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cked 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with Impression Fracture Treated All Arthroscopically with the Use of an Allograft Bone Block: A Case Report
1
作者 Adrian Błasiak Mikołaj Podsiadło +1 位作者 Marek Śliwa Roman Brzóska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3年第1期31-40,共10页
Background: Locked 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s are uncommon and possess many difficulties in diagnosis. They are often overlooked during the initial examination and delayed diagnosis adversely affects healing proc... Background: Locked 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s are uncommon and possess many difficulties in diagnosis. They are often overlooked during the initial examination and delayed diagnosis adversely affects healing process. Apart from many open treatment options, there are reports of single attempts to treat such cases arthroscopically. Purpose: We present an original case of a posterior locked 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with a fracture of the lesser tuberosity followed by reverse Hill-Sachs fracture, treated in a novel fashion all-arthroscopically with the use of allogenic bone graft. Method: According to Constant Shoulder Score that tries to assess functional and su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shoulder joint 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after 12 months, we achieved a leap from 11 to 84. Results: The patient restored almost full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less movement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s well as during sports. Conclusion: The use of an arthroscope reduces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improves visualization of the joint and allows augmentation of the bone loss without performing an open approach.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a promising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selected cases of locked 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ked 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RTHROSCOPY bone graft Case Report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2
作者 唐向盛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92-92,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July 2008,36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 July 2008,36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treated b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JO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bone graft impaction on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body fusion for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下载PDF
Mid-term follow-up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for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umbar spine
3
作者 Pei-Nan Zhang Xin-Ming Yang Guang Xue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年第9期19-23,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efficacy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and medium-term efficacy of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the lumbar spine.Method:156 cases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80)and combined group(n=76)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The combined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e-stage anterior debridement and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The operative indexes and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time of landing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mbined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VAS score,ODI index,Cobb angle and Frankel grade of nervous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3 months and 36 months of treatment(P<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same tim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and 36 months of treatment(P>0.05).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the lesion in both groups.The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 healed and the screw-rod system was well fixed.Conclusion:One-stage posterior debridement,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and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are effective,with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trauma,which are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cella spondylitis of lumbar spine posterior debridement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bone grafting Screw-rod system fixation Curative effect
下载PDF
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
4
作者 熊绪 刘家明 +5 位作者 刘志礼 黄山虎 钱珊 高静 陈江伟 吴志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2021年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W Siever 3.2后处理工作站Volume viewer对患者术前伤椎椎体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计... 目的探讨Volume viewer椎体容积测量在胸腰椎骨折伤椎椎体内植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2021年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AW Siever 3.2后处理工作站Volume viewer对患者术前伤椎椎体CT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计算术前伤椎椎体容积。将伤椎丢失容积<50%患者归为低丢失组,伤椎丢失容积≥50%者归为高丢失组,比较2组术后伤椎高度变化及再压缩发生率。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低丢失组37例,高丢失组33例。高丢失组患者术前伤椎容积和椎体前缘高度低于低丢失组(P<0.05)。高丢失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低于低丢失组(P<0.05)。高丢失组术后伤椎再压缩发生率高于低丢失组(48.5%比10.8%,P<0.05)。低丢失组中植骨患者术后再压缩发生率均与未植骨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比9.1%,P=0.380);高丢失组中植骨患者术后再压缩发生率与未植骨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比56.5%,P=0.260)。结论术前伤椎椎体容积丢失≥50%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术后伤椎再压缩发生率高,而伤椎椎体植骨有降低术后再压缩发生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体再压缩 伤椎椎体容积测量 伤椎椎体内植骨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对腰椎骨折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林勤 郑忠 +1 位作者 李超雄 林向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6期1-4,21,共5页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脊柱状态、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形角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和巴塞尔指数评价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改善伤椎高度丢失,并减轻创伤应激和疼痛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康复效率,改善预后,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腰椎功能 伤椎高度丢失
下载PDF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与后前路联合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刘树仁 付琳 +3 位作者 景艳色 贾晨光 赵桂松 李卓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8月接受腰椎结核后路及后前路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后路组24例和后前路组1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胸科医院2020年5月—2022年8月接受腰椎结核后路及后前路手术的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后路组24例和后前路组18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检测ESR、CRP等炎性指标的变化;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测量术后Cobb角矫正度数与随访1年丢失度数,记录术后融合时间;应用Bridwell植骨融合标准及CT骨融合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后前路组比较,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缩短(t/P=5.995/<0.001),术中出血量减少(t/P=2.134/0.039),术后卧床时间缩短(t/P=5.835/<0.001)。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ESR、CR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VAS、O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Cobb角纠正度数、术后1年丢失度数及术后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融合标准和CT骨融合标准,2组随访1年的植骨融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单纯后路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单纯后路 后前路联合颗粒植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任志勇 姜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1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联合应用短节段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21年1月—2023年5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5)单纯应...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联合应用短节段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21年1月—2023年5月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5)单纯应用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45)联合应用短节段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伤椎恢复情况[伤椎弯曲角度(Cobb角)、伤椎矢状面指数(VSI)、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伤椎压缩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巴氏(Barthel)指数评分、预后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总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畸形、伤椎愈合延迟、内固定物松脱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bb角、VSI、FVHR、伤椎压缩率、ODI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SI、FVHR、Barthel评分均较术前升高,Cobb角、伤椎压缩率、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VSI、FVHR、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ODI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联合应用短节段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能够进一步减少相关并发症,减轻脊柱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预后改善,有利于伤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短节段内固定术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 并发症 椎体功能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8
作者 杨勇 胡青青 +1 位作者 蔡教斌 顾宏林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6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 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伤椎置钉而不植骨,观察组患者术前使用Mimics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精确计算骨缺失量并进行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比较2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时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Denis评分)、伤椎后凸角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缺损面积水平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2组患者疼痛及功能得分均较术后1周时降低,且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疼痛及功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2组患者伤椎后凸角度均较术后1周时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后1周时降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对照组患者伤椎后凸角度均较术后1周时降低,且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伤椎缺损面积均较术后1周时下降,术后1年时对照组患者伤椎缺损面积较术后1周时下降,且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时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三维重建辅助下精确定量法经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有助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疼痛减轻及功能恢复,且能控制伤椎后凸角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变化,降低伤椎缺损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椎 腰椎 爆裂骨折 椎弓根 植骨
下载PDF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吴冀 郭群峰 +4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武乐成 祝静雨 倪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 目的:探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寰枢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8~72岁(45.2±17.1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根据所行植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结构性植骨融合术的28例患者纳入A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2.1±20.2岁;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行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融合术的21例患者纳入B组,男8例,女13例,年龄49.3±19.8岁。记录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冠状位CT上测量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的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性低于B组(210.2±26.6mL vs 230.5±6.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NDI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显著性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B组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仍显著性高于A组(P<0.05)。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采用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能够实现良好的骨融合,可应用于后弓缺失等不能行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植骨术的患者,避免取自体髂骨植骨供骨区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寰枢椎的关节间隙高度,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寰枢椎侧块关节内碎骨植骨 后路结构性植骨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10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后路钉棒固定 不植骨 自发融合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11
作者 刘耿耿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42例,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椎体解剖结构、伤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矢状面Cobb角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解剖结构及腰椎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伤椎功能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2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3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比较
14
作者 马瑞士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0期151-154,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式...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7例。研究组采用TLIF治疗,对照组采用P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高于术前,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健侧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侧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恢复腰椎功能,但其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侧神经损伤发生率的效果优于PLIF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老年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 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腰椎功能 神经损伤 疼痛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侧弯患者炎症-应激因子、腰椎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李楠 段伟利 袁海胜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侧弯患者炎症-应激因子、腰椎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信臣中医院收治的60例脊柱侧弯患者,电脑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侧弯患者炎症-应激因子、腰椎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信臣中医院收治的60例脊柱侧弯患者,电脑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应激因子[血清肌酸激酶(CK)、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腰椎功能[胸腰段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ODI、VAS评分明显降低,其中联合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 Cor、NE、CK水平显著升高,其中联合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两周TLK、TK、LL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在治疗脊柱侧弯患者中,能改善腰椎功能、减轻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3D打印技术 后路植骨 腰椎功能
下载PDF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by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Debridement, and Combined Interbody and Posterior Fusion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被引量:12
16
作者 冉兵 谢远龙 +1 位作者 严磊 蔡林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6年第4期541-547,共7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thoracic or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whose l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Twenty-four patients with thoracic or 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whose lesions were confined to adjacent segments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nd treated.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impairment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score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of nerve function.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by measurement of spinal deformity using Cobb angle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3 to 27 months. They had significantly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in JOA score, ODI and ASIA classification scores. The kyphotic angl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cted and maintained at the final follow-up. Bone fusion was achieved within 4–12 months. It was concluded that on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via a posterior-only approach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tuberculosis bone graft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posterior KYPHOSIS
下载PDF
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中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杰 曹帅 +4 位作者 郭栋 张琼弛 贺西京 李浩鹏 卢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445-3450,共6页
背景:聚醚醚酮棒是一种新型的半刚性固定材料,但是其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仍不清楚。目的:对比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尝试回答聚醚醚酮棒是否有潜力成为钛棒的替代品,尤其在前柱支... 背景:聚醚醚酮棒是一种新型的半刚性固定材料,但是其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仍不清楚。目的:对比聚醚醚酮棒与钛棒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尝试回答聚醚醚酮棒是否有潜力成为钛棒的替代品,尤其在前柱支撑不充分的情况下。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构建完整的人腰椎(L)模型,并进一步构建4个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模型:①聚醚醚酮棒+cage;②钛棒+cage;③聚醚醚酮棒+纯植骨;④钛棒+纯植骨。比较不同模型中节段活动度、相关结构应力以及应变。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手术模型在限制L节段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差异;②与钛棒相比,聚醚醚酮棒增加了椎间植骨的平均应变、增加了终板以及cage的峰值应力,同时降低了螺钉以及骨-螺钉界面的峰值应力;聚醚醚酮棒的峰值应力与屈服应力之比为6%-26%,高于钛棒的3%-12%;③在L节段上,聚醚醚酮棒仅轻微地降低了节段活动度与椎间盘峰值应力;④因此与钛棒相比,聚醚醚酮棒可能降低假关节、螺钉断裂与松动的风险,但是也可能导致终板塌陷、cage损坏以及棒断裂的风险更高;聚醚醚酮棒在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中可能较钛棒有微弱的优势;在不使用cage而仅采用骨移植物进行椎间融合时,聚醚醚酮棒也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棒 钛棒 后路腰椎间融合 有限元分析 应力遮挡 纯植骨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祁文龙 陈学明 +6 位作者 刘亮 崔利宾 王彦辉 袁鑫 唐本强 赵鹏 许崧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n=78)。两组均随访...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n=78)。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PEL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P<0.05),切口长度短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且各时间点PELD组下腰痛VAS评分均低于TLIF组(P<0.05);出院时,PELD组腿痛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相较于TLIF组,PELD组术后6个月ODI及Cobb角更低(P<0.05),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更高(P<0.05)。PEL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P<0.05)。结论:相比TLIF,PELD治疗LD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有利于腰腿疼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髓核摘除 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间固定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汉霖 吴继德 +5 位作者 张潇 拓一帆 马达 罗迪 顾文博 袁海峰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观察及分析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间固定手术治疗28例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规范化口服抗布鲁氏菌病... 目的观察及分析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间固定手术治疗28例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规范化口服抗布鲁氏菌病药物治疗,术前X线、CT及MRI检查,判定病灶节段病椎椎弓根和椎体骨质破坏情况和炎性浸润范围,术后复查X线、CT、MRI,观察椎体稳定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超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转阴率、SAT滴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8例患者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脊柱炎性症状和中毒症状均消失。VAS由术前(6.39±1.17)分恢复至术后1个月(2.75±0.57)分,末次随访为(1.68±0.55)分(Z/F值256.33,P<0.05);ESR由术前36.35 mm/h恢复至术后1个月10.00 mm/h,末次随访为4.0 mm/h(Z/F值42.98,P<0.05);CRP由术前45.17 mg/L恢复至术后1个月3.75 mg/L,末次随访为1.06 mg/L(Z/F值41.29,P<0.05)。结论严格规范化的抗布鲁氏菌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病椎间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术式创伤小、操作简便、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后路病灶清除 椎间植骨 病椎固定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向伟 薛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于术后1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2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行X线、CT检测2组患者的伤椎修复指标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固定物断裂及松动、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45/50)、100.00%(50/5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263,P<0.05)。术前,2组患者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632,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较术前改善(Hc=22.538、45.637,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Hc=17.589,P<0.05)。术前,2组患者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Cobb角显著小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显著大于术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5)。结论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可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更有效促进脊柱骨折患者椎体脊柱侧弯及生理高度的恢复,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植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