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pendent mechanism of Chinese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the brain: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1
作者 方环海 张荣萍 +3 位作者 方环非 高明阳 郑敏 孙潇羽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82-286,共5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waves of verbs and prepositions in the brain. Methods We recorded ERPs in the brain while participants judged the legality of the collocation for verbs and "...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waves of verbs and prepositions in the brain. Methods We recorded ERPs in the brain while participants judged the legality of the collocation for verbs and "preposition". Results Both verbs and prepositions elicited a negativity at the frontal site in 230-330 ms and 350-500 ms window. No difference was seen in 230-330 ms and 350-500 ms window; In difference waves, a negativity was elicited in the left and fight hemisphere at about 270-400 ms and 470-600 ms window for both open and closed-class words. Conclusion These may demonstrate that prepositions in modem Chinese are probably not a separate class from verbs and that N280 may be not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only prepositions (or closed-class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repositionS verb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difference waves
下载PDF
Preposition+Abstract Noun结构试析
2
作者 冉隆森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作者主要对英语中"介词+抽象名词"这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介词+抽象名词"在句子中修饰动词时的功能=副词的功能;这种结构在翻译时与副词相似。作者还将这种结构与介词短语所构成的习语性副词短语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介词+抽象名词” 英语 句法结构 短语结构 翻译 习语性副词短语
下载PDF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observation of preposition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hinese prepositions?
3
作者 Rongping Zhang Huanhai Fang Qifeng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022-1025,共4页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losed-class words, such as prepositions and conjunctions, induce a 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N280), indicating that N280 should be a specific component of the word category. OBJ...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losed-class words, such as prepositions and conjunctions, induce a 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N280), indicating that N280 should be a specific component of the word category. OBJECTIVE: To observe if Chinese prepositions and verbs exhibit different linguistic function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processed by different neural systems, and to verify that N280 is a specific component.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The observed neurolinguistics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between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06. PARTICIPANTS: Sixtee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rising 8 females and 8 males, with no mental or neuropathological history, were selected. METHODS: A total of 15 verbs and prepositions were used as linguistic stimuli, and each verb and preposition was combined to produce four correct phrase collocations and four incorrect ones. MAIN OUTCOME MEASURE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in the subjects while they read correct or incorrect phases flashed upon a video screen. RESULTS: Both verbs and prepositions elicited negativity at the frontal site in a 230-330 ms window, as well as at the fronto-temporal and central sites in a 350-500 ms window. Neither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ak [F(1, 15) = 0.144, P = 0.710] and latency [F(1, 15) = 0.144, P= 0.710]. Both verbs and prepositions elicited negativity at the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 in a 270-400 ms window. CONCLUS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prepositions and verbs in the neural system process and N280 was not the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rd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repositionS SEMANTICS SYNTAX verbS
下载PDF
跨层结构“动+介”的词汇化及介词的赋元功能
4
作者 吴立红 张欣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动+介+宾”结构是一个具有规律性且呈现出凝固化倾向的结构,从历时角度来看,“动+介+宾”结构并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而是从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介词短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遍,本结构才显得尤为特殊。从共时角度对“... “动+介+宾”结构是一个具有规律性且呈现出凝固化倾向的结构,从历时角度来看,“动+介+宾”结构并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而是从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介词短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遍,本结构才显得尤为特殊。从共时角度对“动+介+宾”结构进行特征分析,介词充当了赋元和信息补充的作用,“动+介+宾”结构经过了一个跨层再分析的过程,将其定义为动宾结构更为合理,结构中的介词发生了去范畴化的现象,逐渐实现了与动词成分的跨界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介+宾”结构 词汇化 赋元功能 介词并入现象
下载PDF
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分配义词素与汉英对举供用句的共性机制研究
5
作者 马志刚 洪霞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以往研究采用传统题元理论来定义“一张床睡三个人/三个人睡一张床”这类结构中数量名短语的语义角色,不能反映该类句式中的句法语义关系。其中的数量名短语并非是由动词“睡”进行选择并指派题元的论元,而是由具有分配义内涵的数量算... 以往研究采用传统题元理论来定义“一张床睡三个人/三个人睡一张床”这类结构中数量名短语的语义角色,不能反映该类句式中的句法语义关系。其中的数量名短语并非是由动词“睡”进行选择并指派题元的论元,而是由具有分配义内涵的数量算子“每”执行语义和语类选择的次范畴化成分。因此,数量对举供用句才应该是更为恰当的称谓,必须成对出现的两个名词短语都是纯粹表数量的无定词组,从而可以满足功能中心语“每”的语类选择和语义要求。依据最简方案的语法架构,狭义句法(NS)完成句法体的移交后,概念意愿系统(CI)依据中心语“每”的分配义内涵和数量名短语间的成分统制关系为“供”句和“用”句指派语义表征,而感觉运动系统(SM)则依据功能性词素和方式类附加语二者在拼读方面都具备的可选性组配生成四类不同但却有机关联的变体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用句 非动词句 隐性语素“每” 嫁接和合并
下载PDF
中国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类型
6
作者 黄成龙 久西杰 小平(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1期1-24,共24页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历史。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人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彼此沟通与交流。在不同人群交往过程中,甲语言与乙语言接触,相互影响,甲语言借用乙语言的词汇或者结构不可避免...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历史。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人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彼此沟通与交流。在不同人群交往过程中,甲语言与乙语言接触,相互影响,甲语言借用乙语言的词汇或者结构不可避免,因此,语言中的借词是研究人类交往历史的活化石。尽管借词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与变化,然而,人类关注借词问题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惠特尼开创借词的研究以来,学者们对人类语言或者具体语言借词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词汇借用是人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动词借用比名词借用要难,在借用动词过程中不同语言借用方式有所差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密切接触,几乎每种少数民族语言都或多或少借用汉语动词。重点讨论和分析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手段和类型。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主要采用直接借用、添加动词化词缀、添加轻动词、结构调适四种类型。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手段受语言的谱系关系、形态特点、句法结构以及区域性的影响。文章对语言接触研究和区域类型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学 少数民族语言 动词借用 结构调适
下载PDF
中文连动句语义关系识别研究
7
作者 孙超 曲维光 +3 位作者 魏庭新 顾彦慧 李斌 周俊生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1,共10页
连动句是形如“NP+VP1+VP2”的句子,句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结构)且动词的施事为同一对象。相同结构的连动句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该文基于前人对连动句中VP1和VP2之间的语义关系分类,标注了连动句语义关系数据集... 连动句是形如“NP+VP1+VP2”的句子,句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结构)且动词的施事为同一对象。相同结构的连动句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该文基于前人对连动句中VP1和VP2之间的语义关系分类,标注了连动句语义关系数据集,基于神经网络完成了对连动句语义关系的识别。该方法将连动句语义识别任务进行分解,基于BERT进行编码,利用BiLSTM-CRF先识别出连动句中连动词(VP)及其主语(NP),再基于融合连动词信息的编码,利用BiLSTM-Attention对连动词进行关系判别,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结构 神经网络 连动句语义关系识别
下载PDF
言者介词“凭”的语义建构和情态选择
8
作者 钱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3,共11页
介词“凭”是介引对某一先行言行进行评价理据的言者介词,其语法意义是“择据评行”。“凭”的语义建构过程可构拟为“择据赋值—按律得常—较行验值”三步,句法组配规律为介词选择“高值条件”和“低值条件”两类宾语,分别对应“合常... 介词“凭”是介引对某一先行言行进行评价理据的言者介词,其语法意义是“择据评行”。“凭”的语义建构过程可构拟为“择据赋值—按律得常—较行验值”三步,句法组配规律为介词选择“高值条件”和“低值条件”两类宾语,分别对应“合常”和“反常”后续小句。情态选择限制是要求介词句主语言行体现“意志自由、过程自信、结果自立”的“自主性”。从方法论角度说,“凭”的语义建构和情态选择显示了介词语义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者介词 介词“凭” 语义建构 情态选择 语义语法
下载PDF
动结式重动句的建构及其认知机制
9
作者 张翠英 李福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动结式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可表征为SVOVR(O’),本文从事件融合理论入手对动结式重动句的建构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该句式对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限制较少,动结式以强动结式为主,这些限制条件对动结式重动句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该... 动结式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可表征为SVOVR(O’),本文从事件融合理论入手对动结式重动句的建构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该句式对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限制较少,动结式以强动结式为主,这些限制条件对动结式重动句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该句式事件融合程度低,事件语义关系较弱,表现为“典型因果关系—非典型因果关系—主观因果关系—主观结果”的连续统,也可概括为“客观—主观”连续统。动结式重动句的认知机制是事件融合,其操作过程主要体现在V的复现,O’的存在,VO和VR的共现,非预期义四个方面。同时,“动作对象”和“受影响角色”相分离是动结式重动句的本质特征;“V的复现”可增补为事件融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结式重动句 事件融合 建构 认知机制
下载PDF
汉语动词资源馆(Chinese Verb Library)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梦翔 王厚峰 +1 位作者 刘杨 饶琪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4,共10页
该研究以动词的语义聚合层次为核心,构建了含有四个语义层级的动词分类系统,依托生成词库理论、语义格框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从事件结构、语义格框架、物性角色、句法格式四个角度来对动词的自身属性以及组合性等特征进行描述,从而构造... 该研究以动词的语义聚合层次为核心,构建了含有四个语义层级的动词分类系统,依托生成词库理论、语义格框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从事件结构、语义格框架、物性角色、句法格式四个角度来对动词的自身属性以及组合性等特征进行描述,从而构造出能够解释并深入描述动动之间、动名之间甚至是超常搭配用法的汉语动词资源馆Chinese Verb Library(CVL)。实验表明,该研究可以为句法分析、语义角色标注、尤其是揭示隐含的谓间关系提供新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动词资源馆 生成词库论 事件结构
下载PDF
论“为”字被动式的起源
11
作者 孙会强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语法化 介词 被动
下载PDF
上古汉语OV语序结构助词“是”“之”差异及原因
12
作者 李武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9,共11页
借助“是”“之”前置的OV语序是上古汉语OV语序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是”“之”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索,有助于全面认识OV语序。从历时角度看,其差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二者差异全面呈现,两汉时期随着OV语序的消失二者差异... 借助“是”“之”前置的OV语序是上古汉语OV语序的重要类型之一,对“是”“之”的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索,有助于全面认识OV语序。从历时角度看,其差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二者差异全面呈现,两汉时期随着OV语序的消失二者差异也随之消失。从数量上看,受语体的影响,不同时期使用数量不同。在使用上,因二者出现的时间不同、来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是与“将”搭配、前置宾语、语气强弱等,其中语气强弱还包括否定词句法位置、否定对称、与疑问词的搭配、句末是否有语气词、主语为人称代词“我”或“吾”等五个小的方面的差异。从差异产生的原因看,依次为时间表达、连接性强弱、语气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语言类型学 OV语序 前置语序 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下载PDF
“责怪”类情感动词叙实性的句法语义机制
13
作者 李文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2,共9页
“责怪”类情感动词是一类以自身语义蕴涵某种内在事实的叙实动词。[负向价值]和[消极体验]为“责怪”类情感动词的叙实性提供了概念结构基础,叙实性要求其所带宾语小句所述为现实性事态,具体表现在小句的时制、体貌、名词化,以及小句... “责怪”类情感动词是一类以自身语义蕴涵某种内在事实的叙实动词。[负向价值]和[消极体验]为“责怪”类情感动词的叙实性提供了概念结构基础,叙实性要求其所带宾语小句所述为现实性事态,具体表现在小句的时制、体貌、名词化,以及小句对内层语气词的接受等方面,主句中的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对小句的现实性没有影响。“责怪”类情感动词主观性较强,叙实性的主观倾向显著,在非现实性句法环境中,其叙实性会发生漂移,由叙实性变为非叙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怪”类情感动词 叙实性 语义结构 现实性 漂移
下载PDF
汉语“动趋结构”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
14
作者 王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4,共6页
动趋结构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使用频率较高。在韩国语语法体系中,没有与动趋结构相对应的成分,这给韩国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动趋结构带来了不便。将汉语动趋结构与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可以对应为词、短语和小... 动趋结构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使用频率较高。在韩国语语法体系中,没有与动趋结构相对应的成分,这给韩国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动趋结构带来了不便。将汉语动趋结构与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可以对应为词、短语和小句三种形式。另外,受到动词的影响,动趋结构的对应形式主要表现为动词、动词短语和动词小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趋结构 对应形式 汉语学习
下载PDF
从词汇化到词法模式——介宾式描摹性副词“逐X”的衍生与发展
15
作者 李爽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92-101,112,共11页
介宾式描摹性副词“逐X”是由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介词“逐”形成于唐代,起初为依据义介词。唐五代后,介词“逐”衍生出挨序义。宋元时期,介宾短语“逐X”搭配规模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总括量化义。明清时期,一些高频使用或语义发生特... 介宾式描摹性副词“逐X”是由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介词“逐”形成于唐代,起初为依据义介词。唐五代后,介词“逐”衍生出挨序义。宋元时期,介宾短语“逐X”搭配规模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总括量化义。明清时期,一些高频使用或语义发生特异性转变的“逐X”成为描摹性副词。现代汉语中,“逐X”的历时词汇化过程已经固化为共时的词法模式:“逐+量词”。这一词法模式具有能产性,规则性强、透明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X” 介宾式描摹性副词 词汇化 动因机制 词法模式
下载PDF
“予取予求”结构及相关问题讨论
16
作者 李武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 《左传》是一部富有语言特色的先秦传世典籍。关于《左传·僖公七年》中“予取予求”的理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一种是“我取我所需求的”,即主谓结构。通过对“予取予求”所在的语境、“予”在宾语前置结构中的使用、上古汉语中“予”作定语的情况、相类似的“代词+VP+代词+VP”的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后认为:“予取予求”应理解为“从我取,从我求”,即宾语前置结构。对此结构的正确理解,不仅有助于丰富汉语的词汇,还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予取予求 宾语前置 主谓结构 语境
下载PDF
“话题—说明”理论在述补结构中的应用
17
作者 邓笑然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汉语中的述补结构,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语义建构体系的不够完善,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话题—说明”理论的阐述,论证以“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程度补语... 汉语中的述补结构,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语义建构体系的不够完善,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话题—说明”理论的阐述,论证以“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程度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的国际中文教学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说明”理论 述补结构 程度补语 时量补语 动量补语 国际中文教学
下载PDF
THE ROLE OF AWARENESS IN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18
作者 陈秋劲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年第6期63-71,127-128,共11页
This paper i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awareness in English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learning in relation to Schmidt's noticing hypothesis about proces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form. The purpose is to ... This paper i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awareness in English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learning in relation to Schmidt's noticing hypothesis about proces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form. The purpose is to identify the long-perplexing problem that Chinese students are reluctant to produce English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in their writing. The research is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in a translation-based setting which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claim that the level of awarenes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learners' intake and written production the target form.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a more explicit pedagogical approach may be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WARENESS English prepositional structure controlled experiment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连动结构“S.+V1+NP+V2+(NP)”中V1功能转换现象考察
19
作者 黄环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32-36,共5页
该文运用原型范畴的理论及先行研究成果,探讨汉语语法中连动结构“S.+V1+NP+V2+(NP)”中V1的功能与介词功能发生转换的现象。基于现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关系,先对连动结构“S.+V1+NP+V2+(NP)”的内涵与范围进行界定。从形态句法层面上看... 该文运用原型范畴的理论及先行研究成果,探讨汉语语法中连动结构“S.+V1+NP+V2+(NP)”中V1的功能与介词功能发生转换的现象。基于现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关系,先对连动结构“S.+V1+NP+V2+(NP)”的内涵与范围进行界定。从形态句法层面上看,连动结构“S.+V1+NP+V2+(NP)”中“V1”“V2”出现的顺序,与话语中事件发生的时空排列顺序相关,使得介词义取代“V1”的原型义成为可能。从话语功能层面上看,连动结构“S.+V1+NP+V2+(NP)”中“V1”的功能与介词发生转换受到话语层面隐喻过程的影响,使得“V1”原型义不再稳定而呈现“V1”去范畴化的现象。从语义角色、话语层面对“V1”功能变化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认知中话语的倾向性与语言中动词和介词转换现象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连动结构 原型理论 范畴化 去范畴化 话语功能
下载PDF
汉语典型受事主语句:类型和基于力动态的句型分析
20
作者 李天宇 李福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9,共11页
本文在归纳汉语典型受事主语句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力动态理论对其句型做出分析。通过在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梳理汉语受事主语句,本文总结并发现后接反身代词的光杆动词和施益体光杆动词可以充当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同时细化了现代汉语受事... 本文在归纳汉语典型受事主语句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力动态理论对其句型做出分析。通过在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梳理汉语受事主语句,本文总结并发现后接反身代词的光杆动词和施益体光杆动词可以充当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同时细化了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中“受事+动词词组”的类型。在受事主语句句型分析方面,本文从力动态角度回答了受事前置做主语的动因和谓语后接宾语与否的原因。前者是因为在施事缺失的情况下,受事需前置充作形式上力的施发点。后者则取决力动态传递是否终结于谓语层面,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宾语作为力的承受点。本文结论打破了受事主语句谓语必须是复杂谓语说,为受事主语句的句型结构提供了完整的认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事主语句 复杂谓语 光杆动词 句型分析 力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