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areous nannofossil changes linked to climate deterioration during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in Tarim Basin,NW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enxin Cao Dangpeng Xi +3 位作者 Mihaela C.Melinte-Dobrinescu Tian Jiang Sherwood W.Wise Jr. Xiaoqiao W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465-1478,共14页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event was a dramatic global warming w55.93 Ma ago that resulted in biological extinction events, lithological changes, and major deviations in σ13 C and σ18 O.The southwest...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event was a dramatic global warming w55.93 Ma ago that resulted in biological extinction events, lithological changes, and major deviations in σ13 C and σ18 O.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of China exposes successive Paleogene strata as a result of Tethys evolution and is considered an ideal region for PETM research.Based o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biostratigraphy, we also used stable isotopes and XRD to analyse the Paleocene-Eocene transition in the Tarim Basin. At the Bashibulake Section, the PETM interval is characterized by(1) an abrupt negative shifts in σ13 C_(org), σ13 C_(carb) and σ18 O(-3%, -4.5% and -3%respectively);(2) an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K-mode(Discoaster, Fasciculithus, Ericsonia, Sphenolithus and Rhomboaster) and r-mode(Biscutum, Chiasmolithus, Toweius) nannofossil taxa coincident with a robust Rhomboaster-Discoaster assemblage; and(3)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detrital input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gypsum conten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Qimugen Formation Micrantholithus and Braarudosphaera are commonly found right up to the top where most of the nannofloras suffer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overlying Gaijitage Formation,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disappear completely. These events indicate that the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 warm shallow continental shelf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mugen Formation. From the early Eocene,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conspicuously. Evaporation increased and sea level fell, which led to an acid climate.This climate mode continued within the youngest unit studied, the Gaijitage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eposition of thick evaporates. Consequently, most of the marine plankton, i.e.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became disappear,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climate sh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STRATIGRAPHY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TARIM Basin
下载PDF
Holocene thermal maximum mode versus the continuous warming mode:Problems of data-model comparisons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被引量:5
2
作者 Fahu CHEN Yanwu DUAN +6 位作者 Shuo HAO Jie CHEN Xiaoping FENG Juzhi HOU Xianyong CAO Xu ZHANG Tianjun ZH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683-1701,共19页
The Holocene,the most recent interglacial,provides an important time window for evaluating current global warming and predicting future temperature chang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mperature proxies and improveme... The Holocene,the most recent interglacial,provides an important time window for evaluating current global warming and predicting future temperature chang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mperature proxies and improvements in climate models,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Holocene temperature changes.However,a major debate persists about whether glob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Holocene followed a pattern of gradual warming from the end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which culminated in a temperature maximum in the early to middle Holocene,followed by gradual cooling in the late Holocene(the thermal maximum mode);or whether there was a continuous warming trend that continued to the present day(the continuous warming mode).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exist between different proxy records as well as between proxy records and models,which have resulted in the “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 that has challenged paleoclimatologists for the past decade.Here,we summarize the progress made to date in the study of Holocene temperature change via proxy reconstructions,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and paleoclimate data assimilation.We emphasize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limitations in terms of the multiplicity and seasonality of proxy records,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emperature records,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feedback processes(e.g.,vegetation,cloudradiation feedback) in climate models.These limitations have hinder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Holocene temperature changes.To solve the “Holocene temperature conundrum”,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limate prox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elucidate the seasonal response of various temperature proxies,emphasiz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changes,and expand quantitativ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to areas with limited records.However,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f complex feedback processes in climate models,reduce simulation errors,and advance the research on data assimilation of Holocene continental temperature records,which may ultimately lead to the optimal integration of paleoclimate records and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temperature change thermal maximum mode Continuous warming mode Seasonality of proxies Climate simulations
原文传递
基于能量系数的电力变压器热故障严重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慧芳 咸日常 +3 位作者 刘兴华 张冰倩 陈蕾 高鸿鹏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运行电力变压器内部的热点温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为准确评估电力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严重程度,文章借助焓变理论提出一种计算故障能量系数的方法,为故障赋予一定的权值系数;并基于能量系数这一概念,以电力变压器各类不... 运行电力变压器内部的热点温度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为准确评估电力变压器内部过热故障的严重程度,文章借助焓变理论提出一种计算故障能量系数的方法,为故障赋予一定的权值系数;并基于能量系数这一概念,以电力变压器各类不同程度的热故障为研究对象,建立其严重程度分级评估基准,此基准是以563组电力变压器热故障油色谱分析数据所计算出的能量系数值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最大熵原理得出最符合实际分布的电力变压器热故障能量系数概率分布函数,并求取其分位值Q_(20)、Q_(70)和Q_(95)作为热故障严重程度的分级评估值。经实际算例分析,采用文中所提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热故障严重程度的量化评估,还可以合理地划分其严重等级,可为检修人员制定和执行维护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热故障 严重程度 能量系数 最大熵原理
下载PDF
小倾角对Ω形弯曲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王卓 潘宇晖 +2 位作者 赵锐 年永乐 程文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14-2321,共8页
为研究小倾角对Ω形槽道弯曲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搭建了热管传热性能实验台,基于实验对不同小倾角下热管的温度分布、总热阻、当量导热系数和最大输入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输入功率下,倾角为0°和倾角为负的热管壁温均匀... 为研究小倾角对Ω形槽道弯曲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搭建了热管传热性能实验台,基于实验对不同小倾角下热管的温度分布、总热阻、当量导热系数和最大输入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输入功率下,倾角为0°和倾角为负的热管壁温均匀性优于倾角为正的热管;倾角为正的热管总热阻最大,倾角为0°和倾角为负的热管总热阻相近;热管倾角为0°时的最大输入功率最高。热管安装和应用中易出现重力倾角偏差,研究结果表明,较小倾角会对Ω形槽道弯曲热管的传热性能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传热 小倾角 热阻 当量导热系数 最大输入功率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爆炸参数影响
5
作者 付珂欣 王志宇 +1 位作者 杨遂军 叶树亮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7-2235,共9页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 为探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锂离子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的燃爆危险性,利用改进的20-L球装置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初始环境温度和加热功率下触发热失控后的爆炸参数,对爆炸后的气体取样并分析气体成分。结果表明,当初始环境温度为25℃时,随着加热功率增加,电池更早发生燃爆,最大压升速率增大,电池质量损失增大,损毁更为严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60℃时,最大压升速率由14.41 MPa/s增加至29.12 MPa/s,表明初始环境温度对爆炸参数的测试结果有显著影响;当初始环境温度为95℃时,最大压升速率基本一致,最大压力略有下降;爆炸后的气体中均存在CO和H2,其体积分数随着初始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产物并未充分燃烧。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燃爆危险性,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燃爆危险性 最大压升速率 气体分析
下载PDF
混合能源直流微电网能源优化管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琳 谢洪途 +3 位作者 赵路路 陈勇 王一舟 李世飞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51,共11页
混合能源直流微电网在快速跟踪负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弥补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oxidefuelcell,SOFC)直流微电网功率跟踪缓慢的问题。现有能源管控策略重点关注能源分配,对系统效率、运行安全性和燃料亏空方面缺乏相关研究和成熟... 混合能源直流微电网在快速跟踪负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弥补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oxidefuelcell,SOFC)直流微电网功率跟踪缓慢的问题。现有能源管控策略重点关注能源分配,对系统效率、运行安全性和燃料亏空方面缺乏相关研究和成熟策略。为此,提出了一种混合能源直流微型电网能源优化管控策略。首先,搭建了混合SOFC直流微电网模型。其次,采用最优操作点(optimal operating points,OOPs)实现最大效率,然后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模式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最后,设计了基于SOFC电流的时滞控制算法来避免燃料亏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能源优化管控策略具有时间响应迅速、输出效率高和热特性良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能源直流微电网 能源优化管控 最优操作点 最大效率 稳态热安全 时滞控制 避免燃料亏空
下载PDF
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地理种群间快速耐热性差异
7
作者 陈明叶 刘建泽 +1 位作者 赵久佳 刘玉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世界性果树害虫,气候变暖对其各自地理种群的发生与危害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成虫地理种群间快速耐热性及其可塑性差异,以期为其... 【目的】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是世界性果树害虫,气候变暖对其各自地理种群的发生与危害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成虫地理种群间快速耐热性及其可塑性差异,以期为其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基底条件(未经预处理)下与经过35℃预处理2 h的热锻炼条件下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成虫在恒温42.5℃下的击倒时间(knockdown time, KDT)与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 CTMax),系统比较了桃小食心虫吉林种群、郑州种群和实验室种群及梨小食心虫吉林种群、郑州种群、南昌种群和实验室种群等不同地理种群成虫的快速耐热性及其可塑性异同。【结果】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各地理种群成虫的KDT变化较为一致,两种食心虫各种群间与性别间的KDT均无显著差异,而热锻炼使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的KDT分别显著提高14.63和55.12 s,种群、性别和锻炼3个因子间两两交互或三者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各自地理种群的成虫对CTMax反应差异较大,桃小食心虫成虫种群间CTMax差异显著,高低依次为吉林种群[(38.57±1.61)℃]、郑州种群[(37.60±1.32)℃]和实验室种群[(37.24±1.46)℃],锻炼对桃小食心虫成虫CTMax的影响显著,且与种群存在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热锻炼使吉林和郑州种群的CTMax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1.34℃,而室内种群基底CTMax与热锻炼后无显著差异。梨小食心虫成虫种群间CTMax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南昌种群[(39.20±1.81)℃]、吉林种群[(38.63±1.42)℃]、郑州种群[(38.27±1.32)℃]和实验室种群[(38.15±1.51)℃],热锻炼对梨小食心虫成虫CTMax的影响显著,且与种群存在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热锻炼仅显著提高了郑州种群的CTMax [基底:(38.18±1.34)℃;热锻炼后:(39.17±0.60)℃],而对吉林种群、南昌种群和实验室种群的CTMax均无显著提高。性别因子、及其与种群或热锻炼的交互作用以及这3个因子三者交互作用分别对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成虫CTMax影响均不显著。【结论】与中部种群相比,桃小食心虫北方种群快速耐热性较强;而梨小食心虫南部、中部、北部种群间,南方种群快速耐热性较强;实验驯化均会降低两种食心虫的快速耐热性;锻炼会分别提高两种食心虫的快速耐热性,但不同种群间耐热可塑性不一致,上述结论可能由于物种间的热适应进化机制不同及地理种群间生存环境差异所致。厘清桃小食心虫与梨小食心虫地理种群间快速耐热性及其可塑性的异同,对气候变暖条件下昆虫热适应研究与果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 地理种群 耐热性 耐热可塑性 击倒时间 临界高温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性能分析
8
作者 周宇轩 赵福云 杨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为了保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延长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棱柱形电池进行冷却。建立了电池冷却系统的三维热模型,研究高放电倍率、冷却液温度和进口质量流量对电池放电过程中... 为了保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延长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设计了一种基于微通道液冷板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棱柱形电池进行冷却。建立了电池冷却系统的三维热模型,研究高放电倍率、冷却液温度和进口质量流量对电池放电过程中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组在5C高倍率放电工况下,电池最高温度为301.942 K,温差为1.942 K,达到预期冷却效果;随着冷却液温度降低和进口质量流量增加,电池最高温度降低;随着进口质量流量增加,电池冷却性能改善,但趋势逐渐变小。当冷却液温度为296 K时,电池最高温度为297.662 K;当质量流量为15×10-7 kg/s时,温差为4.407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热管理系统 微通道冷却 最高温度 温差
下载PDF
EG/DMMP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9
作者 程玉龙 印恋 +1 位作者 周克清 刘清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9,共6页
为改善煤矿井下的特殊作业环境以及聚氨酯(PU)注浆材料在应用中的安全性,选取可膨胀石墨(EG)、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添加到PU浆材中探索最优的工艺配方,制得EG/DMMP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通过红外测温仪、导热系数测量仪、电子万能试验... 为改善煤矿井下的特殊作业环境以及聚氨酯(PU)注浆材料在应用中的安全性,选取可膨胀石墨(EG)、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添加到PU浆材中探索最优的工艺配方,制得EG/DMMP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通过红外测温仪、导热系数测量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和锥形量热仪研究EG、DMMP对浆材的最高反应温度、固化时间、导热性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1%EG与1%DMMP复配引入体系后,不仅可以降低浆材的最高反应温度,还赋予浆材较为优异的阻燃和抑烟减毒性能,PU注浆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一氧化碳产生速率峰值与纯PU相比分别降低43.5%,32.2%,30.3%,PU注浆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为55.7,51.0 MPa, EG/DMMP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基本解决了浆材“热失控”隐患的同时又兼顾了其力学性能的双重需求。研究结果可为PU注浆材料在煤矿井下的安全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注浆材料 最高反应温度 力学强度 导热 阻燃
下载PDF
基于头峰的多步分解反应过程热失控特征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10
作者 乔德乾 翁仕春 +1 位作者 郭子超 饶国宁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0-288,共9页
目前微通道反应器在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合成过程的安全性,但是仍然需要关注物料的热稳定性。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_(ad))与TMR_(ad)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_(D24))是两个表征危险化学品及含能材料热... 目前微通道反应器在含能材料合成领域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合成过程的安全性,但是仍然需要关注物料的热稳定性。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_(ad))与TMR_(ad)为24 h所对应的引发温度(T_(D24))是两个表征危险化学品及含能材料热分解危险性的重要特征参数,这两个参数的传统计算方法为单步N级法和数值计算法,存在分析过程费时费力的缺点。为此,根据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升温测试曲线,提出了基于头峰(即多峰曲线分峰后的第一个峰)的热分解失控特征参数计算方法,采用穷举法比较了该方法与模型计算法的T_(D24)偏差,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并基于文献实验计算了1,8-二硝基蒽醌、改性硝基胍(M-NQ)、1,5-二硝基蒽醌和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4种物质的热失控特征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两步和三步连续反应,T_(D24)的最大偏差百分比分别为2.88%和6.9%,最大偏差为6.41℃;对于三步连续反应,T_(D24)最大偏差为5.39℃。结果表明,4种含能材料的T_(D24)计算偏差分别为-4.55,0.71,3.16℃和-0.84℃,与模型计算法得到的T_(D24)相比,偏差百分比的绝对值均小于2%,证实了T_(D24)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计算T_(D24)时偏差较小,计算简便,能够较为准确地获得其热分解失控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多步分解反应 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 头峰 热分析动力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与域自适应的工件涡流热成像的缺陷检测
11
作者 张毅 范玉刚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53,共7页
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标记的故障样本量小,导致建立的模型故障诊断准确率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深度学习与域自适应的工件涡流热成像的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将注意力机制引入深度残差网络ResNet50中,加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然后将源域... 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标记的故障样本量小,导致建立的模型故障诊断准确率低,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结合深度学习与域自适应的工件涡流热成像的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将注意力机制引入深度残差网络ResNet50中,加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然后将源域和目标域数据送入改进的ResNet50网络中提取深度特征,并且在网络的全连接层中引入局部最大均值差异,用于缩小两域特征间的分布差异,以此实现相关子域的分布对齐;最后在网络的Softmax分类器中实现对工件金属材料的缺陷检测。在公开的磁瓦数据集和本文实验采集的金属板涡流红外图像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涡流红外图像的裂纹缺陷检测识别准确率较高,通过t分布随机邻居嵌入方法对分析结果可视化,验证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热成像 深度残差网络 注意力机制 域自适应 局部最大均值差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7
12
作者 席党鹏 唐自华 +10 位作者 王雪娇 覃祚焕 曹文心 江湉 吴宝旭 栗源浩 张赢月 姜文彬 KAMRAN Muhammad 方小敏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98,共34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 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 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纪 古近纪 海相 地层 特提斯 海平面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下载PDF
中华鳖新孵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昼夜变化和运动能力的热依赖性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平跃 徐晓寅 +1 位作者 陈慧丽 计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9期1161-1165,共5页
研究中华鳖新孵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及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下 ,选择体温分别为 2 8.0℃和 30 .3℃ ;潮湿环境下 ,临界高温和低温分别为 40 .9℃和 7.8℃ .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水温对幼鳖体温的影... 研究中华鳖新孵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及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下 ,选择体温分别为 2 8.0℃和 30 .3℃ ;潮湿环境下 ,临界高温和低温分别为 40 .9℃和 7.8℃ .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水温对幼鳖体温的影响比气温更直接 ,体温和环境温度的昼夜变化相一致 ,说明幼鳖生理调温能力很弱 .在有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幼鳖能通过行为调温将体温维持到较高且较恒定的水平 ,导致体温昼夜变化不明显 .幼鳖运动能力有显著的热依赖性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强 .体温31.5℃时 ,幼鳖的运动表现最好 ,最大续跑距离、单位时间跑动距离和单位时间停顿次数分别为 1.87m、4 92m·min-1和 6 .2次·min-1.体温过高时 ,运动能力下降 .当体温为 33 .0℃时 ,最大续跑距离、单位时间跑动距离和单位时间停顿次数分别为 1.30m、4.2 8m·min-1和 7.7次·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新孵幼体 耐热受性 体温昼夜变化 运动能力 热依赖性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全球增温在西藏岗巴地区的表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万晓樵 王曦 +1 位作者 于涛 李国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8-226,共9页
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开展,在古海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古近纪古新世与始新世(P/E)界线间的地质事件的发现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对生物群、碳、氧、锶稳定... 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开展,在古海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古近纪古新世与始新世(P/E)界线间的地质事件的发现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对生物群、碳、氧、锶稳定同位素以及磁化率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具有明显的影响。古新统宗浦组顶部底栖有孔虫动物群阶段性绝灭,总灭绝率为69%。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逐渐复苏,除12种为古新世的残存类型外,始新世生物组合全为新的属种,并呈现三个复苏阶段。碳稳定同位素表现为三期负向偏移,在界线处出现-4‰的异常。这一异常与全球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锶同位素在界线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明显的峰值出现在界线之上,并与全球53Ma出现的锶同位素变化相对应。磁化率在界线之上2m处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波动,与第3期碳同位素异常吻合。所有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低纬度浅海环境)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时期出现明显的气候变化,说明全球深海温度增高在浅海环境具有相同表现,只是影响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岗巴地区 P/E界线 全球增温
下载PDF
四种主要经济贝类的热忍受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一波 陈全震 +3 位作者 曾江宁 高爱根 刘晶晶 孙庆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对中国4种经济贝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rmark的临界热最大值(CTMax)进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自然起始水温为28.0... 对中国4种经济贝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rmark的临界热最大值(CTMax)进行了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自然起始水温为28.0℃时,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48-hCTMax分别为39.3℃,38.8℃,38.3℃和32.2℃。泥蚶、长牡蛎、缢蛏和贻贝的热忍受能力分别为泥蚶>长牡蛎>缢蛏>贻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温度 热忍受 临界热最大值
下载PDF
锥形套式连接C/C喷管扩张段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江华 孟松鹤 +2 位作者 常新龙 许承海 陈慧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计算喷管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描述了扩张段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温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首先,将燃气流简化为一维等熵流,以确定喷管内的温度和压强分布。基于轴对称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扩张段瞬时温度场。然后,将温度场结果导入到结构热... 通过计算喷管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描述了扩张段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温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首先,将燃气流简化为一维等熵流,以确定喷管内的温度和压强分布。基于轴对称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扩张段瞬时温度场。然后,将温度场结果导入到结构热应力分析中,分别计算了扩张段的粘接界面接触合力、轴向拉应力和压应力、层间剪切应力随时间变化规律。最后,与螺纹连接的C/C喷管进行对比,得出在目前材料体系下,锥形套式连接的C/C喷管设计是一种较优化的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套 C/C喷管扩张段 热应力 应力极值
下载PDF
石岛湾四种常见鱼类的热耐受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窦硕增 南鸥 +3 位作者 曹亮 宋骏杰 田洪林 刘永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4,共9页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 作者分别采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实验方法,以石岛湾4种常见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在4个季节基础水温(5.0~26.0℃)和9个温升速率(0.5~15.0℃/h)下这些鱼类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4种鱼类的CTM(最大临界温度)和24 h UILT_(50)(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均与基础水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升速率对鱼类耐热性的影响因鱼种和季节基础温度而异;相同基础水温下4种实验鱼类的CTM值均高于24 h UILT_(50)。4种鱼类的24 h UILT50依次为:矛尾虎鱼>许氏平鲉>褐菖鲉>大泷六线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耐受性 温升速率 驯化温度 最大临界温度 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 鱼类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与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Gaia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曦 王成善 黄永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LPTM或PETM)是地球历史中最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又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当前工业废气排放水平相当,因而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Gaia理论强调生物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全球系统,...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LPTM或PETM)是地球历史中最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又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当前工业废气排放水平相当,因而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Gaia理论强调生物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全球系统,使之趋于稳定。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大洋钻孔与陆地剖面P/E界线附近的δ13C变化,综合了P/E极热事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以及事件的成因。认为P/E极热事件之后,地球系统在生物作用下逐渐恢复平衡。如果将生物与地球作为整体来看,那么这个整体是一个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系统。地球历史中,其他与碳循环扰动有关的地质事件,应该也可以用Gaia理论的思路,从生物调节环境的角度分析碳循环的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的平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极热事件 碳循环Gaia理论 地球系统 自我调节
下载PDF
褐飞虱不同虫态的耐热性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亮 常向前 +2 位作者 张舒 杨小林 袁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5,122,共5页
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室内25℃、L∥D=16h∥8h、80%RH条件下终年饲养的褐飞虱1日龄初孵若虫、10日龄高龄(4~5龄)若虫、羽化1日龄短翅型和长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持续升温和恒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 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室内25℃、L∥D=16h∥8h、80%RH条件下终年饲养的褐飞虱1日龄初孵若虫、10日龄高龄(4~5龄)若虫、羽化1日龄短翅型和长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持续升温和恒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较了褐飞虱各虫态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长翅雄成虫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耐热性差;短翅型雌成虫耐热性强;成虫的耐热性强于若虫。开展对昆虫的耐热性研究可为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临界高温(CTMax ℃) 耐热性
下载PDF
封闭空气层热阻的理论解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孟庆林 蔡宁 陈启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从空气层传热机理出发,求得了空气层热阻的理论解,在理论上证明了空气层存在最大热阻的特性。
关键词 空气层 最大热阻 理论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