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人才思想探微
1
作者 方红姣 罗伟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1-176,共6页
作为清末新政的指导性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人才思想为清末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框架。以推崇旧式学堂与新式学堂并举、力倡“兴学育才”与“鼓励游学”并用、主张“罢废科举”与“厘订新学制”并行为主要内容,彰显其人才思想“中法... 作为清末新政的指导性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人才思想为清末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框架。以推崇旧式学堂与新式学堂并举、力倡“兴学育才”与“鼓励游学”并用、主张“罢废科举”与“厘订新学制”并行为主要内容,彰显其人才思想“中法”与“西法”二者采用有度到“中法”与“西法”同时进行,再到以“西法”为标准的变革“中法”以及“采用西法”并非惟西法论的“中体西用”的特点,体现其人才思想为清末新政的实施与清末人才培养的理论价值及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人才思想 “中体西用”
下载PDF
清末新政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勇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 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 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自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 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 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 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 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思想 江楚会奏三折 戊戌思潮 立宪思潮 清朝末年 思想基础 教育 法律 自强思潮 洋务 思潮
下载PDF
张之洞稳健改革思想渊源寻绎——由“治军治民”到《劝学篇》再到《江楚三折》
3
作者 杨湛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9-73,共5页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其特殊的出身经历、个性特点和积极参与洋务运动的"治军治民"的实践经验,使得他总结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清流派、顽固派、洋务派以及激进维新派的独特而稳健的改革思想。这...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其特殊的出身经历、个性特点和积极参与洋务运动的"治军治民"的实践经验,使得他总结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清流派、顽固派、洋务派以及激进维新派的独特而稳健的改革思想。这种稳健改革思想初步形成于《劝学篇》中,其后又在《江楚三折》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进而上升为清末新政前期的主导性改革思想,最终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张之洞的例子亦表明,儒家思想仍富有极强的求新求变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江楚三折》 稳健改革思想 清末
下载PDF
试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宪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全喜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59,共12页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以下简称三折)是晚清新政的基本蓝图,此点已为学界所周知。但《三折》在中国早期现代的历史中,其意义却并不以此为止。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来看,《三折》是清政府政治决断能力衰弱化的标志,同时,它还蕴育了一种立...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以下简称三折)是晚清新政的基本蓝图,此点已为学界所周知。但《三折》在中国早期现代的历史中,其意义却并不以此为止。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来看,《三折》是清政府政治决断能力衰弱化的标志,同时,它还蕴育了一种立宪主义的枢机。以《三折》为转捩点,清政府再也不能独断专行式的做出政治决断(即"上令下行"模式),而必须将决断的方式调整为"上下合议"模式。而且,自《三折》以降,"上下合议"的范围一直处在不断扩张之中:江楚会奏尚且只是朝廷与疆臣合议,其后则逐渐扩张为与士绅精英们合议,最终在革命主义的浪潮中,在名义上,合议的范围被扩张为"国民全体"。所以,《三折》确实是晚清集权体制趋于崩解的重要象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妨认为它已经初步呈现了立宪主义的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政治宪法学 立宪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