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学科交叉团队在欧洲创伤救治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创伤中心建设的一些建议
1
作者 刘丽平 Christian Waydhas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严重创伤仍然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公共卫生难题,耗费的医疗资源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严重负担不容忽视。随着欧洲及美国等创伤救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伤患者在多学科交叉团队救治模式下的救治成功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中国创伤中心... 严重创伤仍然是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公共卫生难题,耗费的医疗资源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严重负担不容忽视。随着欧洲及美国等创伤救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伤患者在多学科交叉团队救治模式下的救治成功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中国创伤中心建设和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救治作用以及连续、高效完成现场、院前急救和转运、院内救治等过程尚需借鉴、学习和完善,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欧美创伤救治体系以及多学科交叉团队等救治模式,就国内创伤中心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交叉学科 创伤中心 创伤救治体系 重症医学
下载PDF
教师联合同伴反馈的实践合作学习模式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湘萍 谢拉 +1 位作者 付洁 程晶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3-76,共4页
目的 探索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培训时间将创伤护士分为两组,2023年6-9月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护士514人为对照组,7-10月参加培训的护士510人为试... 目的 探索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在创伤护士救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培训时间将创伤护士分为两组,2023年6-9月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护理版课程培训的护士514人为对照组,7-10月参加培训的护士510人为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试验组实施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创伤护士进行创伤救护知识考核,对试验组进行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对28名学员进行课后座谈以了解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创伤救护知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技能考核总分为85.41±8.68;座谈显示,学员认为此培训形式新颖,可使成员熟悉并掌握创伤急救团队配合流程,团队配合顺畅,但感觉培训压力较大。结论 基于实践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师反馈联合同伴反馈的创伤救护技能培训,能提高创伤护士创伤救护知识,更好地掌握团队配合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护士 创伤救护 实践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反馈 同伴反馈 团队配合 在职培训
下载PDF
TMDT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何晨 李雯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6期116-119,153,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TMDT)急救护理流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1年12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前接诊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随机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后接诊... 目的:研究创伤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TMDT)急救护理流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7月-2021年12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前接诊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随机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后接诊的56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TMDT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2组的应用结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抢救时间、采血至用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94.62%,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MDT急救护理流程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加快患者的救治进程,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 急救护理流程 严重多发伤 睡眠质量 抢救成功率
下载PDF
院前创伤团队启动(TTA)模式对严重四肢骨折患者救治及时性及预后观察
4
作者 普伦庆 沈蓝 +2 位作者 周志聪 何炳华 沈洁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究院前创伤团队启动(Trauma team activation,TTA)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四肢骨折患者救治及时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严重四肢骨折患者84例,其中2020年1月-2021年5月为实施TTA模式前共纳入42例作为对照组,202... 目的探究院前创伤团队启动(Trauma team activation,TTA)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四肢骨折患者救治及时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严重四肢骨折患者84例,其中2020年1月-2021年5月为实施TTA模式前共纳入42例作为对照组,2021年6月-2022年12月为实施TTA后共纳入42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救治及时性指标、肢体功能、并发症以及骨密度指标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感染、继发损伤、器官衰竭发生率降低,但对比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救治及时性指标、专科医生到达时间、特殊检查开始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患者PICP、Total-PINP水平明显升高,β-CTX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PICP、Total-PI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β-CTX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患肢功能得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上肢、下肢功能得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肿胀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四肢骨折患者,开展院前创伤团队启动模式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以保证尽快开展手术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创伤团队启动 及时性 预后
下载PDF
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5
作者 谢拉 程晶 +6 位作者 刘湘萍 吴洁 周婷 李哲英 肖亚茹 吴慧 郑瑾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88,共4页
目的开发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开发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包括教师端、管理端、学员端,将其运用于创伤急救配合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和访谈评价其培训效果和学员感受。结果共培训44... 目的开发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开发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包括教师端、管理端、学员端,将其运用于创伤急救配合规范化培训,通过考核和访谈评价其培训效果和学员感受。结果共培训44名学员,培训后,急诊护士创伤后救治中的初步评估、全面评估、患者转运、诊断讨论成绩显著优于传统培训方式(均P<0.05);对其中8名学员访谈结果显示,该系统形式新颖、能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节约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使创伤急救护理培训更高效;可体验多角色,利于团队配合的练习。结论沉浸式虚拟现实创伤急救护理培训系统可提高急诊护士的创伤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士 创伤 创伤护理 沉浸式虚拟现实 创伤急救 案例教学 团队合作 临床培训
下载PDF
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评估
6
作者 周瑶 罗盛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0-73,78,共5页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 目的探讨以创伤医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收治的28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模式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实施创伤医师为指导的MDT救治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死亡率、入院时及入院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及诊疗时间。结果两组入院后24 h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24 h,观察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急诊通过时间、早期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医师为主导的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缩短治疗相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医师 早期救治
下载PDF
危机资源管理培训对民兵救护队非医疗专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加廷 江雪 +4 位作者 孙莹 陈卓 李雨霏 刘柳 张旭毅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39-542,552,共5页
目的 民兵救护队在我国发生重大灾难事故及战时医疗补充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临时组建的民兵救护队虽然具备医疗专业能力基础,但由于团队组成新、环境不熟悉,工作强度大,短时间团队非医疗专业能力形成不够,在救护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本... 目的 民兵救护队在我国发生重大灾难事故及战时医疗补充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临时组建的民兵救护队虽然具备医疗专业能力基础,但由于团队组成新、环境不熟悉,工作强度大,短时间团队非医疗专业能力形成不够,在救护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本研究旨在评估危机资源管理培训(CRM)模式是否能提高民兵救护队的非医疗专业能力。方法 研究纳入来自安徽省某市3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0名卫生专业人员,创建6个专业技术资质组成结构相同的独立团队,随机分成CRM培训组和对照组,每支队伍在培训前、后通过两次现场伤员救治模拟演练进行团队非医疗专业能力评估,评估演练由录像记录并由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并记录。我们参照文献使用了一种专门为评估急救医生非医疗专业能力而设计的新工具。两组培训过程包括为期7 d的模拟演练、复盘反思、改进演练、总结讨论。结果 经过CRM培训的民兵救护队员相较经过一般培训队员在工作量管理、监督和提供反馈、收集信息、信息预测、告知团队能力提升方面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CRM培训可对改善临时组建民兵救护团队非医疗专业能力产生有益影响,尤其是在管理与监督和态势感知方面效果明显,进而有助于提高伤病员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兵救护队 危机资源管理 非技术能力 评估 创伤急救
下载PDF
创伤小组救治原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忠杰 袁晓玲 +6 位作者 王宁 刘长续 王永刚 彭国球 徐桂琴 文宇 张宪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 研究急诊创伤小组抢救的救治原则。方法 应用录象技术,对来自急救部2002-07-2003-07治疗的重度创伤病人21例,按抢救的阶段划分采集时间,分析相关抢救步骤之间的先后关系,以缩短整体抢救阶段为目的,从而拟定创伤小组的抢救救治原则... 目的 研究急诊创伤小组抢救的救治原则。方法 应用录象技术,对来自急救部2002-07-2003-07治疗的重度创伤病人21例,按抢救的阶段划分采集时间,分析相关抢救步骤之间的先后关系,以缩短整体抢救阶段为目的,从而拟定创伤小组的抢救救治原则。结果 创伤小组抢救中的关键工作有:配血、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神经系统支持、相关会诊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按流程应该并行,不能串行;每个部分的流程要确立阶段完成时间并逐步标准化。结论 创伤小组的救治原则有:①组长指挥原则;②时间量化操作步骤原则;③抢救的站位原则;④合理排序和组合操作原则;⑤回顾讨论总结制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小组原则 创伤管理 创伤小组
下载PDF
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的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阳春 季学丽 +5 位作者 张丽 黄萍 李小勤 姜丽丽 吴永祥 周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1-35,共5页
目的构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以指导临床规范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以美国《国家创伤分类协议》为基本框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关于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文献,初步拟定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 目的构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以指导临床规范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以美国《国家创伤分类协议》为基本框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关于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相关文献,初步拟定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草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启动标准及各条目权重。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92.0%、100.0%,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91、0.93,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0.245、0.153~0.311(均P<0.05)。最终形成的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包含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30个。结论江苏省省级创伤中心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可为急诊预检分诊识别严重创伤患者,及时正确地启动创伤团队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中心 严重创伤 急诊 预检分诊 检伤分类 创伤团队 启动标准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严重创伤损害控制治疗策略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许永安 张茂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879-881,共3页
随着创伤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落实严重创伤损害控制理念,成为创伤救治团队的共同目标。本文将着重介绍严重创伤救治所需要的损害控制理念,并将损害控制手术(DCS)、损害控制复苏(D... 随着创伤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落实严重创伤损害控制理念,成为创伤救治团队的共同目标。本文将着重介绍严重创伤救治所需要的损害控制理念,并将损害控制手术(DCS)、损害控制复苏(DCR)以及损害控制所涉及各个环节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不断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损害控制 救治团队
下载PDF
多学科合作模式在治疗创伤疑难伤口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宁宁 陈忠兰 +1 位作者 廖灯彬 陈佳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17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模式在治疗创伤疑难伤口中的作用。方法组成以创伤外科、疼痛科、介入科、营养科等专业医护人员为主的多学科合作小组,对2009年5月~2010年6月创伤外科收治的132例创伤疑难伤口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并...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模式在治疗创伤疑难伤口中的作用。方法组成以创伤外科、疼痛科、介入科、营养科等专业医护人员为主的多学科合作小组,对2009年5月~2010年6月创伤外科收治的132例创伤疑难伤口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模式进行综合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32例创伤疑难伤口患者经多学科协作、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无一例伤员死亡。98例患者的创伤疑难伤口完全愈合;32例创面感染者,经扩创后植皮愈合;4例创面发生难以控制的动脉性出血,通过栓塞主干血管止血,其创面基本愈合;14例患者因创面严重感染并伴有肢体坏死而截肢。结论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综合治疗创伤疑难伤口是行之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合作模式 创伤 疑难伤口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急救多学科团队的建立及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宇能 葛宇峰 +3 位作者 高峰 公茂琪 吴新宝 蒋协远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4期226-229,239,共5页
目的 探讨院内紧急医疗团队(EMT)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 纳入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采用EMT模式(EMT组)和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匹配的2021年7月至11月采取传统会诊模式(传统组)诊疗的严重创伤患者... 目的 探讨院内紧急医疗团队(EMT)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 纳入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采用EMT模式(EMT组)和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匹配的2021年7月至11月采取传统会诊模式(传统组)诊疗的严重创伤患者各10例。对两组的呼叫急救医生时间、急救医生到达时间、急诊检查时间和抢救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机制、到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创伤指数(TI)和I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EMT组呼叫急救医生时间和急救医生到达时间3.4(3.0,3.9)min和10.5(6.5,12.0)min均显著少于传统组8.9(7.2,11.3)min和19.5(14.7,22.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EMT组急诊检查时间38.5(31.8,40.0)min较传统组89.0(80.2,91.8)min减少56.7%(P<0.001)。抢救成功率EMT组为90%,传统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结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相较于传统会诊模式,采用EMT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多处创伤 急诊处理 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 多学科创伤治疗团队
下载PDF
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少光 王建平 +4 位作者 魏晓东 杨虎勇 柴明明 张韬 张可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5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5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前救治78例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12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后救治的82例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 目的探讨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5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前救治78例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12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后救治的82例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能力、创伤救护时效、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综合处置能力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早期治疗处理时间、挂号、分诊时间、血液相关指标送检时间、首次CT检查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8 min高级生命救治完成率、手术到达时间完成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30.81±3.06)分相比,研究组满意度评分(35.21±3.01)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可提供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能力、创伤救护时效、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及满意度,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及科学性,对临床创伤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构建 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能力 创伤救护时效 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及满意度
下载PDF
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伟敏 李能平 王澎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年第11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成立急救小组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临床效果。结果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前2年(2002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 目的探讨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成立急救小组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临床效果。结果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前2年(2002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9±6.4,死亡152例,死亡率为39.2%,死亡率20.4%。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102.8±16.7min、140.3±20.6min。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后2年(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438例,ISS评分28.6±7.8,死亡87例,死亡率为19.9%,死亡率为7.1%,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69.5±11.5min、89.6±9.3min两组I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抢救时间、入院距手术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成立急救小组后较成立之前均明显降低。结论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重度创伤 死亡率
下载PDF
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莹 石彭宇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413-414,共2页
目的探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目的探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诊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的脊柱板使用时间、高级气道建立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止血药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护理中,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护理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创伤 快速反应团队模式 护理时间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16
作者 杜哲 黄伟 +9 位作者 王志伟 周靖 熊建 李明 张鹏 刘中砥 朱凤雪 王传林 姜保国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中心 MDT 模式 严重创伤 救治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1例重度创伤合并伤口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惠东 齐晓莹 石伟玲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2期1704-1707,共4页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在治疗重度创伤合并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ICU、胸外科、骨科、整形外科、营养科、麻醉科及伤口造口门诊,共同组成多学科协作团队,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营养支持、镇静镇痛等协同调控下进行伤口管理,包...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在治疗重度创伤合并伤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ICU、胸外科、骨科、整形外科、营养科、麻醉科及伤口造口门诊,共同组成多学科协作团队,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营养支持、镇静镇痛等协同调控下进行伤口管理,包括清除坏死组织,控制细菌感染和管理渗液,待病情稳定后行植皮和修整缝合。结果 :该例重度创伤感染伤口经17天创面床准备完成后行手术治疗,伤口愈合。结论 :多学科协作可加速重度创伤感染伤口的创面床准备过程,缩短创面的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创伤 感染伤口 创面床准备 伤口愈合 多学科协作
下载PDF
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识别严重创伤患者准确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阳春 刘扣英 +3 位作者 张丽 李玫 李琳 季学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5期728-734,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的相关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 目的:系统评价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创伤团队启动标准识别严重创伤患者的相关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16827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阶梯启动标准预测严重创伤患者的Sen_(合并)、Spe_(合并)、+LR_(合并)、-LR_(合并)、DOR分别为0.69[95%CI(0.54,0.80)]、0.87[95%CI(0.74,0.94)]、5.3[95%CI(2.6,10.8)]、0.36[95%CI(0.24,0.53)]、15[95%CI(6,35)];三阶梯启动标准预测严重创伤患者的相应值分别为0.85[95%CI(0.81,0.89)]、0.61[95%CI(0.44,0.75)]、2.2[95%CI(1.4,3.3)]、0.24[95%CI(0.15,0.38)]、9[95%CI(4,21)]。两阶梯与三阶梯启动标准预测严重创伤患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和0.82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评估启动者和参考标准会对启动标准准确性的实施和评价产生影响。结论:两阶梯和三阶梯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识别严重创伤患者中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为使严重创伤患者及时得到最佳救治,同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建议分层启动创伤团队。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团队 严重创伤 预检分诊 诊断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MDT联合EBL教学模式在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明 刘潇 +5 位作者 崔翔 邬骁勇 张卓 赵燕鹏 刘建恒 张里程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0期78-82,共5页
目的文章探讨多学科协作案例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evidence-based learing,EBL)的创新教学方法在创伤骨科临床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创伤骨科轮... 目的文章探讨多学科协作案例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evidence-based learing,EBL)的创新教学方法在创伤骨科临床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创伤骨科轮转的住培及实习学员共计32名,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MDT-EBL教学组,对上述两组分别采取基础理论考试进行客观评价,采用病例分析和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从而评价两组的教学效果和认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总分分别为(82.38±4.46)分和(84.50±5.4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5±8.62)分和(70.94±9.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文献检索及分析能力,提高临床诊治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认可度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T联合EBL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有助调动骨科住培及实习医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循证医学 教学模式 创伤骨科 临床教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优化的非实体创伤多学科团队治疗严重创伤患者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爽 仓宝成 +4 位作者 武祖印 杨涛 李经伦 张继新 张春旭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622-627,共6页
目的探讨三甲综合医院创伤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成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创伤MDT成立前后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833例,男性666例,女性167例;年龄16~9... 目的探讨三甲综合医院创伤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成立前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创伤MDT成立前后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833例,男性666例,女性167例;年龄16~91岁,平均46.7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66分,平均25.6分;道路交通伤382例,高处坠落伤232例,其他219例;单一伤160例,多发伤673例(根据ISS 6部法,≥2处为多发伤)。以2019年1月创伤MDT成立后(2019年1月—2021年6月)救治患者为MDT组(326例),MDT组主要是通过创伤MDT处理,并由系统的创伤救治流程和严格的工作机制保障。以创伤MDT成立之前(2016年1月—2018年12月)传统会诊模式救治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507例)。比较两组患者各救治节点用时、关键手术情况、ICU住院情况和救治结局(治愈、好转、致残、死亡)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主要诊断明确时间、从就诊到完成CT检查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病死率、非手术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T组会诊到达时间、从申请输血到输血时间、从就诊到关键手术时间分别为(12.1±3.9)min、25(19,34)min、49(28,139)min,均短于对照组(14.3±7.4)min、29(22,37)min、80(69,1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组治愈率65.6%、好转率17.2%、致残率9.2%、病死率8.0%,均优于对照组(51.1%、27.2%、13.0%、8.7%),Z=3.786,P<0.001。结论优化的非实体MDT可以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会诊到达时间、从申请输血到输血时间、从就诊到关键手术时间,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多学科团队 创伤救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