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励信号对地-空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关珊珊 林君 +5 位作者 嵇艳鞠 阳贵红 张晓爽 王远 万玲 陈曙东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6-772,共7页
运用数字滤波法和辛普森积分法,计算了阶跃波层状大地地-空瞬变电磁响应;以此为基础,通过卷积方法可得任意激励波形的电磁响应。从激励信号能量角度分析了激励波形的响应,能量大对应的响应就大。通过正演计算,半正弦波和三角波在on-tim... 运用数字滤波法和辛普森积分法,计算了阶跃波层状大地地-空瞬变电磁响应;以此为基础,通过卷积方法可得任意激励波形的电磁响应。从激励信号能量角度分析了激励波形的响应,能量大对应的响应就大。通过正演计算,半正弦波和三角波在on-time段响应随电导率的变化不明显;而off-time段高阻异常很快进入噪声区,在数据解释时,无法得到足够多的有用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射波形采用梯形波或方波,同时记录on-time段和off-time段数据进行异常分析,可使反演分辨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瞬变电磁响应 激励能量 激励波形 on-time 电导率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余震区--嘉义地区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郑秀芬 陈朝辉 张春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 本文利用台湾中央气象局布设的嘉义台CHY、民雄台CHN2和义竹台CHN8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使用波形互相关的SAM分析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发生在1999年9月20日台湾集集大地震(MW7.6)余震区的嘉义ML6.4和ML6.0级地震的震前序列,开展了长达22个月的大震前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应力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大致近东西向,与嘉义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该区的各向异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剪切波分裂参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随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临震期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快速下降和快剪切波偏振方向90°跳跃事件的频繁发生,可以作为临震期大震应力预测的前兆指标.近场源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在揭示震源区应力变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余震区 嘉义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应力预测前兆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下载PDF
基于线性密集台阵的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断层低速带研究
3
作者 吴柏辰 秦满忠 +3 位作者 郭晓 王亚红 孙点峰 温淑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41,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余震分布,在刘集乡布设一条线性密集台阵,利用不同方位的余震事件计算体波的走时延时和放大效应。结果表明,P波和S波分别存在6个采样点(约0.012 s)和15个采样点(约0.03 s)的走时延时,推断出台阵西侧存在一个约150 m宽近似垂直的断层低速带,且该结果与远震P波相似性系数矩阵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走时延时 体波放大效应 线性密集台阵 断层低速带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and accurate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珠 范军 +2 位作者 郑斯华 长谷川昭 内茂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6期66-73,共8页
A P and S wave velocity model is obtained for the crust in the region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by using data from a refraction profiling survey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 and those fr... A P and S wave velocity model is obtained for the crust in the region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by using data from a refraction profiling survey carried out in this region and those from local earthquakes. 202 local earthquakes along the fault zone are based on this velocity model, location errors being estimated to be about 1.5 km. The present relocations fairly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hypocenter locations for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which is recognized from small scatter of data in the arrival time distance diagram compared with that for the original locations in the Earthquake Catalogue of Sichuan Seismic Network. The obtained hypocenter distribution shows that shallow earthquakes, confined to the upper crust in the depth range from 3 km to 22 km, are actively occurring along the main faul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velocity model and the location method are presently used quite effective for precisely locating local earthquakes such as those in Sichuan Province. Installation of these with the real time processing system developed by Tohoku University in the Sichuan Telemetered Seismic Network w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location accuracy of events beneath th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menshan fault zone P wave S wave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velocity model arrive time curve
下载PDF
海原断裂在地壳深处的几何形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樊计昌 李松林 +1 位作者 张先康 刘明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43-51,共8页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 1 0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 3 7~ 3 9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 1 0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 3 7~ 3 9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地震图的振幅大大衰减 ,表明断层在地下有相当的宽度 .结果表明 ,在海原断裂以北 ,基底面由西南向东北隆起 ,形成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在西安州附近中生代褶皱基底深约 3km ,向东北方向逐渐变浅 .在海原断裂以南 ,在西华山和南华山之间的盆地内 ,褶皱基底深约 2km ,向西南方向逐渐变浅 .断层在深度为 3km以内的倾角约 70° ;在深度为 3~ 1 0km范围内的倾角约 60°.从本文结果及其它多方面的引证 ,我们认为海原断裂从地表到地壳 1 0km深处均处于陡立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 走时反演 断层面反射波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中东段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孙进 石玉涛 +1 位作者 赵博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共9页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带。该区域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向。本文利用2005年9月—2010年9月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研究讨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是我国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带。该区域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为近EW向。本文利用2005年9月—2010年9月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方法(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研究讨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中东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张渤活动带中部及以东区域总体的优势方向明显,为近EW方向。横跨张渤活动带两侧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的空间分布显示,地震带北侧燕山隆起区内、地震带范围内和地震带南侧华北盆地内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均为近EW方向,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偏振 时间延迟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
下载PDF
垂直断层破碎带对Rayleigh波传播与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晶波 刘祥庆 赵冬冬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7-514,共8页
采用基于时域粘弹性人工边界的Rayleigh波输入方法,对具有不同宽度、不同剪切波速的垂直断层破碎带的场地进行了Rayleigh波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垂直断层的宽度与剪切波速变化对Rayleigh波传播及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计算... 采用基于时域粘弹性人工边界的Rayleigh波输入方法,对具有不同宽度、不同剪切波速的垂直断层破碎带的场地进行了Rayleigh波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垂直断层的宽度与剪切波速变化对Rayleigh波传播及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Rayleigh波入射一侧的中远场地表面,断层宽度与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地面峰值位移反应影响很小;在Rayleigh波入射一侧的断层角点以及距角点较近处,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大或剪切波速的减小,峰值位移反应均增大;在另一侧中远场地面的峰值位移反应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大或剪切波速的减小而减小,且水平位移峰值减小的程度略大于竖向位移峰值。由此可以看到,软弱的断层破碎带对通过的Rayleigh波有削弱作用,且破碎带越宽或剪切波速越小削弱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断层破碎带 数值模拟 RAYLEIGH波 地震动 动力时程分析 位移幅值谱比
下载PDF
不同深度与倾角断层破碎带对Rayleigh波传播及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晶波 王文晖 +1 位作者 赵冬冬 刘祥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115,126,共6页
采用Rayleigh波时域波动输入方法,对Rayleigh波作用下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进行动力时程反应分析,重点研究了断层破碎带深度与倾角对Rayleigh波传播以及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对Rayleigh波传播及场地地震动反应影响显... 采用Rayleigh波时域波动输入方法,对Rayleigh波作用下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进行动力时程反应分析,重点研究了断层破碎带深度与倾角对Rayleigh波传播以及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对Rayleigh波传播及场地地震动反应影响显著。在Rayleigh波入射一侧的断层角点以及距角点较近处,峰值位移反应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并趋于稳定,而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大其峰值位移反应明显减小;在Rayleigh波入射一侧的中远场地表面,断层深度与倾角对地面峰值位移反应影响很小;在另一侧中远场地面的峰值位移反应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断层倾角的变化对该侧地面的峰值位移反应影响很小。最后通过改变场地条件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结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RAYLEIGH波 数值模拟 地震动 动力时程分析 位移幅值谱比
下载PDF
利用主动震源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监测小江断裂带浅层地震波波速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徐荟 刘学军 +1 位作者 王彬 王宝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5,181,共9页
为了监测云南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波波速的连续变化,2006年4月在小江断裂带以西10 km布置了一条长235 m的主动震源浅勘测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实验。采用前后互相关技术对直达波进行了高精度波速变化测量,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 为了监测云南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波波速的连续变化,2006年4月在小江断裂带以西10 km布置了一条长235 m的主动震源浅勘测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连续观测实验。采用前后互相关技术对直达波进行了高精度波速变化测量,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实验期间,实验点地下介质存在相对波速变化δv/v≈10^-3~10^-2;(2)波速变化随震中距增加迅速减小,这可能反映了较浅层波速变化与较深层相比更剧烈;(3)波速变化和大气压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波速变化对大气压的敏感系数为10^-6Pa^-1量级;(4)降雨会显著影响波速与气压的关系,降雨前相对波速变化随气压增加而增加,而降雨后相对波速则与气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主动震源 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 相对波速变化 大气压敏感系数
下载PDF
三维多物体散射问题的区域分解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锋 洪伟 周后型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提出一种用于计算三维多物体散射问题的区域分解时域有限差分算法(DD-FDTD)。各散射体之间用三维时域Green函数传递信息,取代经典FDTD算法通过网格迭代运算传递信息的方式。每个物体处理为一个子域,当各物体相距一定距离时,省去了各物... 提出一种用于计算三维多物体散射问题的区域分解时域有限差分算法(DD-FDTD)。各散射体之间用三维时域Green函数传递信息,取代经典FDTD算法通过网格迭代运算传递信息的方式。每个物体处理为一个子域,当各物体相距一定距离时,省去了各物体间大量网格,减小了存储量。将各物体间的互偶处理为等效球面波照射,采用惠更斯原理,等效球面波激励信号可处理为球面波入射场阵列(SWIFA),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采用近远场变换的方法来获得等效球面波,进一步提高了计算速度。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解 时域有限差分法 等效球面波 近远场变换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艺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81-2199,共19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环境及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内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分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E向逐渐转变为NNW向,与南北地震带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变化具有一致性.区域内分布的大量NE及WNW或NW向断裂构造同样对快波偏振方向有比较大的影响,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平行,部分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几乎垂直于断裂走向,而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个别台站表现出复杂快波优势方向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构造环境的复杂性.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北段,反映了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南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更大,构造变形更加剧烈.对比南北地震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推测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壳幔耦合现象,地壳剪切波分裂除了反映区域应力特征,还可以揭示出区域构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构造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
下载PDF
TOFD检测中采用二次波评定近扫查面缺陷尺寸的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忠波 齐向前 张平 《无损检测》 2009年第9期694-696,共3页
在TOFD检测过程中,因直通波宽度而产生的近扫查面盲区对检测影响很大。为精确定量位于近扫查面盲区的缺陷,制作了人工缺陷试块,对其采用常规TOFD以及TOFD二次波分别进行扫查。对比两种扫查方式所得TOFD图像可见,常规TOFD技术对近扫查面... 在TOFD检测过程中,因直通波宽度而产生的近扫查面盲区对检测影响很大。为精确定量位于近扫查面盲区的缺陷,制作了人工缺陷试块,对其采用常规TOFD以及TOFD二次波分别进行扫查。对比两种扫查方式所得TOFD图像可见,常规TOFD技术对近扫查面缺陷极易漏检且无法定量,而利用TOFD二次波扫查方式得到的图像能够显著分辨出缺陷并能精确定量,因此可弥补常规TOFD检测中对近扫查面缺陷检出能力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衍射时差技术 近扫查面盲区 直通波 二次波扫查
下载PDF
基于混合基函数分解的宽带连续谱信号分析
13
作者 周有 刘东 相敬林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7年第6期315-318,共4页
分析宽带信号时,对信号进行某种变换,准确而有效地分析信号是问题关键所在。提出了基于混合基函数的信号分解方法,通过引入过完备的分解基函数为成份复杂信号主要分量的提取创造有力条件,使得信号分解方法具备不同的分解特性,特别是结... 分析宽带信号时,对信号进行某种变换,准确而有效地分析信号是问题关键所在。提出了基于混合基函数的信号分解方法,通过引入过完备的分解基函数为成份复杂信号主要分量的提取创造有力条件,使得信号分解方法具备不同的分解特性,特别是结构性分解原则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紧密分量的分辨能力。选取过完备小波包基函数逼近连续谱主要分量,用余弦基函数逼近线谱主要分量,利用基追踪(BP)算法有效地提取了低频连续谱分量。通过对基函数的通带通性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小波或小波包基函数。实验证实该方法通过引入稀疏性分解,仅使用少数小波包基函数就能够准确重构连续谱主要分量的时域信号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信号 最优分解 连续谱噪声 时域波形
下载PDF
近地表复杂区早至波全波形反演建模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光辉 杜泽源 +1 位作者 何兵红 孙思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1-818,共8页
为提高近地表复杂区速度建模的精度,开展了早至波全波形反演的近地表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陆上三维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分析了全波形反演中非线性来源,确定地震数据偏移距选取范围,讨论了观测地震数据早至波提取及其波动方程正... 为提高近地表复杂区速度建模的精度,开展了早至波全波形反演的近地表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陆上三维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分析了全波形反演中非线性来源,确定地震数据偏移距选取范围,讨论了观测地震数据早至波提取及其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介绍了早至波全波形反演的方法原理,探讨了早至波全波形反演在实际资料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流程。研究确定了早至波全波形反演的反演策略:首先利用初至走时层析方法恢复近地表模型低波数信息,然后将其作为早至波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利用早至波信息进行反演,恢复模型的高波数成分。研究表明,早至波全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低于常规全波形反演。陆上三维实际地震资料测试结果表明,早至波全波形反演建模结果相对于走时层析速度模型细节更加丰富,异常体空间展布描绘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 早至波 速度建模 全波形反演 走时层析 低降速带
下载PDF
弯曲射线CT技术探测岩石破裂区域试验研究
15
作者 张志海 杨建辉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单向弹性约束下,对室内岩样加载至其单轴抗压强度的1/2和2/3应力水平后卸载,其内部形成了破裂区。使用SYC-3B型声波仪和高频传感器,应用完全投影方式采集了卸载后岩样弹性波走时数据,对此数据应用弯曲射线CT技术进行了反演,反演... 在单向弹性约束下,对室内岩样加载至其单轴抗压强度的1/2和2/3应力水平后卸载,其内部形成了破裂区。使用SYC-3B型声波仪和高频传感器,应用完全投影方式采集了卸载后岩样弹性波走时数据,对此数据应用弯曲射线CT技术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破裂区分布规律,这表明弯曲射线CT技术探测岩样破裂区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射线CT技术 岩石破裂区 弹性波 声波 岩石力学
下载PDF
基于波型转换的TOFD近表面盲区抑制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宁 金士杰 +5 位作者 张东辉 康达 张树潇 雷明凯 刘丽丽 林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20-124,共5页
针对超声衍射时差法(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TOFD)存在的近表面盲区问题,基于波型转换理论,提出盲区抑制方法。根据TOFD平行扫查时变型波变化规律,明确裂纹深度d与变型波声程最短时缺陷偏心距(35)S之间的理论关系。考虑到(35)S读... 针对超声衍射时差法(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TOFD)存在的近表面盲区问题,基于波型转换理论,提出盲区抑制方法。根据TOFD平行扫查时变型波变化规律,明确裂纹深度d与变型波声程最短时缺陷偏心距(35)S之间的理论关系。考虑到(35)S读数误差较大的问题,引入直通波与变型波声程最短位置点间的垂直距离d′,从而实现近表面盲区抑制。选用中心频率10 MHz、折射角度70°以及探头中心间距(Probe center spacing,PCS)17.00 mm的TOFD探头对,通过模拟与试验的方法对厚度35.00 mm碳钢试块中深度1.00~6.00 mm的底面开口槽进行平行扫査和定位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将近表面盲区抑制到1.00 mm,深度2.00 mm底面开口槽定位误差最大,误差绝对值为0.2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衍射时差法 近表面盲区 变型波 缺陷定位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安国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59-2981,共23页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和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006-10—2009-07)的小震波形数据,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布在0.65~7.39ms·km^-1之间,横向上具有不均匀性,地壳20km以上的介质对各向异性的贡献较大.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主要为NW或NWW和NE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WW转变为NW、NE向,在南段又变为NWW、NE向,指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特性是其构造属性.根据得到的有效事件数据,本文使用的49个台站中有19个台站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反方位角、深度、震级和路径长度等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区内的芦山地震及其他较大地震可能影响了局部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研究表明,更多的有效事件数据将有益于定量分析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属性的变化情况,从而有益于断裂带地震学特性及地震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与变化 芦山地震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北段地壳浅层P波速度各向异性观测的原理与数值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起杨 许力生 +2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许康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8,157,共14页
以二维情形下观测速度场为各向同性场和各向异性场的叠加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利用走时残差估算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的方法,即剩余慢度矢量法.利用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流动地震台阵24个台站记录的3 181次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残差,采用剩余慢度... 以二维情形下观测速度场为各向同性场和各向异性场的叠加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利用走时残差估算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的方法,即剩余慢度矢量法.利用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流动地震台阵24个台站记录的3 181次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残差,采用剩余慢度矢量法计算了各观测台站周围水平方向上尺度为0.5°×0.5°,震源深度为0—5km的剩余慢度矢量,由此得到了P波快波和慢波方向.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观测台站周围的P波速度方向性较为一致,快波方向为ESE向,慢波方向为NNE向.快波方向与小江断裂带北段应力场P轴方向较为一致,而慢波方向与应力场T轴方向一致,表明应力的长期作用可能是导致P波速度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P波速度 走时残差 小江断裂带北段
下载PDF
基于半空间FDTD的近远场外推方法:TE情形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彦南 杨利霞 于新华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研究基于半空间时域有限差分(FDTD)计算中TE情形的远区散射场计算方法.先将半空间Green函数代入势函数,推导远区纵向磁场的计算公式,对各空间内电磁流和对应的相位进行详细分析.再计算两个半空间模型的远区散射场,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 研究基于半空间时域有限差分(FDTD)计算中TE情形的远区散射场计算方法.先将半空间Green函数代入势函数,推导远区纵向磁场的计算公式,对各空间内电磁流和对应的相位进行详细分析.再计算两个半空间模型的远区散射场,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针对日本96式装甲车的计算发现,单站雷达探测系统位于战车正上方时具有最好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波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半空间 远区散射场
下载PDF
基于变型波的超声TOFD近表面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乃昌 《机电工程》 CAS 2013年第8期967-970,共4页
为了解决传统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技术(TOFD)法对埋藏在近表面的缺陷波无法辨识及近表面区域的测量误差大、深度分辨力差等近表面盲区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近表面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变型波波速较慢的特点,通过计算变型波、直通波及底面... 为了解决传统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技术(TOFD)法对埋藏在近表面的缺陷波无法辨识及近表面区域的测量误差大、深度分辨力差等近表面盲区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近表面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变型波波速较慢的特点,通过计算变型波、直通波及底面反射波,得出了变型波在纵波检测窗口出现的条件,并利用变型波对缺陷进行检测,以减小测量误差并提高检测分辨力,有效地解决了TOFD近表面盲区问题。在10个不同深度的人工缺陷中,对采用基于变型波的检测方法和传统检测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分别计算了其测量误差及检测分辨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传统方法无法辨识的近表面缺陷,可有效检测到埋藏深度2.0 mm的人工缺陷,同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技术 盲区 变型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