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Typ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for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FU Zhongyang XU Xiaochun +4 位作者 HE Jun FAN Ziliang XIE Qiaoqin DU Jianguo CHEN F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8-110,共23页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important ore areas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ern China. It contains hundreds of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and occurrences. Those deposits are mainly clustered(from west to east) within the Tongguanshan, Shizishan, Xinqiao, Fenghuangshan, and Shatanjiao orefields. Until recently, the majority of these deposits were thought to be skarn-or porphyry–skarn-type deposit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cent discoveries of numerous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that do not fall into either of these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ome uncertainty over this classification.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ystematic geological studies of representative deposits 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From investigation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lithology of the host rock,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within these deposits, three genetic types of deposits(skarn-, porphyry-, and vein-type depos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rebodies and Yanshanian intrusions combined with the sourc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s, as well as the geodynamic setting of this ore district,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deposit typ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each other and constitute a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his study outlines a model that relates the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porphyry-, skarn-, and vein-type deposits within the Tongling ore district. This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guide exploration for deep-seated and concealed porphyry-type Cu(–Mo, –Au) deposits as well as shallow vein-type Au, Ag, and Pb–Zn deposits in this area and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ALLIC copper–gold deposits genetic types METALLOGENIC model magmatic–hydrothermal system TONGLinG ore district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SAXI-CHANG PUSHANG PORPHYRE COPPER DEPOSIT, CENTRAL ANHUI PROVINCE,EAST CHINA
2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4年第Z2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EAST CENTRAL anhui province EAST CHinA TECTONOMAGMATIC ACTIVA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SAXI-CHANG PUSHANG PORPHYRE copper deposit
下载PDF
前常铁铜矿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
3
作者 马秋石 张波 刘宇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安徽前常铁铜矿正在开展深部基建,亟需摸清深部主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优质资源富集情况以及各地质要素的影响情况。基于Surpac软件对研究区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建立了前常铁铜矿深部巷道模型、断层模型、含水体模型和主矿体Ⅴ9、Ⅵ... 安徽前常铁铜矿正在开展深部基建,亟需摸清深部主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优质资源富集情况以及各地质要素的影响情况。基于Surpac软件对研究区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建立了前常铁铜矿深部巷道模型、断层模型、含水体模型和主矿体Ⅴ9、Ⅵ1的三维地质模型;使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对主矿体资源量进行了重新估算,分析了主矿体在不同中段的资源分布特征;主矿体高品位优质资源在-750 m水平以上较富集,-750 m水平以下品位较低但规模相对较大。从三维可视化角度分析了断层和含水体对采矿的影响,明确了断层和含水体的影响范围和重点防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矿 SURPAC软件 三维地质建模 块模型 安徽前常
下载PDF
铜陵冬瓜山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和演化 被引量:28
4
作者 徐兆文 黄顺生 +5 位作者 倪培 陆现彩 陆建军 方长泉 华明 蒋少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内石英闪长斑岩中石英斑晶和夕卡岩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 ,早期夕卡岩的形成可能涉及到高温岩浆流体过程 ,而在成矿过程中 ,以热液流体为主 ,至少发生了两次构造减压沸... 本文通过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内石英闪长斑岩中石英斑晶和夕卡岩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 ,早期夕卡岩的形成可能涉及到高温岩浆流体过程 ,而在成矿过程中 ,以热液流体为主 ,至少发生了两次构造减压沸腾作用。第一次发生于静岩压力约为 112 MPa,流体温度主要介于 4 30~ 4 6 5℃之间 ,盐度介于 7.9%~ 5 3.7% (Na Cl eq.)之间 ,结果生成大量石英和磁铁矿 ;第二次发生于静岩压力约为 83.6 MPa,流体温度集中在 340~ 389℃之间 ,盐度介于 6 .6 %~ 5 2 .1% (Na Cl eq.)之间。在成矿近于结束时 ,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 ,形成了少量低温、低盐度流体。此外 ,保存在石英斑晶和早期夕卡岩矿物中的高温岩浆流体也曾发生沸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特征和 冬瓜山铜矿床 演化 石英闪长斑岩 沸腾作用 岩浆流体 流体温度 流体包裹体 夕卡岩 显微测温 安徽铜陵 氧同位素 成矿过程 热液流体 大气降水 磁铁矿 低盐度 矿物 斑晶 高温 早期 压力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大团山铜矿床层状矽卡岩矿体中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5
作者 梅燕雄 毛景文 +1 位作者 李进文 杜安道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7-331,共5页
安徽铜陵大团山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前人根据与成矿有关中酸性侵入岩的时代推测其形成于燕山期.本文运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大团山铜矿床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辉钼矿进行了精确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139.1±2.... 安徽铜陵大团山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段,前人根据与成矿有关中酸性侵入岩的时代推测其形成于燕山期.本文运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大团山铜矿床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辉钼矿进行了精确年龄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139.1±2.7Ma,模式年龄变化在138.0~140.8Ma之间.这组年龄数据和与成矿有关中酸性侵入岩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135.8~139.8Ma相吻合.作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大团山铜矿床及铜陵地区铜硫(金)矿床的形成与岩石圈构造体制大转换之地球动力学事件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年龄 大团山铜矿床 安徽铜陵 层状矽卡岩 年龄测定 铜矿床 ^40AR/^39AR同位素年龄 辉钼矿 地质意义 矿体
下载PDF
黑龙江省铜山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武广 刘军 +3 位作者 钟伟 朱明田 糜梅 万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95-3006,共12页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的演化。成矿早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20℃~>550℃之间,流体盐度介于13.72 wt%~59.76 wt%NaCl eqv之间;中阶段为铜山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1℃~417℃,流体盐度介于2.96 wt%~14.04 wt%NaCl eqv之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_2O-CO_2-NaCl体系;晚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18℃,盐度介于3.71 wt%~15.96 wt%NaCl eqv之间,表明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中阶段的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作用是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机制。铜山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沸腾作用 铜山斑岩铜矿床 黑龙江省 小兴安岭
下载PDF
安徽铜陵小铜官山铜矿床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世洪 丁悌平 +4 位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谢玉玲 王彦斌 王训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04-613,共10页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田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中著名的夕卡岩型矿床。小铜官山铜矿床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侵入岩体为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成矿过程包括夕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3个主要成矿...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田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中著名的夕卡岩型矿床。小铜官山铜矿床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侵入岩体为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成矿过程包括夕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3个主要成矿阶段。笔者通过对小铜官山铜矿床的氢、氧、碳、硫、硅同位素组成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成矿溶液中水、硅和硫的来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加入的大气降水比重越来越大,到晚期可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硫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层和岩浆热液,但以后者为主。硅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液水来源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组成模式为右倾型,夕卡岩、矿石的稀土配分曲线类似于铜官山岩体石英二长闪长岩,故认为形成本区的夕卡岩型矿床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闪长质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 小铜官山铜矿床 安徽铜陵
下载PDF
安徽池州铜山铜矿床元素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智宇 杜杨松 +2 位作者 庞振山 张静 滕传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55-3270,共16页
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安庆-贵池矿集区中的一个中型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铜山岩体与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接触带内。典型剖面系统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从岩浆岩、矽卡岩到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总体上表现为渐变分带... 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安庆-贵池矿集区中的一个中型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铜山岩体与下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接触带内。典型剖面系统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从岩浆岩、矽卡岩到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总体上表现为渐变分带特征,即靠近岩体的矽卡岩富集Si、Fe、Mg及亲铁元素Co和亲铜元素Cu、Ag;远离岩体的矽卡岩富集Ca、Mn、Al、Ti、REE和亲铜元素Pb、Zn;远离大理岩带的强硅化蚀变岩富集Si、Fe、Li和Co,而强烈亏损Ca、Sr和REE。这种分带可以依据元素活化迁移理论加以解释。在矽卡岩形成过程中,岩浆热液携带Si、Fe、Mg、Al、Li、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亲铁亲铜元素Co、V、Zn以及高场强元素Ta、Zr、Nb、Hf、Ga、Be向大理岩迁移并富集于形成的矽卡岩中;大理岩中的Ca被活化后进入矽卡岩体系,而Sr、K及Pb则随流体搬运迁出。蚀变及矿化较弱的矽卡岩稀土总量较高(ΣREE=122.0×10-6),LREE富集[(La/Sm)N=3.99],HREE亏损[(Gd/Yb)N=2.85],Eu显示负异常(δEu=0.69),重稀土配分形式与新鲜石英二长斑岩相似,但La、Ce等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矽卡岩剖面元素分带特征及稀土配分模式指示铜山矽卡岩铜矿床为接触交代成因。结合已有氢氧同位素结果,认为铜山铜矿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在矽卡岩退化蚀变和成矿期间有大气降水混入成矿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分带 矽卡岩成因 元素迁移 热液交代 安徽铜山铜矿
下载PDF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岩成矿热历史探讨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文艺 徐兆文 +3 位作者 顾连兴 任启江 傅斌 牛翠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1-367,共7页
采用Rb-Sr方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岩体年龄为143.37±5.17 Ma;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年龄为123.6±0.7 Ma,成矿岩体从固结成岩到成矿经历了20 Ma。根据Rb-Sr和K-Ar同位素体系封... 采用Rb-Sr方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岩体年龄为143.37±5.17 Ma;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年龄为123.6±0.7 Ma,成矿岩体从固结成岩到成矿经历了20 Ma。根据Rb-Sr和K-Ar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的不同,估算出沙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热衰减速率平均为20℃/Ma。单一的由成矿小岩体所提供的热能难以维持如此长时间热液成矿活动,矿区晚期的岩浆活动是沙溪斑岩铜矿成矿的重要能量来源,这是斑岩铜矿成矿岩体多属于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的原因。斑岩铜矿成矿系统能量耗散分析显示,斑岩铜矿成矿过程中有效能量耗散效率极低,如果没有巨大的能量来源维持长时间的热液活动,斑岩铜矿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成矿热历史 成岩历史 铜矿床 金矿床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陆建军 华仁民 +2 位作者 徐兆文 高剑峰 李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疏、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入,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山铜金矿床 安徽
下载PDF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 被引量:39
11
作者 徐晓春 范子良 +5 位作者 何俊 刘雪 刘晓燕 谢巧勤 陆三明 楼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54-1074,共21页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 狮子山矿田是铜陵矿集区最具代表性的铜金多金属矿田。本文选择狮子山矿田中的几个典型矿床进行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系统阐述了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岩石、矿体和矿石、蚀变和矿化等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深入研究了侵入体与矿床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主要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氢-氧、碳-氧、硫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成矿金属元素(铅)及其化合元素(碳和硫)的来源;结合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确定了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为狮子山矿田边部和深部及铜陵矿集区及其邻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据此建议在铜陵矿集区以往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要找矿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寻找由统一的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和浅成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多金属矿床 成矿模式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狮子山矿田 安徽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安徽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铜矿床形成过程——来自磁黄铁矿的证据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爽 杜杨松 +2 位作者 曹毅 张智宇 刘绍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铜陵地区代表性的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冬瓜山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石矿物。野外调研与矿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矿石具有沉积、热变质和热液交代结构构造。矿物学研究表明,不同矿石中的磁黄... 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铜陵地区代表性的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冬瓜山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石矿物。野外调研与矿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矿石具有沉积、热变质和热液交代结构构造。矿物学研究表明,不同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成分差异较大,其Fe含量变化于57.78%~60.67%之间,分属高温六方相和低温单斜相,主要由黄铁矿变质脱硫而成。冬瓜山铜矿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早期沉积作用、中期热变质作用和晚期岩浆热液交代作用等复杂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山层控矽卡岩铜矿床 磁黄铁矿 形成过程 安徽铜陵
下载PDF
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大鹏 杜杨松 +1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1060,共10页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侵位特征、矽卡岩矿化分带特征、和矿物组合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等构造活动对本区矽卡岩型铜矿床...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侵位特征、矽卡岩矿化分带特征、和矿物组合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等构造活动对本区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控矿意义以及对于矽卡岩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运动贯穿岩浆上侵、就位、岩浆热液流体活动、接触交代、成矿等整个地质过程;岩浆侵位和矿体的赋存主要受不整合面控制;垂向上矽卡岩矿化分带不同,浅部矿体主要产于石炭-二叠系(C-P)灰岩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上,而深部矿体则是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灌入式侵位,发生接触交代、矽卡岩化而成矿的;断裂-接触带共同控矿导致反向矽卡岩矿化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矿 矽卡岩矿化分带 矽卡岩型铜矿 安徽铜山
下载PDF
安徽铜陵舒家店铜矿的电磁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英才 李桐林 +2 位作者 范翠松 王大勇 李建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2-619,共8页
安徽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金-铁-硫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成矿区,成矿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和热液型,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密切相关,而舒家店斑岩型铜矿是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矿床类型,矿体主体主要赋存在靠北西接触带的岩体中,铜矿化与... 安徽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金-铁-硫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成矿区,成矿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和热液型,成矿作用与岩浆岩活动密切相关,而舒家店斑岩型铜矿是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矿床类型,矿体主体主要赋存在靠北西接触带的岩体中,铜矿化与舒家店辉石闪长岩密切相关。针对该类型矿床开展的电磁法找矿有效性试验对本地区寻找同类型的矿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该矿区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复电阻率两种电磁法野外测量工作,接着对两种试验的数据进行反演,并结合该区地质与钻孔资料对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CSAMT反演结果基本反映了该矿区的地电结构,电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和志留系下统坟头组砂岩及粉砂岩地层。铜矿体位于高阻(闪长岩)和低阻(辉石闪长岩)的过渡带上,处于高阻闪长岩的右侧。虽然CSAMT的结果不能直接反映铜矿体,但可以通过追踪CSAMT各线中高阻体的位置来大致推测矿体的存在位置与走向。复电阻率法获得了零频电阻率,极化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4个反演断面图。在零频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中,辉石闪长岩电阻率表现中等,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岩的电阻率比较高,这与CSAMT反演的结果相同。在矿体处,电阻率表现较小,极化率中等,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较大。本文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能够获得深部电阻率结构,对找矿提供间接信息,而复电阻率法通过反演的零频电阻率、极化率、频率相关系数和时间常数可以为斑岩型铜矿提供直接找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复电阻率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接触带 辉石闪长岩 安徽铜陵舒家店
下载PDF
安徽铜陵大团山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云健 刘经华 +5 位作者 徐兆文 方长泉 蒋少涌 杨小男 张军 李海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64-269,286,共7页
大团山石英闪长岩体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内,属于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w(SiO2)=57.5%~64.1%,w(Na2O+K2O)=6.94%~7.71%,K20/Na2O=0.57~0.97,属于高钾碱钙性岩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具... 大团山石英闪长岩体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内,属于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w(SiO2)=57.5%~64.1%,w(Na2O+K2O)=6.94%~7.71%,K20/Na2O=0.57~0.97,属于高钾碱钙性岩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高Ba,Sr,低Y,亏损Nb,Ta和Ti的特点;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研究成果表明,大团山石英闪长岩的形成环境类似于火山弧型花岗岩,可能与富Ba,Sr的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成岩物质主要来自于富集地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化学 成因探讨 石英闪长岩 大团山铜矿床 安徽铜陵
下载PDF
安徽铜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矿物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大鹏 杜杨松 +4 位作者 张静 庞振山 张智宇 贾鹏飞 李品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5-875,共11页
由于前人对与安徽铜山铜矿床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矿物化学成分变异机制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获得的岩石化学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具有富MgO(13.13%~17.19%)、FeOT(15.33... 由于前人对与安徽铜山铜矿床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的矿物化学成分变异机制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获得的岩石化学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具有富MgO(13.13%~17.19%)、FeOT(15.33%~17.42%),贫Al2O3(13.27%~13.74%)、高TiO2(3.11%~4.66%)的特点,其MF值为0.57~0.66,Fe/(Fe+Mg)值为0.48~0.57,主要为金云母;角闪石具有高FeOT(13.50%~15.33%)和Al2 O3(6.26%~13.74%)、低SiO2(36.21%~46.91%)的特点,主要为镁质角闪石;辉石中的Al2 O3的含量变化较大(0.17%~1.08%),Na2 O含量普遍较低。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特征表明,铜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母岩浆属于亚碱性系列的壳幔混染型岩浆,它们形成于造山作用晚期,并有向非造山环境过渡的趋势。利用黑云母-角闪石温压计得出成岩温度为750~900℃,成岩压力为3.2×108~4×108Pa,相应的成岩深度约为10.56~13.2 km;利用黑云母Fe3+-Fe2+-Mg三元图解,显示了相对较高的氧逸度;另外,相比于长江中下游其它侵入岩,铜山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成岩深度较深,氧逸度相对较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矿物化学特征 成岩条件 铜山铜矿 安徽
下载PDF
安徽桂花冲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左晓敏 杜杨松 +5 位作者 曹毅 岳紫龙 张爱萍 杜静国 黄文明 宋晓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斑岩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桂花冲铜矿 安徽
下载PDF
安徽铜陵桂花冲斑岩铜矿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岳紫龙 杜杨松 +2 位作者 曹毅 左晓敏 张爱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8,共9页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 桂花冲铜矿为安徽铜陵地区新发现的斑岩型铜矿,斑岩体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围岩蚀变与矿化作用是斑岩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蚀变带岩石开展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迁移研究,是分析热液交代蚀变过程的基础。桂花冲铜矿区内围岩蚀变作用比较强烈,蚀变类型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比较明显,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内。矿化蚀变自早至晚划分为钾长石、石英-绢云母、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蚀变带物质组分迁移结果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主量元素除TiO2、MnO、MgO外,其他元素迁移量发生了明显改变;微量元素除Sr和Cu外,迁移量变化较小,稀土元素在矿化强的部位亏损,在矿化弱的地带富集。岩体及蚀变带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一致,说明岩体与蚀变岩石经历了相同来源流体的交代蚀变,是岩浆流体连续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分带 成矿阶段 斑岩铜矿 铜陵桂花冲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的构造岩石屏蔽控矿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立广 杨晓勇 +2 位作者 王奎仁 张兆峰 杨学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4-241,共8页
通过对沙溪斑岩铜矿床的研究,以构造-岩浆活化成矿背景和四级控矿构造为依据,提出了构造岩石屏蔽、背形核部控矿定位的模式及其依据,并讨论构造活动对成矿元素化学行为的控制作用,着重分析了强矿化剂元素F与Cu含量的关系,提出了成... 通过对沙溪斑岩铜矿床的研究,以构造-岩浆活化成矿背景和四级控矿构造为依据,提出了构造岩石屏蔽、背形核部控矿定位的模式及其依据,并讨论构造活动对成矿元素化学行为的控制作用,着重分析了强矿化剂元素F与Cu含量的关系,提出了成矿元素垂向分带、水平分带和迁移富集的地球化学模式。运用此模式预测了沙溪矿床邻区一个相似的成矿远景区,初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构造控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预测 斑岩铜矿 铜矿床 控矿作用 岩石屏蔽
下载PDF
地电提取法在深部找矿中的试验——以安徽胡村铜钼矿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智超 向武 +5 位作者 曾键年 谢淑云 于桑 郑钦元 陆顺富 万翔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狮子山矿田胡村深部铜钼矿开展了地电化学方法技术找矿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测量可以提高异常衬度,特别适合对弱异常区进行地球化学详查工作;As、Sb、Se、Ag、Pb衬度高,异常范围宽,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矿意义;Ba、Zn也具有... 在狮子山矿田胡村深部铜钼矿开展了地电化学方法技术找矿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测量可以提高异常衬度,特别适合对弱异常区进行地球化学详查工作;As、Sb、Se、Ag、Pb衬度高,异常范围宽,具有一定的深部找矿意义;Ba、Zn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外,利用常规电化学测量获得的p H值和电导率异常,能有效区分出浅部矿化导致的地电提取异常。根据野外试验,该方法不适合土层较薄的基岩出露区。同时,考虑到工作量较大,认为地电化学测量可以用于精细地球化学深部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提取法 深部找矿 铜钼矿 安徽胡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