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寒论》临证价值刍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俊杰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实则寒温相互羽翼;经典研究可借鉴西医思维,应对疾病须以中为基;目前经方运用重方药略理法,亟待构建规范体系等观点,为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临证价值 经方 理法方药 计算机 人工智能 方证相应
下载PDF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2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小陷胸汤古今文献考证
3
作者 李明 尹周安 +8 位作者 李玉丽 熊瑛 毛娅男 王姣姣 彭罗燕 朱文彦 龙玲 袁振仪 贺圆圆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485-1496,共12页
目的:分析小陷胸汤的方名方源、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主治病证、功效方义以及现代疾病谱,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古代文献检索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读秀数据库、博览医书中医古籍库等,以“小陷胸汤... 目的:分析小陷胸汤的方名方源、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主治病证、功效方义以及现代疾病谱,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古代文献检索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读秀数据库、博览医书中医古籍库等,以“小陷胸汤”,或以“陷胸”二字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现代临床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以“小陷胸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小陷胸汤首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组成包括黄连、半夏、瓜蒌实,后世医书多有记载,方名有“仲景小陷胸汤”“古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汤”等,异名同方,煎服法大多遵守仲景“先煮瓜蒌,去滓,后纳诸药,续煎”的方法,主治病证广,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尤以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多。结论:小陷胸汤证病机为痰热互结,小陷胸汤功效为清热化痰,通痹止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陷胸汤 文献考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从《脾胃论》探讨李杲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4
作者 姜婧 刘刚 +6 位作者 张钰欣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王越 赵小月 张保春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79-1682,共4页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著作《脾胃论》,通过梳理其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之方发现:首先,仲景之《伤寒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李杲等北方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李杲承金元医学创新之风,运...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著作《脾胃论》,通过梳理其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之方发现:首先,仲景之《伤寒论》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李杲等北方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李杲承金元医学创新之风,运用易水学派脏腑用药与随时用药思想对仲景之方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与发挥;再次,李杲运用仲景之方以临证为要进行了加减,师古不泥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易水学派 李杲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瓜蒂散证浅析
5
作者 王勇 蒋涛 +3 位作者 卞胡伟 刘金柱 徐晶 钱程 《河南中医》 2024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108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蒂散证 瓜蒂散 吐法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太阳病误下变证论“膈病”
6
作者 张克克 王祥麒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下之愈。(2)下之不愈,而不愈者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误治后邪气仍在表者,当以汗解之;二是有表里证者,表解乃可攻里,否则引邪入里,为逆;三是误下影响了太阳病自然发展轨迹,导致表证几无,而邪气入膈,从而产生变证。无论太阳病正常转归还是误下发为变证,“膈”均是邪气入里之“首站”。膈病主要是邪气侵扰使其失去阻隔、分界作用,导致清浊易位,上下隔拒,典型特点为清浊不分,“上逆”与“下趋”症状并见,治疗首当察其在膈上、膈下,遵循“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病” 太阳病 误下变证 下法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上热下寒型失眠临床研究
7
作者 时高波 万海娇 +1 位作者 卢亚奇 康进忠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45-1649,共5页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上热下寒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4—10月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三科门诊诊治的100例上热下寒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试验组给予柴胡...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上热下寒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4—10月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三科门诊诊治的100例上热下寒型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试验组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积分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BREF)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积分为(2.72±0.73)分,试验组不良反应积分为(0.60±0.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型失眠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上热下寒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伤寒杂病论》总结张机在中医外科中的辨证论治
8
作者 周鹏飞 陆金根 +2 位作者 王佳雯 张胜威 陈淑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46-2351,共6页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证如痈肿肠痈、浸淫疮、阴阳毒、百合病等,其辨证治法至今仍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经查阅文献发现,张机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以六经辨证为本,重视疾病传变,重视脉诊,以经方为主,采用合方,内外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机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 六经 脉诊 经方外治
下载PDF
基于“厥阴为阖”探讨早醒型失眠的证治
9
作者 崔杨霖 郭玉梦 +3 位作者 孔雨晨 魏雪晴 张宪忠 张广业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6-9,共4页
早醒型失眠是以入睡尚可、凌晨易醒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其发病主要责之阳气非时早出于阴,抑或适时而阳气不生。厥阴为阖承载阴尽阳生之转换,内涵阴气潜藏与阳气生发之功用,是中医六经阴阳气化功能的体现。本文基于厥阴为阖理论,结合... 早醒型失眠是以入睡尚可、凌晨易醒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其发病主要责之阳气非时早出于阴,抑或适时而阳气不生。厥阴为阖承载阴尽阳生之转换,内涵阴气潜藏与阳气生发之功用,是中医六经阴阳气化功能的体现。本文基于厥阴为阖理论,结合六经辨证及阴阳学说,深入剖析早醒型失眠的证治。认为厥阴阳郁寒胜属阖之太过,当解郁通阳,温肾散寒;厥阴阴虚热胜则属阖之不及,当清热安神,滋阴养血;厥阴寒热错杂证属阖之太过与不及并存,当清上温下,平调阴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厥阴为阖 早醒型失眠 六经辨证 伤寒论
下载PDF
吴考槃教授学术思想述略
10
作者 任威铭 吴承玉 吴承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4-1049,共6页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该文对吴考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吴考槃教授不仅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进行考证,还提出要理性认识五行学说的作用与价值;为医之道...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该文对吴考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吴考槃教授不仅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进行考证,还提出要理性认识五行学说的作用与价值;为医之道当通晓经络学说;要知常达变,反对按图索骥呆执五运六气;药取神效,须圆机活法等思想。吴考槃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领域贡献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考槃 学术思想 五运六气 《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难经》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新解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奕鸣 孔洋洋 +1 位作者 张可颐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导师袁红霞从原文入手,条文互参,参考《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以经解经,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有以下两点:一是表邪仍在,邪热内陷;二是阳虚为主兼以阴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导师袁红霞从原文入手,条文互参,参考《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以经解经,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有以下两点:一是表邪仍在,邪热内陷;二是阳虚为主兼以阴伤。据此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拆分为祛邪、扶阳、滋阴三部分,并根据疾病所处阶段不同予以加减应用。如欲以祛邪为主,若见表邪盛则增加柴胡、黄芩用量以解表祛邪,若见邪热内陷明显则炙甘草改生甘草以增强清热之功,同时可减少桂枝用量以达到宣通气机之用;如欲以扶阳为主,则增加干姜用量,严重时致肾阳虚损可配伍附子理中丸;若欲以滋阴为主,则减干姜用量,增加栝楼根、牡蛎用量以增强滋阴清热生津之力。附病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祛邪 扶阳 滋阴 袁红霞
下载PDF
《伤寒论》存津液思想浅析
12
作者 齐聪聪 徐立然 +2 位作者 牛学恩 张海燕 李青雅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伤寒传变的关键,亦是经方辨治的重要法度。存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中重要的学术思想,张仲景在辨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时,使用汗、下、和、补法治疗过程中蕴含了保胃津、存阴津、通津、复津液等存津液理念,贯穿于选方用药、药后调护、煎服方法等过程。笔者从津液角度诠释《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津液运行变化规律,通过梳理存津液思想在六经辨证中的临床运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津液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治法
下载PDF
经典名方黄芩汤古今文献考证
13
作者 彭罗燕 尹周安 +6 位作者 李玉丽 毛娅男 龙玲 熊瑛 毛亦文 袁振仪 贺圆圆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36-1644,共9页
目的:对黄芩汤进行古代及现代文献分析,考证黄芩汤源流、组成、剂量、主治病证、功效及现代疾病谱。方法:古代文献分析:检索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搜索数据库、读秀数据库等,以“黄芩汤”或其异名“黄芩芍... 目的:对黄芩汤进行古代及现代文献分析,考证黄芩汤源流、组成、剂量、主治病证、功效及现代疾病谱。方法:古代文献分析:检索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中华医典、中医古籍搜索数据库、读秀数据库等,以“黄芩汤”或其异名“黄芩芍药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查阅影印版古籍进行内容审校。现代文献分析:计算机检索在中国知网,以“黄芩汤”“黄芩芍药汤”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年10月15日。结果:本研究收集到黄芩汤古籍文献201条,涉及中医古籍104部。黄芩汤最早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具体药物组成为黄芩、白芍、炙甘草、大枣。古籍记载的黄芩汤可治疗内科、妇科、外科、五官科各类病证,还可用于治疗瘟疫类疾病。现代文献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105篇,所治疾病涉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皮肤系统、肿瘤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其中消化系统文献共计81条,占比高达77.14%。结论:本研究通过考证,梳理了黄芩汤的历史源流,得出了方中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主治病证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关键信息,为黄芩汤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汤 经典名方 文献考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刺期门穴旨要探析
14
作者 赵沛涵 徐爽 +1 位作者 赵京博 钟相根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95-98,共4页
《伤寒杂病论》中仲景针刺处方出现频次最高者当属期门穴,历代医家多从调肝经之气,开启“周期之门”释其用义。本研究基于文字考证及两汉针灸学术视角探究期门之腧穴含义、归经特性和特定穴属性,认为期门穴命名取象汉代武官名,隐喻其有... 《伤寒杂病论》中仲景针刺处方出现频次最高者当属期门穴,历代医家多从调肝经之气,开启“周期之门”释其用义。本研究基于文字考证及两汉针灸学术视角探究期门之腧穴含义、归经特性和特定穴属性,认为期门穴命名取象汉代武官名,隐喻其有护卫心主之特性;其特性主要源自特定穴属性,作为肝之募穴乃脏气盛聚之处,刺之可泻血分之热盛。本研究归纳分析仲景刺期门穴条文,仲景针刺期门穴用于尸厥乃行气滞血结、护卫心主;治疗肝乘肺、肝乘脾证乃因期门为肝之募穴以泻其过亢;用在谵语证乃取其护心主、醒神志和泻肝之血分邪热,以针刺之法行急救醒神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期门 张仲景 针刺 考据
下载PDF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
15
作者 姜玉华 张冰晗 +3 位作者 雷晶晶 荆业腾 刘继法 杨金生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74-1978,共5页
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桂枝附子汤证的核心病机是风湿搏结、正虚邪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身体烦疼、活动障碍,而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桂枝附子汤的主要治疗方义。桂枝附子汤具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效,是... 桂枝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桂枝附子汤证的核心病机是风湿搏结、正虚邪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身体烦疼、活动障碍,而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桂枝附子汤的主要治疗方义。桂枝附子汤具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效,是中医治疗痹病的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桂枝附子汤的现代药理学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改善关节症状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 痹病 核心病机 临床症状 治疗方义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解读仲景时间医学的应用
16
作者 周千 易亚乔 +4 位作者 陈延杰 刘林 宋祯彦 邓奕辉 杨新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3-47,共5页
中医有关的时间医学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时间节律对应关系的学科。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于张仲景,重点体现在《伤寒论》六经病的“欲解时”等内容,阐述其中蕴含的时间医学理论。通过对相关... 中医有关的时间医学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时间节律对应关系的学科。该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于张仲景,重点体现在《伤寒论》六经病的“欲解时”等内容,阐述其中蕴含的时间医学理论。通过对相关医史文献的探索研究,着眼于仲景及后世医家对人体时间节律的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节律以及择时治病等相关问题,综合近现代时间医学理论的发展,以丰富中医有关的时间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时间医学 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基于黄元御中气观浅谈乌梅丸
17
作者 刘峰 徐慧 +1 位作者 欧慧萍 范伏元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黄元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而化生元气,元气内蕴阴阳,阴阳之间便是中气,中气作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当枢纽运转。“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脾胃之气由此产生。脾以升为枢机,以阳气为用,以温运脾气,温升肾水,温畅肝阳,化生和... 黄元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而化生元气,元气内蕴阴阳,阴阳之间便是中气,中气作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当枢纽运转。“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脾胃之气由此产生。脾以升为枢机,以阳气为用,以温运脾气,温升肾水,温畅肝阳,化生和风,温养君火为用;胃以降为枢机,以阴气为用,以清降水气,潜敛相火,生化肾水为用。中焦运化精微生血濡养周身;肝为血海,受纳余血,并运化血中之至精纯者化生胆汁;胆汁为水质,内裹相火,潜藏于下焦,蒸化肾水化生肝木温升而形成循环。中虚湿盛,致肝阳虚郁与肝血胆汁内生乏源,相火浮散,湿火际会,阴阳摩荡生风,可调治以乌梅丸。乌梅丸酸甘辛苦合用,调和中焦气机升降,温化湿邪,温畅肝阳,恢复肝血胆汁化生,用大剂酸性药物泻相火,敛阳熄风,具有温中燥化、养血暖肝、通畅郁结、潜相熄风之功。其酸苦辛甘并用的组方思路,基于中虚湿化病机之下肝阳、肝血、相火、肝风胶着为病的特殊病理机转,涵盖了后世关于厥阴风木为病的基本治疗思路。同时,风为百病之长,致病极多而常隐匿难觉,在清散外风之外,乌梅丸开拓了以酸甘柔养、崇土安相、酸苦泄相、酸敛肝风为代表的内风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中气 黄元御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心悸辨治及临证启示
18
作者 赵娟 赵峰 +2 位作者 王原 高洁 虞鹤鸣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0期1480-1484,共5页
张仲景《伤寒论》对心悸病因病机、辨治的论述详尽,自成一体。阳虚兼表,心无所主者,治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者,治以建中补虚,调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者,治以温通心阳... 张仲景《伤寒论》对心悸病因病机、辨治的论述详尽,自成一体。阳虚兼表,心无所主者,治以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者,治以建中补虚,调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心阳不足,心失所养者,治以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阴阳两虚,心脉不畅者,治以益气通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方用炙甘草汤;肾阳不足,水气凌心者,治以温阳利水止悸,方用真武汤;肾阴亏虚,心火亢扬者,治以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肝郁气滞,阳气郁遏,心失温养者,方用四逆散加桂枝;脾阳不足,水邪凌心者,方用理中丸加茯苓;胆气虚怯,心失所养者,方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三焦失职,水饮内停者,方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胃肠失常,损及于心者,方用茯苓甘草汤;腑实浊热,扰及于心者,治以通腑泻热和胃,依据病情酌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血痹四药”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19
作者 陈文康 邹和德 赵家有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55-2458,2463,共5页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逐血痹”,芍药“除血痹”,吴茱萸“除湿血痹”,厚朴主“气血痹”。血痹之病,病在血分,病机为痹,本质为不通。本文以“血痹”为视角解析上述4味治疗血痹的药物(简称“血痹四药”),并梳理其在《伤寒杂病论》中...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逐血痹”,芍药“除血痹”,吴茱萸“除湿血痹”,厚朴主“气血痹”。血痹之病,病在血分,病机为痹,本质为不通。本文以“血痹”为视角解析上述4味治疗血痹的药物(简称“血痹四药”),并梳理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发现干地黄凉血逐瘀通痹,可治内伤久病血痹、妇产血痹及外伤所致血痹;白芍破阴调营通痹,除营分邪气,可治疗营气、营阴痹结所致血痹;吴茱萸散寒除湿通痹,可治肝家寒凝湿滞所致湿血痹;厚朴燮理阳明气血,可治阳明气血痹。秉承医药圆融理念,本文深化对“血痹”认识,拓展《神农本草经》“血痹四药”的实践价值及临床应用,以期持续丰富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方药和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痹 干地黄 白芍 吴茱萸 厚朴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学术探讨
下载PDF
真武汤方药解析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磊磊 曹珊珊 +4 位作者 张雨涵 赵博深 史永恒 韩朝军 刘继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41-145,共5页
经典名方真武汤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并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真武汤属祛湿剂类,善利水温阳,治各类水湿邪盛之证,并对太阳、少阴之阳虚水滞病机有独到的治疗作用,现代常用该方治疗阳虚水... 经典名方真武汤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并收录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真武汤属祛湿剂类,善利水温阳,治各类水湿邪盛之证,并对太阳、少阴之阳虚水滞病机有独到的治疗作用,现代常用该方治疗阳虚水泛之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帕金森等水湿内停病症。现对真武汤的方药进行解析,并通过对真武汤的现代临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为其他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武汤 方药解析 临床应用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