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礼节情与以道化情——先秦儒道“情”论之比较
1
作者 常丽娜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使人得性情之正;儒家因人情而制礼,以礼乐来缘饰和节制人的情感,使之达于质文相济的中和之境。道家认为心性修养应以恬淡寡欲为上德,主张以道化情,超脱情执,复返自然,故表现出“无情”或“寡情”的倾向。儒道两家之情论殊途同归,都崇尚真诚,反对虚伪;主张情理融合,达到中和境界;提倡人格修养以能超越一己之私情、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为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情”论 以礼节情 以道化情
下载PDF
老子不老:作为儒法和解之基的新道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道法自然”的“生命自组织性”为其共同的终极依据、终极根基。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中国思想儒法取舍之间非此即彼的两难,同时正如近现代异军突起的“以道释儒”“以道释法”复老思潮所表明的那样,也为当代呼之欲出的“新道家”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法之争 道法自然 近现代复老思潮 新道家
下载PDF
论刘因和陶诗与陶诗《饮酒二十首》思想之异同
3
作者 杨英楠 辛昕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3-39,共7页
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其高洁的人格和豁达的思想受到后人仰慕。元人刘因通过书写《和饮酒二十首》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追慕,也通过和陶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通过二人“饮酒诗”的比较,揭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看到元... 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的诗人,其高洁的人格和豁达的思想受到后人仰慕。元人刘因通过书写《和饮酒二十首》既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追慕,也通过和陶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容。通过二人“饮酒诗”的比较,揭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看到元代初期北方诗坛“慕陶之风”的产生以及刘因成为“不召之臣”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刘因 饮酒诗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下载PDF
陶渊明的“新自然观”刍论 被引量:5
4
作者 景蜀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共9页
陶渊明表面上崇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 陶渊明表面上崇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将价值理想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生活方式,藉以安顿生命,成就人格。其思想理路与道德实践,与宋明新儒家同出一辙,故陈寅格以“孤明先发”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儒学 玄学 道教 自然观 道德 价值思想
下载PDF
论先秦儒道“和谐”思想之异同 被引量:2
5
作者 卢运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8,共6页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和谐思想 异同
下载PDF
论道家、儒家的人生境界之“道”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哲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5,共5页
“道”的人生境界,其本质特征在于心灵状态的自由无羁,这在老庄是物我两忘、逍遥自适,在儒家是平和愉悦、从容中道。即道家以摆脱外在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为超越,儒家以完美自身德性、体认无所不在的天理为超越。两者的价值观念不同... “道”的人生境界,其本质特征在于心灵状态的自由无羁,这在老庄是物我两忘、逍遥自适,在儒家是平和愉悦、从容中道。即道家以摆脱外在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为超越,儒家以完美自身德性、体认无所不在的天理为超越。两者的价值观念不同,但超越的目的都在于认识人的本体的存在、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精神。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人生境界
下载PDF
《西游记》中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瑞林 欧阳任云 《云梦学刊》 2006年第4期98-101,共4页
明代中后期正处于思想新旧杂陈之时,《西游记》恰逢产生于此时。面对个性张扬、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作者吴承恩对人性有其独特的体悟与思考。为了拯救浇薄的世风,使人心复归于正,他以宗教为救世良方,要合儒、释、道三家之力,让世人收心... 明代中后期正处于思想新旧杂陈之时,《西游记》恰逢产生于此时。面对个性张扬、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作者吴承恩对人性有其独特的体悟与思考。为了拯救浇薄的世风,使人心复归于正,他以宗教为救世良方,要合儒、释、道三家之力,让世人收心养性,“合和四相复修身”,达于完美的人性修养境界。他所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佛性、道性与儒性的相统一又高于这三性的无私无欲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人性 三教合一 佛性 道性 儒学
下载PDF
论宋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灿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7,160,共7页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心学 道教 内丹学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宫为菊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81-83,共3页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关键词 陶渊明 儒释道 三重性
下载PDF
从《儒教与道教》看马克斯·韦伯对道家的误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中权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2-66,共5页
《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斯·韦伯研究世界宗教和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斯·韦伯以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方法解读中国圆融合一的道家哲学,始终把人与神的对立赋予道家,把道家视为宗教的神秘主义者,并把道家视为儒家的异端... 《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斯·韦伯研究世界宗教和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马克斯·韦伯以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方法解读中国圆融合一的道家哲学,始终把人与神的对立赋予道家,把道家视为宗教的神秘主义者,并把道家视为儒家的异端,从而曲解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也影响了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道家 道教 儒家 神秘主义 道法自然
下载PDF
试论贵州邪教与佛道儒巫宗教文化现象的相似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尊华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第2期90-94,共5页
贵州佛道儒巫虽有其自身的特性,但相互间并非完全对立和排斥,其包容性形成了佛道儒巫混杂的宗教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与邪教在信仰目标、教主崇拜、修炼方式、有经典和教义作为组织的依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使贵州佛道儒巫混杂... 贵州佛道儒巫虽有其自身的特性,但相互间并非完全对立和排斥,其包容性形成了佛道儒巫混杂的宗教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与邪教在信仰目标、教主崇拜、修炼方式、有经典和教义作为组织的依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使贵州佛道儒巫混杂的宗教文化有可能为邪教的产生和存在提供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道儒巫 宗教文化 邪教 相似性
下载PDF
论儒道融通——《论语》和《道德经》比较
12
作者 陆卫明 宋希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86,共6页
儒道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与发展深刻的内在动因;学术界对于儒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者对立、互补关系,却往往忽视了两者内在的相类、相通关系;通过对《论语》和《道德经》的比较,认为儒道存在颇多暗合与融通之处,从而使... 儒道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与发展深刻的内在动因;学术界对于儒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者对立、互补关系,却往往忽视了两者内在的相类、相通关系;通过对《论语》和《道德经》的比较,认为儒道存在颇多暗合与融通之处,从而使儒道传统能够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思想渊源、政治主张和本体论基础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传统 儒道融通 论语 道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儒道哲学中“道”之差异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明海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6-69,共4页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差异性
下载PDF
“道”的文化阐释
14
作者 黄卫星 张玉能 《美育学刊》 2017年第2期11-20,共10页
"道"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路",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道路""道德""道理""道义""道家""道学""道统""人道""... "道"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路",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道路""道德""道理""道义""道家""道学""道统""人道""道白""正道""道教"等词汇。从哲学上来看,"道"的本义引申为"途径""方法",再引申为"思想体系""规律""原则""学说""道理"等;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是与儒家相辅相成的主要思想流派,道家的"道"及其体系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且在世界上也影响深广,特别是对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伦理学上来看,"道德""人道""道义"等概念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导向;中国伦理学史上的宋明理学的"道学"和"道统"曾经对封建社会的稳态发展起着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僵化作用。从美学上来看,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在"道法自然"的原则下,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审美自由境界的美学思想,从先秦时代开始,特别是魏晋时代以后一直影响到中国文学艺术实践,不断兴起超越政治和道德的功利目的的文艺思潮,与儒家美学思想的政治道德功利目的相抗衡,促进着中国古代文艺的审美自由境界的拓展,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和书法艺术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道教是中国古代本土产生的宗教形态,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民间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道德 道理 道家 道教 道学
下载PDF
论道家学说与先秦士人心态之关系
15
作者 李春青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10,共5页
道家学说与儒学都是先秦士人心态的话语显现。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先秦士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由恐惧、忧虑、危机感等情绪构成的“基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这种基本焦虑的派生物,因而它们也是这种心理症侯... 道家学说与儒学都是先秦士人心态的话语显现。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先秦士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由恐惧、忧虑、危机感等情绪构成的“基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这种基本焦虑的派生物,因而它们也是这种心理症侯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先秦士人心态 政治系统 社会理想 思维方式
下载PDF
陶渊明“达道”之历史解读及辨议
16
作者 刘中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2-25,60,共15页
对陶渊明所达之"道"的具体内涵问题的学术争论已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诸家各有洞见。苏轼、罗大经、陈寅恪等从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视角解读陶渊明的"道";黄彻、真德秀则深入儒家元典来论证陶渊... 对陶渊明所达之"道"的具体内涵问题的学术争论已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诸家各有洞见。苏轼、罗大经、陈寅恪等从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视角解读陶渊明的"道";黄彻、真德秀则深入儒家元典来论证陶渊明的"道"为尧舜之道、儒家经术之道;葛立方的"第一达磨"之论虽惊世骇俗,然应者寥寥;谢薖、潘德舆、梁启超、朱光潜等人阐释陶公之"道"为儒、道、释之杂糅的观点。文章认为:明末高僧紫柏大师与清人钟秀都强调从"心性"入手、消除哲学与宗教各派别的畛域来解读陶渊明的"道"的方法尤为可取。以哲学史的视野审视,陶渊明是更伟大的玄学家,他的贡献是用生命践行了郭象"儒道会通"的独化论玄学,亦即用生命论证了郭象"儒道会通"理论的可操作性。在陶渊明身上,儒、道会通了,天、人合一了。陶渊明的时代及人脉,也决定了他难以回避佛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老庄之道 新自然说 尧舜之道 第一达摩 儒释道杂糅 心性 玄学家 儒道会通 辨析 评议
下载PDF
经学与玄学之间——论汉魏之际的儒道合流
17
作者 张永路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6-30,共5页
汉魏之际,学风大变,从章句训诂的经学一变而为谈玄析理的玄学。这思想变迁之间存在着一条内在理路,也就是汉末经学自身理论困乏,由此带来儒学对理论性资源的渴求,进而促成了对道家思想的引进。这肇始于对烦琐经学的不满,经由对道家思想... 汉魏之际,学风大变,从章句训诂的经学一变而为谈玄析理的玄学。这思想变迁之间存在着一条内在理路,也就是汉末经学自身理论困乏,由此带来儒学对理论性资源的渴求,进而促成了对道家思想的引进。这肇始于对烦琐经学的不满,经由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及对经学诠释的改造,儒道思想的合流之势逐渐扩展,最终造就了魏晋玄学的新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理路 经学 玄学 性与天道 援道入儒
下载PDF
家国同构与贾府家族文化
18
作者 张雷远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6期44-47,共4页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并举 贾府家族文化 家国同构
下载PDF
心存事外,与时俯仰——山涛玄儒兼治研究
19
作者 秦跃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8,共4页
山涛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行为态度其实不尽符合“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玄学主题,他和王戎都是投靠司马氏仕途显赫的世俗人物,代表了竹林分化的方向。他的思想出入儒道之间,积极入世行不违俗;又能奉道家平和守中政治哲学,深沉世故不失清... 山涛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行为态度其实不尽符合“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竹林玄学主题,他和王戎都是投靠司马氏仕途显赫的世俗人物,代表了竹林分化的方向。他的思想出入儒道之间,积极入世行不违俗;又能奉道家平和守中政治哲学,深沉世故不失清正朴素,其玄儒并蓄的思想代表了当时部分士大夫的共同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涛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 玄儒兼治
下载PDF
世德堂本《西游记》儒释道心学观异同辨析
20
作者 杨国学 《运城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6,13,共7页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 《西游记》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对儒、释、道三家的"心学观"作了形象描绘:即追求儒家"内圣"境界的"正心诚意"论,印证成佛之路的"明心见性"说,阐释道教登仙路径的"修心炼性"说。三者相互补充,阐扬了"三教合一"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儒释道 心学 异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