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Model for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in Oilseed Rape 被引量:5
1
作者 TANG Liang, ZHU Yan 2 , LIU Xiao-Jun, TIAN Yong-Chao, YAO Xia and CAO Wei-Xing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00-710,共11页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final yield in crop plants. A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canopy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based on the e...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final yield in crop plants. A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canopy photosynthesis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based on the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using a three-layer radiation balance scheme for calculating the radiation interception and absorption by the layers of flowers, pods, and leaves within the canopy. Gaussian integ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photosynthesis of the pod and leaf layers, and the daily total canopy photosynthesis was determined by the sum of photosynthesis from the two layers of green organs. The effects of physiological age, temperature, nitrogen, and water deficit on 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quantified. Maintenance and growth respiration were estimated to determine net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Partition index of the shoot in relation to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 was used to calculate shoot dry matter from plant biomass and shoot biomass loss because of freezing was quantified by temperature effectiveness. Testing of the model for dynamic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genotypes, sowing dates, and nitrogen levels showed good fit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simulated data, with an averag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10.9% for shoot dry matter. Thus, the present model appears to be reliable for the prediction of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in oilseed r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PY CO2 assimilati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n nutrition index RADIATIOn
下载PDF
亚种间杂交稻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与运转的研究 被引量:149
2
作者 杨建昌 朱庆森 +1 位作者 王志琴 郎有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2-88,共7页
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同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稻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大,抽穗以后叶片的光合速率高。在抽穗期,亚种间杂种和亚种内杂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差很小,茎、叶和叶鞘中储存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以... 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同亚种内品种间杂交稻相比,亚种间杂交稻剑叶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大,抽穗以后叶片的光合速率高。在抽穗期,亚种间杂种和亚种内杂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相差很小,茎、叶和叶鞘中储存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以及干重颖花比[干重(mg)/颖花(粒)],前者则小于后者。抽穗至成熟,亚种间杂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干重颖花比明显高于亚种内杂种,但前者的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均低于后者。对亚种间杂种物质运转率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种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 运转率 杂交水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被引量:48
3
作者 霍中洋 杨雄 +10 位作者 张洪程 葛梦婕 马群 李敏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李国业 朱聪聪 王亚江 颜希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拔节至抽穗阶段茎鞘的干物质积累率以及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也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比其他产量水平低,但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产量水平高。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拔节至抽穗阶段叶片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5,r=0.539),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0),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3)。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产量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较高。抽穗后在保持茎鞘适宜的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物质和氮素积累,进一步加大穗部的物质和氮素积累,是获得高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器官 干物质 氮素 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冬小麦同化物、氮素转移量和转移效率对氮肥的反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东方 李世清 +2 位作者 李紫燕 王全九 李生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6-112,共7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小麦花前同化物和氮素转移对氮肥的反应,以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号和西农2208等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不同供氮状况下冬小麦花前同化产物和氮素转移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小麦花前同化物和氮素转移对氮肥的反应,以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号和西农2208等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土壤不同供氮状况下冬小麦花前同化产物和氮素转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效率以及花前和花后吸氮量、花前氮转移量,提高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总吸氮量和籽粒产量,但降低了花前氮的转移效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品种间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以及花前吸氮量、花后吸氮量、总吸氮量、花前氮转移量、转移效率、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施氮后不同品种的干物质和氮素各性状指标变化幅度明显不同,说明品种之间对氮肥反应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因此通过改变遗传因素和氮肥施用量可促进冬小麦花前同化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同化产物与氮素转移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94
5
作者 杨恒山 张玉芹 +3 位作者 徐寿军 李国红 高聚林 王志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5-323,共9页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4.5%(2009)和3.2%(2010),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8.5%(2009)和3.9%(2010)。超高产栽培春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为15.1%(2009)和14.9%(2010),转运量对产量贡献率为16.6%(2009)和18.5%(2010),确保了协调的源库关系。超高产栽培植株吐丝后氮、磷、钾的积累率及其对子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氮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30.0%(2009)和16.3%(2010),磷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10.8%(2009)和6.0%(2010),钾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7.9%(2009)和8.2%(2010),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超高产栽培玉米茎鞘中氮、磷转运率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叶片中氮、钾转运率低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超高产栽培玉米叶片氮的转运率为41.0%(2009)和42.9%(2010),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使叶片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春玉米 干物质 nPK养分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谷浏涟 孙磊 +2 位作者 石瑛 刘向梅 刘元英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0-615,共6页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克新13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 150 kg/hm2用量条件下,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可使块茎...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克新13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 150 kg/hm2用量条件下,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可使块茎产量提高9.5%,商品薯产量提高19.3%(P<0.05,收获指数提高13.2%(P<0.05;将2/3氮肥作基肥施入,1/3氮肥在块茎形成初期施用或将全部氮肥分别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末期施用则使块茎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商品薯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还表明,与全部氮肥作基肥相比,在苗期至块茎形成末期追施氮肥,都不会降低块茎中的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氮肥施用时期 干物质 积累转运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胡富亮 郭德林 +3 位作者 高杰 路海东 张仁和 薛吉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66,共7页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干物质与氮素 积累与转运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杂交水稻吸氮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被引量:28
8
作者 黄见良 李合松 +2 位作者 李建辉 邹应斌 陈开铁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9-94,共6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8和三系杂交组合汕优63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对氮素的吸收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65%左右)、前期次之、后期最... 应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8和三系杂交组合汕优63对氮素的吸收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组合对氮素的吸收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65%左右)、前期次之、后期最少。两者吸氮速率高峰均在移栽后30d,两系杂交稻为472kgN·hm-2·d-1,三系杂交稻为480kgN·hm-2·d-1。对15N标记肥料氮的吸收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而对土壤氮的吸收则相反。稻株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约20%来源于当季所施用的肥料,80%来源于土壤。两者氮素在稻株体内的分配比例存在差异,在稻草中的分配比例,两系杂交稻高于三系杂交稻,而在稻谷中的分配比例,两系杂交稻则低于三系杂交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两系杂交稻相关系数为09621,三系杂交稻为09444。两个组合干物质积累均以中期最高(各占全生育期的60%左右)、后期次之、前期最少。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高峰均在移栽后40d,前者为39930kg·hm-2·d-1,后者为37290kg·hm-2·d-1。干物质积累总量,两系杂交稻高于三系杂交稻,而稻谷产量两系杂交稻则低于三系杂交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组合 ^15n过踪 吸收 运转
下载PDF
春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关系研究──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氮素同化运转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晓冰 李文雄 周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利用产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和加工品质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同化运转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积累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产低蛋白品种和干物质产量高于低产高蛋白... 利用产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和加工品质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同化运转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积累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产低蛋白品种和干物质产量高于低产高蛋白类型,高产高蛋白类型积累量最高;营养体的氮素积累变化动态.因向籽粒中转运量的不同而异.各营养体对籽粒氮的贡献顺序为茎(含叶鞘)>叶片>穗轴和颖片;品种间开花前后的氮素同化量不同,高蛋白品种倾向于花前同化量多,高产品种花后同化量比例相对增加,高产高蛋白类型两者兼之,品种间花后氮素同化量占总同化量的变幅为15.35%~48.35%;生育期干物质产量高是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氮素总同化量与蛋白质含量关系不大,氮素转运效率与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NHI:GHI比例决定着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物质 氮素同化运转 产量 蛋白质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田径 冯跃华 +4 位作者 韩钢钢 董爱玲 潘兴书 宋碧 樊卫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41-1643,共3页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氮量 免耕 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下载PDF
施氮方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作物产量及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董茜 雍太文 +5 位作者 刘小明 刘文钰 徐婷 宋春 王小春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28-2039,共12页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减氮36%(RN36%)、减... 氮肥的过量施用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氮肥的投入量,发挥氮肥的增产效益,本研究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的施氮量和施肥距离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了减氮36%(RN36%)、减氮18%(RN18%)和习惯施氮(CN)3种施氮水平和距离窄行玉米0 cm (D1)、15 cm (D2)、30 cm (D3)、45 cm (D4)4种施肥距离对作物产量和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氮相比,减氮18%处理的玉米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2.65%、18.75%和15.90%,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了9.79%和10.76%;玉米、大豆产量及系统周年产量提高了4.95%、7.07%和5.35%;各施肥距离间,以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的施肥效果最佳。减氮18%时, D2处理下玉米的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穗粒数及百粒重比玉米常规穴施(D1)处理分别提高了10.32%、10.92%、9.08%和4.75%;玉米、大豆产量和系统总产最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减氮18%和距离窄行玉米15-30 cm施肥有利于增加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增大灌浆速率,增加百粒重和穗粒数,提高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以实现系统周年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减量施氮 干物质积累与转移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碳氮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魏凤珍 沈学善 王成雨 郅胜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161-4162,共2页
于2004~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植株C-N的积累、运转规律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晚播(10月22日播种)可以提高冬小麦成熟期单茎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和氮素的... 于2004~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植株C-N的积累、运转规律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晚播(10月22日播种)可以提高冬小麦成熟期单茎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以及转运干物质和氮素对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适当晚播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高产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碳氮运转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形成与花后氮素积累运转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华 黄萌 +4 位作者 陈培峰 张建栋 乔中英 宋英 沈明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运转特性,为油菜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氮肥运筹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材料,设置稻草全量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A)、稻草不还田机械起垄开沟摆栽(B)、稻草全量还田免耕人工穴栽(C)、稻草不还田免耕人工穴栽(D)、人工直播(E)5种不同种植方式,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菜产量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穴栽和直播;从产量构成因素看,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处理显著提高了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在2种移栽方式下稻草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产量差异不明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机械起垄开沟摆栽>免耕穴栽>直播,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变大。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素积累与运转有显著影响,初花至终花期、终花至成熟期氮素的阶段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E;与直播相比,2种移栽方式(A和B)均能显著提高花后茎秆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及其叶的转运率,但茎秆转运率和贡献率却低于直播。机械起垄开沟摆栽能显著提高油菜干物质的生产和花后植株氮素的积累与运转,从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油菜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运转
下载PDF
追氮时期对两种穗型小麦氮素代谢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伟 王永华 +3 位作者 郭天财 谢迎新 朱云集 王晨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32,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素的积累、运转以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显著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转运量,而抽穗期追氮反而下降,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则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追氮时期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氮素的积累、运转以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显著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转运量,而抽穗期追氮反而下降,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则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兰考矮早八GS活性和豫麦49-198 NR活性在所有测定日期均表现随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兰考矮早八NR和豫麦49-198的GS活性在灌浆前期呈现与此相同趋势,而在灌浆后期则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推迟追氮时期,两品种籽粒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增加,而球蛋白却降低。兰考矮早八剩余蛋白含量随追氮时期后移而降低,豫麦49-198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追氮时期 氮素转运 氮同化酶 蛋白质组分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土壤与植被位移后土壤碳氮的短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英年 张法伟 +4 位作者 薛晓娟 孙建文 王建雷 李婧梅 宋成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0-815,共6页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麓坡地进行不同海拔的土壤-植被的整体双向移地实验,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植被移植后土壤因原生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部分移...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麓坡地进行不同海拔的土壤-植被的整体双向移地实验,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植被移植后土壤因原生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部分移植后在海拔3 600~3 800m处略有下降;土壤全氮变化比较复杂.从不同高度移植到各海拔后,除从海拔3 400m移到各海拔的土壤碳氮比先升高后降低外,其它3个高度移植后土壤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受气候影响和原生植被类型差异,土壤碳、氮及碳氮比波动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冷龙岭南坡 海拔 移植实验 土壤碳氮 碳氮比
下载PDF
水稻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李敏 张洪程 +6 位作者 杨雄 葛梦婕 马群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物质生产总量提高20.29%,差异达显著水平...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物质生产总量提高20.29%,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在够苗前、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提高15.05%、27.04%、24.75%和15.05%、28.38%、23.00%,够苗至拔节阶段则互有高低。同为高产类型品种,因氮利用率的差异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型,高产氮高效型品种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够苗、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平均分别降低5.76%、11.61%、7.01%和5.7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成穗率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够苗、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分别降低12.18%、10.54%、8.29%和5.01%,收获指数却显著提高。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率提高5.40%,群体生长率提高5.19%。说明抽穗前适当控制群体生长,抽穗后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水平及较高的收获指数是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重要物质生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高效 物质生产 物质转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