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
120
1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9-831,共13页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在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涡形成后沿高原东北侧下滑,在四川盆地诱生出西南涡,川中特大暴雨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造成。高原涡东移诱生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川西高原东侧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作用下,释放对流有效位能激发出MCSs产生强降水,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驱动西南涡快速发展。地形的动力作用仅能形成浅薄的西南涡,降水凝结潜热的加入才能使西南涡充分发展。高原涡的发展主要受地面热通量影响,它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南涡能否形成。盆地周边高大山脉对西南涡的位置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盆地周边高大山脉上叠加的中小尺度地形对西南涡和暴雨带的整体位置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
对流
暴雨
高原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
50
2
作者
朱平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
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对流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弱冷锋是强对流的地面触发机制;对流云团逐渐演变为MCC,对流传播整体具有沿着河谷往层结不稳定区的正向和往低层入流风的反向传播的特征。河谷地形是影响对流移动和传播路径的关键;强对流风暴单体生命史均较长,强降雹单体为类超级单体和普通多单体,强降水回波属于多单体线状对流。降雹单体整体比降水单体发展得更强,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更剧烈。强对流开始前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是先增后降;几处局地雷暴大风是由雷暴云团内弱降水在较厚的环境干层蒸发而显著降温所产生的较大负浮力或由线状对流中强降水拖曳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造成,雷达回波具有质心急剧下降或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强对流
中小尺度系统
传播
地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16
3
作者
朱平
俞小鼎
+1 位作者
王振会
肖建设
《干旱气象》
2019年第3期377-383,共7页
利用2005-2016年青海高原地面观测、灾情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致灾性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主要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
利用2005-2016年青海高原地面观测、灾情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致灾性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主要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以及混合类四种,集中分布于高原东部。(2)地形对致灾性对流的落区、频次和强度起关键作用。雷暴多产生于山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主要产生在迎风坡、河谷和地势较开阔的低地。其中,青东农区以混合类和冰雹居多,青南牧区以混合类居多,环湖与祁连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以短时强降水居多。(3)近12 a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整体呈波动式减少,2005-2010年(前期)致灾性对流日数和次数较多,2011-2016年(后期)显著减少,但不同类型年际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其中,冰雹和雷暴日数前期较大,后期显著减少;混合类和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前者年际波动幅度较后者大。(4)致灾性对流主要产生于5-9月,各类型均呈现典型的单峰型月分布,混合类和冰雹日数及次数的峰值均在8月,雷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均在6月,而短时强降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分别在8月、7月。(5)致灾性对流集中产生于13:00至次日01:00,高峰时段(16:00-20:00)以冰雹和混合类居多,而夜间时段以短时强降水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致灾性对流
地形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激光雷达手段的海南地区重力波与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邹旭
杨国韬
+5 位作者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岳川
张铁民
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74-2282,共9页
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激光雷达对我国海南地区上空进行持续观测,通过3年的累积观测数据对我国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依据重力波线性理论对海南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及时间频率谱进行分析,并通过选...
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激光雷达对我国海南地区上空进行持续观测,通过3年的累积观测数据对我国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依据重力波线性理论对海南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及时间频率谱进行分析,并通过选择波长在1km至8km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以及具有波动周期为60 min至25min的特定频率的重力波辅助研究大气密度扰动的季节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海南地区重力波活动具有夏季大、春秋季小、而冬季依然频繁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合海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当地季节性气候特征分析得出海南地区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可能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及我国南海地区存在的热带强对流与赤道潜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激光雷达
重力波
季节分布
青藏高原地形及对流
赤道潜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邹旭
杨国韬
+9 位作者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焦菁
岳川
付海川
王梓硕
杨松
羊现长
傅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3-460,共8页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上空Na层进行持续观测,通过连续三年累积的夜间观测数据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进行研究.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计算,得到北京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和时间频率谱.通过选择重力波波长在1~8...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上空Na层进行持续观测,通过连续三年累积的夜间观测数据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进行研究.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计算,得到北京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和时间频率谱.通过选择重力波波长在1~8 km,具有特定波长以及特定周期为60,45,25 min的重力波活动辅助研究重力波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力波大气密度扰动具有夏季大、冬季小的活动规律.结合波源与背景风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和对流因素与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背景风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Na层
重力波
季节分布
青藏高原地形及对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
120
1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机构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9-83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5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951)
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906010)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在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涡形成后沿高原东北侧下滑,在四川盆地诱生出西南涡,川中特大暴雨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造成。高原涡东移诱生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川西高原东侧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作用下,释放对流有效位能激发出MCSs产生强降水,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驱动西南涡快速发展。地形的动力作用仅能形成浅薄的西南涡,降水凝结潜热的加入才能使西南涡充分发展。高原涡的发展主要受地面热通量影响,它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南涡能否形成。盆地周边高大山脉对西南涡的位置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盆地周边高大山脉上叠加的中小尺度地形对西南涡和暴雨带的整体位置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暴雨的落区。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
对流
暴雨
高原涡
Keywords
Southwest vortex
topography
convection
Heavy rainstorm
plateau
vortex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
50
2
作者
朱平
俞小鼎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青海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5006)
青海省气象局重点项目
文摘
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对流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弱冷锋是强对流的地面触发机制;对流云团逐渐演变为MCC,对流传播整体具有沿着河谷往层结不稳定区的正向和往低层入流风的反向传播的特征。河谷地形是影响对流移动和传播路径的关键;强对流风暴单体生命史均较长,强降雹单体为类超级单体和普通多单体,强降水回波属于多单体线状对流。降雹单体整体比降水单体发展得更强,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更剧烈。强对流开始前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是先增后降;几处局地雷暴大风是由雷暴云团内弱降水在较厚的环境干层蒸发而显著降温所产生的较大负浮力或由线状对流中强降水拖曳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造成,雷达回波具有质心急剧下降或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强对流
中小尺度系统
传播
地形
Keywords
qinghai-tibet
an
plateau
severe
convection
meso-small scale system
propagation
topography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16
3
作者
朱平
俞小鼎
王振会
肖建设
机构
青海省气象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出处
《干旱气象》
2019年第3期377-38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5006和41761078)
青海省气象局重点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2005-2016年青海高原地面观测、灾情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进行筛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致灾性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主要有雷暴、短时强降水、冰雹以及混合类四种,集中分布于高原东部。(2)地形对致灾性对流的落区、频次和强度起关键作用。雷暴多产生于山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主要产生在迎风坡、河谷和地势较开阔的低地。其中,青东农区以混合类和冰雹居多,青南牧区以混合类居多,环湖与祁连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以短时强降水居多。(3)近12 a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整体呈波动式减少,2005-2010年(前期)致灾性对流日数和次数较多,2011-2016年(后期)显著减少,但不同类型年际变化特征略有差异。其中,冰雹和雷暴日数前期较大,后期显著减少;混合类和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前者年际波动幅度较后者大。(4)致灾性对流主要产生于5-9月,各类型均呈现典型的单峰型月分布,混合类和冰雹日数及次数的峰值均在8月,雷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均在6月,而短时强降水日数和次数的峰值分别在8月、7月。(5)致灾性对流集中产生于13:00至次日01:00,高峰时段(16:00-20:00)以冰雹和混合类居多,而夜间时段以短时强降水居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致灾性对流
地形
时空分布
Keywords
Qinghai
plateau
disastrous
convection
topography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P46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激光雷达手段的海南地区重力波与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
3
4
作者
邹旭
杨国韬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岳川
张铁民
傅军
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74-228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40905012
41174129
+5 种基金
41474130
41264006
41364005)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513146)
中国博士后项目基金(2012M520397)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重点培育项目资助
文摘
利用子午工程海南激光雷达对我国海南地区上空进行持续观测,通过3年的累积观测数据对我国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的季节分布特性进行研究,依据重力波线性理论对海南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及时间频率谱进行分析,并通过选择波长在1km至8km范围内具有特定波长以及具有波动周期为60 min至25min的特定频率的重力波辅助研究大气密度扰动的季节变化规律,总结得出海南地区重力波活动具有夏季大、春秋季小、而冬季依然频繁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合海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当地季节性气候特征分析得出海南地区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可能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及我国南海地区存在的热带强对流与赤道潜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海南
激光雷达
重力波
季节分布
青藏高原地形及对流
赤道潜流
Keywords
Hainan
Lidar
Gravity wave
Seasonal variations
topograph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convection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分类号
P351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邹旭
杨国韬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焦菁
岳川
付海川
王梓硕
杨松
羊现长
傅军
机构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出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3-46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SFC40905012
41174129
+3 种基金
41474130)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M520397)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146)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重点培育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激光雷达对北京地区上空Na层进行持续观测,通过连续三年累积的夜间观测数据对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进行研究.根据重力波的线性理论计算,得到北京地区上空的大气密度扰动规律、空间功率谱和时间频率谱.通过选择重力波波长在1~8 km,具有特定波长以及特定周期为60,45,25 min的重力波活动辅助研究重力波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力波大气密度扰动具有夏季大、冬季小的活动规律.结合波源与背景风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北京上空重力波活动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形和对流因素与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背景风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激光雷达
Na层
重力波
季节分布
青藏高原地形及对流
Keywords
Lidar
Na layer
Gravity wave
Seasonal variations
topography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convection
分类号
P351 [天文地球—空间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2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朱平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海高原致灾性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朱平
俞小鼎
王振会
肖建设
《干旱气象》
2019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激光雷达手段的海南地区重力波与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邹旭
杨国韬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岳川
张铁民
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北京地区重力波活动及其波谱的季节分布特性研究
邹旭
杨国韬
王继红
龚少华
程学武
焦菁
岳川
付海川
王梓硕
杨松
羊现长
傅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