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意象理论发展中的理学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9期37-51,I0002,共16页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 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因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其构建起了一整套阐述“天人合一”、万物关联等基础性观念的理论体系。传统意象理论所凭依的宇宙生命秩序观念,也就在此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学推动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自然观念的非宗教化进程,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促使文艺批评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其为意象理论构造出了一个哲学基座,由此赋予“意象”概念以“气象”的内涵,又为中国审美观念注入了“理趣”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强调理性与情趣相统一的传统意象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意象 理学 理趣 天人合一 气象
下载PDF
浅论《周易》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鹏 欧阳兵 《天津中医药》 CAS 2003年第1期41-42,共2页
从易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基本思想入手 ,认为中医学之“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 ,是受《周易》“三才观”的影响 ,同时也是在《周易》“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的命题下 ,对人在自然界中所作的价值判断。此外 ,易学思想的时空观念也对中... 从易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基本思想入手 ,认为中医学之“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 ,是受《周易》“三才观”的影响 ,同时也是在《周易》“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的命题下 ,对人在自然界中所作的价值判断。此外 ,易学思想的时空观念也对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周易》重视自然界和社会对人的双重影响的学术思想 ,也为中医学“生物 -社会 -心理医学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天人相应”理论的最终形成 ,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说理工具 ,从而也使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说明变得更加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医学 “天人相应” 基础理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田湘:遇见了你,再也放不下——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之三) 被引量:3
3
作者 钟世华 田湘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如果说"追求"要靠执着与不舍,那么"遇见"则要靠命定的机缘。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应该有所担当,作为一个作家更应该有所担当。一个诗人脱离了现实社会,写的诗歌就会苍白无力。
关键词 田湘 诗歌创作 访谈
下载PDF
论《易传》的“法天则象”设计思想 被引量:3
4
作者 喻仲文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易传》中"法天则象"的基本含义,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原始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易传》中"法天则象"含义的训诂,结合先秦时期设计实践,揭示了《易传》中"天"的两个维度... 目的旨在探讨《易传》中"法天则象"的基本含义,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原始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易传》中"法天则象"含义的训诂,结合先秦时期设计实践,揭示了《易传》中"天"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如春夏秋冬等"四时";二是空间维度,即"天象"、"天文"。"象"既指卦象,也指星象。结论 "法天则象"表达了中国古代设计与天地四时秩序的统一,表现出中国古代设计尊重、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应的设计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法天则象 设计思想
下载PDF
中医“法天象地”思维逻辑的分形理论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浩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0期64-66,共3页
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分形模型,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人体也不例外,如人脑、肺管、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移植都有分形理论的应用。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的耳、鼻、舌、手、足等各个部分,都是人体的缩影,这与生物分形原理似乎... 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分形模型,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人体也不例外,如人脑、肺管、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移植都有分形理论的应用。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的耳、鼻、舌、手、足等各个部分,都是人体的缩影,这与生物分形原理似乎一脉相通、不谋而合。结合临床感悟,发现中医"法天象地"的思维逻辑也是分形理论对于"万物皆本于阴阳"的朴素应用。并且,分形理论在中医里的应用效果也经受住了临床的检验。这为利用分形理论解释传统医学做出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阴阳 法天象地 中医
下载PDF
国家不幸诗家幸——论文天祥对杜诗的接受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桂凤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0-64,共5页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模仿杜诗的“以诗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化用杜诗。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模仿杜诗的“以诗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化用杜诗。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沉郁顿挫 集杜诗
下载PDF
文天祥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爱国斗争及其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加洪 《嘉应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8-22,共5页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爱国主义思想 抗元 影响
下载PDF
论宋末元初江西词人群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荣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0-85,103,共7页
江西词人在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中结成群体,国亡后受到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感召,继续以 群体方式活动,有两个酬唱中心。国家灭亡的命运促使江西词人群作出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 江西词人群 文天祥 反思
下载PDF
论南宋后期诗歌从宗唐到学杜的转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左汉林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26-32,共7页
南宋后期最早活跃在诗坛的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从晚唐入手的创作方法表示了宋诗向唐诗的复归。这个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文天祥和汪元量,他们是这个阶段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普遍有以诗存史的观念,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诗歌从宗唐到... 南宋后期最早活跃在诗坛的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他们从晚唐入手的创作方法表示了宋诗向唐诗的复归。这个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文天祥和汪元量,他们是这个阶段学杜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普遍有以诗存史的观念,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诗歌从宗唐到学杜的转变。文天祥创作的集杜诗取得了较高成就,他的集杜入乐也是一个创新。宋末的其他遗民诗人如林景熙、谢枋得、郑思肖等,其诗歌创作也有学杜之处,但文学创作的总体成就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后期 文天祥 遗民诗人 宗唐 学杜
下载PDF
文天祥祠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茂兵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元朝以降,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皇朝官方的倡导,士绅精英的弘扬和社会民众的敬仰,祭祀文天祥的祠遍布其家乡、任职地、所经之处和遇害之地。为此,文天祥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名垂青史,俎豆千秋!
关键词 文天祥 文天祥祠 吉安 北京
下载PDF
文天祥的爱国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桂凤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仿杜诗的"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模仿杜句。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 在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独特的方式接受学习杜诗。一是学习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二是仿杜诗的"记史"精神;三是集杜诗;最后,他还模仿杜句。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关头,杜甫的忠义爱国精神进入文天祥的精神视野,成为他的学习榜样。南宋的灭亡,成就了文天祥在诗史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沉郁顿挫 集杜诗
下载PDF
黄咏雩爱国词浅析
12
作者 朱惠国 徐承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1期71-76,共6页
黄咏雩抗战时期词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较高的艺术性。其词以日本占领香港为界,可分两期:前期主要抒发对日寇肆虐的愤慨,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后期侧重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广东人民的真实心态。词风悲凉,其原因除时代特征外,还与作者意象选... 黄咏雩抗战时期词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与较高的艺术性。其词以日本占领香港为界,可分两期:前期主要抒发对日寇肆虐的愤慨,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后期侧重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广东人民的真实心态。词风悲凉,其原因除时代特征外,还与作者意象选用、声响与色彩的渲染以及典故的使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咏雩 《天蠁词》 民国词 抗战时期词
下载PDF
中西哲学比较中的有效区域——从“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谈起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志雄 殷焱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1-53,共3页
哲学要对人与自然进行思考,天人关系是我们在反思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西的表现形式不同。对此,人们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一提法的有效区域仅局限于中西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比较 有效区域 思维模式
下载PDF
非诗的时代与“放不下”的诗歌情怀——田湘诗歌世界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小凤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在当下这个非诗的时代,田湘却对诗歌一直心怀"放不下"的情怀,他以纯粹的诗歌姿态构造了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传达情感与感觉,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在诗中书写他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 在当下这个非诗的时代,田湘却对诗歌一直心怀"放不下"的情怀,他以纯粹的诗歌姿态构造了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传达情感与感觉,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在诗中书写他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构筑了其独特的诗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湘 诗歌 情怀 话语方式
下载PDF
文天祥《指南录》诗序——一篇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 被引量:1
15
作者 扶平凡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65-67,共3页
文天祥的诗序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指南录》中的诗序。诗序大多很短,单篇来看,不觉得有什么妙处。把《指南录》中的诗序串联起来看,就成了一篇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文天祥的诗序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指南录》中的诗序。诗序大多很短,单篇来看,不觉得有什么妙处。把《指南录》中的诗序串联起来看,就成了一篇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反映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诗序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下载PDF
不惟人生分冷暖 但从佛说悟因缘——麻天祥教授学术评传
16
作者 解启扬 陈洁 《天中学刊》 2013年第3期8-12,共5页
麻天祥是海内外知名的佛学研究和中国学术史研究专家,其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国近代佛学、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禅学、宗教哲学四个方向,每一分支研究都成就斐然,自成系统。探索麻先生的学术道路,梳理其学术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现... 麻天祥是海内外知名的佛学研究和中国学术史研究专家,其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国近代佛学、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禅学、宗教哲学四个方向,每一分支研究都成就斐然,自成系统。探索麻先生的学术道路,梳理其学术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现状,把握研究前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天祥 佛学 中国学术史
下载PDF
论文天祥的陶渊明情结
17
作者 朱小宁 龙剑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4-57,共4页
文天祥与陶渊明所处时代和经历的相似性,使得他具有陶渊明抽身险恶官场、退隐山林的情结,也同样富有陶渊明隐居中悠然自得和隐中欲仕矛盾心态的情结,更脱不开陶渊明"唯云甲子"的忠义情结。
关键词 文天祥 陶渊明 情结
下载PDF
宜春市林业外来生物入侵研究
18
作者 罗天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83-2384,共2页
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很大,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和经济问题。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宜春市在林业生产中也有生物入侵的困扰。该市入侵物种繁多、侵入方式多样,需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 林业生产 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
下载PDF
《文天祥手卷真伪辨》辨
19
作者 陈根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18-21,共4页
本文通过对有关文天祥手卷内容、题跋及书风诸方面之分析 ,判定此手卷为赝品 ,并由此纠正了张远芬《文天祥手卷真伪辨》中若干文史方面之谬误。
关键词 文天祥 苏轼 赝品 印鉴
下载PDF
战后国民政府涉港事务处置个案研究——以张添祥事件为例
20
作者 孙扬 《阅江学刊》 2012年第4期75-81,共7页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争取香港主权的努力遭遇挫折,战后英国重返香港,中国在涉港事务中试图积极应对,争取国家利权。1946年12月3日,中国内地与香港边境的文锦渡发生一起英军越界开枪事件,造成宝安县居民张添祥死亡,即"张添祥事件"。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当局和民意机构主张强硬外交,积极组织援助;国民政府外交当局亦介入善后,在民意舆论的压力下展开外交维权。最终,张添祥事件不了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添祥事件 民族主义 香港问题 中英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