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 migration paths in the marine strata of typical structures in the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Xu Guosheng Liang Jiaju +4 位作者 Gong Deyu Wang Guozhi Yuan Haifeng Cao Junxing Zhang Chengf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18,共18页
The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rospective zon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central Yangtze area. Three representative structures, the Xinchang structure, Longjuba gas-bearing structur... The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 is an important prospective zone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central Yangtze area. Three representative structures, the Xinchang structure, Longjuba gas-bearing structure and the Jiannan gas field,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biomarker parameters in marine strata and to examine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gas and hydrocarbon sources. Fluid inclusions; carbon, oxygen, and strontium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y of source rocks were used for tracing fluid migration paths in marine strata of the study area. The Carboniferous-Triassic reservoirs in three typical structures all experienced at least two stages of fluid accumulation. All marine strata above the early Permian were shown to have fluids originating in the Permian rocks, which differed from the late stage fluids. The fluids accumulated in the late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Xinchang structure were Cambrian fluids, while those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reservoirs were sourc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Silurian and Cambrian fluids. A long-distance and large-scale cross-formational flow of fluids destroyed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earlier accumulated hydrocarbons. A short-distance cross-formational accumulation of Silurian fluids was shown in the late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Longjuba structure with favorable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fluid accumulation in the Carboniferous reservoirs of the Jiannan structu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neighboring Silurian strata with a small amount from the Cambrian strata. As a result, the Jiannan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to have the best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luid migration paths in the three structures revealed that the zone with a weaker late tectonism and no superimposi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Paleozoic fluids or the Upper Paleozoic zone with the fluid charging from the Lower Paleozoic in the western Hubei-easteru Chongqing area are important target area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hubei-eastern Chongqing area marine strata geochemical tracer fluid migration path
下载PDF
Fossil Associatio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Yanjiahe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Hubei,South China 被引量:11
2
作者 GUO Junfeng LI Yong +7 位作者 HAN Jian ZHANG Xingliang ZHANG Zhifei OU Qiang LIU Jianni SHU Degan Shigenori MARUYAMA Tsuyoshi KOMIY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24-1132,共9页
Apart from previously reported Small Shelly Fossils (SSFs), a macroscopic fossil assemblage, comprising abundant algae, cone-shaped tubular fossil forms, and probable impressions of a megascopic metazoan, comes from... Apart from previously reported Small Shelly Fossils (SSFs), a macroscopic fossil assemblage, comprising abundant algae, cone-shaped tubular fossil forms, and probable impressions of a megascopic metazoan, com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Yanjiahe 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 area of western Hubei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visible fossils are preserved in thinlaminated siltstone or muddy siltstone intercalated between 8-15 ram-thick carbonate deposits, probably representing sedimentary settings of a constrained local depression in the shallow water carbonate platform during the Early Cambrian Meishucunian Stage. The macroscopic fossil association provides significant fossil evidence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ife from the late Precambrian to the 'Cambrian explosion' inter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fossil association Yanjiahe Formation Lower Cambrian Yangtze gorges area hubei Province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地应力特征及成因
3
作者 童广勤 苗凤彬 +3 位作者 李培军 秦维秉 罗胜元 陈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101,I0006,I0007,共18页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近边界断裂的区域呈多向性;现今地应力的离散性较强,平面上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主体分布特征,纵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埋藏深度是导致地应力纵向上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主应力随埋深呈线性增加,主体区域的应力关系表现为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属于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不同岩性层间的水平应力及方向变化,由灰岩、粉砂岩到页岩,应力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边界断裂的影响是地应力平面上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造成地应力降低及最大水平主应力趋于平行断层走向的偏转,地应力降低与偏转幅度主要受断裂距离控制。该结果可为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藏后续勘探部署及压裂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特征 成因 页岩储层 水井沱组 鄂西宜昌地区
下载PDF
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4
作者 谢通 陈威 +5 位作者 潘诗洋 石万忠 王亿 张焱林 段轲 任志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4-1176,共23页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CO_(2)和N2吸附实验、页岩含气量测定、微量元素测定等方法开展精细研究。结果显示: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主要发育的岩相类型包括硅质岩相、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其中黏土质硅质岩相是大隆组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岩相类型;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微孔和介孔贡献了页岩主要的孔隙体积和孔比表面积;高有机碳和高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和页岩中微小孔隙(孔径<50 nm)系统的建立,微孔和介孔中的吸附气是总含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含气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为指标建立鄂西二叠系大隆组页岩评价标准,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为Ⅱ_(1)类优势岩相类型,硅质岩为Ⅱ_(2)类页岩气优势岩相类型,恩地2井1 241.0~1 250.4 m井段为页岩气“甜点段”。页岩微量元素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表明大隆组高有机质含量是高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环境的共同结果,其中高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大隆组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含气性 储层
下载PDF
基于联合时序InSAR技术的矿区沉降隐患区识别
5
作者 彭一桂 艾东 +1 位作者 曾斌 刘诗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1,共11页
针对目前单一InSAR解译技术方法在复杂地表形变解译中精度及可靠性有限的难点,提出了利用PS-InSAR(persist scatterers InSAR)、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SAR)这2种时序InSAR技术联合进行山地矿区地面沉降隐患区圈划的方... 针对目前单一InSAR解译技术方法在复杂地表形变解译中精度及可靠性有限的难点,提出了利用PS-InSAR(persist scatterers InSAR)、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SAR)这2种时序InSAR技术联合进行山地矿区地面沉降隐患区圈划的方法。以湖北省宜都市松宜矿区为例,基于大样本理论,利用矿区内高精度的PS点形变结果,校正具有高空间覆盖率的SBAS-InSAR处理结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精度并增加形变靶区范围圈划的准确度。通过对比使用单一PS-InSAR技术和经过PS-SBAS联合方法处理后得到的典型形变点时序曲线及野外实地调查,验证了解译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联合时序InSAR技术可以提高地表沉降监测精度并增加地表变形靶区范围圈划的准确度,为类似山地矿区的地面沉降隐患监测与分析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山地 矿区地面沉降 形变监测 联合时间序列InSAR技术
下载PDF
鄂西鹤峰地区牛蹄塘组石煤中稀土元素分布规律及其赋存特征
6
作者 张号 罗凡 +4 位作者 张雷 沈宝存 胡磊 肖明宏 吕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5期697-707,共11页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石煤地层是鄂西地区重要的赋矿层位,前人多对该区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而对牛蹄塘组石煤中元素富集异常关注不够,为探讨鄂西鹤峰地区牛蹄塘组石煤富矿元素富集状态,本文对鹤地3井牛蹄塘组石... 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石煤地层是鄂西地区重要的赋矿层位,前人多对该区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而对牛蹄塘组石煤中元素富集异常关注不够,为探讨鄂西鹤峰地区牛蹄塘组石煤富矿元素富集状态,本文对鹤地3井牛蹄塘组石煤地层展开稀土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鹤峰地区牛蹄塘组石煤层中Li、Sc、Co、Ga、Ta、Tl、Zn、Nb、Th、Cd、In、Cs元素含量处于轻度富集状态,Cu、Ni、Mn、Cd元素含量处于富集状态,Rb、U、Ba、Cr、V、Mo元素含量处于高度富集状态。稀土元素总量(∑REE=211.10μg/g)较高,轻与重稀土元素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分馏程度高而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本研究总结了鄂西鹤峰地区牛蹄塘组石煤伴生的稀土元素分布规律及赋存特征,为湖北省石煤及其伴生矿的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鹤峰地区 牛蹄塘组 石煤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下载PDF
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4 位作者 王怡 张宗立 林华 冯骏 蒲元志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解决林分各测树因子及其生长模型之间的相容性问题,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法建立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能保证模型的相容性与无偏性;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 为解决林分各测树因子及其生长模型之间的相容性问题,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法建立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能保证模型的相容性与无偏性;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差均在6.5%以下,模型参数稳定性及预测精度均较高;建立的全林整体模型可用于不同初始条件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收获预估、定量间伐作业设计以及林分密度控制图绘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 度量误差 全林整体模型 林分密度控制图 鄂西山区
下载PDF
鄂西山区柳杉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研建与应用
8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4 位作者 王怡 张宗立 林华 冯骏 蒲元志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41-47,共7页
在对鄂西山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60块标准地立地分级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法建立了柳杉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保证了模型的相容性和无偏估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差均在6.5... 在对鄂西山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60块标准地立地分级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法建立了柳杉人工林全林整体模型,保证了模型的相容性和无偏估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林分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误差均在6.5%以下,模型参数稳定性及预测精度均较高;同时,应用全林整体模型可对不同初始条件的柳杉人工林林分生长进行模拟预测、定量间伐作业设计以及绘制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密度控制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林整体模型 柳杉人工林 林分密度控制图 鄂西山区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志伟 钟怡江 +3 位作者 刘磊 陈洪德 王兴龙 陈安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早寒武世鄂西渝东克拉通内裂陷发育的综合识别标志,并刻画了裂陷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以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结果表明:1)裂陷呈南宽北窄、东缓西陡的不对称箕状形态;2)受裂陷西缘同沉积断裂控制,裂陷内地层沉积厚度与深—浅水沉积、斜坡相沉积均具明显分异性,分异程度与断裂活动性呈正相关关系;3)在早寒武世裂陷以补偿沉积充填为主,其内部由初期陆棚沉积向末期碳酸盐岩台地过渡,根据充填特性可将裂陷演化划分为裂陷(水井沱组沉积期)、坳陷(沧浪铺组沉积期)、填平补齐(石龙洞组沉积期)3个阶段;4)裂陷的“开启—闭合”是“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冈瓦纳大陆聚合”在中、上扬子之间的响应,该构造背景下的古地貌分异、同沉积断裂活动及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其古地理格局。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提出不仅为四川盆地克拉通内裂陷作用构造—沉积格局提供了新的认识,也对中上扬子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地区 中上扬子地区 早寒武世 克拉通内裂陷 裂陷演化
下载PDF
鄂西-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力钰 陈强路 +5 位作者 黎茂稳 袁坤 马晓潇 席斌斌 岳勇 黄泰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198,共18页
寒武纪早期地球环境和生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上扬子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岩。了解这套烃源岩的形成与古地理背景、古气候和古海洋之间的耦合关系,明确不同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内... 寒武纪早期地球环境和生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上扬子广泛发育的富有机质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岩。了解这套烃源岩的形成与古地理背景、古气候和古海洋之间的耦合关系,明确不同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内在联系,为资源潜力分析提供地质依据。本研究以鄂西-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和总有机碳)和无机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元素和全岩矿物X衍射)方法,识别了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了内陆架盆地(或台盆相)和斜坡相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早寒武世有机质已高过成熟,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内陆架盆地/台盆相的鸭子口剖面Al含量,Ba、Cu、Zn和Ni等营养元素含量,以及黏土含量在有机质富集段无明显变化;Mo、U和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TOC含量在水井沱组下段较高,向上逐渐减小;Th/U值和V/(V+Ni)值分别均小于2和大于0.54,指示水井沱组下段持续缺氧。斜坡相ZK513井Al含量和黏土含量在有机质富集段无明显变化;Ba、Cu、Zn和Ni等营养元素,Mo、U和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以及TOC含量的变化趋势耦合,在牛蹄塘组、九门冲组上段分别有明显和略微增大,表明初级生产力增大和水体缺氧硫化。Th/U值和V/(V+Ni)值显示牛蹄塘组缺氧硫化,九门冲组上段整体缺氧。结合古地理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认识,认为斜坡相的ZK513井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较高的生产力和有利保存条件,即上升洋流带来的营养元素促进了初级生产力,形成大量有机质并引发后续的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和海水缺氧硫化;内陆架盆地/台盆相的鸭子口剖面初级生产力未明显增强,有机质富集主要受保存条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鄂西-黔东北地区 有机质富集 上升洋流 缺氧硫化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鄂西山区耕地景观格局多情景模拟
11
作者 彭洪兵 宋健 +3 位作者 尹雯 钱招东 滕欣 孟雪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51-59,169,共10页
以鄂西山区1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LUS模型模拟耕地景观在自然条件约束情景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双重约束情景下的时空演化规律,明确耕地景观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未来鄂西地区耕地数量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影响耕地变... 以鄂西山区1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LUS模型模拟耕地景观在自然条件约束情景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双重约束情景下的时空演化规律,明确耕地景观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未来鄂西地区耕地数量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主要为高程、植被覆盖、水文条件。斑块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影响显著,表现为北优南劣的格局;耕地斑块形态随时间变化呈明显优化发展的趋势。在斑块格局上,鄂西地区耕地斑块整体空间聚集性差、连通性低、破碎化程度高,耕地斑块格局存在持续恶化的风险。多情景模拟的差异表明,耕地斑块的规则化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活动因素的限制,而仅在自然条件驱动下,耕地景观更易向复杂化、破碎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景观格局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鄂西山区
下载PDF
鄂西烟区低温、连阴雨对烤烟烟叶化学成分与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王丽娟 陈正洪 +3 位作者 任永建 陈英英 王俊超 成丹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6期66-74,共9页
基于鄂西烟区国家气象站的气象数据、烤烟化学成分数据及单产量数据,采用统计及ArcGIS插值方法,研究烟叶主要气象要素、生育期低温、连阴雨灾害分布特征及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并分析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连阴雨对烤烟品质及... 基于鄂西烟区国家气象站的气象数据、烤烟化学成分数据及单产量数据,采用统计及ArcGIS插值方法,研究烟叶主要气象要素、生育期低温、连阴雨灾害分布特征及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并分析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连阴雨对烤烟品质及单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鄂西南烟区伸根期和成熟期发生低温冷害的次数多于鄂西北的,鄂西烟区遭遇低温冷害次数呈下降趋势。连阴雨发生的次数和最长持续天数分布特征呈南多北少。恩施州南部连阴雨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连阴雨最长持续天数与烟叶不同部位的还原糖、氯、钾氯比、糖碱比关联度较大,其中与还原糖关联度最大;长时间持续连阴雨是影响烟叶中氯含量的重要因素,对其贡献为负,对上部叶、下部叶的钾氯比有一定影响,对其贡献为正。鄂西南烟区连阴雨最长持续天数对烤烟单产量有负面影响,对鄂西北烟区有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鄂西烟区 烤烟 化学成分 烟叶单产量
下载PDF
三峡湖北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宋思敏 谢秋俊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已有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参考,以湖北库区秭归、夷陵、兴山、巴东为例,根据政府有关统计资料,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结合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2种供水... 为了解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的已有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参考,以湖北库区秭归、夷陵、兴山、巴东为例,根据政府有关统计资料,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结合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2种供水方式,从用水户用水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水源保护措施等3个方面综合分析并评价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结果表明:三峡湖北库区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长期不安全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仍存在部分短板。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建议,以期为巩固提升新阶段农村饮水提出建议性决策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湖北库区 移民安置区 农村饮水安全 巩固提升
下载PDF
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树高曲线的研究
14
作者 单华平 冯骏 +3 位作者 翟丕斌 侯义梅 陈东升 朱红军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4,10,共5页
树高曲线是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经营管理中需要参考的重要统计模型。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8个应用广泛的树高曲线方程作为备... 树高曲线是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经营管理中需要参考的重要统计模型。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建始县国有长岭岗林场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8个应用广泛的树高曲线方程作为备选模型,以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的固定样地每木检尺数据为基础,基于拟合优度指标选取最优基础模型,构建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单木树高曲线模型。结果表明,8个基础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在0.85以上,其中M3、M5模型拟合效果最优且较为接近(R^(2)=0.915),但M3模型对大径级树高预测偏差明显,故选取M5模型为鄂西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模型,为其生长量调查及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山区 日本落叶松 树高曲线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 被引量:65
15
作者 阮羚 谷山强 +2 位作者 赵淳 姚尧 李晓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鄂西三峡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发,线路抵御雷击能力薄弱。有效提高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水平与治理能力,对保证鄂西三峡地区供电的稳定可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基于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开展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防雷... 鄂西三峡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复杂,雷电活动频发,线路抵御雷击能力薄弱。有效提高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水平与治理能力,对保证鄂西三峡地区供电的稳定可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基于差异化防雷技术与策略开展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防雷综合治理研究。具体来说,从线路回数、塔形、档距、地貌、防雷措施等方面统计分析了鄂西三峡地区220kV线路雷击故障分布规律,分析结果可从宏观上指导实施差异化防雷改造;进而选择雷害严重的典型线路采用差异化防雷技术开展逐基杆塔的微观化防雷风险评估,评估时综合考虑线路走廊雷电活动、地形地貌、线路结构和绝缘配置的差异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防雷措施,并依据投入产出比制定技术经济性较高的差异化防雷治理方案;针对治理方案开展逐基杆塔和全线防雷性能预评估,分析改造前后防雷性能变化情况;最后应跟踪评估改造方案挂网后的实际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防雷 鄂西三峡地区 输电线路 220kV 雷击闪络风险 治理策略
下载PDF
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52
16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3 位作者 马文辛 王国芝 曾祥亮 王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371,共8页
中上扬子地台发育2套重要的海相深灰色—黑色页岩,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主要由富含黄铁矿、有机质或生物化石的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埋藏相对较深、... 中上扬子地台发育2套重要的海相深灰色—黑色页岩,分别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主要由富含黄铁矿、有机质或生物化石的黑色炭质页岩组成,厚度大、分布广。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埋藏相对较深、钻井无天然气显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中等、埋藏深度适度、钻井天然气显示丰度高,特别是志留系其它粉砂岩层段可产工业性气流。因此,下志留统页岩更有利于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更加适合作为中国南方页岩气战略先导区的重点目标勘探层位。总体上,两套页岩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出露范围广,有利于针对页岩展开相关研究,特别是背斜和向斜的翼部区是页岩气勘探最为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页岩气 勘探前景 川东南 鄂西渝东
下载PDF
基于RS及GIS的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袁传武 吴保国 +2 位作者 史玉虎 唐万鹏 胡必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利用ArcView 3.3对鄂西三峡库区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为研究该区域内的树种结构、径级结构、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森林... 利用ArcView 3.3对鄂西三峡库区199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和遥感判读样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林龄结构分布图、郁闭度分布图等系列森林景观图,为研究该区域内的树种结构、径级结构、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提供了可视化的基础。结果表明:①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较多,特有植物多,库区森林覆盖率为46.8%;②森林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二高山地区;③地带性植被落叶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严重,森林具有明显的次生性,灌木林和针叶林所占比重较大;④林种结构不合理,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小,用材林比重大,近成过熟林比重较小;⑤林龄结构方面,中幼龄比重较大;⑥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三峡库区 森林资源 森林结构 空间格局 RS GIS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被引量:46
18
作者 卢庆治 马永生 +1 位作者 郭彤楼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人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史恢复 剥蚀量 成烃史 鄂西—渝东地区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快速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詹小国 谭德宝 +1 位作者 朱永清 黄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以1986年和1999年三峡库区(湖北片)的TM,SPOT(全色)作为遥感解译的数据源,利用TM光谱信息丰富、SPOT影像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对这两种影像作融合后再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1作为处... 以1986年和1999年三峡库区(湖北片)的TM,SPOT(全色)作为遥感解译的数据源,利用TM光谱信息丰富、SPOT影像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对这两种影像作融合后再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进行土地利用解译。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1作为处理平台,以1:50 000地形图作为数据源,进行扫描矢量化,生成DEM,并从中提取坡度,考虑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坡度这3个因子,利用水利部的行业标准和GIS的空间叠加分析能力,研究了三峡库区(湖北片)巴东、兴山、秭归和宜昌4县1986年和1999年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县中,对水土流失起减轻作用的林地、梯田、园地面积都在增加,而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草地面积都在减少;各县的水土流失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以宜昌减轻最多,秭归、兴山和巴东居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三峡库区 水土流失 快速动态监测
下载PDF
湘鄂西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吸附能力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康 张金川 +3 位作者 唐玄 于京都 刘飏 杨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9,共7页
利用实验测试手段剖析了湘鄂西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特征、矿物特征、孔隙特征以及甲烷吸附特征,发现龙马溪组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较强,在恒温30℃时平均饱和吸附气量为2.46 cm3/g,具有良好的储气能力。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有机碳含... 利用实验测试手段剖析了湘鄂西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特征、矿物特征、孔隙特征以及甲烷吸附特征,发现龙马溪组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较强,在恒温30℃时平均饱和吸附气量为2.46 cm3/g,具有良好的储气能力。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有机碳含量、适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干酪根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黄铁矿含量和微、中孔的体积与吸附能力正相关性较强,是吸附能力主要的内部控制因素。温度和压力作为外部控制因素分别与吸附能力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性,而该区构造抬升幅度大,对温度和压力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认为,构造抬升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当地层在高压区内抬升时,温度对吸附气的影响大于压力对吸附气的影响,构造抬升使得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当地层抬升幅度很大、地层进入低压区时,压力对吸附气的影响大于温度对吸附气的影响,会使得吸附气量迅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特征 构造抬升 页岩气 龙马溪组 湘鄂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