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屈新辉 王卫真 +4 位作者 蒋婷 何丹 谢旭芳 吴晓牧 张昆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TIA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内皮祖细胞(EPCs)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屈新辉 张昆南 +4 位作者 王卫真 梅海涛 闵生辉 曹文锋 吴晓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4期14-15,18,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神经肽Y
下载PDF
PET-CT与MR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缺血改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杰 金玉萍 +8 位作者 白玉海 闫俊杰 崔志堂 吴英 陈岩 张锦 耿志伟 佟晓燕 杨丽丽 《黑龙江医学》 2010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比较PET-CT与MRI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缺血改变的灵敏度。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6例,分别做头部PET-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目的比较PET-CT与MRI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缺血改变的灵敏度。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6例,分别做头部PET-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PET-CT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为95.83%,应用MRI诊断的阳性率为8.33%,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PET-CT在检查TIA后脑缺血改变的方面上优于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CT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局部脑血流量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马金栋 董泮亮 高颖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发病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138例健康人、126例脑梗死患者、4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9例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8例脑出血患者的AC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短暂脑缺血组、脑出血组... 目的探讨脑卒中的发病与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138例健康人、126例脑梗死患者、44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9例脑供血不足患者和68例脑出血患者的AC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的ACA阳性率远较短暂脑缺血组、脑出血组、脑供血不足组、正常对照组为高(P<0.01)。随时间变化,脑梗死组ACA阳性率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ACA阳性者2年内再发脑梗死较ACA阴性者再发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26例脑梗死患者中年龄在36岁以下的13例患者ACA均阳性。结论ACA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再发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病情转归的指标,另外,ACA可能参与了年龄偏轻脑梗死患者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磷脂抗体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脑出血
下载PDF
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观察
5
作者 张国江 陈立新 +2 位作者 姬晓云 王智慧 赵红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8期28-29,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复方芎蝎胶囊5粒,每日3次;对照组30例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疗效:治疗组... 目的观察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复方芎蝎胶囊5粒,每日3次;对照组30例用川芎嗪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86.7%,P〈0.05;血液流变学:治疗组中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复方芎蝎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效,且优于川芎嗪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芎蝎胶囊胶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卞秀娟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6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加入5...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疗效 研究
下载PDF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短暂性脑血发作患者测定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俊军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年第4期277-278,318,共3页
目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短暂性脑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56例TIA患者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早期血清NSE水平情况和单次发作与多次发作两者血清NSE水平情况。结果TIA患者... 目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短暂性脑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56例TIA患者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观察早期血清NSE水平情况和单次发作与多次发作两者血清NSE水平情况。结果TIA患者在疾病早期(入院后第1天)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为(12.08±3.82)u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经治疗后血清NSE水平有明显下降,为(9.02±3.96)u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治疗前TIA多次发作患者比单次发作患者血清NSE水平高,分别为(14.05±4.98)ug/l、(11.23±3.05)u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结论TIA患者虽然在影像学上无实质性病灶,但有存在神经元损害,而且其发作次数可加重神经元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血发作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血栓前体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彤宇 姜生 +2 位作者 林祥灿 田桂玲 梁浩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发生发展过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9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及47例短暂性脑...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发生发展过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9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及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1A)患者,用ELISA法分别测定患者入院后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TpP、hs—CRP、D—dimer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治疗前,ATCI组及TIA组TpP、hs—CRP、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TpP、hs—CRP水平及TIA组D—dimer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后ATCI组D—dimer水平在不同病程时段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TpP及hs—CRP、D—dimer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三者联合检测可用于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栓前体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