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for Major Yield Traits of a New Wheat Germplasm Shannong 0095 Derived from Thinopyrum intermedium 被引量:7
1
作者 BAO Yin-guang WANG Sen +4 位作者 WANG Xiu-qin WANG Yu-hai LI Xing-feng WANG Lin WANG Hong-g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53-760,共8页
The wheatgras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R Dewey, shows many benefi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ig spikes and high resistance to many diseases. To transfer the beneficial genes of this species, ... The wheatgras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R Dewey, shows many benefi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ig spikes and high resistance to many diseases. To transfer the beneficial genes of this species, many wheat- Thinopyrum intermedium alien chromosome lines were developed. Of them, Shannong 0095 (SN0095), a disomic substitution, has long spikes and flag-leaves, and thus may be an important genetic resource for wheat yield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on major yield traits, a 7 ×7 complete diallel design was made according to Griffing's Method-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terosis for spike length (SPL), flag-leaf area (FLA), number of spikes per plant (NSP),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spike (NSL), kernels per spike (KPS), 1 000-kernel weight (TKW)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GYP) existed in all the crosses by SN0095, but heterobeltiosis occurred only for KPS, TKW, and GYP. The relative mid-parent heterosis (RMH) and relative high-parent heterosis (RHH) for GYP, which valued as high as 35.32 and 29.92% respectively,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traits mearsured. Though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gene effects and cytoplasmic effects (or cytoplasmic-nuclear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found in governing all the traits measured above, additive gene action played a predominant rol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N0095 was the best-general combiner for SPL and FLA, and high-general combiner for NSP amongst all the parents. Estimates of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showed that SN0095 could also make high-SCA combinations for GYP, such as SN0095 × Jimai 19 (JMI9). SN0095 could be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arent in hybrid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thinopyrum intermedium diallel cross combining ability HETEROSIS
下载PDF
Molecular cyt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introgression line tolerant to phosphorus deficiency 被引量:1
2
作者 Xia Zhang Caihong Cui +2 位作者 Yinguang Bao Honggang Wang Xingfeng L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816-822,共7页
Thinopyrum intermedium has been used as a resource for improving resistanc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nd yield potential in common wheat. Wheat line SN304 wa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common wheat cultivar Y... Thinopyrum intermedium has been used as a resource for improving resistanc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nd yield potential in common wheat. Wheat line SN304 wa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common wheat cultivar Yannong 15 and Th. intermedium.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produced no hybridization signal in SN304 using Th. intermedium genomic DNA as a probe, bu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using oligonucleotides AFA-3, AFA-4, pAs1-1, pAs1-3, pAs1-4, pAs1-6, pSc119.2-1,and(GAA)10 as probes detected hybridization signals on chromosomes 2 A, 7 A, 2 B, 3 B, 6 B, and 7 B in SN304 that differed from Yannong 15. Results of specific marker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h. intermedium chromatin introgressions on different chromosomes in SN304. In a hydroponic culture experiment, SN304 not only produced more biomass and higher stem and leaf dry weight but also accumulated more phosphorus than Yannong 15 under phosphorus-deficiency stress. Moreover, SN304 produced a lower pH and released more organic acids, especially oxalic acid, than Yannong 15, which suggests that SN304 exudates enabled more absorbance of P than Yannong 15 under comparable condi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N304 is a wheat-Th. intermedium introgression line with tolerance to phosphorus-deficiency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hybridization Phosphorus deficiency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iticum aestivum Wide crosses
下载PDF
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程舒唯 王惠 +8 位作者 赵心宇 于晓宁 高岐玉 宋维富 杨雪峰 宋庆杰 丁佳蕊 张会新 张延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1,共16页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Dewey×ponticum(Podp.) Barkworth&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偃麦 中间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 杂交
下载PDF
小偃麦衍生系萌发期和成株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4
作者 常利芳 乔彦玮 +6 位作者 陈芳 乔麟轶 郭慧娟 李欣 张树伟 畅志坚 张晓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1333,共13页
干旱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最突出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对180份小偃麦高代稳定衍生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通过测定根长、生物量以及产量相关性... 干旱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最突出因素之一。筛选优异抗旱种质资源、培育抗旱品种,对小麦育种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对180份小偃麦高代稳定衍生系进行了抗旱性鉴定,通过测定根长、生物量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结合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其不同生育时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胁迫均导致抗旱相关指标的显著降低,种子萌发期以叶鲜重、根鲜重、苗高和最大根长降低最多,成株期以株高、单株产量降低最多。不同生育时期各测定指标的抗旱系数分布均有明显差异。种子萌发期和成株期的综合抗旱评价D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成株期抗旱综合评价D值与单株产量、萌发期最大根长和叶干重抗旱系数呈显著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划分小偃麦衍生系的抗旱等级,其中萌发期有24份、成株期有28份衍生系均为极强抗旱型。综合评价筛选出11份在萌发期和成株期均表现较强抗旱性的小偃麦衍生系,可以作为小麦抗旱育种及遗传研究的优异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衍生系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黎明 林小虎 +7 位作者 张平杰 张志雯 王玉海 赵逢涛 高居荣 李文才 李兴峰 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58-1964,共7页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cm,穗长17.3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ACC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二体异代换系 小麦品种 鉴定结果 异代换系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基因组DNA 染色体数目 花粉母细胞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的GISH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吉万全 薛秀庄 +4 位作者 王秋英 王长有 FEDAK George PATROSKI Rene 刘广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1-405,T001,共6页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 以染色体组为 Ee Ee 的二倍体长穗偃麦草 (Thinopyrum elongat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Eb Eb的二倍体比萨偃麦草 (Th.bessarabicum,2 n=2 x=1 4)、染色体组为 St St St St的四倍体拟鹅冠草 (Pseudoroegneiria strigosa,2 n=4x=2 8)的总基因组 DNA为探针 ,对中间偃麦草 (Th.intermedium)进行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中间偃麦草是由 2个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构成 ;中间偃麦草所含的亲缘关系较近的染色体组分别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 Ee、比萨偃麦草染色体组 Eb、以及 1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染色体组与拟鹅冠草染色体组 St 基本相似 ,但不完全一样。因而 ,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组用Eet Eet Ebt Ebt 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组 GISH 中间堰麦草 小麦近缘种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的克隆及其抗病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凯 杜丽璞 +6 位作者 张增艳 廖勇 徐惠君 姚乌兰 杨昆 邵艳军 辛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0-525,共6页
为了探索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在小麦抗病反应中的应用潜力,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命名为TiSGT1。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SGT1蛋白典型的功能域结构,与大麦SGT1序列高度同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iSGT1的高效组... 为了探索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在小麦抗病反应中的应用潜力,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出中间偃麦草SGT1基因,命名为TiSGT1。该基因编码蛋白具有SGT1蛋白典型的功能域结构,与大麦SGT1序列高度同源。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TiSGT1的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法将该载体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与RT-PCR分析表明,TiSGT1基因可在T0、T1和T2代转基因小麦中遗传和表达。黄矮病、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SGT1的超量表达可以提高小麦对黄矮病、白粉病的抗性,TiSGT1可以作为小麦广谱抗病性改良的潜在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白粉病 SGT1 基因克隆 小麦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寒地多年生小麦的选育与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赵海滨 张延明 +4 位作者 史春龙 闫小丹 田超 厉永鹏 李集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78-1386,共9页
通过杂交方法获得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对该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分析。杂交当代结实率为10%~39%;F1表现为两亲中间型,多年生,抗小麦多种病害,生长的第2和第3年结少量种子,结实率为2%~3%;F2分离复杂,出... 通过杂交方法获得八倍体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对该杂交后代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细胞遗传学分析。杂交当代结实率为10%~39%;F1表现为两亲中间型,多年生,抗小麦多种病害,生长的第2和第3年结少量种子,结实率为2%~3%;F2分离复杂,出现八倍体小偃麦类型和中间偃麦草类型的多年生材料;F3和F4代出现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小麦,表现多分蘖、多小穗、抗病、抗寒。F1根尖有丝分裂中发现49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形成14~17个二价体和4~21个单价体;而F2和F3代减数分裂时形成14~21个二价体和9~17个单价体。杂种后代结实率逐代恢复。F1植株已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生长5年。从F4代中获得了4个植株高大(140cm)、分蘖丰富(60个以上)、小穗多(25~30个)的饲草型多年生小麦株系,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刈割再生能力,而且兼抗多种病害,抗寒性好,草质与中间偃麦草相似。还获得了一些普通小麦类型的多年生株系,有待进一步改良。这些结果为多年生小麦的遗传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信息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多年生小麦 形态特征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及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洪杰 王晓鸣 +3 位作者 陈怀谷 李伟 刘东涛 张会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在徐州试点没有发现高抗纹枯病的种质,但是有52份材料表现中抗反应型,包括34份普通小麦材料,其中萧农8506-1、小偃81、冀植4001、农大195、徐州8913和京东3066A-3的相对抗病指数高于0.7。在南京试点,全部普通小麦材料都不抗纹枯病,只有5份小麦-偃麦草种质表现中抗反应型。部分小麦-偃麦草种质的病情指数不但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和扬麦158,而且还低于抗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和宁麦9号,如小麦-中间偃麦草4Ai#2或4Ai#2S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TA3513、TA3516、TA3517和TA3519及小麦-长穗偃麦草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代换系SS767,说明中间偃麦草4Ai#2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J染色体可能与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4Ai#2染色体属中间偃麦草的Js基因组,而长穗偃麦草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属J基因组。虽然纹枯病与眼斑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非常相似,但抗眼斑病基因Pch1(Madsen)和Pch2(Cappelle-Desprez)对纹枯病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长穗偃麦草 纹枯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2Ai-2特异PCR新标记的建立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的克隆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增艳 王丽丽 +1 位作者 辛志勇 林志珊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27-633,共7页
对中间偃麦草麦、小麦和小麦 中间偃麦草 2Ai 2附加系Z1、Z2、Z6 ,代换系ZD2 8等进行RAPD分析 ,从 32 0个RAPD引物中 ,鉴定出 2Ai 2染色体特异的 2个RAPD标记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利用这 2个特异RAPD引物OPO0 5和OPM0 4 ,PC... 对中间偃麦草麦、小麦和小麦 中间偃麦草 2Ai 2附加系Z1、Z2、Z6 ,代换系ZD2 8等进行RAPD分析 ,从 32 0个RAPD引物中 ,鉴定出 2Ai 2染色体特异的 2个RAPD标记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利用这 2个特异RAPD引物OPO0 5和OPM0 4 ,PCR扩增普通小麦CS(ABD)及其近缘植物中间偃麦草 (E1 E2 St)、拟鹅冠草 (St) ,长穗偃麦草 (E)、簇毛麦(V)、黑麦 (R)、大麦 (H)、粗山羊草 (D)等基因组DNA。结果表明 ,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均是 2Ai 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标记。将上述 2个特异片段分离回收、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合成特异引物 ,成功地转换RAPD标记为SCAR(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region)标记SC O5和SC M4。利用SCAR标记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凡含有 2Ai 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及拟鹅冠草均产生一条扩增带 ,不含 2Ai 2染色体的材料 ,包括小麦、长穗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大麦、粗山羊草以及含有其他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附加系 ,均没有扩增产物 ,说明上述 2个SCAR标记是中间偃麦草 2Ai 2染色体的特异性PCR标记 ,且是 2Ai 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性标记。克隆与鉴定中间偃麦草的 2个SCAR扩增片段TiSCO5和TiSCM4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特异性 RAPD标记 SCAR标记 St基因组
下载PDF
利用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离黄矮病抗性候选基因克隆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增艳 许景升 +3 位作者 刘耀光 王晓萍 林志珊 辛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9-195,共7页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行RFLP分析 ,筛选到 1个NBS类RGA序列TirgaZ1与Bdv2连锁。根据TirgaZ1的序列重新设计 1对引物 ,优化PCR扩增条件 ,将其转化为经典特异PCR标记 (SC TZ1)。利用该特异PCR标记 (SC TZ1)和克隆池 PCR法筛选抗黄矮病小麦 中间偃草易位系HW6 4 2基因组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Transformation competentArtificialChromosome ,TAC)文库 ,分离到 4个阳性TAC克隆T1~T4。限制酶切图谱分析结果表明 ,T1~T3为 1类 ,插入片段约 2 3kb ,T4为另 1类 ,插入片段约为 2 5kb。以TirgaZ1为探针 ,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阳性TAC克隆T1、T4为含有TirgaZ1序列的抗病基因候选克隆。分别以中间偃麦草、HW6 4 2和小麦亲本为探针对阳性克隆T1、T4进行Southern分析 ,结果表明 ,阳性TAC克隆T1、T4的插入片段均具有抗黄矮病易位系的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片段 7XL ,T1、T4为抗黄矮病基因候选克隆。测定和分析阳性克隆T1插入片段 5 '端 - 6 4 4 8bp部分的序列 ,表明其最长完整开放阅读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育种 转基因育种 抗病基因 同源序列 黄矮病 候选基因 基因克隆 克隆池PCR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下载PDF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孝 辛志勇 +4 位作者 肖世和 林志珊 徐惠君 杜丽璞 钱幼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0,共5页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性遗传.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基因位点相距为约29.4个遗传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大麦黄矮病毒病 淀粉酶 易位系 重组率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13
13
作者 丁斌 王洪刚 +3 位作者 孙海艳 高居荣 张玉喜 李宪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910-1915,共6页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G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1、Line4、Line10、Line14和Line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M )染色体构型为2n=22 ,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形态学鉴定和A-PAGE电泳分析证明,Line1和Line15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10和Line14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1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4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染色体变异;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00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S21、S29、S57、S121和S152能够在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双体异附加系中稳定扩增出特异带型,并可作为异附加系所附加染色体的特异RAPD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双体异附加系 鉴定
下载PDF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欣 张晓军 +3 位作者 张丛卓 詹海仙 杨足君 畅志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7-582,588,共7页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异源渗入系 白粉病 条锈病
下载PDF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丹 赵继荣 +4 位作者 黄茜 李宁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06-2110,共5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virus,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bp的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黄矮病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NBS-LRR
下载PDF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裴自友 袁文业 +3 位作者 孙善澄 孙玉 富田因则 安室喜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 ,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 ,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将 2 5S 5 8S 18SrRNA、 5SrR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 1V短臂和 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 3对、 4对染色...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 ,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 ,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将 2 5S 5 8S 18SrRNA、 5SrR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 1V短臂和 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 3对、 4对染色体上观察到 2 5S 5 8S 18SrRNA和 5SrRNA基因 ,其中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中间偃麦草 RRNA基因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基因定位 小麦 抗性种质
下载PDF
来自中间偃麦草基因组的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有志 富田因则 +2 位作者 曹丽霞 李连城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9-303,T001,共6页
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 ,(Host)BarkworthandDewey]是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 ,已有许多重要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本研究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克隆到一个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 ,命名为pTi2 8。该序列... 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 ,(Host)BarkworthandDewey]是普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 ,已有许多重要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本研究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克隆到一个类反转录转座子片段 ,命名为pTi2 8。该序列高丰度存在于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低丰度 (寡拷贝 )存在于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硬粒小麦 (T durum)、黑麦 (Secalecereale)、小黑麦和簇毛麦 (Hynaldiavillosa)基因组 ,是中间偃麦草专化重复序列。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pTi2 8与大麦、小麦反转录转座子BARE 1和Wis 2 1A的同源性分别为 6 2 8%、70 8%。Southern及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pTi2 8属散在型重复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类反转录转座子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普通小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黎明 李兴锋 +1 位作者 刘树兵 王洪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2,共3页
利用分布于普通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微卫星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对引物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小麦的A,B,D3个基因... 利用分布于普通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微卫星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对引物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小麦的A,B,D3个基因组多态性引物所占比率分别为34.6%,36.9%和42.2%;说明普通小麦SSR引物在中间偃麦草之间具有通用性,小麦D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亲缘关系要远于A,B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关系,表明小麦的A,B,D基因组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中间偃麦草 通用性 遗传差异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闫金龙 畅志坚 +3 位作者 孙美荣 张晓军 詹海仙 李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白粉病 基因导入 抗性评价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4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4 位作者 陈孝 钱幼亭 林志珊 徐惠君 马有志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14-620,共7页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L1衍生抗病系PP9-1为抗源,与小麦推广品种陕7859、丰抗8号杂交并自交,在F6代中选到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3。对YW443及其亲本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YW443高抗大麦黄矮病毒GPV、GAV株系。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RFLP分析和RAPD分析,研究YW43的遗传构成及其抗病基因染色体归属。结果表明:YW443(2n=42)的遗传构成为40条(20对)小麦染色体和2条(1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易位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较小,属于St基因组,小麦染色体7D长臂末端片段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长臂末端片段取代,小麦新品系YW443为小麦-中间偃麦草7DS·7DL-7StL易位系,其抗病基因位于7StL末端。筛选出的特异RAPD标记OPR19-900,能检测出L1及其衍生抗病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StL片段,可作为鉴定抗黄矮病易位系的1个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YW443 黄矮病 抗病品系 抗病基因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