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pid 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ing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被引量:2
1
作者 Zhi Yao Li-Wei Yan +7 位作者 Tao Wang Shuai Qiu Tao Lin Fu-Lin He Ru-Heng Yuan Xiao-Lin Liu Jian Qi Qing-Tang Zh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953-1960,共8页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include histological and radiology techniques.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many drawbacks including an enormous manual worklo...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include histological and radiology techniques.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many drawbacks including an enormous manual workload and poor image registration. 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icro-MRI), an emerging radiology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report results in the brain, liver and tumor tissues. However, micro-MRI usage for obtaining intraneural structures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esent a new imaging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by ~1T micro-MRI. Freshly harvested sciatic nerve samples from an amputated limb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wo different scanning conditions(Mannerist Solution/GD-DTPA contrast agent, distilled water) were selected, and both T1 and T2 phases programmed for each scanning condition. Three clinical surgeons evaluated the quality of the images via a standardized scale. Moreover, to analyze deform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image, the nerve diameter and total area of the micro-MRI images were compared after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pid micro-MRI imaging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scicle structure. Nerve sample immersed in contrast agent(Mannerist Solution/GD-DTPA) and scanned in the T1 phase was the best. Moreover, the nerve sample was scanned freshly and can be recycled for other procedures. MRI images show better stability and smaller deformation compared with histological images. In conclusion, micro-MRI provides a feasible and rapid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which can clearly show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eripheral n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fascicula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ascicular topography micro-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rapid acquired images contrast agent Mannerist Solution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deformation analysis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Fluoro-ruby retrograde tracing and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in the guinea pig
3
作者 Xiao Han Lulian Xu +7 位作者 Yue Wu Hua Xun Jinxiu Pan Yingying Huang Dafeng Ji Huiqun Wu Guangming Lv Lemin T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63-367,共5页
Fluoro-ruby was injected into the posterior funiculus of the spinal cord in the cervical (C5-T2) and lumbar (L3-6) segments of adult guinea pigs. The spinal cord was cut into serial frozen sections. The Fluoro-rub... Fluoro-ruby was injected into the posterior funiculus of the spinal cord in the cervical (C5-T2) and lumbar (L3-6) segments of adult guinea pigs. The spinal cord was cut into serial frozen sections. The Fluoro-ruby labeling was clearly delineated from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The labeling traversed the cervical, thoracic and lumbar segments, and was located on the ventral portion of the posterior funiculus on the injected side, proximal to the intermediate zone of the dorsal gray matter. The fluorescence area narrowed rostro-caudally. The spinal cord, spinal cord gray matter and corticospinal tract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3D-DOCTOR 4.0 software, resulting in a robust three-dimensional profile. Using functionality provided by the reconstruction software, free multi-angle observation and sectioning c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spinal cord and corticospinal tract. Our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Fluoro-ruby retrograde fluorescent tracing technique can accurately display the anatomical location of corticospinal tract in the guinea pig and tha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software can be used to provide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ospinal tract Fluoro-ruby retrograde fluorescent tracing techniqu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guinea pig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技术联合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之栋 祁家龙 +3 位作者 裴少保 马力 王善松 刘艺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2-926,共5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走向个性化、精准化。3D打印导板技术可实现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临床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仍面临置钉准确性不高导致螺钉松动甚至引起神经并发症的问题,... 背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走向个性化、精准化。3D打印导板技术可实现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临床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仍面临置钉准确性不高导致螺钉松动甚至引起神经并发症的问题,现有关于3D打印导板技术指导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术中置钉的研究不多。目的:评价3D打印导向模板技术联合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D打印导向模板椎弓根螺钉置入后联合施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15-23岁,平均(18.17±3.49)岁。分析术后2周和术后18个月时脊柱侧弯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手术时间280-540 min,平均(340.83±102.20)min,术中出血量1000-4000 mL,平均(2000.00±1073.70)mL,固定节段9-14个椎体,平均(11.83±1.72)个椎体,矫形过程中未出现螺钉松动;(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周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冠状面C_(7)铅垂线和S1正中线的距离、矢状面C_(7)铅垂线和S1后缘的距离、顶椎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均获得明显矫正,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62.22%,术后18个月随访各参数较术后2周无明显变化,矫形效果满意,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3)围术期切口延迟愈合1例,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未出现神经并发症;(4)结果表明3D打印导向模板结合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矫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去旋转 3D打印导板技术 肋骨切除术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数字化三维重建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经济学效果
5
作者 李鹏 韩小松 +5 位作者 向柄彦 何颖异 黄坤 刘利 罗洪建 阮世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14-2818,共5页
背景: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凭借可视化、精准性、无创等优势逐渐应用于骨科疾病,但关于其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循证支持较少。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及经... 背景: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凭借可视化、精准性、无创等优势逐渐应用于骨科疾病,但关于其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循证支持较少。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及经济学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65)。两组均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对照组采取胶片模板测量的方法进行手工术前规划,观察组采取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符合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髋臼侧、股骨侧假体在0级(完全符合)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3 d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③术后即刻观察组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双下肢长度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Harris、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⑤提示将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半髋关节置换,不仅能在术前准确判定假体型号,还能精准重建双下肢力线,但其住院费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数字三维重建技术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 经济学效果
下载PDF
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胸部创伤的研究
6
作者 潘伟 魏小东 +2 位作者 池保安 方旭涛 李翠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2022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8例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低剂量... 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2022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8例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及肋骨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与肋骨三维重建及两者联合检查对胸部创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扫描管电流为5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较差,软组织伪影较多,噪声较多,影响诊断;管电流7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一般,有部分软组织伪影,噪声少量,不影响诊断。管电流50 mA时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70 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9,P<0.05);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经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检测显示:肋骨骨折112例,肋软骨骨折7例,检测到388处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其中355处(占91.49%)肋骨骨折和33处(占8.51%)肋软骨骨折。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76例(占64.41%)合并肺挫伤和撕裂伤,41例(占35.75%)合并胸腔积液,10例(占8.47%)合并胸椎骨折,6例(占5.08%)合并脾挫伤和裂伤,5例(占4.24%)合并纵隔和皮下气肿,肋骨骨折最直接的影像征象为可见透亮低密度影。胸部CT扫描一般能较好显示断端错位,如只有一侧肋骨断裂,另一侧完整,三维重建图像则显示一侧肋骨可见线样影;三维重建共检出肋骨及肋软骨骨折395处,其中肋骨骨折363处(占91.90%),肋软骨骨折32处(占8.10%);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共检出肋骨及肋软骨骨折410处,其中肋骨骨折375处(占91.46%),肋软骨骨折35处(占8.54%)。与术中检查到的418处肋骨损伤比较,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2.82%(388/418),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4.50%(395/418),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诊断肋骨及软肋骨骨折的准确率为95.69%(410/418),两种检查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62,P<0.05)。结论: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可用于胸部创伤的诊断,其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 低剂量扫描技术 肋骨三维重建 胸部创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胎儿宫内缺氧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夏春华 曾华北 +2 位作者 郑艳芬 任海波 李一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胎儿宫内缺氧状况中的临床价值及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原因中的优势。方法在产科常规检查项目的基础上,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胎心、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血流参数,指标... 目的探讨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胎儿宫内缺氧状况中的临床价值及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原因中的优势。方法在产科常规检查项目的基础上,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胎心、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血流参数,指标异常者通过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观察脐带形态、走行及空间转向,寻找缺氧的原因。同时利用实时三维成像观察胎儿活动状态及颜面表情。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是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基本指标,脐带、羊水和胎盘因素是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适用于寻找宫内缺氧的原因,超声诊断与产后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及时准确的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和程度,是对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有效补充,为临床诊疗和选择恰当的生产方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及H—Flow技术 彩色多普勒 胎儿缺氧
下载PDF
3D-CT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定位L_(5)、S_(1)神经根及椎间隙 被引量:3
8
作者 毕经纬 任佳彬 +4 位作者 刘鑫 孙宁 李瑞 李岳飞 孙兆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283-5289,共7页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视角下能更直接、清晰地近距离辨识镜下组织结构特点,而间接的X射线透视等难以定位硬脊膜、神经根及椎间盘。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L_(5)、S_(1)神经根及椎间隙的毗邻关系,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视角下能更直接、清晰地近距离辨识镜下组织结构特点,而间接的X射线透视等难以定位硬脊膜、神经根及椎间盘。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L_(5)、S_(1)神经根及椎间隙的毗邻关系,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L_(4/5)和L_(5)S_(1)节段相关参数:上位腰椎椎板下缘与下关节突基底部内侧缘交点(A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a_(1))、神经根起点上缘(a_(2))、上位腰椎下终板(a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a_(4));下位腰(或骶)椎椎板上缘与上关节突基底部内侧缘交点(B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b_(1))、神经根起点上缘(b_(2))、上位腰椎下终板(b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b_(4));上位腰椎下关节突内侧缘与下位腰(或骶)椎上关节突内侧缘交点(C点)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c_(1))、神经根起点上缘(c_(2))、上位腰椎下终板(c_(3))、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c_(4));上位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D点)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d_(1));神经根起点上缘分别至上位腰椎下终板(n_(1))、下位腰(或骶)椎上终板的距离(n_(2))。观察A、B、C三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C区)与神经根、椎间隙的位置关系。29例患者均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估疗效。分析参数并临床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与结论:①同节段患侧与健侧各结构位置关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_(4/5)和L_(5)S_(1)不同节段A、B、C各点与硬脊膜外侧缘、椎间隙距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神经根起点上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_(5)、S_(1)神经根起点上缘与相应节段椎间隙距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L_(4/5)、L_(5)S_(1)节段,A点投影绝大多数分别在L_(5)上、下终板附近;AB连线投影均分别在硬脊膜外侧缘附近、硬脊膜外侧缘以外;③椎间隙水平在L_(4/5)节段绝大多数在C区以上,A点之上;L_(5)S_(1)节段均在C区内,A点之下,C点水平绝大多数对应椎间隙;④神经根起点上缘L_(5)绝大多数投影在L_(4/5)椎间隙水平,S_(1)均投影在L_(5)S_(1)椎间隙以上;⑤观测结果与术中所见相符合;⑥提示获取数据可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术中定位,单侧双通道内镜镜下显露恒定的各骨性标志点,在L_(4/5)节段,A点以上即为椎间隙,探查并取出突出的椎间盘,在椎间隙水平找到L_(5)神经根起点,沿神经走行对神经根管减压;在L_(5)S_(1)节段,C点位于椎间隙水平,自该水平探查椎间盘,自A点稍上开窗找到S_(1)神经根起点并向外下对神经减压;通过各标志点定位椎间隙、神经根位置,并明确开窗减压范围,使修复过程更安全、精准、有效、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单侧双通道内镜 数字化骨科 三维重建 形态学参数
下载PDF
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正营 王忠 乔亚丽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均行MS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结果多期MSCT增强扫... 目的探讨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疑似结肠癌患者,均行MS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结果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多期MSCT增强扫描(P<0.05)。Kappa检验显示,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37,P=0.000)。结论多期MSCT增强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结肠癌术前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多期MSCT增强扫描 三维重建技术 术前评估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胜才 李胜超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3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雷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X线检查和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比较X线与CT三维重建技术对...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雷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X线检查和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比较X线与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骨折诊断的总准确率、对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质量的评估效果。结果: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肘关节骨折、腕关节骨折、Colles骨折、髋关节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尺桡骨骨干双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及总体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与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折内固定质量的评估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折复位的评估效果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对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评估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三维重建技术 复杂性四肢创伤性骨折
下载PDF
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剑锋 廖瑛扬 +2 位作者 赖小荣 夏聪 欧阳孔顺 《华夏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入院床位奇、偶数将奇数床位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入院床位奇、偶数将奇数床位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程度、患肢肿胀程度及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肿胀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更好,可减轻疼痛程度与患肢肿胀度,提高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三维重建技术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疼痛程度 腕关节功能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分析
12
作者 赵萌萌 高亚 王文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7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疑似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片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对颌面部骨折诊断的一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疑似颌面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片检查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对颌面部骨折诊断的一致性,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64例疑似颌面部骨折患者中,5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颌面部骨折,11例为非颌面部骨折。κ检验分析结果显示,X线片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κ=0.592,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κ=0.894,P<0.00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灵敏度(96.23%vs.77.36%)、特异性(90.91%vs.45.45%)及准确性(95.31%vs.71.88%)均高于X线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效能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颌面部骨折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三维光栅投影技术在面部轮廓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敏 邱蔚六 +3 位作者 房兵 唐友盛 鞠鲁粤 李光耀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试图建立一种面部软组织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采用工业用ATOS快速三维光学测量仪,对1例下颌骨发育过度患者的面部轮廓模型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的采集精度高,生成的图像逼真。结论:本方法改进了传统的投... 目的:试图建立一种面部软组织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采用工业用ATOS快速三维光学测量仪,对1例下颌骨发育过度患者的面部轮廓模型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的采集精度高,生成的图像逼真。结论:本方法改进了传统的投影光栅装置,应用2个CCD摄像头接收信号,实现了对面部三维数据的快速精确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栅投影技术 三维重建 面部轮廓 面部软组织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利 洪虓 +4 位作者 马腾飞 黄珊珊 李国超 韩良 王元银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974-978,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对所有颌面部外伤患者均行普通X线片拍摄、螺旋CT二维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的...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对所有颌面部外伤患者均行普通X线片拍摄、螺旋CT二维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的临床应用特点。结果: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技术,对7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诊断准确性高,并且能够立体清晰地显示了颌面部骨折部位、类型、骨折块移位情况及颌面部立体形态改变。结论: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获得的图像弥补了普通X线及二维CT轴位图像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在颌面部外伤的术前诊断、手术计划制定及手术后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口腔计算机辅助外科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 颌面部骨折 三维手术预测模拟
下载PDF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平面火焰中气体浓度二维分布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治深 王飞 +3 位作者 邢大伟 许婷 严建华 岑可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891-2896,共6页
研究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实现气体浓度二维分布测量的方法,探索了重建气体浓度二维分布的模型和算法,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重建程序进行了可行性验证。搭建了由24束激光束构成的场参数测量系统,以甲烷/空气预混火焰中H2O... 研究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实现气体浓度二维分布测量的方法,探索了重建气体浓度二维分布的模型和算法,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重建程序进行了可行性验证。搭建了由24束激光束构成的场参数测量系统,以甲烷/空气预混火焰中H2O为测量对象,运用重建程序重建了火焰中H2O浓度的二维分布,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重建结果较真实的反应了火焰中H2O浓度的二维分布状态,为实现优化燃烧控制提供重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 二维重建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的开、闭口位计算机三维重建及测量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晓萍 张绍祥 +2 位作者 马强华 谭立文 邱明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3,i0006,i0007,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开闭口运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0mm厚的闭口位、大开口位的颞下颌关节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关节盘、髁突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相关测量。结果:计算机三维重建...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开闭口运动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0mm厚的闭口位、大开口位的颞下颌关节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关节盘、髁突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相关测量。结果: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显示闭口位、大开口位时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变化及其三维解剖结构关系。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整体显示,并可绕任意轴进行旋转,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适时测量。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于颞下颌关节运动解剖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生物塑化 计算机 三维重建
下载PDF
C臂CT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培元 林师帅 +2 位作者 焦德超 吴刚 宋东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应用C臂CT导向下穿刺,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上尿路结石,其中多发结石36例,单发结石16例。铸型结石6例。结石最大径6~55 mm,平...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应用C臂CT导向下穿刺,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52例上尿路结石,其中多发结石36例,单发结石16例。铸型结石6例。结石最大径6~55 mm,平均19 mm。不同程度肾盂积水43例。应用三维重建确定穿刺点、目标肾盏及穿刺路径与结石的空间关系,DSA实时导向结合i Guide路径引导穿刺扩张通道。结果 52例共行58例次PCNL术,均单通道碎石,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并置安全导丝时间5~10 min,平均8 min。碎石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45 min。术后残石8例,占13.8%(8/52)。术中出血量50~400 ml,平均80 ml。术后不同程度发热42例次,占72.4%(42/58)。未发现与穿刺有关的其他并发症。结论 C臂CT导向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中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上尿路结石PCNL中是一种可以选择使用的影像学穿刺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 上尿路结石 C臂CT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TDLAS技术用于燃烧场气体温度和浓度重建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殷可为 胥頔 +1 位作者 张龙 杨富荣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27,共8页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及修正型代数迭代算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选择频率为7 153.7 cm^(-1)和7 154.3 cm^(-1)的H_2O吸收线作为测温谱线,测量了...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及修正型代数迭代算法(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ART),选择频率为7 153.7 cm^(-1)和7 154.3 cm^(-1)的H_2O吸收线作为测温谱线,测量了CH_4/Air预混平面火焰炉燃烧场温度和H_2O气浓度分布。仿真采用1 000 pixels×1 000 pixels个像素点描述方形模型区域,假设40条光束从两个方向正交通过重建区域,通过引入初始分布并经修正型ART算法计算和三次多项式插值处理,温度场重建偏差在4.5%以内,H_2O气浓度场重建偏差在4%以内。实验采用导轨和转台实现探测光对稳态燃烧场两个方向上的平行扫描,共获取24路光束吸收信号,经修正型ART算法重建和三次多项式插值处理得到整个火焰炉燃烧区域的温度场和H_2O气浓度场分布。将温度场重建结果与热电偶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燃烧场温度二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 代数迭代算法 温度场 浓度场 二维重建
下载PDF
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 被引量:8
19
作者 洪洪 钱宇婷 +3 位作者 付磊 王武 李成辉 尹毅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0-874,共5页
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 目的:研究困难气道中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的择期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E组)24例和对照组(C组)20例。术前采集入组患者上气道CT数据,依据患者的CT三维重建图像及由此获得的参数计算完成对Shikani硬质纤维气管镜(后简称硬质镜)管芯塑型,随机分组后,根据患者所在组别分别选用相应的硬质镜插管,E组采用根据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计算的角度塑型后的硬质镜,C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镜,并记录首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入室(Tb)、插管后即刻(T0)、插管后5 min内(T1~T5)7个时间点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以及24 h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6%,C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70%,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C组。E组插管时间为(20.7±10.6)s,C组插管时间为(21.5±17.6)s,E组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操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E组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在T0、T1、T2、T4、T5小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CT三维重建技术图像计算的角度对硬质镜管芯塑型,对提高颈椎固定困难气道患者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三维重建技术 硬质纤维气管镜 颈椎固定 困难气管插管
下载PDF
3D打印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波 冉红兵 +3 位作者 林川 杨丽俊 李文 陈尧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731-737,共7页
目的探讨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纳入6例需要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患者,使用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作个体化的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用于术中指导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术后采集三维CT影像数据与术前进行... 目的探讨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纳入6例需要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患者,使用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作个体化的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用于术中指导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术后采集三维CT影像数据与术前进行比较,建立个体化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骨相关解剖标志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分析术后髁突位移情况,结合术后临床随访,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面部外观对称,外形恢复满意,张口度、张口型及余留牙咬合关系正常,无颞下颌关节症状,相关解剖标志点在各个三维方向上的位移绝对值均值最大为1.08 mm,是右侧下颌骨喙突在左右方向的位移,标准差最大为0.82,标准误最大为0.33。术后髁状突的位移被控制在了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下颌骨定位及连接导板能有效减少下颌骨截断后的位移影响,保留重建下颌骨的原有空间位置,使术后髁状突的位置恢复到自然状态,极大地提高了下颌骨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美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下颌骨缺损修复 外科手术 导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