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on Correlativity between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Hindu Kush-Pamir and Tienshan Seismic Zone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Langping Shao Zhig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e tectonic setting,historical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nd geodynamic environment of Tienshan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Tienshan s... 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the tectonic setting,historical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nd geodynamic environment of Tienshan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Tienshan seismic zone are governed mainly by the pushing from Hindu Kush-Pamir syntax. Secondly,the relationship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Hindu Kush-Pamir region and the Tienshan seismic zone is investigated,and synchronization features are found existing in the grouped large earthquakes between the large earthquakes in two reg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mediate-focus large earthquakes in Hindu Kush-Pamir and shallow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Tienshan seismic zone is also discussed. The same synchro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and th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intermediate-focus earthquakes are fiercer, while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Tienshan seismic zone are more intense,with a wider distribution range. The above results confirm the geodynamic correlativity between Hindu Kush-Pamir and the Tienshan seismic zone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ism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帕米尔地区 大地震 地球动力学环境 周边地区 构造背景 震源机制 历史地震
下载PDF
Digital Simulation on Convergence Tendency between Southwest Tienshan and Pamirs-West Kunlun Systems and Its Significance 被引量:3
2
作者 邱祝礼 李海兵 裴军令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417-429,共13页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plate and Eurasia continent 55 Ma ago caused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Southwest Tienshan and Pamirs tectonic systems, and conclusions by other researchers also suggest that the convergence w... The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plate and Eurasia continent 55 Ma ago caused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Southwest Tienshan and Pamirs tectonic systems, and conclusions by other researchers also suggest that the convergence will continue. Studies 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se systems are helpful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in-land tectonics since Cenozoic and are important in science and the real world as for environment changes, resources and energy reform, and forecast of earthquakes. For this reason, by means of digital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crustal motion rate and data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with the help of the FE (finite element) theory-based marc software, the United States, we address on the tendency of the convergence in this area in almost 10 Ma an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nverged borders move northward and stretch southeast. The Southwest Tienshan will move more slowly and suffer less deformation than the Pamirs-West Kunlun (昆仑) system. The Pamirs-West Kunlun system will rotate counterclockwise while moving northward and extending wes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irs-West Kunlun Southwest tienshan CONVERGENCE F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ortening rate.
原文传递
地表剥蚀、下地壳流变与造山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新钰 季建清 +2 位作者 韩宝福 陈建军 余绍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地球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渊源。最近的研究表明,下地壳普遍存在的韧性流是造山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下地壳物质层流变作用机制的调节下,地表剥蚀作用并不仅仅是传... 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地球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渊源。最近的研究表明,下地壳普遍存在的韧性流是造山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下地壳物质层流变作用机制的调节下,地表剥蚀作用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地表夷平的因素,它还能打破地壳动力学和热力学平衡,引起地壳内物质和结构的重置,进而促成山脉的加剧隆升;地表剥蚀作用的强度既受控于造山带的抬升,也受制于地球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天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隆起、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构造活动为例,说明在造山过程中,尽管传统意义上的造山作用与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即构造作用有密切联系,但是与构造运动的时空尺度不同,地表剥蚀作用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时空尺度内,通过影响和控制造山带下地壳的韧性流动,成为地壳抬升和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对地壳的流变特性和变质变形研究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剥蚀作用 下地壳 韧性流 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 天山
下载PDF
西天山北部地区成矿规律初探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核 夏斌 +1 位作者 彭省临 赖健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3-369,共7页
西天山北部地区可分为7个成矿带:阿拉套钨、锡、铜、铁、金成矿带;温泉—别珍套铜、铌钽成矿带;汗吉尕铅锌成矿带;赛里木铜多金属成矿带;科古琴铜多金属成矿带;博罗霍洛金成矿带;精河南阿勒坦金、锑成矿带。区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复杂... 西天山北部地区可分为7个成矿带:阿拉套钨、锡、铜、铁、金成矿带;温泉—别珍套铜、铌钽成矿带;汗吉尕铅锌成矿带;赛里木铜多金属成矿带;科古琴铜多金属成矿带;博罗霍洛金成矿带;精河南阿勒坦金、锑成矿带。区域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源性以及区域成矿演化的控制,常常表现为矿床的共生叠加性和矿床分布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西天山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 被引量:18
5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3 位作者 李秋生 王海燕 卢占武 侯贺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06-1914,共9页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最令人瞩目的一条由陆陆汇聚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从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再次活化,导致了本医复杂的构造特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活动性,是全球公认的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最令人瞩目的一条由陆陆汇聚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从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再次活化,导致了本医复杂的构造特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活动性,是全球公认的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从1980年以来,针对天山及周缘的深部结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工作,揭示了天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并对造山带的缩短机制、及与两侧盆地的耦合关系等问题给出了一些解答.本文通过汇总梳理前人的深地震探测工作,探讨了天山造山带不同区段以及与两侧盆地间的深部结构,结果显示西天山造山带具有薄的岩石圈、厚地壳的特征,而东天山则与之相反,揭示了天山造山带在不同区段的隆升和动力学机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地震探测 地壳厚度 岩石圈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东天山三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其与两次历史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富峣 冉勇康 +1 位作者 陈立春 李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90,共14页
查明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对确定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地区历史记载有1842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和1914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东天山存在3条与这2次历史地震... 查明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对确定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地区历史记载有1842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和1914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东天山存在3条与这2次历史地震相关的地表破裂带,即碱泉子-洛包泉断裂上的鄯善北塔孜布拉克地表破裂带,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的雄库尔地表破裂带以及伊吾盆地南缘断裂上的盐池破裂带。综合该地区历史地震文字记录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分析,认为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可能与1842年地震相关,而盐池破裂带则与1914年地震相关,塔孜布拉克破裂带可能代表了1次漏记的历史强震。在雄库尔破裂带以东约100km的巴里坤县城南发现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干扰的堆积地层年龄为(3 110±30)a,据此我们不能排除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延伸至巴里坤县城南一带的可能性。该区域位于文字记载的极震区之内,加之文字记载的1842年地震的影响范围不小于1914年地震,认为1842年地震震级不应小于1914年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巴里坤 历史地震 地震震中 地表破裂带 震级
下载PDF
新疆北天山地区M_S≥2.0地震震源参数的重新测定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海涛 李志海 +1 位作者 赵翠萍 曲延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5,共9页
基于新疆32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28701条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测定新疆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1988年4月至2003年6月间发生的1348次Ms≥2.0地震的震源位置。为尽量得到全部... 基于新疆32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28701条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测定新疆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1988年4月至2003年6月间发生的1348次Ms≥2.0地震的震源位置。为尽量得到全部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本文结合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资料的要求和所用资料情况,添加了437次1.5≤Ms〈2.0的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参与定位计算。重新定位后得到了1253次Ms≥2.0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占全部Ms≥2.0地震的93%,其中,Ms≥3.0的地震全部得到了重新定位结果,并对没有得到重新定位结果的95次2.0≤Ms〈3.0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到重新定位结果的1253次地震的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重新定位前的0.83s降到0.14s,震源位置的测定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平均为0.993km,在N—S方向上平均为1.10km,垂直方向平均为1.33km。分析重新定位结果得出,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较定位前有明显收敛,集中分布在5—35kin,94.3%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35km,68.2%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震源参数 北天山地区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4
8
作者 孔祥艳 吴建平 +3 位作者 房立华 蔡妍 范莉苹 王未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4-865,共22页
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世界上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研究这一地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新疆测震台网52个固定地震台站和在天山地区新布设的11个流动地震台站为期1a的观测数据,采用背景噪声层... 天山造山带是现今世界上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研究这一地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对认识天山造山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新疆测震台网52个固定地震台站和在天山地区新布设的11个流动地震台站为期1a的观测数据,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41°~48°N,79°~91°E) 10~50s周期范围内瑞利(Rayleigh)面波的相速度分布图像,通过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揭示了中国境内天山地区(41°~46°N,79°~91°E)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和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结果表明,在天山北部和天山南部盆山接触带附近的地壳内部存在多个明显的低速层,北部边缘和南部边缘的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及分布范围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向天山造山带的俯冲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带的中部,其中天山南缘的俯冲比北缘的范围大,东部地壳的俯冲不明显或处于俯冲的早期阶段。天山造山带内部的地壳存在多个低速层分布的地区,它们大多与目前正在发生强烈隆升的区域相对应。文中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可为天山造山带的分段性及盆山耦合类型的差异性等研究提供新的深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境内天山 背景噪声 相速度 联合反演 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天山北麓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杰 潘晓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天山北麓总面积达93 936 km2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样带为例,利用生态-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使用1 km分辨率SPOT/VEGETATION遥感等数据资料,估算了生态样带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山地-绿洲-荒漠生态... 以天山北麓总面积达93 936 km2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样带为例,利用生态-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使用1 km分辨率SPOT/VEGETATION遥感等数据资料,估算了生态样带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山地-绿洲-荒漠生态样带平均NPP为161.06 g C.m-2.a-1,样带陆地生态系统年总碳吸收量或年总NPP累积量为15.081 Tg C(1Tg=1012g),其中绿洲农田、山地草甸草原、平原荒漠草原和山地森林对的碳吸收贡献率分别为32.67%、28.16%、12.41%和9.15%。夏季是各类生态系统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而沙漠由于早春短命植被覆盖而具有生长双峰现象。样带NPP空间分布及其季相变化特征是自然环境、地貌、气候以及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水热条件和基质是控制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格局的决定因子。结果检验表明模拟效果较为合理,证明NPP-PEM模型在干旱生态系统的应用是可行的。研究为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开辟了途径,可为干旱区生态系统评估、监测和管理提供研究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荒漠 绿洲 NPP-PEM 生态系统 天山北麓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俊猛 卢芳 +2 位作者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8-343,共6页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走滑断裂 伽师强震群
下载PDF
北天山中东段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1 位作者 崔效锋 杜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2,共10页
利用北天山中段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关键构造部位测得的断层滑动数据,采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确定了该区现代(最新构造变动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是:应力方向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以逆冲型为主,兼有走... 利用北天山中段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关键构造部位测得的断层滑动数据,采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确定了该区现代(最新构造变动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是:应力方向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以逆冲型为主,兼有走滑型。该结果与前人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得到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一致。两类不同应力资料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在一个较长的地质时期内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 构造应力场 北天山中东段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深层岩石圈对接 被引量:6
12
作者 钱俊锋 肖安成 +3 位作者 杨树锋 贾东 孟立丰 李一泉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9,166,共8页
通过对天然地震剖面的解释,探索了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塔里木(塔吉克)地块的岩石圈大地构造关系,认为在研究区东西两侧,塔里木(塔吉克)地块为南北直接俯冲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之下的双向俯冲模式;在... 通过对天然地震剖面的解释,探索了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塔里木(塔吉克)地块的岩石圈大地构造关系,认为在研究区东西两侧,塔里木(塔吉克)地块为南北直接俯冲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之下的双向俯冲模式;在中部帕米尔地区,西昆仑造山带在帕米尔地区形成构造结并仰冲于南天山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之上。由此形成了两大新生代复活的巨型造山带,而造山带与塔里木(塔吉克)地块之间的俯冲和对接关系,展现了独特的"盆-山"耦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造山带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 深俯冲
下载PDF
天山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7-622,共6页
采用“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的方法,对天山地区6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断层滑动的位移数据;利用滑动拟合法进行反演计算,从而获得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 采用“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的方法,对天山地区6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获得断层滑动的位移数据;利用滑动拟合法进行反演计算,从而获得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天山地区地壳应力的应力方向、应力结构等基本特征,探索天山地区所处的地壳应力环境。研究表明,天山地区6个测点处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为:北天山呼图壁测点的应力结构为走滑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石河子的应力结构为逆断型,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独山子测点的应力结构为逆走滑型,表现为NNE—SSW向的挤压和NNW-SSE的拉张。南天山库尔勒、阿克苏与克孜尔3个测点的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中库尔勒表现为NNW—SSE向的挤压和NEE—SWW的拉张,阿克苏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EE—SWW向的拉张,克尔孜则表现为NWW-SEE向的挤压和NNE-SSW向的拉张。利用跨断层资料反演得到的6个测点的应力状态与由断层滑动资料及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10°~20°的偏差,其原因是不同深度的应力资料反映了不同的应力方向。另外,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得天山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表现为近南北向的挤压。处于南北向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的6个测点,由于其测点位置处于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上,因此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测量 地壳应力特征 天山地区
下载PDF
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曲延军 王海涛 沈军 《内陆地震》 2008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强震分布 成组活动 强震迁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湘伟 雷建设 +1 位作者 石耀霖 张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0-355,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重定位 西南天山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部分中强震前小震震源深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曲延军 李志海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81,共6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修订后的新疆北天山地区地震目录,以1990年以来该区发生的8次7组5级以上中强地震作为震例样本,分析研究主震前震源附近区域小震震源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7组地震中6组地震前出现小震震源深度趋深变... 利用双差定位法修订后的新疆北天山地区地震目录,以1990年以来该区发生的8次7组5级以上中强地震作为震例样本,分析研究主震前震源附近区域小震震源深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7组地震中6组地震前出现小震震源深度趋深变化的异常图像。类似异常图像共出现9次,异常对应率66.7%。这种异常图像可为地震预测综合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震源深度 双差定位 空间图像 北天山
下载PDF
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断裂系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富峣 冉勇康 +2 位作者 李安 徐良鑫 曹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7-630,共14页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1/4),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1/4),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近年来在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山和哈尔尼克山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东天山东段展布1个左旋走滑断裂系。自西向东,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和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构成该断裂系的主要格架,这个断裂系在东天山晚第四纪乃至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中调节了山脉隆升过程的变形分配。这些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随着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NE向)夹角大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近EW向的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展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伸到EW—NW向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雄库尔一带,但自洛包泉以东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开始发育逆冲分量,在巴里坤县城以东断裂的活动则表现为逆冲伴随走滑,往东NWW—EW向的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则又呈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断裂系的活动特征耦合在东天山东段的造山过程之中,调节和吸收了部分地壳变形,造山带根部断层的变形在造山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释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走滑断裂系 区域主应力 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下载PDF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浪平 邵志刚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兴都库什-帕米尔 中源地震 强震活动关联
下载PDF
天山北坡野苹果混生植被花期冠层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邹佳秀 贾翔 +4 位作者 黄铁成 陈蜀江 来风兵 尹小英 汪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6-733,共8页
研究野苹果花期冠层反射率光谱特征,为提取野苹果的分布提供依据,以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Field Spec3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小檗、野苹果、野山楂、野杏的花期进行地面冠层光谱数据采集及分析.通过移动平均法对光谱数据... 研究野苹果花期冠层反射率光谱特征,为提取野苹果的分布提供依据,以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Field Spec3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对小檗、野苹果、野山楂、野杏的花期进行地面冠层光谱数据采集及分析.通过移动平均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降噪,分析4种植物反射率特征;对可见光波段内进行差值分析和一阶导,得出4种植物可见光范围内的特征波段;最后对660~760 nm反射率做一阶导,探究4种植物的红边参数特征.结果表明:野杏先着花后展叶,因此花期冠层反射率光谱无明显绿峰;不同树种反射率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差异明显;4种植物的红边位置野杏<野山楂<小檗<野苹果.植物花期光谱特征明显,有利于对植物信息进行遥感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苹果 花期光谱 高光谱反射率 天山
下载PDF
南天山冲断带与帕米尔冲断带构造接触关系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钱俊锋 肖安成 +5 位作者 杨树锋 李平 邱玉双 孟立丰 吴磊 王亮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3-530,共8页
南天山冲断带与帕米尔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乌恰以北地区两大冲断系统在地表交接。本文综合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通过对研究区三条区域地质剖面的结构分析,取得以下一些研究成果:1.帕米尔冲断系统的前锋成为一... 南天山冲断带与帕米尔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乌恰以北地区两大冲断系统在地表交接。本文综合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通过对研究区三条区域地质剖面的结构分析,取得以下一些研究成果:1.帕米尔冲断系统的前锋成为一个弧形构造带,与南天山冲断系统形成了交错叠置的关系;南天山冲断带大多形成深层次的冲断褶皱作用;2.从地理上划分了南天山和帕米尔冲断系统的构造分界线;3.从东往西,帕米尔冲断系统往北逆冲推覆作用逐渐加强,到达西部弧形构造带顶端,其与南天山冲断系统直接在地表相互交汇,塔里木盆地在此处到达西北端尽头。4.划分出两大冲断系统的次级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冲断带 帕米尔冲断带 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