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的手术策略
1
作者 涂兵 陈钧麟 +2 位作者 练沛荣 夏虹 易红蕾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 目的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胸腰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将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的肿瘤定义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并制定新的临床分型,即椎旁型(肿瘤未超过椎体前缘)和椎前型(肿瘤超过椎体前缘)。对椎旁型采用后路肿瘤切除术,对椎前型行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肿瘤切除情况、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内固定情况;定期随访并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椎旁型8例,5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椎前型3例,2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1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术前与术后JOA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P<0.00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胸腰背部无酸痛感,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肿瘤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可分为椎旁型和椎前型。椎旁型采用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即可实现满意切除;椎前型宜采用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方能实现满意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 临床分型 手术策略
下载PDF
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2
2
作者 施鑫 赵建宁 +3 位作者 王与荣 吴苏稼 李斌 郭亭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 ,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方法 :采用后路间接椎管扩大、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对 6 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依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和晚期手术治疗两组。 结果 ...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 ,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方法 :采用后路间接椎管扩大、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对 6 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依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和晚期手术治疗两组。 结果 :6 7例中无神经损伤 32例 ,椎管侵入 (37.16± 15 .15 ) % ;合并神经损伤 35例 ,椎管侵入(4 8.5 9± 16 .89) %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早期手术组 2 9例 ,晚期手术组 38例 ,术前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 (4 3.97± 12 .90 ) %、(4 1.5 2± 16 .15 ) % (P >0 .0 5 )。治疗后早期和晚期手术组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 (2 0 .6 9± 15 .93) %、(2 7.37± 12 .89) % ,早期组椎管矢状径平均改善 2 3.2 8% ,晚期组为 14.15 % (P <0 .0 5 )。 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引起的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椎管廓清的重要因素 ,早期手术能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被引量:6
4
作者 蒋臻欢 吴晨光 +4 位作者 张雷炎 宗军 朱和平 王勇 钱玉强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5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 25例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后路椎板减压、复位,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所有病例随访8个月~4年,平均2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椎体的高...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 25例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后路椎板减压、复位,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骨植骨治疗。所有病例随访8个月~4年,平均2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椎体的高度,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与神经功能,评价疗效。结果脊柱序列基本恢复正常。伤椎平均前后缘高度分别是:术前(17.2±2.1)mm、(28.8±2.2)mm,术后(30.5±2.5)mm、(31.6±2.7)mm;Cobb角:术前32.5°±4.5°,术后7.6°±2.2°;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36.5%±4.6%,术后86.4%±3.5%,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2例完全截瘫无恢复,余按Frankel分级有1~3级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节段少、重建脊柱序列等优点,植骨能明显改善伤椎骨折的愈合,维持椎体的高度,减少断钉等情况的发生。适用于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骨折-脱位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胸腰椎交界节段病理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稳定性的重建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晋煜 杨祚璋 +2 位作者 许建波 马翔 袁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胸腰椎交界活动节段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技巧和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交界活动节段病理性骨折病人的70个椎体,多发性骨髓瘤36例,转移癌10例,胸椎27例,腰椎19例,在DSA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穿刺入路椎体内注入聚甲...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胸腰椎交界活动节段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技巧和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交界活动节段病理性骨折病人的70个椎体,多发性骨髓瘤36例,转移癌10例,胸椎27例,腰椎19例,在DSA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穿刺入路椎体内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观察Frankel脊髓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9.15个月.36例术后2~72h内疼痛缓解,活动状况改善,其中15例疗效稳定.41例明显改善,5例术前有神经根损伤和截瘫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1例多发脊椎严重破坏者术后疼痛无缓解,2例活动状况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较术前下降.结论PVP治疗脊柱转移癌安全可行,方法容易掌握,术后多数能即刻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能够纠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的序列,改善活动状况.术前脊髓损伤重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病理性骨折 胸腰椎交界节段
下载PDF
腰椎MRI矢状位大视野扫描在胸腰结合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文生 丁长青 +3 位作者 孙迎迎 张玉娜 代兰兰 丁爱兰 《影像技术》 CAS 2013年第6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MRI矢状位大视野(40~43cm)扫描在胸腰结合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0.35TMRI诊断的胸腰结合段(胸10-腰3)椎间盘突出症的30例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MRI诊断胸10~腰3节段35个椎体椎间盘... 目的:探讨腰椎MRI矢状位大视野(40~43cm)扫描在胸腰结合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0.35TMRI诊断的胸腰结合段(胸10-腰3)椎间盘突出症的30例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MRI诊断胸10~腰3节段35个椎体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29个,椎间盘脱出11个,伴相应节段许莫氏结节者19个,椎体终板变性24个。结论:腰椎MRI矢状位大视野扫描有利于诊断胸腰结合段椎间盘突出,性价比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胸腰结合段 MRI 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Kss系统在脊柱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康照昌 康照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第17期107-108,共2页
评价Kss系统在脊柱胸腰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将Kss利用于脊柱胸腰椎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手术后脊柱生理序列的恢复情况以及生理序列的维持情况;结果:所有病人脊柱生理序列恢复较好,而且生理序列丢失... 评价Kss系统在脊柱胸腰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将Kss利用于脊柱胸腰椎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包括病人手术后脊柱生理序列的恢复情况以及生理序列的维持情况;结果:所有病人脊柱生理序列恢复较好,而且生理序列丢失不明显;结论:Kss椎弓根钉棒系统有其它椎弓根钉棒系统没有的优点,它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的特点能对脊柱施行三维矫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ss系统 脊柱 胸腰椎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赵师州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5-681,共7页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PJA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O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Smith-Petersen截骨术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短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瑞西 彭昊 +1 位作者 廖志辉 李晓云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TLICS评分/〉5)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1...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TLICS评分/〉5)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12周、12个月及终末随访期伤椎椎体恢复至正常95.5%以上,Cobb角丢失〈3.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恢复了椎体高度同时重建了脊柱稳定性,并有效的恢复了神经空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经椎弓根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晓明 于海洋 +4 位作者 郑国辉 张伟 张旭 柴子豪 管俞君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7期577-583,共7页
目的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 目的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经MRI证实为陈旧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3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2±9.5)岁。随访记录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位置,使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PJK组与非PJK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8.2±13.3)个月,其中9例(22.0%)发生PJK,5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术前PJA为(3.7±4.0)°,术后6个月为(12.3±5.9)°,末次随访时为(18.9±6.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BMI、融合节段、UIV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JA、末次随访时TK及术前LK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影像学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KCA矫正过大(>35°)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SRS-22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22.0%(9/41),局部后凸角矫正过大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PJK患者在生活质量上与非PJK患者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 脊柱后凸 近端交界性后凸 生活质量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成像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
11
作者 张海平 萧建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CT3D)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诊断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3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检查及技术处理。结果CT对椎体中后柱骨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不仅能具体、直观、形象显示骨折情况,而且对脊髓、神经根损伤的显示价值清楚。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螺旋CT3D和MPR对诊断及了解椎管内损伤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爆裂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初步报告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宏其 王昱翔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刘金洋 吴建煌 王锡阳 陈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12岁。术前脊柱后凸角为35°~45,°平均37.9°...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12岁。术前脊柱后凸角为35°~45,°平均37.9°。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2例。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7~42个月,平均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Frankel分级:4例恢复2级,3例恢复1级。术后后凸角为2°~9,°较术前明显改善,最后随访时后凸角为2°~12°,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血沉均恢复正常;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胸腰段脊柱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胸腰段 脊柱结核 后路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张建军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62例行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JK,分...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62例行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5例)与无PJK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随访3~36(25.04±3.05)个月;随访期间,15例(9.26%)发生PJK。与无PJK组比较,PJK组年龄、Smith-Petersen截骨术比例明显升高(P<0.05);PJK组术前矢状面平衡明显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近端交界角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近端交界角明显升高(P<0.05)。15例术后发生PJK的患者中,存在三种PJK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胸椎后凸的自然进展7例,压缩性骨折5例,假关节3例。结论胸椎后凸的自然进展、压缩性骨折、假关节是PJK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且年龄、手术方式、术前近端交界角和矢状面平衡均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PJK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Smith-Petersen截骨术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