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的关系辨析
1
作者 王婷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28-30,共3页
在古汉语学习当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即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指“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字指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但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假借字与部分古今字存在“兼类”情... 在古汉语学习当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即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假借字指“本无其字”的假借,通假字指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但是不少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假借字与部分古今字存在“兼类”情况。因此,本文致力于理清楚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对于这三类字的认知框架,为古汉语学习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字 通假字 古今字 本有其字 本无其字
下载PDF
有關幾個“通假”字的考證
2
作者 孫玉文 《文献语言学》 2023年第2期100-115,253,共17页
文章從比較文字學的觀點,發現通假具有這樣兩條規律:一是口語中没有通假,通假是一種用字現象;二是通假是漢字這種非拼音文字(本文作“詞素、詞構文字”)的特點,拼音文字中没有通假現象。因此,當人們説A通B時,實際上是指A字記録了讀作B... 文章從比較文字學的觀點,發現通假具有這樣兩條規律:一是口語中没有通假,通假是一種用字現象;二是通假是漢字這種非拼音文字(本文作“詞素、詞構文字”)的特點,拼音文字中没有通假現象。因此,當人們説A通B時,實際上是指A字記録了讀作B字所記録的那個詞的讀音,因此A的本義的讀音跟B必須音同、音近。處於假借用法中的A跟B同詞時,A在理論上必然不取它的本義的讀音,而要取其假借義的讀音,也就是被記録的詞B的讀音。因此,A如果取假借義,則這個假借用法的A跟被記録的詞B的讀音必須一致。據此規律,本文對有關不合這個規則的一些不科學的説法(如“錫”通賜、“倍”字的音義及“倍”通背、“匪”字的通假、“寔、實、時”通是、“疇”通誰等)提出不同意見,做出新的解釋,指出新解釋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訓詁術語 科學化 通假 規律 通假字
下载PDF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3
作者 齐晓燕 《长江学术》 2023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上古音中存在几个“等类”,学界有“两类”和“四类”之别。既有研究中对“等类”的分析主要借助韵文和谐声两种材料。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和几遇数统计法对《古字通假会典》异文通假材料进行分析,并以上古元部为例进行考察,发现元... 上古音中存在几个“等类”,学界有“两类”和“四类”之别。既有研究中对“等类”的分析主要借助韵文和谐声两种材料。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和几遇数统计法对《古字通假会典》异文通假材料进行分析,并以上古元部为例进行考察,发现元部等类的分立趋势明显,说明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等类 文献通假 几遇数统计法
下载PDF
论“假借”与“通假” 被引量:6
4
作者 徐莉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65-69,共5页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 ,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 ,“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 ,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 ,“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 ,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在逻辑关系上却分属不同的层面 ,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 通假 本字 正字 文字学 训诂学 古文字
下载PDF
敦煌马圈湾汉简通假字系统量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雷黎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88,共7页
从表层看,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通假现象是借音同或音近字来记词表义,但实质上是借字与本字之间音、形、义三者的整体契合。敦煌马圈湾汉简的通假对借字与本字声纽和韵部相同的要求都较严格,这种状况映照在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形体关系上,则是... 从表层看,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通假现象是借音同或音近字来记词表义,但实质上是借字与本字之间音、形、义三者的整体契合。敦煌马圈湾汉简的通假对借字与本字声纽和韵部相同的要求都较严格,这种状况映照在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形体关系上,则是二者之间主要在声符方面具有一定的形体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与本字的已见或后起并无直接联系。马圈湾汉简的新见通假字增加了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总量,但其具有通假用法的单字占比较低,通假字总使用量较少,侧面反映出它尽管是由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塞下层官吏书成,但其文字使用已较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马圈湾汉简 通假 借字 本字 语音 形体
下载PDF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假借”、“借字”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仁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7期54-57,64,共5页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借字”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假借”、“借字”的内涵并无本质的不同。玄应所谓假借,就是今人眼里的通假,亦有个别例外。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当然内容。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 “假借” “借字” 通假 玄应 古汉语
下载PDF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亚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85-87,共3页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借 通假 内涵 外延 区分
下载PDF
《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辨析九则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湘蓉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出土秦简中的重要文献,学界对其研究日渐深入。文章运用训诂、文字、音韵等知识,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尚存分歧的九个通假问题进行了考察,提出己见。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 通假
下载PDF
古文字考释中使用通假方法的历史回顾——从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以前起 被引量:3
9
作者 洪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6期54-62,共9页
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要遇到通假现象。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追溯古文字考释中使用的通 假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其产生的相关学术背景,经历了从不自觉的实践到理论的提出,至反过来用 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过程.
关键词 古文字 古文字考释 通假方法 历史回顾
下载PDF
包山楚简研究四则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杰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2-65,共4页
本文讨论了《包山楚简》中的四条简文,前三条属于法律文书,后一条属于占卜记录。我们对这四条简文中前人未曾注释或者注释值得商榷的字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包山 竹简 通假
下载PDF
论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破古文字通假,形音义释读在上下文中得以密合,是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之后必须具备文献求证的实验过程。文献求证如何有效地进行,是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以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2008年)为举证范围,从所据文献之有效度的强弱入... 破古文字通假,形音义释读在上下文中得以密合,是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之后必须具备文献求证的实验过程。文献求证如何有效地进行,是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论问题。本文以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2008年)为举证范围,从所据文献之有效度的强弱入手,将古文字通假的文献释证法分作六种类型依次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考释 通假 文献取证《古文字通假字典》
下载PDF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的借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仁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7期39-43,共5页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初唐释玄应《大唐众经音义》、盛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没有借用材料,中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晋释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分别有35条、2条和1条注明“借用”的语言...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初唐释玄应《大唐众经音义》、盛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没有借用材料,中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后晋释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分别有35条、2条和1条注明“借用”的语言材料。慧琳借用包括音借、义借和形借三种类型,可洪借用和希麟借用则都是音借。音借是唐五代佛典音义借用的核心,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通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佛典音义 借用 通假
下载PDF
《诗经今注》滥言通假评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精盛 田雨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86,共4页
本文对高亨的《诗经今注》滥言通假的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议。
关键词 《诗经今注》 高亨 通假 语法
下载PDF
《神乌赋》“随起击耳”试释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继如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04,共3页
本文对尹湾汉简《神乌赋》中“随起击耳”一难句进行考释 ,根据大量的语音材料 ,说明“起”可以读为“齿” ,而“随”可读为“堕” ,“随起”就是掉了牙齿 。
关键词 《神乌赋》 “随起” 通假字 词汇 词义
下载PDF
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考辨——以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的注释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帆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5-77,175,共3页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然一脉相承,但二者的差别也很多,这导致"三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问题的产生和复杂化,并且历来都是教学和研究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混淆,本文以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的注释为例,进行考释...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然一脉相承,但二者的差别也很多,这导致"三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问题的产生和复杂化,并且历来都是教学和研究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混淆,本文以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的注释为例,进行考释、分析和梳理,旨在弄清这三者的概念并指出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注释中对此颇有混淆甚至错误的地方,以资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郭锡良《古代汉语》
下载PDF
训诂学新证六篇 被引量:1
16
作者 庞光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3,共3页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的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学能够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通过实证性地探讨六个训诂学的具体问题,解决六个语言学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 训诂学 古代汉语 通假 错讹
下载PDF
《孙膑兵法》“篡卒”释义辨正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卫国 《台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1-62,共2页
《孙膑兵法》中的“篡卒”一词,学术界有两种训释。在古代汉语中,篡、选可以相通。《孙膑兵法》中的“篡”确系“选”的通假字,“选卒”意即“善卒”,而不是“挑选士卒”或“挑选的士卒”。
关键词 篡卒 选卒 通假 辨正
下载PDF
《西湖佳话》校读札记
18
作者 杨继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744-747,共4页
《西湖佳话》约写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部以西湖名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此书由于辗转翻印,以讹传讹,错字脱字比比皆是,以至造成费解、文句不通,甚至与原意相反等错误。标点方面,也每见错乱。故尝试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古本... 《西湖佳话》约写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部以西湖名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此书由于辗转翻印,以讹传讹,错字脱字比比皆是,以至造成费解、文句不通,甚至与原意相反等错误。标点方面,也每见错乱。故尝试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古本小说集成》中《西湖佳话》的王衙影印本为底本,指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修订本(简称上古排印本,从区别于影印本)和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邵大成修订本(简称邵校本)的一些错误、疏漏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读 通假 俗字
下载PDF
从义素看语文字典辞书中的通假——以“宛”“怨”“汙”为例
19
作者 鲁普平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260-266,共7页
隐藏在客观词义中的义素,如果经常在文献中充当词义使用,就可以上升为义位,从而应该被字典辞书采纳设立为义项.而现今各种大型语文字典辞书在归纳义项的时候,由于忽略了隐含义素可以上升为义位的功能,导致了错误的通假.本文以“宛”“... 隐藏在客观词义中的义素,如果经常在文献中充当词义使用,就可以上升为义位,从而应该被字典辞书采纳设立为义项.而现今各种大型语文字典辞书在归纳义项的时候,由于忽略了隐含义素可以上升为义位的功能,导致了错误的通假.本文以“宛”“怨”“汙”为例,从义素的角度分析,认为“宛”“怨”本身具有“聚集”义,不必视为“蕴”之借字;“汙”本身就具有“弯曲”义,不必视为“纡”之借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素 义位 义项 通假
下载PDF
王氏父子古书通假字发明的成就与不足
20
作者 彭慧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3-87,共5页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文献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在古书通假字发明方面有成就亦有不足。其成就乃明确提出"因音得义,不拘形体"的释读标准,为借字的发明和本字的揭举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立足于音,...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文献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们在古书通假字发明方面有成就亦有不足。其成就乃明确提出"因音得义,不拘形体"的释读标准,为借字的发明和本字的揭举建立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始终坚持"立足于音,证以成训"的标准原则,使借字的发明与本字的揭举允当可信;坚持运用连类而及、触类旁通的研究方式,将单个通假字的发明演绎成为一组通假字的辨识。其不足则为探讨字与字的关系缺乏严格的深层辨析,有时不免将通假、异体、同源等不同的字词现象混同一体;在术语运用方面也有失严密,随意性较大;在实践操作中,也不免拘泥古训、以偏概全,时有轻言假借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王引之 “因声求义” 通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