异是造成碳蓄积和碳密度估算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差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森林植被 海南岛
下载PDF
在相同生境不同发生年代的异地取样编制害虫生命表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志勇 刘贤谦 韩桂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0-144,共5页
本研究采用在相同生境不同发生年代的异地取样法,仅用一年时间,对一年一代的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ean L.)编制了7个单世代生命表,与用常规累积同种害虫生命表的方法相比缩短了时间,并与通过五年编制的5个单世代生命表比较,存活曲线相... 本研究采用在相同生境不同发生年代的异地取样法,仅用一年时间,对一年一代的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ean L.)编制了7个单世代生命表,与用常规累积同种害虫生命表的方法相比缩短了时间,并与通过五年编制的5个单世代生命表比较,存活曲线相同,关键因子一致,各致死因子死亡率的大小顺序也基本一致。说明这种累积生命表的方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天牛 生命表 生态环境 取样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乔灌林地土壤水分及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4 位作者 文安邦 贺秀斌 严冬春 龙翼 鲍玉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8-193,共6页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该区典型流域不同林龄主要乔灌林地土壤容重、水分特征和持水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容重表现出天然灌木林<乔木林<人工灌木林<果园,且容重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即20a...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该区典型流域不同林龄主要乔灌林地土壤容重、水分特征和持水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容重表现出天然灌木林<乔木林<人工灌木林<果园,且容重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即20a>25a>30a。下层土壤容重与表层变化规律相似。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和非活性孔度变化规律相反,与土壤活性孔度和土壤孔隙比变化基本一致。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顺序为果园>刺槐>柠条>狼牙刺,50-500cm土层则是刺槐林地最小,灌木林地在50-200cm土层的变动幅度较大,200-350cm土层柠条小于狼牙刺,350-500cm土层狼牙刺则小于柠条,主要受人工林种植密度和人为干扰措施影响。苹果园经过隔坡梯田整地措施,其林下0-5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该区提倡"灌木先行"的植被恢复措施是必要的。表层土壤总持水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持水量变化顺序为天然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人工灌木林地,有效持水量却表现出与总持水量相反的变化趋势,容重越低,土壤有效持水性越强。20-40cm土层及40-60cm土层的持水特性表现出与表层土壤相似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典型流域 不同林龄 乔灌林地 土壤水分 持水性能
下载PDF
贵阳市二环林带不同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苇洁 余天祥 +2 位作者 陈志华 石登红 陈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35-538,共4页
对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不同林地树冠层与土壤层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林带内一些主要树种树冠和林地土壤层在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尽管受样地坡度和母质等因素的影响,但植物群落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及渗... 对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不同林地树冠层与土壤层进行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林带内一些主要树种树冠和林地土壤层在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尽管受样地坡度和母质等因素的影响,但植物群落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及渗透性,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贮水量和排水量,整个林带在贵阳市周边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环林带 不同林地 水源涵养 研究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恢复与收入增长 被引量:12
14
作者 秦聪 贾俊雪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138,共13页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对农户纯收入产生明显影响。仅对现有的退耕还林工程设计进行完善不会提高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但是通过在工程设计中减少资金和劳动力的配套要求、由上级政府统筹工程的执行以及加大工程的投资额会进一步增加人均林地面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工程参与村庄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林地面积 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莉 林莎 +3 位作者 李远航 陈梦飞 贺康宁 童国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5,共11页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79%)、荒草地(21.29%)、祁连圆柏林(19.02%)、华北落叶松林(16.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地类型 土壤水分 林下植被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余林 李万和 +3 位作者 徐海宁 肖复明 曾伟 刘广路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不同类型林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总有机碳 江西安福林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林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波 陈丽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6,共8页
通过野外实测数据,研究土壤水分特征,用通径分析明确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在黄土高原研究区,分别在油松林、刺槐林和苹果林样地设立土壤水分动态观测点,用Water Scout SM 100 Sensor-6ft水分探头在2018年4—10月... 通过野外实测数据,研究土壤水分特征,用通径分析明确不同影响因子对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在黄土高原研究区,分别在油松林、刺槐林和苹果林样地设立土壤水分动态观测点,用Water Scout SM 100 Sensor-6ft水分探头在2018年4—10月植被生长季观测不同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同年8月,在不同林地分层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观测林地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苹果林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刺槐林和油松林;2)研究区不同林地土壤水季节变化趋于一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长季土壤总贮水量苹果(1 460.38 mm)>油松(988.02 mm)>刺槐(844.66 mm);3)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通径分析得出:影响最显著的因子为0.050~0.002 mm土壤颗粒含量,其决策系数为9.825;密度对其有较大的间接作用;有机质和2.000~0.050 mm土壤颗粒含量对土壤含水量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决策系数分别为-2.669和-5.645。通径分析适用于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林地树种选择及生态环境管理提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 通径分析 不同林地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家春 贺红早 +2 位作者 张玉武 刘盈盈 黄丽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9-53,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cm,B:15~35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mm)含量...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cm,B:15~35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mm)含量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近,均较大,常绿阔叶林较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近,均较小;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pH值逐渐增加,但均处于较强酸性水平,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针叶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总体上分别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林地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甘肃天水市退耕还林区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应之 沈小亚 +2 位作者 张惠茹 杨怀印 陈凌云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89,共9页
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甘肃省天水市退耕还林17年的纯种生态林(CH)、纯种经济林(PG)、混交经济林(HJHT)3种典型林地及耕地(GD)的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139种,隶属于9纲20目39... 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甘肃省天水市退耕还林17年的纯种生态林(CH)、纯种经济林(PG)、混交经济林(HJHT)3种典型林地及耕地(GD)的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共鉴定到土壤纤毛虫139种,隶属于9纲20目39科55属.退耕还林后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显著提高,物种数和平均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H(93种,122.72 ind·g^(-1))>HJHT(85种,120.05 ind·g^(-1))>PG(80种,84.75 ind·g^(-1))>GD(52种,38.65 ind·g^(-1)),C/P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GD(0.84)>PG(0.35)>CH(0.31)>HJHT(0.27),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退耕还林样地大于耕地.纤毛虫优势类群由耕地的肾形目(Colpodida)演替为退耕后的散毛目(Sporadotrichida).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BIOENV)显示,含水量、有机质和总氮是影响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退耕还林后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显著提高,且不同的林地中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种植刺槐的生态林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最高,种植花椒核桃的混交经济林次之,种植苹果的纯种经济林相对较弱,但林地土壤纤毛虫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不同林地 土壤纤毛虫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林改后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流转行为选择——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冉陆荣 吕杰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9,共6页
利用林权改革后辽宁省11个县(市)409户林农的抽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流转行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建立农户流入模型与流出模型,定量分析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林地流转... 利用林权改革后辽宁省11个县(市)409户林农的抽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流转行为,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建立农户流入模型与流出模型,定量分析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林地流转难易程度对所有类型农户林地流入、流出行为均有显著影响;是否有林业收入、林地地块数、林种、林地流转期限对专业农户流入行为有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林地交通条件对专业农户流出行为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对兼业户Ⅰ林地流入、流出行为有显著影响;是否拥有林业技术、林业收入、初始林地面积对兼业户Ⅰ流入行为有显著影响;林地流转期限对兼业户Ⅰ流出行为有显著影响;初始林地面积和是否知道林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兼业户Ⅱ林地流入、流出行为有显著影响;林业资金获取难易程度对兼业户Ⅱ流入行为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非农林收入对兼业户Ⅱ流出行为有显著影响,并分别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权改革 不同类型农户 林地流转行为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