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Rural Poverty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1
作者 LAN Hong-x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625014, 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期27-31,61,共6页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verty in the Tibetan areas... This article offers an overview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atus quo of poverty in the Tibetan areas are as follows: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poverty and a large poor population; the poverty degree is hi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lleviate poverty; the natural disasters are frequ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poverty arising from disasters is serious. We analyze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poverty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Sichuan Province as follows: first,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re incle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second, the social attitudes are stale and the religious influence is deep;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e human capital inputs are short and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weak; fourth, the st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is weakly directed at region; fifth, the Tibetan area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choosing resources endowments 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llowing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resolve the poverty issue in the Tibetan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underpin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reinforce organic conn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mpoverished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Tibetan areas;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improve self-development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the Tibeta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driv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Tibetan areas, and updat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Tibetan areas;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Tibetan area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Tibeta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POVERTY ISSUE Self-deve
下载PDF
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 被引量:65
2
作者 卢冲 耿宝江 +1 位作者 庄天慧 杨浩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6,共13页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模型,使用双槛模型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四川藏区男性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较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贫困农牧民...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模型,使用双槛模型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四川藏区男性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较强,随着年龄的增加,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可能性将不断降低;拥有草场、牦牛或房屋较好的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较强,参与旅游扶贫的可能性较大;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重要他人支持度、个人胜任/控制力对其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629的正向中介效应;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看,旅游资源一般的县(市)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772的正向中介效应;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通过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的参与行为产生0.0283的正向中介效应;可以看出,参与意愿对贫困农牧民参与行为的中介效应只存在于旅游资源一般和较丰富县(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农牧民 旅游扶贫 参与行为 双槛模型 四川藏区
下载PDF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睿 洪菊花 +2 位作者 骆华松 杜忠 魏芸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2,共8页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 [目的]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测度。[结果]①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数值维持在0.0722~0.7063之间,且表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11年则波动下降。②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数值维持在0.0295~1.0000之间。且贫困指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数值维持在0.0063~0.9954之间,但2011年则波动下降。③除2011年波动下降外,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耦合协调度维持在0.0359~0.8394之间,且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④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现低水平耦合发展、耦合过渡提升至高水平耦合协调贫困滞后3个不同阶段。[结论]未来四川省藏区应以生态保护与贫困减缓为关键点和突破点,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耦合协调度 贫困 四川省藏区
下载PDF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应差异研究——基于四川藏区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9
4
作者 李佳 田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02,共7页
四川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以身处贫困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的3个旅游社区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 四川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以身处贫困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的3个旅游社区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态度、参与行为和政策评价,验证了不同旅游社区和旅游经济受益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态度和政策评价上有显著差异等理论假设,提出了提升旅游扶贫效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受益 旅游扶贫效应 感知 差异 四川藏区
下载PDF
川西南山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生产潜力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夏建国 赵顺权 +2 位作者 邓良基 吴玺 谭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分析川西南山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生产实际 ,指出了当前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并对耕地、林地、草地进行了生产潜力评价 。
关键词 川西南山地区 土地资源 生产潜力 评价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旅游数字足迹下川西藏区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晓路 向玉成 曾雪晴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2,共9页
以川西藏区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旅游者的游记和攻略获取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数字足迹所形成的川西藏区的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都桥、四姑娘山、红原大草原、九寨沟、亚丁、折多山景区的程度中... 以川西藏区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旅游者的游记和攻略获取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数字足迹所形成的川西藏区的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都桥、四姑娘山、红原大草原、九寨沟、亚丁、折多山景区的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都比较大,说明这些景区的通达性较好,聚集效应及对周边景区的辐射能力均较强,为川西藏区的核心景区。虽然以单条旅游线路串连而成的景区之间具有较好的空间网络连接度,但各条旅游线路之间的相互联系却不太紧密,总体上各景区之间的整体网络密度仍较小、结构分层明显,这主要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所致。研究还发现,川西藏区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如黄龙、卧龙并未在此次研究中成为核心景区,这也进一步反映出了散客时代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范围更广、对线路组合和景区选择的随机性及个性化较强的空间行为特点。研究结果可为川西藏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的针对性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数字足迹 景区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川西藏区
下载PDF
近代川西藏区地震与政府抗震救灾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文渊 陈沛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4-40,共7页
川西藏区自古多地震。近代以来,频繁的地震灾害给川西藏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文章试对近代川西藏区地震概况及当时满清和民国政府抗震救灾的措施作一初探,为近代民族地区社会史和灾害史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和内容,为当下灾害应对和... 川西藏区自古多地震。近代以来,频繁的地震灾害给川西藏区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文章试对近代川西藏区地震概况及当时满清和民国政府抗震救灾的措施作一初探,为近代民族地区社会史和灾害史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和内容,为当下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川西藏区 地震 政府 抗震救灾
下载PDF
川西北沙化土地动态分析评价及其治理对策 被引量:6
8
作者 盛海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104,150,共4页
根据野外调查、监测与遥感解译,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论述了对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监测情况,分析了其沙化原因,川西北土地沙化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貌条件,岩性,新构造运动与地下水变化,气候变化,水文及第四纪冰... 根据野外调查、监测与遥感解译,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论述了对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监测情况,分析了其沙化原因,川西北土地沙化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貌条件,岩性,新构造运动与地下水变化,气候变化,水文及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鼠虫害。人为因素包括草地超载放牧,开渠排水,草地不合理利用,乱采滥挖,针对川西北土地沙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这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及长江上游地区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化 监测 原因 对策措施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试论清末川边藏区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先强 《民族教育研究》 2006年第1期28-31,共4页
清朝末年,为推动兴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川边藏区民众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以赵尔丰为首的川滇边务当局,从边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编写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材,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举... 清朝末年,为推动兴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川边藏区民众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以赵尔丰为首的川滇边务当局,从边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编写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材,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举措对目前川边藏区的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川边藏区 学校教学 改革
下载PDF
略论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被引量:2
10
作者 还格吉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已出现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成效卓著。但是,以"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因而针对近年来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 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已出现多学科、多角度的探讨,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成效卓著。但是,以"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却仍然较为薄弱,因而针对近年来四川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中所凸现的研究主题多样性和教育内容单向性为例的特点,将来应从多元文化教育、涉入文化的微观层面和培养有责任心的职业人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9+3”免费职业教育 现状分析
下载PDF
川滇毗邻藏区习惯法对国家法的影响及启示——以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冉翚 《民族学刊》 2011年第2期14-20,84,共7页
通过考察,发现川滇毗邻藏区传统习惯法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淡化,相反对国家法的执行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法将以其特有的方式长期存在,并与国家法形成长期的互动,理性看待现阶段国家法在民族乡村的有限... 通过考察,发现川滇毗邻藏区传统习惯法并未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淡化,相反对国家法的执行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习惯法将以其特有的方式长期存在,并与国家法形成长期的互动,理性看待现阶段国家法在民族乡村的有限性并注意引入民间习惯法的一些好的做法,使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相互塑造与互动,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将是国家法在民族地区乡村取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法 民间习惯法 川滇毗邻藏区
下载PDF
四川藏区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阳宁东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50-55,共6页
四川藏区自2008年实施"藏区农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以来,许多农牧民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替代传统生产方式的新选择。这种新语境下产生的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 四川藏区自2008年实施"藏区农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以来,许多农牧民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替代传统生产方式的新选择。这种新语境下产生的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农牧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着四川藏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农牧民参与旅游 可持续性
下载PDF
川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鄢和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0年第3期23-27,共5页
本文以川西北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 ,初步分析了川西北旅游资源特征 ,并提出了在川西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川西北地区 旅游资源开发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下载PDF
四川藏区艾滋病预防干预的人类学实践——以扎巴藏族走婚人群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尚云川 范琼雯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7-51,共5页
艾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大地蔓延。在四川藏区,艾滋病的几种传播途径并存。由于藏区农牧民群众卫生知识的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这种传播趋势可能还会持续。本文系笔者通过实施七个藏区艾滋病防治知识... 艾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大地蔓延。在四川藏区,艾滋病的几种传播途径并存。由于藏区农牧民群众卫生知识的匮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这种传播趋势可能还会持续。本文系笔者通过实施七个藏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项目,对艾滋病在藏区的传播的途径所作的人类学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藏区防治艾滋病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走婚人群 艾滋病 防治
下载PDF
转型时期川滇毗邻藏族社区治安状况考察——以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
15
作者 冉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4,共4页
四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社区治安状况情况较为良好,与当地各民族长期杂居、共融的历史传统与宗教影响力,以及基层组织长期的法制宣传密切相关,这对于促进整个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 四川 云南 毗邻 藏区 治安
下载PDF
四川藏区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思考
16
作者 王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21,共5页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虽然国家和四川省对四川藏区下拨的教育经费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藏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教育规模不经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牧民非常贫困,导致教育经费极度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虽然国家和四川省对四川藏区下拨的教育经费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藏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教育规模不经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牧民非常贫困,导致教育经费极度匮乏,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极大制约了藏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从改革现有教育投入制度,扩宽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入手,切实保障藏区教育发展所需经费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教育经费 藏区教育 投资体制 教育财政
下载PDF
川西北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刍议
17
作者 吴柏清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年第4期63-65,共3页
川西北森林资源破坏性采伐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制约了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等川西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川西北地区 森要资源 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林业
下载PDF
试析四川藏区“9+3”职业教育模式的机制及创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亚楠 蒋立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9-73,共5页
民族教育优先发展,需要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重点优先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四川藏区"9+3"教... 民族教育优先发展,需要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重点优先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四川藏区"9+3"教育在招生、培养、管理和就业等环节探索出一系列举措,特色鲜明。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有利于培养藏区发展急需的人才、改善藏区的教育民生状况和维护藏区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职业教育 “9+3”模式
下载PDF
基于地质遗迹景观的川西藏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9
作者 杨爽 银元 +2 位作者 赖芳 李忠权 李晓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09-114,共6页
地质遗迹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章聚焦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川西藏区,通过梳理川西藏区地质演化历史,阐释了该区域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同时对该地区地质遗迹景观... 地质遗迹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章聚焦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川西藏区,通过梳理川西藏区地质演化历史,阐释了该区域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同时对该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川西藏区依托地质遗迹景观开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景观 川西藏区 生态旅游开发
下载PDF
传承与交融——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与营造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颖 田凯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30-41,共12页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的变迁中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建筑原则结合藏区地理气候、生产方式及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形成了墙承重体系石碉房、梁柱框架式藏房、康巴“崩空”式藏房、木架坡顶板屋四种核心结构类型;藏区乡土建筑在营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围绕建筑的生态适应性、族群生活方式、生态文化观念、文化交流产生了建筑文化的传承、融合与移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藏区 乡土建筑 建筑结构类型 传承 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