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al mining in northeast India: an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被引量:16
1
作者 Mayuri Chabukdhara O. P. Sing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6年第2期87-96,共10页
Northeast India has a good deposit of sub-bituminous tertiary coal. The northeast Indian coals have unusu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sulfur, volatile matter and vitrinite content, and low ash cont... Northeast India has a good deposit of sub-bituminous tertiary coal. The northeast Indian coals have unusu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sulfur, volatile matter and vitrinite content, and low ash content. In addition, many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organic and mineral bound elements such as Fe, Mg, Bi, AI, V, Cu, Cd, Ni, Pb, and Mn etc. remain enriched in these coals. Such characteristics are associated with more severe environmental impacts due to mining and its utilization in coal based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clude large scale landscape damage, soil erosion, loss of forest ecosystem and wildlife habitat, air, water and soil pollution. Seve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re reported in literature for the removal of mineral matter, total sulfur 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lfur from high sulfur coal in northeast India. This paper may help different researchers and stakeholders to understand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Initiatives may be taken towards sustainable use of coal resources by adopting innovative clean technologies and b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and regulatory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India sub-bituminous co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Management andregulatory policies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Bridging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n Strength Factor of Coal Agglomerates
2
作者 Kingsley Okechukwu Ikebudu Emmanuel Chuka Chinwuko Emmanuel Okechukwu Chukwumuanya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2年第2期91-95,共5页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ridging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n strength factor of coal agglomerates. The production of coal agglomerates of the range 15-27.51 mm wa...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ridging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n strength factor of coal agglomerates. The production of coal agglomerates of the range 15-27.51 mm was achieved. The crushing strength of the agglomerates was determined for good handling of fine (coal-liquid mixture) to improve fugitive dust control, decrease in transportation losses, reduce risk of coal freezing, lower risk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etc. in iron and steel industries, railway corporations and coal corporations. Kerosene (paraffin oil) was used as a binder and the agglomerated coal oil mixture was pelletized using balling technique (disc).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tests like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etc. were carri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idging liquid surface tens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n strength factor of coal agglomerates showed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se parameters in the coal powde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bituminous coal agglomerates breaking load crushing strength material handling.
下载PDF
ReaxF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actions involving in sub-bituminous coal pyrolysis for tar production 被引量:5
3
作者 Yanan Qian Jin-Hui Zhan +3 位作者 Wei Xu Zhennan Han Xiaoxing Liu Guangwen Xu 《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 2021年第1期230-238,共9页
ReaxF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reaction mechanism,especially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actions involving in tar formation of sub-b... ReaxF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was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reaction mechanism,especially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actions involving in tar formation of sub-bituminous coal pyrolysis.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at atomic level is clarified between bond breakage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products generation,revealing that the amount and order in forming each product are subject to the number of corresponding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bond energies respectively.The primary breakage of-C-O-and-C-C-bridge-bonds present in initial coal macromolecular generates molecular of heavy tar,whereas heavy tar can be converted into light tar through cracking side chain of aromatic rings and cyclic hydrocarbons at increased pyrolysis temperatures.At very high temperatures the cracking of short-chain hydrocarbons and residual atoms connecting to aromatic rings further occurs to generate light tar and gas.The remaining aromatic-ring fragments of heavy tar are likely cross-linked to form char.Furthermore,the simultaneous evolution tendency of tar yield and tar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pyrolysis temperatures and heating rates is obtained at molecular level.For obtaining high yield and quality of tar,appropriately high temperature as well as suitable heating rate are needed to compromise the high yield of primary tar and high quality of secondarily upgraded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xFF MD simulation sub-bituminous coal pyrolysis Reaction paths Primary formation Secondary upgrading
原文传递
铁法煤田煤储层渗透性预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小彦 李静 +1 位作者 杨利军 雷崇利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6,共3页
煤储层的渗透性预测是煤层气开发前必须的储层评价工作。评价方法是依据围岩节理及煤层裂隙的宏观、微观统计分析,寻找区内裂隙发育带及其走向,预测高渗透区的分布。
关键词 煤田 储集层 渗透性 煤岩学
下载PDF
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控制方法 被引量:33
5
作者 黄华州 桑树勋 +3 位作者 苗耀 宋化发 张化军 沈国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22-431,共10页
以铁法盆地大兴井田合层排采工程井DT31井和沁水盆地南部单层排采井QS1井排水产气特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合层排采井各排采控制阶段的流体相态特征与单层排采的异同,总结了合层排采中的层间干扰因素及排采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单位井... 以铁法盆地大兴井田合层排采工程井DT31井和沁水盆地南部单层排采井QS1井排水产气特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合层排采井各排采控制阶段的流体相态特征与单层排采的异同,总结了合层排采中的层间干扰因素及排采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单位井底流压降幅的产水量和套压作为排采控制指标的控制方法及原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液面深度下的单位井底流压降幅的产水量可指导制定合排期间的排水强度;合采井深部产层的临界解吸压力液面深度与顶部产层埋深重合,不适宜合层排采;憋压阶段套压的最大值主要受产层顶板埋深和初期排水降液面阶段的总压降值限制。控压产气期,采用阶梯式降套压法,同时需控制套压瞬时降幅和日降幅以防储层激动,合采井在控压产气和控压稳产阶段设置一个最小套压可以缓解产气期间液面深度与浅部产层埋深接近或重合引起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合层排采 套压 铁法盆地 沁水盆地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宇林 张亚明 +2 位作者 于常武 苗雅臣 范立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1,共4页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 4 # 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 ;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沉积相 砂体等厚图 铁法矿区 沉积相 成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影响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定量分析——以铁法盆地晓南矿14^#煤层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振文 高永利 +2 位作者 代凤红 刘国兴 费贤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6-550,共5页
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以铁法盆地晓南矿未开采的14#煤层为例,系统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 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以铁法盆地晓南矿未开采的14#煤层为例,系统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晓南矿14#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等。并用多元回归对其进行了瓦斯含量预测。这为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并为该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灰色关联 地质因素 煤层 铁法盆地
下载PDF
煤层群煤系多套含气系统特征及其合采效果——以铁法盆地阜新组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华州 桑树勋 +4 位作者 毕彩芹 胡硕 孙元涛 周文兵 张化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煤系含气系统特征影响了煤层气井多产层合采的工程效果。基于铁法盆地阜新组层序地层、含气单元及其分隔层特征,划分了叠置的多套含气系统,分析了发育煤层群煤系多套含气系统的含气性、渗流条件和流体压力特征,探讨了其对上、下含煤段... 煤系含气系统特征影响了煤层气井多产层合采的工程效果。基于铁法盆地阜新组层序地层、含气单元及其分隔层特征,划分了叠置的多套含气系统,分析了发育煤层群煤系多套含气系统的含气性、渗流条件和流体压力特征,探讨了其对上、下含煤段分采及合采工程效果的影响。研究认为,白垩系阜新组上含煤段5个含气单元为一套统一的含气系统,下含煤段7个含气单元可划分为三套含气系统。湖进体系域下,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形成的含气单元资源丰度较大,滨浅湖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且构成稳定的隔水阻气层,是研究区含气系统划分的关键层。随埋深的增加,各含气系统储层孔隙度、平均渗流孔容、裂隙发育情况、储层渗流能力降低趋势明显。上下含煤段分属明显不同的含气系统,其储层压力、解吸压力差异较大,煤层气合采时上下含煤段储层产出气液具不同步性,气水产出层间干扰大。阜新组煤层气合采效果由好到差的相对顺序是上含煤段合采、上下含煤段合采、下含煤段合采。阜新组上含煤段独立开发的效果最好,是由于各个含气单元形成了一套兼容性含气系统,储层具有明显地富气高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盆地 煤层群 煤层气 含气系统 合层开采
下载PDF
铁法盆地阜新组网结河沉积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宇林 杨福珍 +1 位作者 游大军 李剑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7-91,共5页
铁法盆地为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陷盆地,阜新组的网结河沉积发育于断裂盆缘内侧冲积扇至湖缘三角洲之间的湖退进积体系域。大量的钻孔和矿井地质资料详尽揭示了网结河道相、河岸相及湿地相的特征,其中,泥石流沉积是网结河道相的一种特... 铁法盆地为晚中生代半地堑式断陷盆地,阜新组的网结河沉积发育于断裂盆缘内侧冲积扇至湖缘三角洲之间的湖退进积体系域。大量的钻孔和矿井地质资料详尽揭示了网结河道相、河岸相及湿地相的特征,其中,泥石流沉积是网结河道相的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在有关各成因地层单元中,以网结河沉积体系的繁盛发育为主体,以网结河沉积体系的衰退并伴随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结束。盆缘断裂活动比较活跃、盆地沉降速率大、沉积充填速率高、河道坡降小是网结河发育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盆地 阜新组 网结河沉积 湿地聚煤 煤矿床
下载PDF
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宇林 刘锦 +2 位作者 魏恒飞 王铁晖 王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1,共5页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盆缘断裂活动导致可容空间减小和沉积充填速率较高的条件下,形成了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相及扇前河流相,并由后者构成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主体;在盆缘断裂活动使得盆缘地带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体积相匹配的条件下,形成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后,很少有较粗碎屑向更远处进积,扇前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顶部煤层。上述两种情况周期性交替形成了铁法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沉积旋回 沉积相 同沉积断层 节律性构造活动 沉积物体积分配 铁法盆地
下载PDF
铁法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聚煤与控煤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亚明 白旭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76-78,共3页
针对铁法盆地的成生、演化与发生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研究其构造聚煤、控煤规律对中国东北其它同类型中生代盆地的老矿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开展了铁法盆地构造演化、成盆期构造的聚煤作用、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 针对铁法盆地的成生、演化与发生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研究其构造聚煤、控煤规律对中国东北其它同类型中生代盆地的老矿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开展了铁法盆地构造演化、成盆期构造的聚煤作用、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得出: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北北东向单壁断陷聚煤盆地,盆地西缘北北东向的冮屯断裂对盆地成生、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西缘强烈断陷带、偏西部较强烈断陷带、中部较缓慢沉降带和东部缓慢沉降带,而偏西部的较强烈断陷带与成盆期北西西向褶皱的交汇部位有利于聚煤,而成盆后构造对煤层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背斜使煤层赋存变浅,向斜使煤层赋存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盆地 中新生代 造聚煤 构造控煤
下载PDF
三维地震在铁法矿区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士华 程增庆 +1 位作者 牛鹏程 田雪丰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2-54,共3页
以铁法矿区采区三维地震工程实践为例 ,论述了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在采矿工作面合理布置等方面的作用。采掘实践证明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应用消除了地质风险 ,已回采的几个综采工作面 ,未发生意外及重大地质变化。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资料解释 铁法矿区 应用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的基本特征及其微量元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淑云 张国光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66,共3页
系统地研究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动力煤供应基地铁法矿区长焰煤的资源、性质及其有益、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发现铁法煤中的硫、磷、砷、氯等有害元素及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较低,是辽宁省内主要燃煤电厂的重要优质煤源。
关键词 铁法矿区 煤质特征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聚积环境背景及聚煤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宇林 杨福珍 +1 位作者 高常青 蒋伟农 《辽宁地质》 1996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是在冲积扇前网结河-湖缘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背景上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形成的。聚煤环境有湖缘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湖滨泥炭沼泽、冲积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和网结河湿地泥炭沼泽。其中,湖滨和湖缘三角洲平原...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是在冲积扇前网结河-湖缘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背景上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形成的。聚煤环境有湖缘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湖滨泥炭沼泽、冲积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和网结河湿地泥炭沼泽。其中,湖滨和湖缘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垂向叠加地段构成北部富煤带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盆地 沉积环境 聚煤特征 煤矿床
下载PDF
辽宁省铁法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珍 赵萍 +1 位作者 董张玉 胡文亮 《能源环境保护》 2011年第2期52-56,62,共6页
在辽宁省铁法矿区采集了33个土壤样品,对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铁法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采用化学致癌物和躯体毒物质健康危害风险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并引用重金属评价等级体系分别对成人和儿... 在辽宁省铁法矿区采集了33个土壤样品,对样品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铁法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采用化学致癌物和躯体毒物质健康危害风险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并引用重金属评价等级体系分别对成人和儿童健康风险水平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铁法矿区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均属于强变异,表明人类活动对该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了较大影响。矿区土壤中Cd含量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值,但是并未造成较高的年均风险值。开采时间越长的矿区,年均风险值越大。致癌重金属的年均风险值较大,三种致癌重金属风险大小依次为Cr6+>As>Cd;成人年均风险值处于Ⅰ、Ⅱ两个等级,在同一矿区儿童年均风险值要比成人年均风险值普遍高出两个等级,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对成人身体影响不大,对儿童影响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矿区 土壤重金属 分布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评价等级体系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金宁 傅雪海 《中国煤层气》 2007年第3期43-46,共4页
本文通过铁法矿区煤层埋深(压力和温度)、岩浆后期侵入、煤阶、含水量及煤中无机组分和显微组分含量等几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煤层甲烷吸附能力,进而探讨了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气含量各煤层差异性较大... 本文通过铁法矿区煤层埋深(压力和温度)、岩浆后期侵入、煤阶、含水量及煤中无机组分和显微组分含量等几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煤层甲烷吸附能力,进而探讨了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气含量各煤层差异性较大,埋深、原煤挥发分、原煤水分、灰分产率等因素对煤层气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煤层的埋深(压力和温度)以及岩浆的后期侵入是影响本区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控制因素 铁法矿区
下载PDF
辽宁铁法盆地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剑飞 吴志国 王宇林 《四川地质学报》 2007年第3期157-161,共5页
利用盆地钻孔及矿井资料,分析了铁法盆地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根据古构造运动面、大面积超覆界面、煤层和河床滞留沉积将含煤岩系划分为1个超层序和3个层序。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总结了层... 利用盆地钻孔及矿井资料,分析了铁法盆地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根据古构造运动面、大面积超覆界面、煤层和河床滞留沉积将含煤岩系划分为1个超层序和3个层序。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总结了层序地层聚煤规律,指出了有利的找煤远景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辽宁铁法盆地
下载PDF
铁煤集团煤质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洪明 於春慧 +2 位作者 寇俊利 杨伟栋 李俊 《煤质技术》 2012年第3期29-31,共3页
总结了铁煤集团多年来在矿井煤质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阐述了其在内涵管理、过程管理以及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煤质管理 内涵管理 过程管理 铁煤集团
下载PDF
微波条件下混合溶剂抽提煤的研究
19
作者 樊友 《煤》 2010年第11期3-5,8,共4页
微波辅助下以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对铁法原煤及脱灰煤的抽提结果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脱灰煤和原煤的抽提率及抽提物族组成含量都有所不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脱灰煤四氢呋喃/N,N-... 微波辅助下以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对铁法原煤及脱灰煤的抽提结果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脱灰煤和原煤的抽提率及抽提物族组成含量都有所不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脱灰煤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抽提物的化学组成,分析表明抽提物主要由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杂原子化合物三类成分组成,同时含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其中脂肪族化合物以正构烷烃居多,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是苯系衍生物,杂原子化合物以含氧衍生物为主,并有含氮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法煤 微波辅助抽提 混合溶剂 GC/MS分析
下载PDF
铁法盆地同沉积构造与聚煤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志国 王宇林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185-189,共5页
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的NNE向半地堑煤盆地,北西西系是其主要的成盆期构造。在对铁法盆地的同沉积构造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划分了纵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和横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分析了各同沉积构造单元的聚煤条件、控煤特点,总结出其对富... 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的NNE向半地堑煤盆地,北西西系是其主要的成盆期构造。在对铁法盆地的同沉积构造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划分了纵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和横向同沉积构造单元,分析了各同沉积构造单元的聚煤条件、控煤特点,总结出其对富煤带和聚煤中心的控制作用,确定了中部较缓慢沉降带、东部缓慢沉降带中近岸浅水湖泊区及湖缘三角洲平原为远景找煤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构造 冮屯断裂 聚煤 铁法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