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erties of radiation defects and threshold energy of displacement in zirconium hydride obtained by new deep-learning potential
1
作者 王玺 唐孟 +3 位作者 蒋明璇 陈阳春 刘智骁 邓辉球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456-465,共10页
Zirconium hydride(ZrH_(2)) is an ideal neutron moderator material. However, radiation effect significantly changes its properties, which affect its behavior and the lifespan of the reactor. The threshold energy of dis... Zirconium hydride(ZrH_(2)) is an ideal neutron moderator material. However, radiation effect significantly changes its properties, which affect its behavior and the lifespan of the reactor. The threshold energy of displacement is an important quantity of the number of radiation defects produced, which helps us to predict the evolution of radiation defects in ZrH_(2).Molecular dynamics(MD) and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 are two main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he threshold energy of displacement. The MD simulations with empirical potentials often cannot accurately depict the transitional states that lattice atoms must surpass to reach an interstitial state. Additionally, the AIMD method is unable to perform largescale calculation, which poses a computational challenge beyond the simulation range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achine learning potentials are renowned for their high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making them an increasingly preferred choice for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In this work, we develop an accurate potential energy model for the ZrH_(2) system by using the deep-potential(DP) method. The DP model has a high degree of agreement with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for the typical defect ener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ZrH_(2) system, including the basic bulk properties, formation energy of point defects, as well as diffusion behavior of hydrogen and zirconium. By integrating the DP model with Ziegler–Biersack–Littmark(ZBL) potential, we can predict the threshold energy of displacement of zirconium and hydrogen in ε-Zr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ium hydride deep learning potential radiation defects molecular dynamics threshold energy of displacement
下载PDF
Failure evolution and disaster prediction of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based on non-extens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lectric potential
2
作者 Tiancheng Shan Zhonghui Li +7 位作者 Haishan Jia Enyuan Wang Xiaoran Wang Yue Niu Xin Zhang Dong Chen Shan Yin Quancong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75-993,共19页
Rock failure can cause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and the non-extensiv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electric potential(EP)are expected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isaster prediction.In this paper,the uniaxial c... Rock failure can cause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and the non-extensiv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electric potential(EP)are expected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isaster prediction.In this paper,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with EP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fine sandstone,marble and granite samples under four displacement rates.The Tsallis entropy q value of EP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 of rock failure.Then the influence of displacement rate and rock type on q value are explored by mineral structure and fracture modes.A self-organized critical prediction method with q value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of EPs follows the q-Gaussian distribution.The displacement rat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q value.With the displacement rate increasing,the fracture mode changes,the damage degree intensifies,and the microcrack network becomes denser.The influence of rock type on q value is related to the burst intensity of energy release and the crack fracture mode.The q value of EP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prediction index for rock failure like b value of acoustic emission(AE).The result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method for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potential Non-extensive statistical feature displacement rate q-Gaussian distribution Precursor prediction Rock materials
下载PDF
基于地质分区的伊犁河谷黄土滑坡滑移特征研究
3
作者 毛伟 王一惠 +3 位作者 如黑艳·木合买尔 谢良甫 刘学军 玛依拉·艾山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44-450,共7页
滑坡给人类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极高风险。在阿拉尔村附近发现了一处潜在不稳定滑坡。本文通过ArcGIS软件对潜在滑坡进行高程、坡度和坡向3方面分析,依据这3个地质因子对边坡进行了地质分区;再运用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潜在滑... 滑坡给人类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极高风险。在阿拉尔村附近发现了一处潜在不稳定滑坡。本文通过ArcGIS软件对潜在滑坡进行高程、坡度和坡向3方面分析,依据这3个地质因子对边坡进行了地质分区;再运用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潜在滑坡数值模型,模拟潜在不稳定滑坡位移过程,分析其颗粒应变规律,通过双轴试验模型对滑坡土体的细观参数进行标定,使其和实际相符;最后将数值模型的位移结果与地质分区相结合,得到该潜在滑坡的位移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潜在滑坡的位移主要集中在高高程、中等坡度区域,而该滑坡在此区域面积占比最大,研究为后续边坡治理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C2D颗粒流 ARCGIS 潜在滑坡 地质分区 位移特征
下载PDF
CO_(2)驱油封存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
4
作者 何奇 宋维宾 韩颖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7,共10页
CO_(2)驱油封存技术(CO_(2)-EOR)具有十分可观的驱油及CO_(2)减排效果,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国内外现有10万t及以上的CO_(2)-EOR工程案例,重点介绍我国典型的CO_(2)-EOR项目,探究C... CO_(2)驱油封存技术(CO_(2)-EOR)具有十分可观的驱油及CO_(2)减排效果,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国内外现有10万t及以上的CO_(2)-EOR工程案例,重点介绍我国典型的CO_(2)-EOR项目,探究CO_(2)-EOR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匹配、安全监测、经济成本约束发展、法律政策优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技术展望我国CO_(2)-EOR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的CO_(2)-EOR技术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缺乏大规模CO_(2)-EOR商业化应用项目,未来需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吸收国外的研究经验,通过引进人工智能优化全流程CO_(2)驱油封存与提高采收率协同技术,加强CO_(2)泄露风险识别与控制、CO_(2)动态监测等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大规模商业化产业化的CO_(2)-EOR工程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驱油封存 研究现状 工程案例 潜力展望
下载PDF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及界面蛋白胆盐置换的影响
5
作者 葛鸽 林立 +1 位作者 郑家宝 孙为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茶多酚提取物修饰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水包油乳液,考察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界面张力、蛋白吸附比例、乳液粒径以及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探究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和界面蛋白置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后...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茶多酚提取物修饰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水包油乳液,考察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界面张力、蛋白吸附比例、乳液粒径以及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探究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和界面蛋白置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界面张力升高;大豆分离蛋白溶液(1%,质量分数)按照9∶1(质量比)与大豆油混合后,经过高速剪切和超声制备成水包油乳液,添加茶多酚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提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茶多酚添加量为0.04%时,乳液平均粒径从1.702μm显著下降至1.203μm(P<0.05),乳液的蛋白吸附比例从9.22%显著上升至20.68%(P<0.05),Zeta电位绝对值从25.7 mV显著上升至27.1 mV(P<0.05);大豆分离蛋白在油-水界面上具有抗胆盐置换的特性,由茶多酚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更加难以被胆盐置换,这可能是添加茶多酚后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较厚的界面层导致的。肠道中的脂质消化是界面过程,探究脂滴界面上蛋白与胆盐的置换反应对研究脂质代谢和食品精准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乳液 胆盐置换 电位
下载PDF
基于变形机动分析的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研究
6
作者 刘泽翔 张元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3-180,共8页
提出一种通过角点位移分析箱梁畸变效应的理论解析法。基于变形机动分析,以分解的角点位移描述和分析箱梁畸变行为;根据应变假设和闭合箱室满足的翘曲位移连续性条件推导畸变翘曲位移及应力分布模式;根据势能驻值原理,建立以角点位移为... 提出一种通过角点位移分析箱梁畸变效应的理论解析法。基于变形机动分析,以分解的角点位移描述和分析箱梁畸变行为;根据应变假设和闭合箱室满足的翘曲位移连续性条件推导畸变翘曲位移及应力分布模式;根据势能驻值原理,建立以角点位移为未知量的畸变控制微分方程。通过数值算例,验证解析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按翘曲模式分析的截面翘曲位移沿板宽按直线分布,翘曲正应力的分布与在板元弯曲假设下的应力分布规律相同;考虑泊松比影响后的横向弯矩相比于忽略泊松比时增大未超过0.6%;角点沿垂直顶(底)板方向的畸变位移大于其沿垂直腹板方向的位移分量;腹板与顶板交点处的翘曲正应力和横向弯矩小于腹板与底板交点处的相应值;腹板倾角变化对翘曲正应力和横向弯矩有显著影响,合理减小腹板倾角可一定程度减小翘曲正应力和横向弯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箱梁 畸变效应 变形机动分析 角点位移 势能驻值原理
下载PDF
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
7
作者 邓小鹏 相建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4,共7页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 深入了解煤层中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微观机制是实现CO_(2)驱替甲烷开采(CO_(2)-ECBM)的关键,基于东曲矿8号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开展了CO_(2)和CH_(4)的单组分与双组分竞争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量显著大于CH_(4)的吸附量,双组分竞争吸附中的总吸附量随着CO_(2)的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摩尔比条件下的双组分吸附中CO_(2)对CH_(4)的选择性吸附系数始终大于1,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选择性吸附系数越小;相互作用能随着吸附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大,CO_(2)吸附体系中较大的静电能促进了煤大分子对CO_(2)吸附,因此,不同摩尔比体系的相互作用能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单组分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大于CH_(4)的吸附势,双组分竞争吸附中CO_(2)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而CH_(4)的吸附势随着CO_(2)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该结果与吸附选择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采 CO_(2)驱替甲烷 竞争吸附 吸附选择性 相互作用能 势能分布 分子模拟
下载PDF
云南普朗矿区尾矿库4~6号边坡自动化监测
8
作者 李剡兵 孙熙宁 +1 位作者 杜桂泉 许刚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年第3期10-12,16,共4页
在矿区开发的过程中,潜在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会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隐患,进行全面的监测工作可以为施工提供保障。基于云南普朗铜矿重点地质灾害协同演变及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这一工程项目,针对云南普朗铜矿尾矿库4~6号... 在矿区开发的过程中,潜在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会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隐患,进行全面的监测工作可以为施工提供保障。基于云南普朗铜矿重点地质灾害协同演变及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这一工程项目,针对云南普朗铜矿尾矿库4~6号坡的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利用绝对位移监测、视频监测和雨量监测构建全面的监测系统,并依靠高精度且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先进设备使监测自动化。根据所得的位移曲线可以了解边坡位移的规律,合理预测坡体后续状况,评估该边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监测 边坡潜在地质灾害 边坡位移监测
下载PDF
玉树地区降水条件下潜在滑坡体位移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耿晓平 张欢 +1 位作者 王宝龙 罗少辉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181-187,共7页
基于玉树典型滑坡风险区的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坡面累计位移监测数据,利用Darcy–Richards方程进行不同坡位下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探究降水条件下潜在滑坡体位移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坡位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含水量... 基于玉树典型滑坡风险区的降雨量、土壤含水量和坡面累计位移监测数据,利用Darcy–Richards方程进行不同坡位下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探究降水条件下潜在滑坡体位移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坡位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水量变化波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降雨量多的月份上、下坡位较浅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较深层土壤;在降雨量较少的月份,上坡位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30 cm<60 cm<120 cm<90 cm,下坡位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60 cm>30 cm>120 cm>90 cm。下坡位的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变化量均高于上坡位,上坡位最大垂直位移出现和结束均早于最大水平位移;下坡位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最大垂直位移累计量,而后又迅速下降。不同深度土壤水力学参数反演结果发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和参数α明显减小,而土壤的饱和导水率Ks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的参数n基本稳定。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滑坡预报预警和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滑坡体 土壤含水量 位移 土壤水力学参数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反演的“双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及挖潜实践
10
作者 张鹏 葛丽珍 +2 位作者 张烈 张俊廷 张国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建立矿场级别下极限驱油效率动态反演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典型井网模式极限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原油黏度不同,驱油效率有差异,原油黏度为5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8%,原油黏度为30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2%;2)井网模式不同,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合SZ油田开发实际,定向井网极限驱油效率可达48%,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驱油效率可达61%~68%。SZ油田驱油效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后续可通过调整井网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考虑黏度差异的影响,定量评价高含水期油田井网调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为SZ油田潜力评价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同开发阶段油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动态反演 驱油效率 调整挖潜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以陕西陇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国超 潘华 +1 位作者 程江 郑立夫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1-355,共15页
采用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并结合Newmark位移模型,基于陇县工程地质岩性特征及地形高程数据,考虑地震动地形放大效应以及Newmark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出陕西陇县地区的地震动发生率为50年10%水平下滑坡的失稳概... 采用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并结合Newmark位移模型,基于陇县工程地质岩性特征及地形高程数据,考虑地震动地形放大效应以及Newmark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出陕西陇县地区的地震动发生率为50年10%水平下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研究区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中、高危险区主要集中于陇县地区的泥岩、粉砂岩以及黄土覆盖地且斜坡坡度大于40°的地区,其中千河及其通关河两岸部分地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较高。本文结果可为该地区的地震滑坡风险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潜在震源区 Newmark累积位移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发生率
下载PDF
Piezomagnet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ith an amplifier
12
作者 João Pedro Norenberg Americo Cunha Jr +1 位作者 Piotr Wolszczak Grzegorz Litak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CSCD 2023年第6期481-483,共3页
We study the effect of an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in a nonlinear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where a ferromagnetic beam resonator is attached to the vibration source through an additional linear spring with a d... We study the effect of an amplification mechanism in a nonlinear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where a ferromagnetic beam resonator is attached to the vibration source through an additional linear spring with a damper.The beam moves in the nonlinear double-well potential caused by interaction with two magnets.The piezoelectric patches with electrodes attached to the electrical circuit support mechanical energy transduction into electrical pow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al spring can improve energy harvesting.By changing its stiffness,we observed various solutions.At the point of the optimal stiffness of the additional spring,the power output is amplified a few times depending on the excitation ampl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inear energy harvesting PIEZOELECTRIC displacement amplifier Bistable potential
下载PDF
由结构力学的平面问题例说最小势能原理
13
作者 纳新刚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9-1413,共5页
最小势能原理作为结构力学的提高部分,很少在该课程中看到关于它的完整介绍。本文以等刚度连续梁为研究对象,在只考虑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讨论了位移法典型方程的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势能法和位移法之间的对偶关系。得出:等刚度... 最小势能原理作为结构力学的提高部分,很少在该课程中看到关于它的完整介绍。本文以等刚度连续梁为研究对象,在只考虑弯曲变形的情况下,讨论了位移法典型方程的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势能法和位移法之间的对偶关系。得出:等刚度连续梁在平面载荷与支座反力构成的平衡力系作用下,可能的小位移状态由虚力方程控制。若真实位移还能利用叠加原理进行求解,则可能位移状态下的总势能在真实位移处取极小值。等刚度连续梁弯曲变形的分析验证了最小势能原理,有助于对一般情况下最小势能原理的深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刚度连续梁 位移法典型方程 最小势能原理
下载PDF
大位移绕障技术在老矿山挖潜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富强 宋强 宋斌 《中国井矿盐》 CAS 2023年第4期21-23,共3页
介绍了福7井通过水平井绕障技术、带压钻井技术、带压固井技术和超长水平段施工建井工艺,提高了矿区控盐量和生产能力,并重点介绍了施工过程、关键点项和注意事项,通过技术攻关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大位移 绕障 超长水平段 老矿挖潜
下载PDF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3
15
作者 邓起东 陈立春 冉勇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83-392,共10页
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活动构造研究已从描述性和定性研究阶段进展到定量研究阶段 ,并主要围绕 3个方面展开工作 :(1)如何刻画活动构造的活动特征 ,即需要得到哪些活动特征定量参数 ;(2 )如何得到这些定量参数 ;(3)如何应用这些参数... 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活动构造研究已从描述性和定性研究阶段进展到定量研究阶段 ,并主要围绕 3个方面展开工作 :(1)如何刻画活动构造的活动特征 ,即需要得到哪些活动特征定量参数 ;(2 )如何得到这些定量参数 ;(3)如何应用这些参数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工程安全性评价。文中就有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提高测年精度、减少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将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定量参数 地震危险性 未来错动量
下载PDF
毛细管理论在低阻油气层油气运移与聚集机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范宜仁 任海涛 +1 位作者 邓少贵 郭璇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根据油气在地层中的势和所受到的力理论 ,认为油气在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为重力和围水压力变化引起的力 ,而毛细管压力则主要起阻力作用。毛细管压力与储层的孔喉结构、排替压力和油气可进入的孔喉多少有直接关系 ,所以它对油... 根据油气在地层中的势和所受到的力理论 ,认为油气在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为重力和围水压力变化引起的力 ,而毛细管压力则主要起阻力作用。毛细管压力与储层的孔喉结构、排替压力和油气可进入的孔喉多少有直接关系 ,所以它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毛细管理论 ,依据油气在低电阻率储层中运移和聚集的特点 ,阐述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机理。由于毛细管压力的作用 ,如果距离油源较远、油气源中的油气不丰富、储层岩性细、孔隙结构复杂、垂向上物性好的储集层发育较多或单层储集空间足够大等均会导致低电阻率储层中的微中、小孔隙中的水无法排出 ,致使储层不动水含量过高 ,从而显示油气层的低电阻率特征 ,即高含水饱和度是引起油气层电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理论 低阻油气层 地层 驱动力 围水压力 重力 毛细管压力 储层岩
下载PDF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开发潜力及对策 被引量:15
17
作者 贾俊山 王建勇 +1 位作者 段杰宏 姜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117,共4页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分布在胜坨、孤岛、孤东和埕东4个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油田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来保持油田稳产。根据胜利油区整装... 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分布在胜坨、孤岛、孤东和埕东4个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油田的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来保持油田稳产。根据胜利油区整装油田河流相开发单元特征,提出了综合流动系数的概念并依此进行分类;通过建立的分类标准,将河流相开发单元分为3类。采用河流相开发单元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类别单元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并与水驱曲线法标定的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以Ⅰ类单元为例,选取交错行列和正对行列2种井网形式的典型单元,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开发措施的优化分析,提出了以井网整体加密和水平井挖潜为主的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开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装油田 采收率 驱油效率 开发潜力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关于薄层与单界面模型弹性反射透射系数的讨论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川 杨春 王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0,共5页
在均匀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假设下,采用位移与位移位两种不同的平面波表示方式,推导了层状介质的传播矩阵;并对层状模型逐步简化,依次给出了薄层、单阻抗差界面纵波入射时的反射、透射系数公式,指出了位移与位移位函数这两种不同形式... 在均匀各向同性水平层状介质假设下,采用位移与位移位两种不同的平面波表示方式,推导了层状介质的传播矩阵;并对层状模型逐步简化,依次给出了薄层、单阻抗差界面纵波入射时的反射、透射系数公式,指出了位移与位移位函数这两种不同形式下各公式的异同和适用条件,对于薄层地震反演精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位 位移 层状介质 传播矩阵 薄层 单界面
下载PDF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文胜 王凯 +3 位作者 刘晨 潘岳 申健 刘逸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 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 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下载PDF
注聚三采期岩电参数的实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申本科 刘大锰 +2 位作者 郑秀娟 张辉 邵先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2-377,共6页
中国东部部分油田已进入三次采油期,储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物性、电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查明储层内注入聚合物溶液后所发生的变化,模拟双河油田开发过程中设计的岩心注聚实验,通过观察注入聚合物的砂岩岩心的实验结果,得出... 中国东部部分油田已进入三次采油期,储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物性、电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查明储层内注入聚合物溶液后所发生的变化,模拟双河油田开发过程中设计的岩心注聚实验,通过观察注入聚合物的砂岩岩心的实验结果,得出了岩心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薄膜电位减小、阿尔奇公式中的孔隙度结构指数m增大,饱和度指数集中在1 4~1 7之间、电阻率变化呈"S"和斜躺"L"型减小等变化规律。注聚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可以按常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注聚前的薄膜电位明显大于注聚后的薄膜电位,因此注聚后在测井解释中要特别注意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岩心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与盐水驱油过程的电阻率相类似,故在测井评价中可直接使用水驱油田的饱和度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电阻率 孔隙度 渗透率 薄膜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