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晚白垩世旋回地层学研究:以定日贡扎剖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马超 王成善 +1 位作者 陈曦 黄永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旋回地层学是提高地质年代标尺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特提斯海相沉积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对象,与西特提斯比较,东特提斯的旋回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第四纪之前的研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西藏南部广泛出露海相白垩系,其中定日贡扎... 旋回地层学是提高地质年代标尺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特提斯海相沉积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对象,与西特提斯比较,东特提斯的旋回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第四纪之前的研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西藏南部广泛出露海相白垩系,其中定日贡扎剖面出露的上白垩统尤为连续和完整。在对贡扎剖面野外观察及其层束厚度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分析该地层蕴含的地球轨道周期,得到了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的结果:偏心率周期,409.2ka/周期(E1),127.9ka/周期(E2),93ka/周期(E5);斜率周期,51.2ka/周期(O1),40.9ka/周期(O2),38.9ka/周期(O2)。在功率谱分析过程中,利用层束和超层束组的关系进行了调谐的处理,并比较调谐前后结果,来确定调谐的重要性,证明该地层沉积速率的变化:地层由老至新,其沉积速率的变化趋势整体为由小变大,变化范围为0.86~2.53cm/ka。进一步对比东西特提斯和其他地区研究结果,证明东西特提斯海相沉积在外形、成因和所蕴含的轨道周期的一致性,地球轨道周期变长与理论值变化的一致性。最后给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定日 晚白垩世 Coniacian阶 旋回地层学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主中央冲断层与藏南拆离系的特征及其活动时代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焰 Wolfgang Siebel +1 位作者 李剑 肖序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6-644,共9页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 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构成了北北东向阿伦背斜的核部,该背斜东、西两翼由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组成,这两者之间的界线为主中央冲断层(MCT1)。MCT1原为向南逆冲的韧性断层,后遭受北北东向褶皱作用而转变为正断层。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顶部被藏南拆离系下部的韧性正断层所截,与其上覆的北坳组分开,北坳组顶部又被一脆性正断层将其与上覆的藏南特提斯沉积岩分开。这条韧性正断层称为STD1,其上部的脆性正断层称为STD2。独居石U-Th-Pb测年结果和构造分析表明,藏南定日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就是借助这2条韧性断层MCT1与STD1在大约13Ma时从藏南中下地壳折返至地壳浅部的,然后再遭受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定日地区 主中央冲断层 藏南拆离系 断层活动年龄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白垩纪中期地球化学异常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1-338,共8页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 (钙质页岩 )及碳酸盐岩 (泥灰岩及微晶灰岩 )的混积型沉积物 ,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 (钙质页岩 )及碳酸盐岩 (泥灰岩及微晶灰岩 )的混积型沉积物 ,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化 ,δ13 C正偏与有机碳大量埋藏、海平面上升及缺氧事件密切相关。铀、钍、钾的含量变化及Th U比值的变化特征表明由海平面上升所形成的全球大洋缺氧的重要时期 ,由于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的增多 ,它们的含量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而87Sr 86Sr比值在该时期偏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海平面上升 白垩纪中期 定日地区 西藏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