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imyr Peninsula( Arctic Siberia) in Late Precambrian:tectonic thrust sheets and geodynamic evolution
1
作者 Sergey G.Samygin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3期127-142,共16页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rock complexes of a continental massif, island arc and back-arc basin geodynamic affinities are described and consider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wi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rock complexes of a continental massif, island arc and back-arc basin geodynamic affinities are described and consider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within the nor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Taimyr tectonic zone distinguish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fold- thrust belt of Taimyr Peninsula. As i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rock complexes of the continental massif with the early Late Riphean (Tonian-Cryogenian) volcanogenic-sedimentary cover occur in the study region as the allochthonous syn- and post-sedimentary thrust sheets buried in or thrust over deposits of a back-arc basin, which accumulated in the terminal Late Riphean (Cryogcnian)-initial Vendian (Ediacaran). These and other results of the large-scale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elucidate important details of the region tectonic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Precambrian, when two lateral ensembl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structures originated in the reg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eoproterozoic, the regional tectonic ensemble included the oceanic plate abut on the continental massif with a primitive volcano-plutonic belt. The subsequent system of an island arc and marginal back- arc basin origin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eoproterozoic and existed approximately till the mid-Vendian (Ediacaran) phase of the intense formation of thrust sheet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PROTEROZOIC Baikalian orogeny paleostructure thrust sheet olistolith
下载PDF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ing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5
2
作者 WU Zhenhan YE Peisheng +3 位作者 Patrick J.BAROSH HU Daogong LU Lu ZHANG Yao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uthward along several generally north-dipping great thrust systems. Those at the borders of the ~450 km wide block show it overrides the Lhasa block to the south and is overridden by the Hohxil-Bayanhar block to the north. The systems are mostly thin-skinned imbricate thrusts with associated folding. The thrust sheets are chiefly floored by Jurassic limestone that apparently slid over Triassic sandstone and shale, which is locally included, and ramped upward and over Paleocene-Eocene red-beds. Some central thrusts scooped deeper and carried up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 Permian carbonate and granite to form a central uplift that divides the Qiangtang block into two parts.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es are unconformably overlain by little deformed Late Eocene-Oligocene volcanic rock or capped by Miocene lake beds. A thrust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lock, as well as 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djacent Lhasa block, dip to the south and appear to be due to secondary adjustments within the thrust sheets. The relative southward displacement across this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 system is in excess of 150 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the average southward slip-rate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hrusts ranged from 5.6 mm to 7.4 mm/a during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This Early Cenozoic thrusting ended before the Early Miocene and was followed by Late Cenozo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in the Qiangtang block. The reve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ust system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 thrust outliers and thrust sheets structural windows Early Cenozoic Qiangtang block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63
3
作者 何文渊 李江海 +1 位作者 钱祥麟 郑多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7-43,共7页
柯坪断隆内断裂发育,笔者根据野外及地震数据对各主要断裂和二级断裂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坪塔格断裂形成于晚第三纪,沙井子断裂早期与柯坪塔格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阿合奇断裂形成于挤压而非走滑的背景下,皮羌断裂和印干走滑断裂其实是协... 柯坪断隆内断裂发育,笔者根据野外及地震数据对各主要断裂和二级断裂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坪塔格断裂形成于晚第三纪,沙井子断裂早期与柯坪塔格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阿合奇断裂形成于挤压而非走滑的背景下,皮羌断裂和印干走滑断裂其实是协调作用的捩断层。萨尔干断裂是一条假走滑断层,实际上应该是一条撕裂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形成了二类主要的断裂构造组合样式:叠瓦推覆体、构造窗。笔者认为柯坪断隆上的构造其实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远程碰撞造山和板内变形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柯坪断隆 断裂构造 叠瓦推覆体 构造窗 断裂形成机制
下载PDF
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伍秀芳 刘胜 +2 位作者 汪新 杨树锋 顾雪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的隐伏冲断层和上覆褶皱 ;苏盖特—齐姆根—甫沙地区表现为山前的三角带和向盆地扩展的两排背斜带。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要构造变形时间始于上新世早期 (距今约 4.6Ma) ,断层、褶皱的变形时代由山前向盆地逐步变新 ,变形强度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逐步减弱。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为 2 0~ 70km ,缩短率为 35 %~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地震剖面叠瓦逆掩席 三角带 构造缩短率
下载PDF
西秦岭大草滩群的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1 位作者 王涛 闫全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5-515,共11页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 沉积序列、沉积相、古水流和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大草滩群和铁山群分别是由冲积扇和近岸浊积扇形成的陆相碎屑岩组合和滨海相浊积岩。李子园群岛弧火山岩不仅是形成大草滩群的沉积物源,而且也是大草滩群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变形特征和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综合研究显示,大草滩群是秦岭晚古生代弧前增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逆冲席顶盆地。大草滩群可与祁连山中晚泥盆世沙流水群和雪山群相比较,向东、南分别与同期异相桐峪寺组、铁山群相对应,显示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构造迁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草滩群 铁山群 晚古生代 逆冲席顶盆地 构造迁移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志广 张达 +5 位作者 谷永昌 王果胜 李红英 於炀森 柳长峰 刘文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共17页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岩席 逆冲推覆构造 中亚造山带 华北板块北缘 内蒙古
下载PDF
论西成铅锌矿床的后生成因 被引量:19
7
作者 杨志华 张传林 李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0-366,共7页
以往资料认为西成矿田的铅锌矿床均属泥盆纪热水—喷流沉积或它们的改造型矿床。经笔者研究证实,西成矿田容矿地层除泥盆系外,还有古元古界。超大型厂坝—李家沟矿床产于古元古界地层中。该区矿床不是热水—喷流沉积型或其改造型矿床,... 以往资料认为西成矿田的铅锌矿床均属泥盆纪热水—喷流沉积或它们的改造型矿床。经笔者研究证实,西成矿田容矿地层除泥盆系外,还有古元古界。超大型厂坝—李家沟矿床产于古元古界地层中。该区矿床不是热水—喷流沉积型或其改造型矿床,而是燕山—喜马拉雅期的后生热液矿床。西成矿田中所有矿床的产出特征、规模和部位完全受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控制。为此,原秦岭式或秦岭型铅锌矿床模式的基础已不成立,建议用厂坝式、毕家山式等名称代表西成矿田中两类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特征不同的矿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模式 岩片构造 铅锌矿床 后生成因
下载PDF
银洞沟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雷世和 唐桂英 +2 位作者 秦正永 刘波 张子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19,33,共8页
就构造对该矿的控岩控矿作用和围岩蚀变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早期多层次滑脱构造控制了初始矿源层的形成、韧-脆性推覆型剪切作用控制了含矿石英脉的形成,以及脆性断裂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定位等过程,阐述了该矿床构造演化和矿化叠加的... 就构造对该矿的控岩控矿作用和围岩蚀变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早期多层次滑脱构造控制了初始矿源层的形成、韧-脆性推覆型剪切作用控制了含矿石英脉的形成,以及脆性断裂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定位等过程,阐述了该矿床构造演化和矿化叠加的一一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构造控矿 推覆岩席 银矿床 金矿床
下载PDF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秦岭造山带的新模式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志华 王北颖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65-575,共11页
除地槽回返造山和板块碰撞造山之外,尚存在第三种造山模式,即抽拉-逆冲岩片构造造山模式,秦岭-大别造山带就是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典型代表。文中详细介绍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基本概念、运动方式和在大陆造山带发展、演化中所起的作用... 除地槽回返造山和板块碰撞造山之外,尚存在第三种造山模式,即抽拉-逆冲岩片构造造山模式,秦岭-大别造山带就是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典型代表。文中详细介绍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基本概念、运动方式和在大陆造山带发展、演化中所起的作用,运用抽拉-逆冲岩片的观点对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明确提出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一种新的造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岩片构造 造山模式
下载PDF
华南板块南缘早中生代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其相关的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4
10
作者 林伟 Michel Faure +5 位作者 Claude Lepvrier 陈泽超 褚杨 王清晨 N'guyen Van Vuong Vu Van Tich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 作为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华南板块南缘的云开地体和越北的Song Chay地体发育了早中生代的向北东逆冲推覆的韧性变形。在云开地体,经历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的矿物指示了产状平缓的面理上发育明显的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沿着这些矿物拉伸线理,具有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定年结果指示了变形事件发生在220 Ma左右。在越南北部,Song Chay地体的岩石和构造特征与云开地体极其相似:平缓的面理,北东—南西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北东的剪切变形是其主要的构造特征,这些构造特征均表现为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变形时间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这期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被认为同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新发现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带是华南板块同印支板块的碰撞拼合界线。因此,华南板块南缘云开地体和Song Chay地体被一同卷入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云开地体 SONG Chay地体 北东向逆冲推覆构造 早中生代板块拼合
下载PDF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宗命 胡明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46-70,共25页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 推覆构造体系是由几条逆冲断裂带及其逆冲席、逆冲片组成,主干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叠瓦式构造。本文对研究这四条主干道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席、前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泥。模拟试验研完了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指出其前缘三角区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体 逆冲断裂带 逆冲席
下载PDF
抽拉—逆冲岩片控矿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传林 朱立华 +1 位作者 金章东 杨志华 《矿产与地质》 1997年第6期381-387,共7页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杨志华等在研究秦岭造山带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新构造观。通过西秦岭造山带腹地的西成矿田西汉水群的解体和再划分,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首次在该区发现元古宇地层单元。该地层单元无论...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杨志华等在研究秦岭造山带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新构造观。通过西秦岭造山带腹地的西成矿田西汉水群的解体和再划分,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首次在该区发现元古宇地层单元。该地层单元无论在变质程度,还是在变形层次、序列、样式上均与古生界存在巨大差别。经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区域地质的调研,我们认为该区元古宇是在晚三叠世由西向东抽拉—逆冲至地表的,西成矿田中矿床分布严格受抽拉—逆冲岩片控制,而且西成矿田中最大的矿床——厂坝铅锌矿是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中。因此,过去在该区建立的热水沉积成矿模式的基础已不复存在。我们结合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思想,提出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控矿模式,建立了不同岩片系统与相应的不同类型矿床相互对应的关系。这为大陆造山带成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拉 逆冲 岩片构造 成矿模式 铅锌矿床
下载PDF
Petrology of an Arc-Oceanic Crust Contact Zone in the Laohushan Back-arc Bas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NW 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宏仪 吴燕民 吴才来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A contact zone sandwiched between an arc and an oceanic crust was discoveredin the Laohushan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orth-dipping imbricatedthrust sheets and is exposed on the surface as... A contact zone sandwiched between an arc and an oceanic crust was discoveredin the Laohushan area in the present study.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north-dipping imbricatedthrust sheets and is exposed on the surface as a narrow arcuate belt, which extends for about 30 kmin an E-W direction and measures about 1-3 km wide. Lithologicall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subzones. Subzone 1 consists of meta-andesite and metasandstone; subzone 2, psammitic schists;subzone 3, psammitic and pelitic schists, quartz diorite and hornfelses; and subzone 4, metagabbro,epidote amphibolite and pelitic schists. The metamorphism has the following grading sequence: lowgreenschist facies in subzone 1 - > high greenschist facies in subzone 2 - > low amphibolite fadesin subzone 3 - > epidote amphibolite facies in subzone 4.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hows that rocks in subzones 1, 2 and 3 are arc rocks, whereas those of subzone 4 are oceaniccrustal rocks. The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especially 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bluishgreen amphibole from the pelitic schists and epidote amphibolite of subzone 4 suggest that the rocksof the contact zone were metamorphosed at a pressure of up to 0.69 GPa. It is thought that theLate-Mid Ordovician oceanic lithosphere of a back-arc basin was underthrust northerly beneath an arcto a depth of 20-23 km, where the basaltic rocks and gabbro were converted to epidote amphiboliteand metagabbro respectively. Then, the root rocks of the arc and these metamorphosed oceanic rockswere brought up to shallower depths by thrust faults to form a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arc and theoceanic crust in the Laohush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zone thrust sheets METAMORPHISM arc rocks ocean crust mini-suture
下载PDF
对秦岭造山带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志华 李威 +1 位作者 苏春乾 王北颖 《河南地质》 1994年第4期241-254,共14页
详细讨论了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它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对其形成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是中生代以来,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对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表层构造特征以... 详细讨论了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它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对其形成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是中生代以来,在抽拉-逆冲岩片构造体制作用下形成的。对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表层构造特征以及它和深层构造的关系、花岗岩的成因类型、断层与界面的区分及成矿作用等都提出了和以往不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构造 深层构造 成矿作用 秦岭 造山带
下载PDF
基于电流片模型的永磁推力轴承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欢 赵荣祥 祝长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58,共8页
为便于永磁推力轴承的优化设计,利用基于电流片模型的永磁推力轴承推力解析算法,给出了适合单对和多对同轴磁环或磁块阵列的简明磁力解析表达式。经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该解析算法的准确性后,对永磁推力轴承的推力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 为便于永磁推力轴承的优化设计,利用基于电流片模型的永磁推力轴承推力解析算法,给出了适合单对和多对同轴磁环或磁块阵列的简明磁力解析表达式。经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该解析算法的准确性后,对永磁推力轴承的推力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然后以轴向推力为优化目标,得到了可作为优化设计的相关依据,继而提出了一种含有交替充磁方向永磁环的交错式永磁推力轴承结构。最终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完成了交错式永磁推力轴承样机的设计与制造,并在一个飞轮储能系统的测试平台上对其进行了部分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体 推力轴承 优化设计 电流片模型 解析算法
下载PDF
止推气浮轴承工作表面的研磨抛光工艺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志伟 屠喜 +2 位作者 周珂仪 刘波 张君安 《轴承》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19,共4页
介绍了设计的止推气浮轴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针对该轴承的工作表面要求达到镜面效果的难题,设计了止推气浮轴承工作表面的研磨与抛光工艺,对研抛过程中的研磨盘转速、研抛压力、磨料种类及粒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到了一... 介绍了设计的止推气浮轴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针对该轴承的工作表面要求达到镜面效果的难题,设计了止推气浮轴承工作表面的研磨与抛光工艺,对研抛过程中的研磨盘转速、研抛压力、磨料种类及粒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到了一组适合止推气浮轴承工作表面研磨抛光的优化组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推气浮轴承 弹性薄板 研磨 抛光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桩板墙加固边坡作用效果及结构受力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梅 刘校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0-196,共7页
作为边坡治理中的一种常用支挡结构,桩板墙主要依靠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加固,并利用桩间挡土板防止桩间土体产生滑动,但其设计基于经验类比,桩板墙加固边坡过程中的受力分配、结构受力等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项目以实际工程边坡为依托,通... 作为边坡治理中的一种常用支挡结构,桩板墙主要依靠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加固,并利用桩间挡土板防止桩间土体产生滑动,但其设计基于经验类比,桩板墙加固边坡过程中的受力分配、结构受力等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项目以实际工程边坡为依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桩板墙加固边坡的加固效果、挡土板对桩身受力的影响、桩板体系各自承担的滑坡推力大小、桩板结构各自的受力和变形规律等,并对桩间距和挡土板强度等参数改变下桩板墙结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挡土板承担一部分滑坡推力,随着荷载增加,挡土板承受的土压力不断增加,挡土板所受的土压力峰值均在滑体以下部分;不同加载条件下桩身所受滑坡推力近似呈抛物线分布,滑坡推力峰值主要集中在滑面中下部;桩距较大时,两桩间土体呈拱形向下滑动,挡土板对桩间土体下滑有一定的支挡作用;挡土板强度对边坡加固效果影响不大。研究成果可为桩板墙加固边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板墙 边坡加固 结构受力 滑坡推力 桩距
下载PDF
造山带逆冲与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平衡关系的定量讨论——以库车陆内前陆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明山 钱祥麟 李茂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造山带和克拉通之间的盆地称之为前陆盆地。近年来关于陆内(板内)造山的理论进一步拓宽了前陆盆地的含义。笔者建议将毗邻大陆板内造山带的拗陷盆地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并可以与典型前陆盆地类比。造山带向前陆区逆冲引起山麓带岩石圈... 造山带和克拉通之间的盆地称之为前陆盆地。近年来关于陆内(板内)造山的理论进一步拓宽了前陆盆地的含义。笔者建议将毗邻大陆板内造山带的拗陷盆地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并可以与典型前陆盆地类比。造山带向前陆区逆冲引起山麓带岩石圈的构造响应,形成前隆和前陆盆地。不同地区的前陆盆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其演化阶段性也有许多差别。它们受岩石圈基底性质和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隆升和剥蚀。前陆盆地沉积速度和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最新的方法是采用校正的构造回剥曲线、时间段曲线、沉积速率等定量数值描述造山冲断楔和前陆盆地间的构造-沉积平衡关系,即山体隆升逆冲与盆地构造沉降的平衡,以及山体逆冲推移与盆地沉积间的平衡。南天山南麓库车陆内前陆盆地为典型的封闭系统,是理想的研究区。上述方法对库车陆内前陆盆地的分析表明,经过校正的回剥曲线反映逆冲和沉降更为精确。结合时间段曲线,沉积速率和区域地质资料能得出库车陆内前陆盆地生储盖组合与储油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和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回剥曲线 造山冲断楔 沉阵 沉积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某标盾构区间隧道施工技术
19
作者 李连生 程文峰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9-53,共5页
为了解决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某标施工期所遇到的含微承压水的软土地层,施工区域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众多等问题,制定一系列的施工技术措施,从而实现了盾构法区间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关键词 土体加固 板桩拔除 盾构推进 旁通道施工
下载PDF
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志强 苏江湖 马金清 《福建地质》 2001年第2期78-86,共9页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闽北变质岩中 ,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向南东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及其上盘的推覆岩席组成 ,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推覆 ,往逆冲方向可分为上、下 2个逆冲推覆构造系 ,是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 ,作用时期发生于印支期—燕山期。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推覆岩席 构造岩片 仁寿地区 福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