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栾杰男 李根 +2 位作者 张大维 焦燕 巩琪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大鼠进行慢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与通脉地仙高、中、低剂量组,各组灌胃给药,6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除假手术组外,大鼠进行慢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与通脉地仙高、中、低剂量组,各组灌胃给药,6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含量,并观察VEGF、bF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通脉地仙丸各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bFGF、VEGF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地仙各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bFGF、VEGF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0.01,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和通脉地仙高、中剂量组VEGF、bFGF mRNA表达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地仙高、中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VEGF、bFGF mRNA表达均上调(P<0.01,P<0.001)。结论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FGF相关,且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地仙丸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心肌缺血 大鼠
下载PDF
通脉地仙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Hcy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大创 殷建明 +3 位作者 罗陆一 张卫斌 黄梦雨 赵珊珊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254-255,共2页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UA肾阳亏虚证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口服通脉地仙丸12g,3次/天,疗程30天;对照组30例,口服麝香保心丸,2次/粒,3...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UA肾阳亏虚证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口服通脉地仙丸12g,3次/天,疗程30天;对照组30例,口服麝香保心丸,2次/粒,3次/天,疗程30天。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Hcy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hs-CRP、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地仙丸具有抑制冠状动脉炎症反应作用,预防血栓形成,这可能是其治疗UA肾阳亏虚证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通脉地仙丸 超敏C反应蛋白 高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通脉地仙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0例
3
作者 张大创 殷建明 +1 位作者 邢洁 吴泽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4-935,共2页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 I)的疗效。方法:8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通脉地仙丸;对照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氟桂利嗪片、拜阿斯匹林。记录服药前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头痛、眩晕、... 目的:观察通脉地仙丸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 I)的疗效。方法:8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通脉地仙丸;对照组40例口服辛伐他汀、氟桂利嗪片、拜阿斯匹林。记录服药前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头痛、眩晕、头重、耳鸣、失眠、健忘等临床症状,血清SOD、MDA、CRP,血流变和血脂的情况,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脑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图(TCD)指标改善,提高SOD,降低MDA、CRP,头痛、眩晕、头重、耳鸣、失眠、健忘症状改善,血流变、血脂指标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通脉地仙丸治疗CCC I疗效明显,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 通脉地仙丸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通脉地仙丸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栾杰男 张大维 +2 位作者 焦燕 李根 巩琪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0-174,共5页
目的:通过通脉地仙丸作用于心肌缺血的大鼠,观察缺血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新生情况,初步探讨其心肌保护机制。方法:100只雄性大鼠慢性心肌缺血造模成功后除假手术组外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脉地仙高、中、低(6.3,3.15,1.57 g·kg-1)... 目的:通过通脉地仙丸作用于心肌缺血的大鼠,观察缺血心肌梗死边缘区的微血管新生情况,初步探讨其心肌保护机制。方法:100只雄性大鼠慢性心肌缺血造模成功后除假手术组外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脉地仙高、中、低(6.3,3.15,1.57 g·kg-1)剂量组,阳性药麝香保心丸(0.014 2 g·kg-1)组。灌胃给药6周后观察大鼠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同时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新生情况。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通脉地仙高、中剂量组和麝香保心丸组心肌梗死面积不同程度减小(P<0.05,P<0.01)。②通脉地仙丸对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且无肿胀现象,心肌间质极少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心肌纤维肿胀,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细胞核大小不一,甚至可见局灶性坏死区;通脉地仙高、中剂量组心肌细胞核大小均一,心肌纤维轻度肿胀,排列比较整齐,仍可见不同程度的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阳性对照组镜下心肌纤维排列基本整齐,轻度肿胀,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③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微血管密度相对增加(P<0.05),通脉地仙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微血管密度增加的趋势(P<0.01),通脉地仙低剂量组MVD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微血管的作用,但与模型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脉地仙丸可以通过促进心梗边缘区微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组织和细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地仙丸 微血管密度 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